阳明学“万物一体之仁”说析论*
——以河南王门后学王以悟、张信民为例

2022-11-04 08:20
中州学刊 2022年6期
关键词:日用年谱工夫

钟 治 国

王以悟(1559—1627?),字幼真,号惺所,河南府陕州人。万历三十二年进士,历仕邢台县知县、兵部主事、员外郎、武库司郎中、山西右参政。著有《常惺惺所稿》十卷(即《王惺所先生文集》十卷),《解缚编》二卷,辑有《云浦孟先生年谱》。张信民(1562—1633),字孚若,号抱初,河南府渑池县人。万历二十一年登选籍,历仕陇西县知县、怀仁县知县。张氏著述甚富,但现仅存《印正稿》六卷、《月川曹先生年谱》一卷,另有少量诗文散见于《理学张抱初先生年谱》。

王、张二人一方面继承了其师孟化鲤及孟氏之师尤时熙之说,认为儒家的学问唯在求仁,以求得天地万物一体之仁为根本“学的”,主张无我、无欲以求仁;另一方面二人也侧重就躬行实践、见之于平常日用方面对师说做了进一步地发挥、践行。但因二人的著述散佚颇多、流传未广,且未被黄宗羲收入《明儒学案》——仅见于方志和孙奇逢的《中州人物考》,所以声名不彰,未受到学界足够的重视。本文以此类“小人物”为关注点,意在表明一种“面向事情本身”的态度:思想史、哲学史研究除了应当关注知名的“大家”,也应该重视这些曾经在其时代和地域中产生过一定影响的、作为构建完整且真实的思想史哲学史“全景”的必要构成要素的“小人物”。缘此,本文以“万物一体之仁”说为中心,将王、张二人的相关讨论合论,借以观察河南王学的传衍动向、脉络和线索。

一、道不远人

作为广义上的理学家、道学家,无论其主张程、朱之说还是阳明之说,在道不远人、吾性具足这一问题上的观点都是趋同的:人的生命存在的日常生活化展开都可以也必须返归于“道”这一本源处去寻找依据;反之,终极本体也只能蕴于人当下的生命活动及其所涉着的事事物物之中。在王以悟看来,道是人及万物的源头,以故宇宙间所有事物中皆有此确定不移、

真实不易之道。他由此认为天命不是人格神所发出的号令,而是对天地运化及其中蕴含的理则、条理的总称,“总理数运化,以自然言之也可,以偶然言之也可”。因此,天命有其必然性——自然本尔、不为人之意愿所移易的本质,也有其偶然性——天命呈现在每个人及事物上会因具体情境的变化而有不同。道不远人,理一分殊,天道、天理必定呈现于包括人在内的万事万物中,无处不有,无之非是。在人而言,人人具足此道,三纲、五常等伦理关系、规范都是道的呈现。天人一理,贯彻、流行于日用平常之处,因此工夫就在当下,“当下是实功,若忽忽过去,便是忘,便是须臾离道,便非一贯之学”。王以悟又指出,人心是虚明的,又是一理浑然的,因此“日用间但从一念良知,见得是处便行,不是处便止,常常如此,便是涵养”,便自然合于天道、天理。

二、恻隐与一体之仁

三、去欲与成仁

四、余论

总体而言,万物一体之仁作为阳明学的核心理念之一,可以被置于本体论、工夫论、心性论、境界论等多个论域中加以观察,从而得出多个表述不同但本质贯通的义涵。

第一,它是一种本体状态,也是一种工夫境界。万物与我为一,这是一种本然状态,但这一状态不是现成的:它原本如此,但并非当下即是,它是需要用工夫加以“恢复”或“复原”的一种本体理想——这与前述的万物一体不是一种工夫效验的讨论并不冲突:“现成”意味着它是一种业已完成的闭锁结构,排除了其渐生渐成的过程性和用工夫的必要性;“效验”则意味着一体共生共在的状态不是原本如此,排除了其内蕴的存在必然性、原本性。

猜你喜欢
日用年谱工夫
证肇经先生年谱(续8)
基于竹材料在当下日用器皿中的应用研究
读《郭沫若年谱长编》的几点思考
王素娟:让日用之美,构建出我们的生活美学
“工夫”与“功夫”
一杯热茶的功夫
《日用俗字》词语考释九则
“功夫”和“工夫”
朱彝尊年谱新考
《清钱编年谱》(英文原版)订购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