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博物馆游戏化设计的形式与风格

2022-11-04 12:07张梦涵
今传媒 2022年7期
关键词:参观者博物馆游戏

张梦涵

(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上海 200072)

一、游戏、游戏化、博物馆游戏化的含义

(一)什么是游戏

日常最熟悉的事物往往难以下定义。传统的娱乐活动如捉迷藏、体育活动、棋类比赛等均是游戏,但是,当我们真正谈论娱乐、体育时,它们通常指的是唱歌、打球等并非意指游戏的活动。“游戏”概念所体现的这种含混与非典型的特点,正是游戏的“典型”特征。游戏的含混性表现在:一个概念其下有许多类别关联在一起,未必有清晰的共同点;可以与外界非游戏事物划界线,但这种界限并不严密、固定。

目前,不少学者对此展开了研究,试图找出游戏的共同点、划清游戏的边界,并探寻游戏的目标、规则等共通性特点。2003年,凯蒂·萨伦和艾瑞克·齐默尔曼发现,关于游戏的定义大多是对规则、目标和玩法的描述;2013年,欧内斯特·亚当斯在总结游戏定义时说到:“参与者们在规则条件的限制下完成或实现至少一个主观的、或一般的目标”;简·麦戈尼格尔在 《游戏改变世界》一书中直接用游戏的四大特征对“游戏”下了定义:目标、规则、反馈系统与自愿参与。

游戏不仅仅是某种行为举止或生活形式,它还可以作为基础工具来分析、理解其他学科。荷兰学者约翰·赫伊津哈在 《游戏的人》一书写到:“‘游戏’并不是人类文化中的一个附属部分,而是文化的固有成分,在某种意义上,游戏是一切文化的根基。”

(二)什么是游戏化

基于上述对游戏的理解,可以从两方面去探讨和理解游戏化:一是游戏目标、规则等元素在其他领域的应用;二是游戏作为基础工具在其他领域的实践。2011年,Zicherman和Cunningham认为,游戏化是指利用游戏思维和游戏机制来推动问题解决和用户参与;Deterding认为,游戏化是指在非游戏情景中使用游戏设计元素和游戏设计技术;2004年,Warbatch认为,游戏化是指将某项活动变得像游戏一般的过程。从这些学者的研究中可以总结出,游戏化是通过在非游戏情景中使用游戏设计技术和游戏元素,帮助人们从事物中发现乐趣,通过流程让各类社会活动变得更有吸引力。

(三)什么是博物馆游戏化

博物馆是陈列、展示、传播人类文明和自然遗存的重要领域,需要以自身的环境进行教育、学习以及娱乐活动。博物馆游戏化是以博物馆的文化内容为支撑,采用游戏化的形式,让人们在参观博物馆时有更好的体验感。将游戏机制运用到博物馆展陈或传播实践中,能够让参观者获得近似游戏般的参与感、沉浸感、愉悦感以及满足感。游戏化元素和现代技术创造活态历史场景,突破时空界限,能够满足参观者的个性化需求;通过互动的形式,参观者可以参与到设计中来,形成独特的文化感知体验,对生活等其他领域产生联想和反思。

二、博物馆游戏化的必要性

(一)博物馆现存的问题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的文化需求日益增长,博物馆也正在从“以藏品为本”转向“以人为本”,呈现出特色化、生态化、社区化和人性化的趋势,但是,依然不能产生持续的关注度。

关于“我们为什么不去博物馆了”,旅行者专栏作家奥利弗·史密斯在英国 《每日邮报》的网站上发表了一个调研总结,共有21个原因。其中,多数原因为展品很无聊、博物馆环境氛围太沉闷、博物馆的主题内容离我们太遥远等。复旦大学文物与博物馆系教授陆建松认为,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除了展览水平不高、展品常年不变外,关键是博物馆普遍不重视以馆为中心的教育活动,未能与外界形成良好的互动。如今,国内外许多博物馆纷纷开始探寻寓教于乐的道路,期望突破传统博物馆固有的模式,高效地传播博物馆文化。

(二)博物馆游戏化趋势

博物馆游戏化是连接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的纽带,能够打开文化传播的新篇章。意大利作家AlfredoM.Ronchi认为,在信息时代,数字媒体信息已经成为了最受人们喜爱的文化艺术传播方式。因此,应采用大众喜闻乐见的方式,灵活多样地传播更容易被人们感知、接受和认可的内容,能够提升公众的参与度和获得感。

博物馆是非正式学习的场所,游戏也是休闲娱乐和非正式学习的重要途径,因此,博物馆游戏化就是在探索一条突破传统模式、顺应时代潮流的新道路。

三、博物馆游戏化设计的形式与风格

(一)参观者的参与式体验

博物馆是非正式学习的场所,文化内容具有隐晦、间接、需要自我理解的特点,因此,博物馆需要强化展览信息的传播能力,吸引参观者主动参与。主动性是参与式体验的主要特征,参观者作为主动的参与者,可以用展览的内容创造并延伸自己的想法。在参与式体验的过程中,博物馆既可以了解到参观者的需求,还可以与参观者形成良好的互动关系。

传统博物馆一对多的参观方式和参观者散点状的分布状态,导致参观者之间缺乏互动交流;而参与式体验属于多对多的体验方式,参观者需要完成共同的目标,共同进行探索和学习。在参与式体验中,参观者从散点状态转变为组合团体,相互交流沟通,最终连接成网状,传播着博物馆的文化内容。

比如,在首都博物馆的“互联网+中华文明”数字体验展中,互动桌面的交互展项随处可见。参观者围坐在互动桌面旁,协作点击桌面上的虚拟按钮,才可以发现更多有趣的文物介绍,这种方式进一步加深了参观者彼此之间的交流。

(二)游戏化设计作品的风格特点

博物馆游戏化展项设计作品是博物馆游戏化最核心的载体,具有以下三个特点:

1.动态展示形式

近几年,博物馆文物的展示方式已由最初的图文静态传输发展为动态陈展,部分博物馆也引入了AR、三维全景等技术,让展品“动”了起来、讲解“活”了起来。比如,动起来的 《清明上河图》 《雍正行乐图》,让“沉睡”在库房中的文物“苏醒”了,获得了良好的展示互动效果,实现了博物馆之间的文物流动。

2010年上海世博会,《清明上河图》再次复活了北宋时期百姓的生活,谱写了文化传承与发展的新篇章。巨幅动态 《清明上河图》运用数字动画与巨幕投影技术,在展现汴京繁华景象的同时,创造性地融入了夜景。该作品将白天和夜晚分别设置为2分钟,4分钟完成一个昼夜交替;色彩搭配也完全还原了原作的古韵、典雅之美,黑白对比,富有新意。

2.交互形式多样

妮娜·莱文特和阿尔瓦罗·帕斯夸尔-利昂在《多感知博物馆》一书中指出,人们在体验感受一个物体时,会自然而然地想象它的样子。博物馆游戏化设计中的互动设计,意在引导参观者去体验文化,让参观者在所感受的氛围中进一步理解文化内涵,实现文化的高效传播。

博物馆游戏化的交互形式可以分为三种:作品之间的交互、作品与参观者之间的互动、参观者之间的互动。作品之间的交互往往体现为设计之间的关联性,通常表现在互联网技术的连接以及观展顺序的先后方面;作品与参观者之间的互动,即参观者体验的过程;参观者之间的互动,即参与式体验多对多社交的特点。

2021年1月21日,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推出了“The Met Unframed”(大都会无限游)沉浸式虚拟艺术和游戏体验,这款线上展项包括十几个数字渲染展厅和五十多件馆藏珍品,其中,一个数字展厅几乎模拟了整个博物馆的空间。在该游戏中,参观者不仅可以欣赏梵高的 《麦田与柏树》、埃及厅宏伟的丹铎神庙以及14世纪描绘药师佛的中国壁画等,还可以参与小问答、谜语和“放大与寻找”挑战,鼓励参观者认真观察艺术品和其描述的内容。

3.视听体验丰富

人类的视觉系统是动物界发展最完备、最发达的器官。人和动物感知外界物体的大小、明暗、颜色、动静,以获得对机体生存具有重要意义的各种信息,大部分是经视觉获得的。19世纪中期,博物馆对参观者行为的严格约束与限制,使得他们只能透过展柜玻璃、沿着单调的展线参观博物馆,视觉成为了参观者主要的感官体验。如今,博物馆界开始重视参观者的多维度体验,关注人类的感知和认知,更多地考虑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身体感觉等感官体验之间的组合和交互。

浦东美术馆与泰特美术馆联合展出利斯·罗德斯于1957年创作的 《光旋律》,由两台放映机在墙面上形成黑白线条,配合着高频的数字声音,线条随着声音频率、振幅大小的变化而变化,延伸出形态各异的“声音图形”。黑白线条与光影下形成的人影色块穿插,给参观者带来别样的色彩构成体验。

詹姆斯·特瑞尔的 《雷玛尔·蓝》相比 《光旋律》就显得寂静一些,其将颜色、光线巧妙结合,放大了人对空间的感知能力,参观者被完全包裹在一个色彩的空间中,强调让参观者去感受、体验颜色本身。

博物馆交互装置设计注重感官体验,营造出时空感、沉浸感,为参观者更好地理解博物馆的文化背景、文化元素,以及艺术家想要表达的意图提供了场景。

四、结 语

如今,国家越来越重视数字媒体对优质文化内容的普及和推广。博物馆游戏化就是一条行之有效的道路,它集科普、交互于一体,能够以游戏要素的形式承载优质内容,承担文化传播的使命,并且具有一定的趣味性,既是文化传播的新途径,也为展览、展陈设计开辟了新的领域。

猜你喜欢
参观者博物馆游戏
最美的蝌蚪
博物馆
交互式展示空间设计
脑洞大开
数独游戏
疯狂的游戏
关上手机再看
爆笑游戏
露天博物馆
第八章直接逃出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