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桓仁县三座高句丽山城及北沟关隘遗址调查报告

2022-11-04 03:24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本溪市博物馆桓仁县文物局
北方文物 2022年4期
关键词:高句丽山城城墙

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院 本溪市博物馆 桓仁县文物局

〔内容提要〕 2018年,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等对桓仁县境内的高俭地山城、城墙砬子山城、瓦房沟山城、北沟关隘遗址进行了考古调查。此次调查对四处高句丽遗址的保存现状进行了详细测量和记录,利用航拍无人机对遗址及周边地形进行了测绘。调查工作虽有局限性,但对了解相关遗迹的城防体制、始建和延续使用年代有重要意义。

2018年春秋两季,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联合本溪市博物馆、桓仁县文物局对辽宁省本溪市桓仁满族自治县境内的3座高句丽山城(高俭地山城、城墙砬子山城、瓦房沟山城)和北沟关隘遗址(图一)进行了考古调查。此次调查对山城城墙及墙上相关设施的分布、走向,城内可见遗迹的位置、形制进行了详细测量和记录;在新技术应用方面,借助携带RTK模块的无人机对山城及周边区域进行了大范围航拍,并绘制了较为准确的山城平面图和地形图,现将调查成果叙述如下。

图一 遗址地理位置示意图

一、高俭地山城

高俭地山城位于桓仁满族自治县华来镇木盂子管委会高俭地村腰段组东北1.5千米。该山城在20世纪50年代文物普查时发现;1986年,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002年,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8年秋,为配合山城北墙维修工程,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山城北门、北墙马

面及马道进行了清理,并对城址形制和城内遗迹进行了初步调查,发表了《辽宁省桓仁县高俭地高句丽山城调查》①和《2008—2009年辽宁桓仁县高俭地高句丽山城发掘简报》②。

高俭地山城为典型的簸箕形山城,谷口朝向西南,平面呈不规则形,实测周长1343米,城内面积约110 126平方米(图二;图三),属高句丽中小型山城。

图二 高俭地山城周边地形图

图三 高俭地山城平面图

(一)城防设施

1.城墙

高俭地山城城墙保存较好,墙体主要修筑于山谷之间的平地和山脊上,其中南墙348米,北墙394米,东墙305米,西墙296米。城墙以人工墙为主,长1333米;自然墙仅发现一段,长约10米。人工墙底部借助山体基岩,并以大块条石垒砌,基础之上以加工规整的楔形石压缝垒砌内外壁(图四),墙芯由梭形石干插,以碎石填充缝隙(图五)。东墙中段发现有女墙(图六),西墙北段发现有等距离分布的石洞遗迹。

图四 高俭地山城北墙内立面(南→北)

图五 高俭地山城南墙墙芯(南→北)

图六 高俭地山城东墙顶部女墙(北→南)

2.城门

西门,位于西墙和南墙交汇处,为城内最低点。现存宽2.5、进深12.1米,方向255°,已破坏。门道靠近城外侧可见有铺石,铺石外有两级大的石阶,石阶向外连接下山坡道。

东门,位于东墙南段,现存宽2.9、进深9.5米,方向140°,坍塌严重,少数石材在倒塌后还保留着错缝垒砌的原态(图七)。东门内侧为一平缓的山坡,山坡之上为整个山城内最为平坦、开阔的区域,其上分布有大型建筑址和小型房址,门址外侧盘山道通往山下谷底和城东侧采石场。

图七 高俭地山城东门现状(西→东)

北门于2008年经考古发掘并发表考古简报③,形制清晰,本文不再赘述。

3.角台、瞭望台

山城发现角台3座,瞭望台1座。

角台1,位于西墙和北墙交汇处,平面呈长方形,东西长7.2、南北宽6、存高1.3米。角台由石块垒砌,同与其衔接的墙体所用石材比较,所用石材加工较粗糙,为二次修筑。

角台2,位于北墙和东墙所在山脊的交汇处,平面呈长方形,东西长4.9、南北宽2.6、存高1.45米。与角台1的修筑方式和风格相似,为二次修筑。

角台3,位于东墙和南墙交汇处,平面呈长方形,东西长10、南北宽5.3、存高1.5米。

角台北侧和东侧为天然崖壁;南侧为石块垒砌,所用石料加工精细规整,与墙体风格相同,为同时修筑而成。

瞭望台,位于东墙北段,平面呈长方形,底部南北长14、东西宽10.8米,顶部南北长8、东西宽5.3米,存高2.5米。瞭望台系借助自然山体修筑而成,其东侧垒砌石墙,其他三侧在山体坡面上铺石包砌。瞭望台所在位置视野开阔,向西正对西门,两侧可兼顾北门和东门,为城内最佳观察位置。

4.马面、马道

城址现存马面1座,马道3处。

马面、马道1、马道2三处遗迹均经过考古清理,并发表考古简报④,此处不再赘述。

马道3,位于东墙南段内侧,距东门约45米,与东墙同时修筑,咬合紧密。现存平面呈长弧形,南北长2.5、东西宽0.75、高0.9米(图八)。

图八 高俭地山城马道3现状(西北→东南)

5.排水涵洞

位于西门东侧,距西门约14米,北侧为蓄水池(XSC1)。涵洞顶部为整块的青石板,青石板下有 石块支撑,将出水口一分为二,现存南北宽0.75、进深1、高0.25米(图九)。

图九 高俭地山城南墙排水涵洞(西南→东北)

(二)城内外遗迹

高俭地山城城内面积较大,遗迹现象较多,年代跨度较大。经调查发现有高句丽时期建筑址1座(JZ1)、居住址13处(F2、F3、F5—F12、F15、F16、F19)、蓄水池4处(XSC1—XSC4)、采石场2处(CSC1、CSC2)、道路2条(L1、L2)。另有近代居住址6处(F1、F4、F13、F14、F17、F18),本文不做细述。

1.建筑址

JZ1,位于东门内侧35米处高台上,现存平面呈长方形,南北长15、东西宽14米。此高台为城内视野最开阔、地势最平坦的1处台地,周围局部有砌石。

2.居住址

集中分布于北门内南侧的缓坡地和东门内西侧的高台周边,以F2、F10为例予以介绍。

F2,平面呈圆形,直径7.8、深2米,为半地穴式房址。

F10,平面近方形,周边散落大量石块,南北长7.6、东西宽7.1、深1.2米,为半地穴式房址。

3.蓄水池

位于山城西部地势较低处,分布于城内道路两侧。

XSC1,位于西门内侧山城内最低处,南临西城墙排水涵洞。现存平面呈长方形,东西长14.4、南北宽10.4、深3.2米。其内散落大量石块,推测周围有砌石。

XSC2,位于城内西南侧,北侧20米为西门至东门的道路。现存平面呈长方形,南北长7.7、东西宽3、深1.1米。

XSC3,位于城内西北1处较宽 的台地上,距北门约120米。现存平面呈圆形,直径7.5、深1.5米。水池周边散落有少量石块,推测周围有砌石。坑底有存水,南侧有泄水口与XSC4相通(图一〇)。

图一〇 高俭地山城XSC3(西北→东南)

XSC4,位于城内西北,XSC3南侧10米处。现存平面呈长方形,东西长11、南北宽7.5、深0.7米。

4.采石场

CSC1,位于城内西南部,西门至北门道路左侧,分布范围南北宽约55、东西长约139.7米,面积约7500平方米。地表散落大量带有切割痕迹的大块岩石,石料来源于西墙所在山体,与山城筑墙所用石材

石质相同。

CSC2,位于山城东门对面500米的山坡上,占地面积约6万平方米,地表散落大量经过修整的楔形石料,石质亦与筑墙使用石料一致。

5.道路

城内道路主要有两条,分别连接西门和东门、西门和北门;城外道路有3条,分别由3个门址通往山城外侧。本次调查仅对城内道路进行了踏查。

L1,始于西门,向北延伸止于北门,长约347米。由L1和L2的交叉点可大致分为南段和北段,南段山势陡峭,较曲折,路面均为基岩或碎石,北段道路较平缓,路面为较厚的腐殖质土。L1穿过山城西门和北门向城外延伸,出西门可至山城南侧腰段村,出北门可至头道沟门。城内所发现的高句丽时期遗迹多分布于此道路两侧,可见其重要性。

L2,始于L1南段129米处,向东延伸至东门,长约408米。道路表面多为腐殖质土,较平缓,是连接山城西门、北门和东门的重要通道,出东门向城外延伸可至2号采石场和高俭地村。

(三)采集遗物

高俭地山城城内植被繁茂,腐殖质土较厚,地表基本不见遗物,调查中仅采集到少量陶片和铁器。陶片均不可修复,有陶罐口沿、器底、腹部残片和器耳,铁器仅发现铁斧1件。

采∶1,口沿,夹砂夹云母黄褐陶,圆唇,微敛口,矮领。残高2.8、厚0.6厘米(图一一,4)。

图一一 高俭地山城采集陶器和铁器1.陶器耳(采∶4) 2.陶器腹(采∶3) 3.陶器底(采∶2) 4.陶器口沿(采∶1) 5.铁斧(采∶5)

采∶2,器底,夹砂夹云母灰褐陶,平底。残高3、厚0.8厘米(图一一,3)。

采∶3,器腹,泥质灰陶,表面饰四道弦纹。残高6.4、厚0.6厘米(图一一,2)。

采∶4,器耳,夹砂夹云母灰陶,应为桥耳或瘤状耳。残高4、厚0.9厘米(图一一,1)。

采∶5,铁斧,平面呈残长方形,弧刃,刃角外展,侧面有銎,顶部残。宽7、高11.7、厚3厘米(图一一,5)。

二、城墙砬子山城

城墙砬子山城位于桓仁县沙尖子镇沙尖子村东南约1.5千米的城墙砬子山顶上,山城下西侧为浑江和桓仁至集安公路,北侧为浑江支流漏河。1980年文物普查时,本溪市文物工作者曾对山城进行过简单调查;2007年,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城墙砬子山城为山顶型山城,城内中部有1条南北横贯的山脊将山城分为东、西两个区域,东城坡度较陡,西城地势平缓(图一二)。山城平面呈不规则形,经实测周长2375米,其中东墙565米,北墙536米,西墙819米,南墙455米,城内面积约138 202平方米(图一三),属于大型高句丽山城。

图一三 城墙砬子山城平面图

(一)城防设施

1.城墙

城墙砬子山城山势十分险峻,墙体充分利用自然条件,借助陡峭的断崖和隆起的山脊为墙(图一四),只在缓坡及断崖豁口处筑有人工墙。城墙以自然墙体为主,长约2090米,人工墙体仅285米。人工墙体分石筑和土筑两种,石筑墙主要分布在南墙和西墙局部,均采用规则的条形石或楔形石压缝砌筑内墙和外墙(图一五),墙芯内摆放梭形石并与两侧的楔形石相咬合,再用碎石填充缝隙;土筑墙借助自然山脊,由山皮土堆筑而成。

图一五 城墙砬子山城南墙外壁(南→北)

图一四 城墙砬子山城西侧自然墙(西→东)

2.门址

东门,位于东墙南段,为东城的出入口和排水口(图一六),现宽4.2米,进深11.1米,方向65°。门道两侧为自然崖壁,底部为基岩,散落有大量碎石,并有山泉流过,由此向东北可至沙尖子镇,沿途较陡峭。

北门,位于北墙西段,为山城正门和西城主要进出通道。借助两座突出的自然山体间的豁口为之,豁口处地表残存有大量碎石,门址结构已全部破坏,豁口宽约50米,方向20°。北门外道路较东门平缓,由北门北行后西折可至浑江沿岸。

3.瞭望台

城内发现瞭望台5座。

瞭望台1,位于南墙中部偏东、城内南北向自然山脊的南端(图一四)。平面呈等边三角形,底部边长21、顶部边长4.5、残高3.5米。借助自然山体修筑,外侧局部用石块包砌。

瞭望台2,位于北墙中部内侧、城内南北向自然山脊的北端制高点(图一四)。整体呈圆台状,顶部直径4、底部直径10、残高1.7米。修筑方式同瞭望台1。

瞭望台3,位于南墙西段,平面呈长方形,底部东西长28、南北宽11米,顶部东西长11、南北宽5米,残高2.8米。外侧局部可见石块包砌现象,内部应为夯土。

瞭望台4,位于西墙南段,平面呈长方形,底部南北长17、东西宽7米,顶部南北长13、东西宽2.5米,高2.5米。借助山体向西凸出的一块台地修筑,未见石块包砌,地表为一个略高的土堆,应为夯土修筑,保存较差。此处向西可俯视浑江及沿江道路。

瞭望台5,位于北墙西段,北门西侧,平面呈长方形,底部南北长12、东西宽6米,顶部南北长8、东西宽2米,残高1.6米。夯土修筑,保存较差,倒塌呈土垄状。

(二)城内遗迹

经调查发现有高句丽时期居住址6处(F1—F4、F6、F7)、蓄水池1处(XSC1)、水井2处(SJ1、SJ2)、排水沟1条、道路2条(L1、L2)。另有近现代居住址(F5)、建筑址(JZ1)各1座。

1.居住址

主要分布于门址、人工墙、角台及瞭望台附近。以F3、F4为例予以介绍。

F3,位于南墙中段,瞭望台1东侧,平面呈圆形,直径3.8、深0.7米,为半地穴式房址。

F4,位于瞭望台2顶部,平面呈圆形,直径4、深0.5米,为半地穴式房址,坑壁石块垒砌,地表石块散落。

2.蓄水池

位于城内中心偏北,现存平面呈椭圆形,南北长18、东西宽17米,深约2米。周壁局部残存有垒砌的石块,坑底散落石块并可见少量积水(图一七)。水池西南角设有溢水孔,连接南侧的排水沟。

图一七 城墙砬子山城蓄水池(南→北)

3.水井

SJ1,位于东门西侧约30米处的台地上,平面呈不规则圆形,内径0.5、外径1.2米,现存深0.6米。井口用石板垒砌,是东城的主要水源(图一八)。

图一八 城墙砬子山城SJ1(东→西)

SJ2,位于蓄水池西北约50米处,平面呈不规则圆形,内径0.7、外径2.5米,现存深0.7米。井口用石板垒砌,为西城水源地(图一九)。

图一九 城墙砬子山城SJ2(西→东)

4.排水沟

位于城内西北部,起于蓄水池南端,向西止于西墙北段断崖处,沟内有较多碎石和腐殖土。全长约150米,剖面呈梯形,顶宽0.9、底宽0.4、深0.6米,为西城主要排水通道。

5.道路

城内道路主要有两条。

L1,位于山城中部南北向的山脊上,始于瞭望台1,止于瞭望台2。南北长约362、宽0.8~1米。为城内连接南、北两处瞭望台的通道。

L2,位于山城东侧,始于L1中部,经SJ1和东门通往山城东侧山谷。城内部分长约150、宽0.5~0.8米。

城墙砬子山城城内植被繁茂,腐殖土较厚,未采集到遗物。

三、瓦房沟山城

瓦房沟山城位于桓仁县五里甸子镇五里甸子村头道河屯瓦房沟内东侧的山岭上,山城西南侧为瓦房沟,东北侧为老营沟,西约1千米为浑江,北约2千米为桓仁至集安公路。1980年,文物普查时,对山城进行了考古调查,2007年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瓦房沟山城为马鞍形山城,平面呈“吕”字形,现存周长约909米,属于小型高句丽山城。山城中部有一道西北—东南向山脊将山城分为南、北两个区域,南城城墙遗迹尚可辨识,北城部分墙体已不可辨识。

(一)城防设施

1.城墙

瓦房沟山城城墙破坏严重,山城中部有一条西北—东南向山脊将城内分为南、北两部分(图二〇)。北墙存长24米,东墙存长229米,南墙存长162米,西墙长364米,分隔墙130米(图二一)。从调查情况分析,城墙由自然墙和人工墙相结合而成。自然墙体均借助自然山脊为之,存长551米;人工墙应为石块垒砌墙体,存长358米,因受早年取石破坏,现仅存墙芯碎石,碎石带一般沿山脊线分布,所用石材的类型和垒砌的方法已不可考。山城内残存的石料与城墙砬子山城所用石材类型相似,二者距离较近,推测两座山城砌筑方法相似。

图二〇 瓦房沟山城周边地形图

图二一 瓦房沟山城平面图

2.门址

1号门,位于西墙南段,处于南城最低处,现存宽约5.8、进深4.5米,方向280°。门址两侧均为碎石,形制不清。

2号门,位于城中部隔断墙东段,连接城内南、北,现存宽约3、进深约8米,方向45°。

3.角台

角台1,位于西墙中段,处于山城中部山脊的西北端点,借助自然山体顶部修筑,周围有石块包砌。平面近圆形,底径约12米,存高1.8米。

角台2,位于东墙中段,处于山城中部山脊的东南端点,形制和砌筑方式与角台1相同。平面近圆形,底径约6米,存高1.2米。

(二)城内遗迹

瓦房沟山城早年破坏较严重,目前在城内南部区域仍有农耕活动,致使城内遗迹破坏殆尽,仅在前述两个角台周围发现有2处高句丽时期居住址。在城内北部区域发现有10多处晚期石构建筑,本文不做介绍。

F1,位于角台1东南角,平面呈圆形,直径1.3、深约0.4米。

F2,位于角台2顶部,周围有石块垒砌痕迹,平面呈圆形,直径1、深0.3米。

城内未发现高句丽时期遗物。

四、北沟关隘遗址

北沟关隘遗址位于桓仁县沙尖子镇北沟村西南约1.5千米,关隘修筑于山谷最为狭窄之处,两侧为高耸的自然山体,中间有乡村公路和季节性河流穿过。1980年文物普查时发现,2007年,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关隘两端墙体由山体山腰处起筑,与山体浑然一体。墙体呈西北—东南走向,中间被乡村公路和河流分割,北段现存长92米,南段现存长69米,破坏较严重,地表现为两条碎石带(图二二)。从地表残存的石材看(图二三),与高句丽城址的修筑方法大致相同,即立面由楔形石或条石错缝垒砌,墙芯由梭形石或碎石填充。

图二二 北沟关隘遗址航拍

图二三 北沟关隘遗址南段近景(北→南)

北沟关隘所在的山谷向东延伸可至浑江下游,这一设置阻断了由山谷通往集安方向的通道,与关隘南侧的城墙砬子山城和瓦房沟山城共同构成了集安西南方向的防御体系。有学者将此类遗迹归为高句丽山城城外防守设施——“栏马墙”⑤。

五、初步认识

(一)防御体系

浑江流域是高句丽早期文化的核心分布区,在高句丽政权迁都国内城和平壤以后,这里承担了中、晚期王都在鸭绿江右岸十分重要的屏障作用。桓仁地处浑江中下游地区,在浑江干流及富尔江、雅河等支流均分布有大量高句丽时期城址、遗址和墓葬。境内五女山山城历经系统科学的考古发掘并被考证确认为高句丽早期王都——纥升骨城⑥。浑江流域是高句丽早期文化的核心分布区,在高句丽政权迁都国内城和平壤以后,又承担了中、晚期王都在鸭绿江右岸的重要屏障。此次调查的3座山城和北沟关隘遗址从选址的位置、筑造的形制都具备扼守交通要道、增强防御的重要职能,是桓仁地区防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高俭地山城地处辽河水系和鸭绿江水系的分水岭处,其东、西两侧分别为浑江支流大二河和辽河支流太子河(图一)。山城坐北朝南,向南可掌控由太子河流域通向浑江流域的低谷地带,是五女山城西侧的重要屏障之一。

城墙砬子山城、瓦房沟山城和北沟关隘遗址均位于浑江下游,三处遗址共同组成了经由浑江河道通往鸭绿江河口的防线。城墙砬子山城是桓仁县境内体量上仅次于五女山山城的大型山城,居于浑江左岸的高山之巅,东西两侧壁立千仞,城内水源充沛,易守难攻;从城内的几处瞭望台和角台可以眺望整个浑江河道和沿江道路,地理位置十分重要。瓦房沟山城与城墙砬子山城直线距离不足5千米,海拔较低,由此处去往浑江河谷极为便利。北沟关隘遗址封锁了城墙砬子山城和瓦房沟山城北侧的山谷通道,杜绝了通过绕行回避上述两座山城防御体系的可能性。三处设施应是一个联动的防御体系,瓦房沟山城偏于正面的拦截,城墙砬子山城侧重瞭望和固守,北沟关隘遗址则为两座山城提供北侧山谷的阻隔保障。

(二)年代问题

高俭地山城的年代,有学者依据该城内出土的陶片与五女山山城第三期文化相近、且石墙分布有石洞和女墙等遗迹,认为其上限可到高句丽早期;城内曾出土隋代五铢钱,因此,下限可至隋唐之际⑦。本文认为,高俭地山城的下限至隋唐之际没有异议,但其上限能否到高句丽早期还需讨论。我们认为,高俭地山城的始建年代略晚,应在高句丽中期偏早,理由包括两点。第一,高俭地山城筑城的石材和砌筑的方法相当考究,每一块面石和墙芯石都经过仔细加工,在砌筑的方法上严格遵循大条石铺底,楔形石压缝垒砌墙面,墙面几无缝隙,无碎石垫片,墙芯内梭形石与墙面楔形石干插,叠压紧密。这种工艺精良的筑墙工艺,在高句丽早期的五女山山城是看不到的,与高句丽中期的国内城⑧、丸都山城⑨更为接近。国内城、丸都山城的始筑年代为高句丽中期,因此,高俭地山城的上限也应在高句丽中期早段。第二,高俭地山城内虽然发现了五女山山城第三期文化的陶片,但这并不能代表山城的始筑年代可以早到高句丽早期。像高俭地山城这种抱谷形的地势,也是很多高句丽早期遗址最佳选址,比如,桓仁县小荒沟遗址、龙头山遗址⑩。因此,本文认为,高俭地山城所在位置应是在高句丽早期就已经有人类活动,至于筑城则相对较晚。

城墙砬子山城、瓦房沟山城和北沟关隘遗址都没有采集到遗物,因此,只能通过遗址可见的筑墙材料和石墙砌筑工艺判断相对年代,可以确定的是,三处遗址作为一个联动防御体系,年代应基本相当。从石材的选料和加工看,三处遗址所用石材加工工艺较为一般,砌筑方法上虽然遵循了压缝垒砌、干插叠压的方法,但在面石缝隙和墙芯中还是填充了很多石片和碎石块,这种情况在保存较好的城墙砬子山城最为明显,这些特点在高句丽中期山城中普遍存在。同时,城墙砬子山城局部墙体为山皮土堆砌的夯土墙,这是公元5世纪以后,高句丽政权占据辽河以东地区后才兴起的筑墙方式。结合以上分析,三处遗址的上限应在高句丽中期,下限可至高句丽晚期。

此次桓仁地区三座山城和一处关隘遗址的调查工作,在调查方法、记录手段、航测技术应用等方面均做了一些新的尝试和探索,力求详细完整地记录遗址现存状况。对相关遗迹认定、性质判断、年代推测等,均离不开前辈学者的铺垫。文中谬误之处,还请方家指正。

附记:本次调查项目负责人为吴炎亮,参与野外调查的人员有吴炎亮、褚金刚、靳军、马毅、刘宁、王俊辉、孙予航、迟丹为、王建宇。照片由褚金刚、靳军拍摄,现场记录孙予航,现场测量马毅、王俊辉,航测刘宁,线图绘制万成忠。

执笔:褚金刚 吴炎亮 孙予航

靳 军 马 毅 刘 宁

注 释:

① 梁志龙、王俊辉:《辽宁省桓仁县高俭地高句丽山城调查》,《东北史地》2011年第1期。

②③④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2008—2009年辽宁桓仁县高俭地高句丽山城发掘简报》,《东北史地》2012年第3期。

⑤ 陈大为:《辽宁高句丽山城再探》,《北方文物》1995年第3期。

⑥ 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五女山城》,文物出版社2004年。

⑦ 梁志龙、王俊辉:《辽宁省桓仁县高俭地高句丽山城调查》,《东北史地》2011年第1期;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2008—2009年辽宁桓仁县高俭地高句丽山城发掘简报》,《东北史地》2012年第3期。

⑧ 吉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集安市博物馆:《国内城(2000—2003年集安国内城与民主遗址试掘报告)》,文物出版社2004年。

⑨ 吉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集安市博物馆:《丸都山城(2001—2003年集安丸都山城调查试掘报告)》,文物出版社2004年。

⑩ 小荒沟遗址和龙头山遗址分别为省级和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小荒沟遗址于2018年经正式考古发掘,龙头山遗址于1994年在配合本桓公路改扩建进行小规模发掘,两处遗址均发现了高句丽早期遗存。

猜你喜欢
高句丽山城城墙
三维重庆
城墙边做游戏
中国北方民族世界文化遗产
城墙外边
山城物语
高句丽研究历程及其成果
残破的城墙
在城墙上画画
山城的风
乱世飘摇中的纵横捭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