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原创音乐剧舞蹈研究现状、问题及趋势

2022-11-04 05:53杨秋
艺术家 2022年10期
关键词:音乐剧舞蹈研究

□杨秋

音乐剧作为一种舶来艺术,是具有时代性、艺术性、娱乐性、市场性和可持续发展性的多元化文化产业。如何在延续西方艺术形式的基础上,融合汇聚中国民族文化,弘扬中华民族美学精神,传递向上、向善的价值观,是中国音乐剧从业者追求的目标。在音乐剧舞台上,舞蹈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音乐剧舞蹈”成为音乐剧研究的重点。为了准确把握音乐剧舞蹈研究的发展脉络,本文运用文献计量学软件——CiteSpace 将音乐剧舞蹈研究的数据进行关联分析,绘制知识图谱,对近40 年来中国音乐剧舞蹈研究的知识基础、研究热点、研究前沿及发展趋势进行分析,期望为今后相关领域的研究与实践提供有益参考。

一、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陈超美教授开发的用于计量和分析科学文献数据的信息可视化软件——CiteSpace,其可以用来绘制科学知识图谱,直观地展现科学知识领域的信息全景。本研究以CNKI 期刊数据库作为数据来源,在该数据库中选择以主题、关键词、小标题为检索条件,设定“音乐剧舞蹈”为搜索内容,设置出版时间范围为1980—2021 年,检索时间为2021 年6 月15 日。检索后获得期刊文章共计274 篇,为保障数据的准确性,剔除不相关文献,最终获得217 篇相关文献。我们将有效文献以Refworks 格式导出,保存为txt 格式导入CiteSpace 软件,从载文时间、载文数量、学科分布、载文期刊、发文作者、研究机构等文献指标进行路径分析,对文章的关键词进行共现分析。

二、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年度发文量

年度发文量可以反映出学者对该领域的研究发展情况(如图1)。最早有关音乐剧舞蹈研究的文章发表于1997 年,直到2008 年发文量才突破个位数;2011 年是发文高峰期,这与音乐剧制作公司引进西方经典音乐剧作品,完成中文版制作演出,推动中国音乐剧的发展有直接关系;2012—2015 年发文量趋于平稳,整体保持年均发文十几篇左右;从2017 年开始,发文量呈现波浪式递增趋势,这与政府扶持本土原创音乐剧,关注音乐剧创作和人才培养,培育音乐剧市场,关注社会美育教育都息息相关。

图1 1997—2021年国内音乐剧舞蹈研究发文年度统计

(二)期刊载文量

期刊是学术论文的载体,文献的来源能够定位学科热点期刊以及某一领域文献的空间分布情况。图2 是刊载量前20 位的期刊。刊载音乐剧舞蹈研究文章的期刊有77 种,刊发10 篇以上的有6 种,其中《北方音乐》17 篇,《戏剧之家》16 篇,《北京舞蹈学院学报》《大众文艺》和《黄河之声》均有11 篇,《艺海》10 篇。此外,《艺术百家》3 篇,《解放军艺术学院学报》2 篇,《戏剧》(中央戏剧学院学报)1 篇。上述数据显示出,随着发文量的增加,发文期刊的数量逐渐减少,尤其是北大核心、CSSCI 来源刊的发文量较少。

图2 1997—2021年国内音乐剧舞蹈研究发文数量前20位的期刊

(三)发文作者与机构

领域内优秀学者的研究是推动该领域研究发展的关键因素。统计得出过去40 年,发表音乐剧舞蹈文章的作者共110 人;发表1 篇音乐剧舞蹈研究文章的作者有88 人,占作者总数的80%;发表 1篇以上音乐剧研究文章的有22 人,占作者总数的20%。在作者共现图谱中,每个圆形节点代表一位作者,节点颜色越多表示作者发文量越多,节点之间的连线代表作者之间合著发文的情况,连线越粗表明合著发文量越多。通过分析图谱发现,几个较大的圆形节点代表了该领域的高产作者如居其宏(4篇)、廖向红(3 篇)、陈煜(3 篇)等。节点之间的连线仅有1 条(严斌与何好),共同发表文章(2篇),大部分节点均为单独存在的。这说明在过去40 年里发表1 篇的作者占多数,高产作者较少,且大部分作者基本处于独立研究状态,缺乏学者之间的合作研究。

利用CiteSpace 软件对样本文献的研究机构进行共现分析,可以发现该领域发文量排名前20 位的机构大部分都是高等院校。高校是国内音乐剧舞蹈研究的核心和高产机构,这与高校自身的学科设置有关,如北京舞蹈学院(11 篇)、中央戏剧学院(8篇)、沈阳音乐学院(6 篇)等。在机构可视化合作网络图谱中,机构间的连线代表机构有合作关系,连线的粗细表明合作的强度。圆形节点之间的连线只有2 条,不存在网络状分布,且连线较细,基本均为独立研究的状态。这表明研究机构之间合作较少,缺乏合作互动关系,音乐剧舞蹈研究尚未形成合作研究态势。

(四)关键词共现分析

关键词是文章核心内容的概括与提炼,研究关键词能够展示该领域的研究热点。文献关键词的出现频次和中心性代表着研究人员一段时间内共同关注的问题。根据关键词共现频次表(见表1)可以看出,关键词词频排名前10 位的分别是音乐剧、舞蹈、音乐、中国音乐剧、表演、音乐剧教学、人才培养、儿童音乐剧、创作、角色塑造。其中,关键词共现频次越高,则代表该关键词与其他关键词的关系越紧密。关键词的中心度越高,节点的关联性越大,说明该关键词在专业领域的重要性越强。在表1 中,关键词“音乐剧”“舞蹈”“中国音乐剧”的频次与中心性都较高,表明这三个主题是该领域研究的核心内容。

表1 关键词共现频次、中心性及年份(部分)

对关键词共现频次表和关键词聚类图谱进行分析后可以看出,中国音乐剧舞蹈的研究热点可以概括为以下四个方面。

1.舞蹈在音乐剧舞台中的艺术特点与作用研究

舞蹈在音乐剧舞台中的艺术特点与作用是大部分学者持续研究的热点。舞蹈在音乐剧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音乐剧中的舞蹈具有独特的美学特征。例如,云峰在《浅谈音乐剧中舞蹈的魅力》里阐释:“音乐剧的舞台剧本质,决定了它对舞蹈的依赖,舞蹈可以展现出音乐剧中的美学及其生命常态的艺术特征。”华彧鹤对百老汇经典音乐剧作品中舞蹈进行评析,认为舞蹈不仅有娱乐性,还具备创造性和开放性,同时体现了音乐剧的艺术价值。音乐剧舞台中的舞蹈与剧情是相互融合、共同发展的,音乐剧与舞蹈是相得益彰的关系。薛锋堂和黄忠原以音乐剧《猫》为例,提出舞蹈具有很强的戏剧表现力,可以给人们最直接的视觉冲击,通过直观的感受,引起观众的共鸣,使音乐剧更具观赏性。音乐剧中的舞蹈大多具有较强的叙事性、抒情性功能。钟诗薇和江毅对音乐剧《巴黎圣母院》中的舞蹈表演进行了分析,认为舞蹈可以塑造人物形象,推动情节发展,营造舞台氛围,表达音乐剧主题思想。付磊和贺嘉以西方经典叙事性音乐剧《西区故事》为例,分析阐述了叙事性舞蹈除了可以帮助丰富剧情,刻画人物情感,展现人物性格,还能展现各国民族文化的重要特点。

2.舞蹈在音乐剧舞台中的融合与发展研究

音乐剧诞生于西方国家,在百余年的发展历程中,音乐剧的舞蹈也经历了数次的融合与变革。在对国内音乐剧舞蹈研究之初,大部分学者认为,研究音乐剧舞蹈的发展历程,对促进本土音乐剧的舞蹈创作具有重要借鉴意义和研究价值。王砾玉从音乐剧舞蹈的早期纯娱乐插舞时代,爵士时代(20 世纪20 年代),百老汇芭蕾舞、现代舞、爵士舞三足鼎立时代(20 世纪三四十年代),黄金时代(20 世纪40 年代~20 世纪60 年代),多元化、新视听时代(20 世纪90 年代)进行阐述,将音乐剧舞蹈百余年不断更迭的历程进行梳理,解析不同时代下舞蹈在音乐剧中的地位、作用及影响,同时对“双重身份的编导使舞蹈充分发挥特征优势”这一方面进行详细介绍。王帅认为《西区故事》的编舞杰罗姆·罗宾斯,巧妙地把芭蕾、现代舞、爵士舞、拉丁舞、欧美代表性民间舞与现代戏剧与现代歌舞融为一体,打破了传统音乐剧的陈旧模式。可以说,《西区故事》被称为里程碑式的音乐剧作品,舞蹈功不可没。

3.音乐剧舞蹈的本土化创作研究

弘扬发展中国民族文化,建构中国特色原创音乐剧,是中国音乐剧长期以来面临的重要论题。因此,如何让中国音乐剧在借鉴西方音乐剧创作思维的基础上融入中国传统民族舞蹈,在舞蹈语言和风格上与民族民间艺术产生联系,创造出新的表现形式,且符合音乐剧叙事美学的表演方式,是学者们研究的核心议题。陈敏红以音乐剧《白莲》为例,指出民族舞蹈能够推动音乐剧本土化的根本原因在于,民族舞蹈本身所具有的浓厚文化特质。敬高翔对音乐剧《金沙》本土化素材的运用进行分析,认为《金沙》在舞蹈素材的选取上以中国古典舞为基础,使音乐剧更加具有时代特征和历史文化特色,让金沙遗址所具有的文化标识和符号展露无遗,同时也更加彰显出成都作为历史文化名城的独特和悠久。董超、李坛、欧家玉以音乐剧《汤显祖》为例,探索地方民族舞蹈在音乐剧中的艺术呈现。《汤显祖》选取傩舞中的“香火诀手式”“双腿曲蹲、左右跳跃”等典型动作和采茶戏音乐等抚州民间舞蹈素材进行舞蹈创编,为传统舞蹈如何在保持自身文化内核的前提下走向音乐剧的舞台提供了一个较好的范例和成功启示。袁瑾和朱妍通过探析《围屋女人》中的舞蹈编排,认为该作品不仅运用了大量赣南民间传统的舞蹈素材,体现出鲜明的地域特色,还增添了现代舞元素,做到了传统舞和现代舞的创新交融。

音乐剧中的人物是通过舞蹈动作来展现其角色特征和人物的内心活动的。如何运用舞蹈语汇准确地传达戏剧情节,让观众融入戏剧情境,这既是音乐剧舞蹈创作者思考的问题,也是学者们重点关注的问题。王慧运用接受美学和符号论美学理论,针对音乐剧舞蹈编创过程中的问题展开了深入分析,从舞蹈的接受心理取向和符号化的舞蹈构图两个方面,论述了“力的意向结构”可以满足观众对音乐剧的审美需求。随着对音乐剧舞蹈创作问题的深入研究,部分学者认为,舞蹈编创一直是中国原创音乐剧的弱项。居其宏指出,中国音乐剧舞蹈创作最大的问题是舞蹈语汇贫乏、陈旧、毫无新意可言,中国民间舞蹈遗产极其丰厚,但编创者不会吸收、融合和创新。贺汨江通过解析音乐剧《妈妈咪呀!》认为,我们需要不断地向西方优秀音乐剧学习编创整合理念,最终在原创音乐剧的舞蹈编创中摸索、实践和进步。

4.音乐剧的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研究

近年来,中国的音乐剧教育呈现出蓬勃发展之势。从完善专业艺术类高等院校的学科建设、提高艺术类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质量,到设置初中音乐剧课堂和开发学前教育艺术课程体系,都说明国家不仅重视对音乐剧专业人才的培养,还大力提倡音乐剧美育。娄红芳提出,集合音乐、舞蹈、表演、戏剧、文学、美术等艺术元素来“演故事”的综合戏剧形式,兼具趣味性、游戏性、广泛性、综合性和深刻性等特点,对促进少儿的情感和创造力的发展、拓展少儿美育的广度和深度发挥着积极的推动作用。谢园认为,音乐剧在初中音乐教学中的实施,不仅有利于调动初中生学习的积极性,还有利于陶冶初中生的情操。马斌建议,在高校音乐剧的人才培养中,舞蹈教学缺乏具有音乐剧舞蹈特色的教学大纲,建议在舞蹈教学中纳入戏曲身段方面的练习,并在高校内成立实验音乐剧团。

(五)关键词突现分析

关键词的突变强度和年代分布可以反映该领域在一定时期内的研究前沿和发展趋势。从突现强度看,突现度最强的关键词是“音乐剧”,该关键词的Strength 强度为2.08,如图3 所示。2001—2004 年,多部西方经典音乐剧在国内演出,如2002 年上海大剧院上演的《悲惨世界》,2003 年引进风靡全球的音乐剧《猫》,2004 年引进的《音乐之声》以及同年12 月上演的《歌剧魅影》等音乐剧,让国人对这种新鲜的舞台表演形式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同时也开启了探索本土原创音乐剧的道路,带动相关的文献研究不断增加。2009—2012 年关键词“音乐剧专业”“人才培养”的突变率明显,这与2011年亚洲联创公司成功引进制作中文版音乐剧《妈妈咪呀!》,并在国内掀起音乐剧热潮有关,但在引进西方经典音乐剧本土化制作演出的过程中,也反映出国内优秀音乐剧演员匮乏这一问题。因此,如何提高中国音乐剧专业的教学质量,培养更多高素质音乐剧专业人才,是这一时期学者的研究热点。2013—2016 年关键词“音乐”“民族舞蹈”的突变率明显,可以看出,在这四年里有多部中国原创音乐剧问世,关于音乐剧的研究工作也更为深入和广泛。学者针对原创音乐剧中音乐与剧情发展不吻合、舞蹈表演脱离剧情、民族舞蹈元素融入不合理等问题,研究发表了大量关于“音乐剧本土化创作研究”和“国内音乐剧发展现状研究”等文章。2017—2021 年关键词“舞蹈”的突变强度高,说明舞蹈在音乐剧舞台中的艺术特点研究和音乐剧舞蹈创作的融合与发展研究成为近些年该领域研究的热点与趋势。

图3 1997—2021年国内音乐剧舞蹈研究突变词分析

三、结论与启示

(一)研究结论

基于CiteSpace 可视化分析和相关文献归纳研究发现:第一,音乐剧舞蹈研究的大部分作者基本处于独立研究状态,缺乏从多领域、多方面展开的合作研究。第二,国内音乐剧舞蹈研究方式多为定性研究,研究力量相对分散,缺乏不同机构之间的合作研究。第三,纵观学者对音乐剧舞蹈研究的内容可以看出,在改革开放的四十年里,国内音乐剧舞蹈研究有四个方面,一是对西方音乐剧舞蹈发展历程的研究,二是舞蹈在音乐剧舞台中的功能性和艺术价值研究,三是音乐剧舞蹈创作本土化的研究,四是对音乐剧专业的教育教学和人才培养的研究。

(二)研究启示

1.正确认知音乐剧的舞蹈创作和革新

从西方音乐剧舞蹈的发展历程中可以看出,每一个时代的舞蹈创作都为音乐剧舞蹈的发展注入了新鲜的血液,并提升了舞蹈在音乐剧中的地位。如美国音乐剧爵士年代,舞蹈艺术家把爵士舞、踢踏舞融入音乐剧中,为美国百老汇音乐剧注入了新的活力,成为美国百老汇音乐剧的象征。反之,中国本土原创音乐剧中舞蹈的分量少且质量偏低。国内的音乐剧导演在创作理念上相对轻视舞蹈的作用,对音乐剧舞蹈的创作重视程度不够,导致中国的舞蹈编导在音乐剧的舞蹈创作上,容易本着完成一个“行活”的心态来对待,而这种心态恰恰不利于中国音乐剧的长远发展。

中国音乐剧舞蹈的创作还存在诸多问题和空白。虽然近几年中国本土音乐剧作品中的舞蹈创作具有一定革新意识,但是舞蹈编创的表现手法仍然比较单一,运用民族舞蹈元素不够灵活,没有达到自由嫁接中国民族文化的水平,剧中舞蹈的创作缺乏娱乐性、开放性。音乐剧舞蹈的创作应该贴近生活,贴近群众,不提倡单纯的炫技表演。因此,将生活中千姿百态的动作提炼成舞蹈语汇,对其进行艺术化、节奏化的处理,把真实生活与舞台艺术相结合,与观众产生情感共鸣,应是音乐剧舞蹈编导不断追求的方向。如何将爵士舞、踢踏舞、芭蕾舞等西方舞蹈元素与中国的民族民间舞、古典舞等中国特色舞蹈,巧妙地融合到本土音乐剧的舞蹈创作中,是音乐剧舞蹈编导需要思考和探索的。如何借助舞蹈的艺术手段,更好地刻画人物形象,展现故事情节,推动剧情发展,是音乐剧舞蹈创作的目标。音乐剧舞蹈的创作革新直接影响着中国音乐剧的发展前景,需要编创者具备更为宽广的创作视野,拥有更为全面的创作能力来解决和填补。

2.完善音乐剧专业的舞蹈课程设置

早在1995 年,中央戏剧学院和北京舞蹈学院就成立了音乐剧专业。随后的十几年,上海音乐学院、上海戏剧学院、沈阳音乐学院等高校也纷纷成立了相应的专业。各大专业院校都在积极地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音乐剧教学体系,在建立科学课程教学模式的道路上前行。目前音乐剧专业的舞蹈课程设置多元化,涵盖了多舞种教学内容,如芭蕾舞、爵士舞、踢踏舞、现代舞、中国民族民间舞和中国古典舞等。但笔者认为,音乐剧中的舞蹈应区别于舞蹈专业表演,音乐剧的舞蹈课程设置要充分体现舞蹈在音乐剧舞台中的艺术特点和价值。正如上海音乐学院副教授李奇所说:“音乐剧的舞蹈训练一定是基于‘戏剧情境’下来完成的,它不能脱离戏剧的本质而独立存在,音乐剧表演专业的学习者在舞蹈训练过程中建立良好的戏剧表演的信念感应该是教师必须关注的问题。”音乐剧中的舞蹈表演必须遵循舞蹈服务于戏剧的根本宗旨,演员的肢体是刻画人物、推进剧情、抒发情感、揭示内心、传递思想的重要媒介,要通过动作力度、幅度的变化传达情绪,驾驭不同风格的舞蹈表演形式,这对音乐剧演员的舞蹈表演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与目标。首先,音乐剧专业的舞蹈基本功训练不能停留在形体课的层面。其次,丰富音乐剧舞蹈元素和提高肢体的灵活性、协调性不是唯一目的,演员应该努力达到学其形、得其神的境界。最后,在教学中,教师应凸显音乐剧的学科特点,编订可以体现戏剧意味的舞蹈训练教材,培养演员的舞蹈戏剧意识,提炼肢体的戏剧语言和戏剧节奏,把舞蹈动作注入戏剧性,让中国音乐剧舞蹈形成独有的气质和表演特色。

音乐剧作品的产生与其时代背景、政治、文化、经济、审美价值观等各方面因素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舞蹈在音乐剧舞台中的融合与发展要顺应时代的发展潮流,一方面需探索与国际发展接轨的创作方向,另一方面要坚定文化自信,坚守本土文化立场,凸显民族艺术特色。音乐剧从业者要努力探寻具备一定学术价值和社会意义的研究方向,从而推动音乐剧产业发展,让中国的演艺事业拥有更为广阔的未来。

猜你喜欢
音乐剧舞蹈研究
FMS与YBT相关性的实证研究
辽代千人邑研究述论
学舞蹈的男孩子
视错觉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与研究
舞蹈课
EMA伺服控制系统研究
校园舞蹈 多姿多彩
近期国内歌剧/音乐剧演出预告
音乐剧新闻
近期国内歌剧/ 音乐剧演出预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