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动投案者为何越来越多

2022-11-05 00:30
新传奇 2022年25期
关键词:侥幸心理党委委员投案

“为什么要主动投案?我觉得心里一直压了一块石头,只有早投案、早交代,才能早一点把心里的石头放下。”近日,在电视专题片《零容忍》第三集《惩前毖后》中,北京师范大学党委原书记刘川生讲述了自己主动投案背后的心理活动。

近年来,向纪委监委主动投案、主动交代问题的人数逐年增多。数据显示,2019 年全国有10357 人向纪检监察机关主动投案,2020 年增至1.6 万人,2021 年增至3.8 万人。这背后,不仅是一起起腐败案件得到查办,更展现出我们党对反腐败斗争规律的认识和把握不断提升,中国反腐败治理方式不断完善,反腐败制度体系日趋成熟。

攻坚战重遏制

无禁区、全覆盖、零容忍,重遏制、强高压、常震慑,行贿受贿一起查,有案必查、有腐必惩。在不断强化的高压震慑态势下,一批问题官员认清形势,丢掉侥幸心理,主动投案、主动交代问题。

反腐无禁区,打虎无上限,级别再高也没有“丹书铁券”。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以实际行动表明,反腐败斗争绝不是看人下菜碟的“势利店”,不是争权夺利的“纸牌屋”,更不是有头无尾的“烂尾楼”。

落马的“大老虎”中,包括6名副国级、1 名正国级干部。此外,一批涉腐的省部级干部也受到党纪国法的惩处。党中央以坚定决心和魄力向全党昭示,反腐败面前,谁也没有“丹书铁券”。

仅2021 年,就有薛恒、刘川生、蒙永山、龚建华等4 名副部级干部主动投案。

随着中央反腐败力度加大,群众举报总量大幅攀升。中央纪委信访室一位负责办理群众来信的工作人员表示:“2013年之前,某省的群众来信每月不过几百封,目前达到了每月近3000 封。”

党中央反腐败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深入整治群众身边的腐败问题。人民群众用雪亮的眼睛监督腐败行为,这持续打击着腐败分子“小事不被查”的侥幸心理。

持久战常震慑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保持反腐永远在路上的清醒和坚定,坚持一体推进“三不”战略部署,治标不松劲、治本不松懈。党风廉政建设已经融入党员干部的日常管理中,让越来越多有“避过风头就安全了”想法的问题官员彻底放弃幻想,正视自己的问题。

近10 年来,重点领域的反腐专项行动接连不断,一批批腐败官员纷纷落马,反腐败冲锋号越吹越响,向广大干部释放了明确信号:反腐不是“一阵风”,反腐高压态势只会越来越强。这让那些妄图逃避追究的问题官员认清形势,通过主动投案换取组织的宽大处理。

2021 年7 月9 日上午,山西省公安厅原党委委员、国保总队总队长李柏,带着洗漱用品和银行卡等部分涉案财物向山西省纪委监委主动投案。2022 年1 月,山西省晋中市公安局治安支队原支队长梁小刚主动投案。

李柏、梁小刚等人的主动投案,正是反腐力度空前、持续保持高压态势的必然结果。

纪检监察机关的倒查机制,实现了一朝涉腐终身追责。有些问题官员的贪腐行为发生在十几年甚至几十年前,这让他们产生了“事情久了查不到了”的侥幸心理。而现在查处的腐败案件中,相当一部分贪腐行为都是终身追责。

人走“查”不凉的背后,是党中央有贪必肃、有腐必反的坚定决心,极大地震慑了那些以为可以瞒天过海的问题官员。

制度篱笆强高压

党的十八大以来,反腐败体制机制不断健全,党和国家监督体系愈加完善。越扎越牢的制度笼子,彻底堵死了腐败分子的退路,让主动投案成为唯一正确的选择。

随着政治巡视、派驻纪检监察组等制度不断向各级各地方延伸,党和国家的监督体系逐渐实现全覆盖。往往巡视组进驻后,一些问题官员夜不能寐、心惊胆战,最终主动投案。

“巡视组进驻学校后,我整晚失眠,知道自己的事情瞒不住了,还不如早日交代问题,让自己解脱,也让家人不再蒙羞。”2021 年4 月30 日,在四川省委第五巡视组进驻成都工业学院的第19 天,该校原党委委员、宜宾校区党委委员、副主任聂涛主动投案。

2021 年,四川省共有1600余人向纪检监察机关主动投案。这是持续保持惩治腐败高压态势,坚持一体推进“三不”,不断深化正风肃纪反腐取得的重要成果。

反腐利剑高悬,震慑之势常在。向纪委监委主动投案的人数逐年增多,表明我们党治腐惩贪的手段越来越有效,腐败分子的退路被一一封堵。一长一消之间,反腐败的正义天平正进一步向党和人民一方倾斜。

猜你喜欢
侥幸心理党委委员投案
国有企业党委委员落实党建工作“一岗双责”的探索
快过关了
侥幸心理是颗大毒瘤
之所以
主动投案的算法
取保候审期间脱逃后又投案的行为是否成立自首
“三级问责制”促党建责任落实
《守株待兔》续写
姚刚违纪被查
在犯罪现场等候公安机关处理是否应认定为自动投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