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王家大湖绢丝丽蚌国家级种质资源保护区生态系统现状的思考与建议

2022-11-05 02:55谢康乐
渔业致富指南 2022年6期
关键词:大湖王家湖泊

○谢康乐

(松滋市农业农村科技服务中心 湖北松滋 434200)

一、王家大湖种质资源保护区基本情况

王家大湖位于湖北省松滋市纸厂河镇,为松滋市第二大湖泊,它上纳洈水河、洛溪河山水,下受松滋河倒灌。清咸丰年间洪水泛滥,沦为湖泊。湖区芦苇丛生,水资源丰富。面积6.7平方公里,蓄水量960万立方米,平均水深1.2m。

绢丝丽蚌是王家大湖重要的底栖动物资源,系入选《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的二级保护动物。王家大湖属于通江湖泊,湖岔较多,浅水区水草丰茂,粘性卵繁殖的鱼类较多,适合绢丝丽蚌大量繁殖,生长和繁殖速度都比较快,绢丝丽蚌曾在湖中形成了一定规模的种群数量。2013年11月,王家大湖绢丝丽蚌被列为国家级种质资源保护区。

保护区成立后,由原松滋市大湖水产养殖场(现更名为:松滋市王家大湖水产有限责任公司)具体负责管理与运营,保护工作卓有成效。一是健全管理机构,实现常态化管理。设立保护区界碑、标志物,建设完成相应保护设施,禁止任何“占”“填”“挖”的现象发生,保持湖泊“现有地貌”。二是没有任何新建排污口和污染源设施等生产设施。三是拆除湖泊表面遮挡物、围栏、网片等。四是湖泊禁止投粪、肥、饵等人工养殖行为的机制已形成常态化,全面实行“人放天养”清水养殖模式。五是湖泊水面清洁,湖堤整洁,常态化开展沟渠维护整修,保持湖泊水系畅通,并注重保护区绿化工作。

二、湖泊生态系统现状

2022年5月8日,华中农业大学何绪刚教授率领团队对王家大湖资源进行了初步调查,调查发现王家大湖生态系统存在重大缺陷。

1.湖泊内水生植物基本灭绝。

2020年调查时,湖泊尚存300余亩荷藕,12处小面积(面积在20亩以内)芦、蒿、蒲区。现在水中已难觅一片嫩芽。

2.湖泊水色浑浊,水质低劣。

无风时,湖泊水色呈浅灰黄色。尽管浮游生物量已大减,但水体仍是浑浊,透明度始终达不到30cm。据2021年环保部门检测,大湖水质仍为V类水质。

3.湖泊鱼类品种单一,密度过大。

王家大湖经过20多年人工高密度、高投入的养殖,湖泊鱼类品种已无限接近池塘品种,生物多样性明显减少。除常规四大家鱼外,野生鱼品种以鲤、鲫、各类“刁子鱼”(鲌类、鲴类、餐条)等为主,小型野杂鱼如麦穗鱼、鳑鲏鱼、鳅科类等鱼类极少。肉食性除鲌类外,其他品种难得一见。根据华中农业大学何绪刚团队2021年9月12日《松滋市王家大湖渔业生产潜力评估报告》(以下简称“何绪刚报告”)指出“经计算,王家大湖总鱼产力为278.89-372.62吨。其中滤食性鱼类277.59-371.42吨,底栖食性鱼类1.3吨。由于未采集到活体软体动物,底栖鱼类鱼产力估算值偏低。”湖泊现存湖鱼数量中,滤食性鱼保守估计在150万kg以上。

4.存湖鱼类体质羸弱。

根据实地调查,湖泊滤食性鱼类(鲢、鳙)体质正常,但杂食性鱼类体质极差。从4月8日捕捞的鲤、黄颡鱼及“刁子鱼”的体质来看,全部背部消瘦。“刁子鱼”中有三条翘嘴鲌(重约100g)也是瘦骨嶙峋。

5.底栖蚌类存量巨大。

湖泊底栖蚌类,特别是保护物种娟丝丽蚌数量可观,且个体250g以上占比超过50%。据捕捞专业人士估计,数量在千万斤以上。其他小型蚌、蚬类亦有部分存量。

三、王家大湖生态保护面临的困境

1.环境改良的困境

王家大湖生态环境改良目标是湖泊水质达到Ⅲ类。因湖水浅且不与外界流通的自身条件所限,达到水清的根本保证是保持一定量的沉水植物。何绪刚报告指出“水生植物是湖泊生态系统的初级生产者,是许多底栖动物和鱼类的栖息、摄食和繁殖场所。水生植被恢复与重建,可以有效降低水体氮、磷营养负荷,改善水体理化环境,抑制浮游植物过度生长,提高生态系统的空间异质性和生物多样性,是富营养化水体生态修复的重要技术途径。”但湖泊现状是存湖的大量杂食性鱼类因饥饿导致将芦苇等挺水植物一发芽就啃食殆尽,沉水类植物生存空间受到严重挤压,日趋萎缩。而且,满湖疯狂觅食的杂食性鱼类将湖泊搅成一湖浑水,想要得到一湖清水是不可能的。

2.王家大湖生态灾难的隐患

通过观察捕获的杂食性鱼类发现,鱼体瘦弱,肠道内容物极少。初步分析应该是湖泊禁投后杂食性鱼类无法得到充足的食物来源,而禁捕和增殖放流使得现存湖内鱼群数量过大。何绪刚报告指出“王家大湖目前处于生态失衡的边缘,王家大湖的P元素含量远超正常的标准(超过Ⅴ类水标准两倍多),且进一步的浮游生物分析结果表明,王家大湖中蓝藻门的含量远超同类型的湖库,极有可能爆发蓝藻水华。”随着气温的逐渐升高,恐有百万斤规模鱼或蚌死亡,短期内必然使湖水氮的含量剧增,造成鱼、蚌氨或亚硝酸盐中毒,继而引发剩余鱼、蚌等生物死亡引发湖泊生态灾难,最终使得王家大湖成为死湖。经济损失难以估量,且多年环境治理成果也将毁于一旦。

四、治理措施建议

1.聘请权威机构开展王家大湖水质、底泥、生物品种(特别是保护物种绢丝丽蚌)及数量等资源及生态环境现状的全方位调查,出具调查报告,并召开专家评审会,经评审后据此制定科学的治理方案报相关主管部门审批实施。

2.开展增殖渔业回捕,把存湖鱼类数量控制在生态平衡状态,实现绿色发展。何绪刚报告指出“依据对于王家大湖主要鱼类种群鲢、鳙鱼生态容纳量的推算(生态容纳量区间为29.05万-38.4万kg),结合王家大湖目前鲢、鳙鱼现存量(150万kg左右),建议对王家大湖主要种类鲢、鳙鱼进行一定规模(100万kg左右)的捕捞,当鲢、鳙鱼种群数量降到生态系统可容纳的合理范围之外,则相应的P元素含量可出现相应程度的降低(物质循环的比例下降),最终避免蓝藻等水华的爆发,从而维持王家大湖的生态平衡。再者王家大湖已有三年未对底栖型鱼类如鲤、鲫等进行捕捞,导致这类型鱼种群数量严重超过其生态容纳量,据湖管方统计目前湖泊现存量达到50万kg左右,其存在极大的加快了沉积物与水体上覆水之间的氮、磷循环系数,给王家大湖带来了极大的氮、磷负荷压力;同时过量的底栖鱼类,增大了绢丝丽蚌幼蚌的捕食压力,进而破坏王家大湖绢丝丽蚌种质资源。故建议对底层鱼类进行较大强度的捕捞。如果不及时捕出一定数量的成鱼,在内源性氮磷持续补充下,出现藻类疯长后突然同步大量死亡(俗称“倒藻”)风险极大。如果出现倒藻,水质将急剧变化,溶解氧骤降,进而造成鱼类浮头,严重时会造成鱼类和绢丝丽蚌大批死亡。因此,及时捕出一定数量的成鱼,对于王家大湖生态系统的稳定非常重要,对绢丝丽蚌的保护极其重要。

3.夏季把握时机,从洈河引水,通过“灌江纳苗”这一手段丰富湖泊肉食性、小型野杂鱼等品种及数量,提高湖泊的生物多样性。

4.建立健全大湖生态改良机制,积极筹积资金,适时人工植草,科学规划、修复大湖生态,形成长态化的生态监测、改良机制。

猜你喜欢
大湖王家湖泊
大湖
My Favorite Photo
王家新的诗
单子伊 王家璇 潘铭泽
“害羞”的湖泊
也无风雨也无晴
为什么南极会有温水湖泊?
奇异的湖泊
根在大湖(外一篇)
碰碰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