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食品文化的高校思政教育资源分析

2022-11-05 04:27付云秋宜春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中国食品 2022年20期
关键词:美食饮食思政

⊙ 文 付云秋 宜春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我国是文明古国,文化底蕴深厚,其中食品文化是中华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不同民族、不同地域、不同历史时期的食品文化具有不同的特征和表现形式,如此便形成了灿烂的华夏文明及饮食文化。例如:中国传统饮食文化对于美食、美器、美景的要求,包含了深厚的美学修养;从古到今,美食专家严谨的态度、孜孜以求的态度,充分表现了其具有的职业精神、工匠精神;中国的饮食文化、茶文化、酒文化中蕴含了丰富的哲学思想、道德观念和礼仪修养。

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越来越富裕,外来的饮食文化和习惯越来越多地充斥在人们的生活中,受不良饮食观念的影响,人们逐渐形成了不科学的饮食习惯及价值观。在高校开展课程思政的大背景下,通过对中国传统食品文化进行剖析,可以使学生从中认识我国的传统饮食习俗,了解,领略传统文化的魅力,对于培养具有良好道德品质的人才,促进社会主义文明建设,推动社会主义和谐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主要对基于食品文化的高校思政教育资源进行了分析。

一、食品文化与思政教育融合的意义

中国的食品文化历史悠久、博大精深,不但有许多独具地方风味的独特菜肴,同时在食材选择上也具有广泛性、丰富性、灵活性等特点。不管是关于食品文化中的哲学思想,还是饮食习惯中的“礼节”,都包含了思政的内涵,把这些内容融入课程思政中,有利于帮助食品专业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提高道德修养和审美情操,从而为培养出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优秀食品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具体来看,把食品文化与思政教育融合,可以使思想政治教学的内涵更加充实。将中国的食品文化融入思政教学之中,既能使思政教学的形式更加新颖,又能使思政教学的内涵更加丰富,还可以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例如:通过对八大菜系的学习与传承,可以使学生了解到我国食品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从而提高大学生的民族荣誉感;通过介绍中国饮食习俗中所包含的吉祥含义,可以提升大学生的人文素质;通过介绍中餐烹饪的复杂流程及烹饪技巧,可以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等。

二、分析食品文化的和谐之美,增强学生的爱国情操和民族自豪感

中华饮食文化蕴含丰富的和谐之美,俗话说:“天地之道而美于和”“天地之美,莫大于和”,这很好地印证了“以和为美”的饮食思想。以和为美的本质在于既要从味蕾上感受到美食的美,又要使身体与精神得到快乐。所以,在传统饮食中,会遵循“春多酸、夏多苦、秋多辛、冬多咸、调以润甘”的习惯,每日所吃的食物要与气候相协调,方能使人的身体、精神适应气候的变化,并能品尝到美食的味道。另外,传统饮食文化还讲究根据菜品的特性选用与其相辅相成的器皿,即食品的外形要与器皿的花纹相融合,达到锦上添花之效。比如中国著名的美食“贵妃鸡”,里面有一个舞姬在荷花上翩翩起舞,让人情不自禁地就会联想到杨贵妃在百花亭醉酒的情景。

在高校的思政工作中渗透这种食品文化的精华,可以极大地提高学生的民族文化认同感,使他们产生一种由衷的自豪感,进而提高他们的爱国热情。

由于各国的文化背景不同,所表现出来的食品文化也不同,在实现“中国文化自信”这一重大使命的前提下,今后要深入开展中国食品文化的研究,把中华优秀的传统食品文化与高校思政教育的发展结合起来,把饮食文化的振兴纳入中国的伟大复兴梦之中。这就需要高校整合各种资源,打造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中华美食文化与高校思政教育的发展与交流模式,使学生充分感受到食品文化的和谐之美,增强学生的爱国情操和民族自豪感。

三、挖掘食品文化的意境之美,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

食品文化所包含的“意趣之美”,是一种高尚的美学理念,它反映了人们的精神品质与人文修养,将其融入高校课程思政中,能提高当代大学生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

比如:民间在重要节日或婚丧嫁娶时,都会制作各种带有寓意的美食,如“如意年糕”“鸳鸯饼”等,以表示吉祥、祥和。这种饱含着丰富的“意蕴之美”的食品文化,是中国传统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人对食物的要求是“色香味俱全”,其中“色”指的是外观,而“香与味”则是指味道鲜美,两者结合,要求美食既要美观,还要美味。在“好看”这一问题上,就存在着一种审美意识。审美意识是人在审美和创造美的活动中产生的思想、情感和意志,也就是人们在主观感受、体验和精神上的快乐,包括审美情感、审美趣味、审美判断、审美态度、审美情感、审美能力、审美观念、审美理想等内容。俄罗斯著名诗人车尔尼雪夫斯基曾说过:“美即生活”。中国很多著名的文化人士都对中国的食品文化有过深入的了解,视之为生活之乐、生活之道。中国人饮食中的美学趣味,在食物形象、环境、用具、香味等层面均有体现。因此,将中国食品文化中的“意境之美”与高校思政教育充分融合起来,可以提高大学生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

四、探讨食品文化中的礼节风俗,提升学生的品德修养

随着时代的发展与进步,人们的工作生活节奏逐渐加快,使得人们逐渐遗忘了某些基本的食品文化礼节风俗,在日常饮食中产生了许多不良习惯。通过把食品文化中的礼节风俗融入高校课程思政中,能够帮助学生形成健康、文明的饮食习惯,重拾勤俭节约、艰苦朴素的优良传统美德,不断提升自己的品德修养。

在我国,有很多饮食方面的礼节和风俗。比如:吃饭时要做到“八忌”:一忌舔筷;二忌迷筷;三忌移筷;四忌粘筷;五忌插筷;六忌跨菜;七忌掏莱;八忌剔筷。虽然部分习俗已经不适应当代社会,但其中的精华仍然值得当代大学生学习,可以培养大学生尊重他人、礼貌待人、谦让文明的意识,提升自己的道德修养。

综上,在新时期的高校教育变革中,把食品文化融入学校的思政教学中,对加强高校大学生的思政工作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教师要充分挖掘食品文化的内涵,从酒文化、茶文化的兴起、发展、传承到各类饮食器具的发展,回顾食品文化兴起、发展、传承的不同时期,向学生传达思政教育中理论联系实际、新技术革命与生产力发展、哲学辩证唯物主义等内容,并结合灵活的教学手段,将枯燥、单调的思政理论用充满生活气息的食品文化进行解读,深入挖掘食品文化资源,以达到提高思政教学效果的目的。教师可以通过开设食品文化经典课,让同学们感受到民族文化的魅力,了解中国饮食文化中的内涵、人生观、价值观念。同时还可以在食品文化经典课上设置区域饮食文化、中医养生学、烹饪技法、餐具演变等主题,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民族文化的魅力,体会到其中蕴含的哲学思想,从而提高自己的思想政治水平。

猜你喜欢
美食饮食思政
清华大学:“如盐在水”开展课程思政
老人饮食应如“羊啃草”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警惕服药期间的饮食禁忌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美食
健康饮食
别样饮食
美食都被玩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