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化学课程思政教学探索与实践

2022-11-05 04:27杨崇泽河北科技师范学院食品科技学院
中国食品 2022年20期
关键词:思政化学食品

⊙ 文 杨崇泽 河北科技师范学院食品科技学院

在2021年12月7日召开的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深刻地指出:“高等院校始终要把立德树人作为教书育人的核心环节,循序渐进地增加思想政治工作的亲和力,与其他课程形成协同效应,从而实现在教学工作上的全方位育人,不断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政治觉悟以及思想水平,培养出一批又一批有文化、有道德、有理想、有纪律的时代青年。”习近平总书记从全局出发,为新形势下高等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指明了方向,在全国范围内的高等院校内掀起了一股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热潮。本文主要对食品化学课程的思政教学进行了探索与实践。

一、在食品化学课程中开展思政教学的意义

食品化学是一门涉及食品生产、保存等食品安全问题的重要课程,是高校培养食品质检技术人才的操作能力以及整体认知结构的基础课程。通过学习食品化学课程,相关专业的学生能够很好地掌握与食品有关的基础化学知识,以及相关的实践操控能力。

在食品化学的课堂教学中,教师除了肩负为大学生传道授业解惑的责任之外,还承担着将职业道德教育、个人价值观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等隐性教育传授给学生的育人义务。通过将这些思想政治教育元素融入课堂教学中,能够有效缓解学生的理想信念不够坚定、专业兴趣不够浓厚、学业规划不够清晰等方面的问题,让学生们在日复一日的耳濡目染中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食品化学课程思政教学理念的确立

食品化学是一门从微观分子层面介绍食品结构组成以及功能特征的课程,通过运用基本的化学原理,研究食品在生产、运输、储存过程中所发生的结构变化,为日常生活中的食品品质的改善、加工储藏技术的革新、饮食结构的调整以及食品质量的控制等提供有力的理论基础。食品化学课程最核心的任务之一,就是充分将食品科学理论知识传授给学生。然而,由于这门课程中的专业知识过于隐晦难懂,导致很多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倍感吃力,对某些概念或反应过程捉摸不透、似懂非懂,深入学习食品化学知识的积极性受到了很大的打击。

中华民族的饮食文化源远流长,大部分传统食品的加工过程看似简单,实则运用了丰富的化学知识。教师可以将某种传统食品的加工技术作为切入点,自然地引出相关的化学知识。传统豆腐的制作过程便运用了化学知识,教师可以在现场演示豆腐的加工过程,让学生直观明了地观察并理解蛋白质的凝固、起泡等化学性质。与此同时,也可以让学生在耳濡目染中深刻感受到传统饮食文化的博大精深,从而增强他们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现代科学技术与传统饮食加工工艺并不是一对矛盾冲突体,恰恰相反,这两者之间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它们的结合,让科学知识的传授变得生动形象,使传统文化的传承发扬也有了更加广阔的舞台和载体,传播产生的效果也更为深远。

食品化学是一门知识点比较抽象的课程,教师要用深入显出的教学方法来提高学生的接受能力,例如采用动画演示、情景模拟等方式,通过理论联系实际,增强学生对食品当中所有化学反应的认知程度,并在掌握基本化学知识的基础上加以创新。

在实践教学阶段,教师可以安排学生到周边的一些传统食品加工厂实习,让学生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锻炼学生运用所学专业知识处理食品加工过程中问题的能力。例如:在讲授食品酶类知识时,可以引入传统的米酒酿造实验,让学生在酿酒的过程中深入了解中国历史悠久的米酒文化;讲到焦糖反应或者美拉德反应时,教师可以展示一下自己的厨艺,为学生做上一道著名的“毛氏红烧肉”,让学生从色味俱全的红烧肉中仔细观察糖在受热期间在颜色与状态方面发生的变化。这些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式,既形象又生动,实现了知识传播与文化传承两不误,不但锻炼了学生独立思考与团队协作的能力,而且能充分激发学生在传承传统文化时的主观能动性,增强他们对民族文化的自豪感,以更好的状态投身到学习当中。

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北京大学期间曾经强调:“高校要对知识传承并创新发展”。这句话表明,高校的首要任务是对知识的传承,只有牢牢把握好知识的传承工作,才能推陈出新,一步一个脚印地研发出更多的创新科技。食品化学是一门十分注重总结前人经验的课程,因此教师在讲授这门课程的过程中,第一步要遵从教本,原封不动地将前人总结出的化学理论知识传授给学生,然后在此基础上将相关的化学知识内容进行拓展,使教学内容丰富化,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做到举一反三。

许多教学案例都证明,科学前沿课题的融入,可以有效激发学生学习食品化学课程的兴趣,他们在参与研究讨论的过程中,可以不断开阔自身的视野以及散发创新思维。例如:在讲授美拉德反应时,教师可以先从美拉德反应的历史说起。法国化学家L.C.美拉德在1912年用葡萄糖调节多肽的合成过程中,意外发现了最终的合成物中含有充满香气的类黑素,后来的化学家将这个反应过程命名为“美拉德反应”。通过讲述这样一段历史趣闻,不仅能让学生津津有味地听课,还能启发他们的心智,培养他们善于观察的良好习惯,引导他们向前辈学习,勇于从不同寻常的日常现象中发现科学问题。在接下来的美拉德反应应用过程中,教师可以精心选取与生活紧密联系的烘焙、油炸等技艺,然后将课程项目“烘焙食品安全与创新”“热加工食品内源性危害物的控制”等娓娓道来,让学生在相关研究的过程中加深对食品安全重要性的理解,鼓励学生在食品安全方面确立起自己的远大抱负,激发他们的创新意识,为建成社会主义科技强国奉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三、食品化学课程思政教学实践

作为高校课堂教学的实施主体,教师的综合素质高低,直接决定了课程思政教学的成败。而教师的素质水平,首先体现在其思想道德修养方面,习近平总书记也曾经指出:“思想道德应当摆在教师修养的首要位置,学高为师,德高为范,好的教师是以德施教的楷模。”因此在实施食品化学课程思政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首先要加强自身的思政理论学习,在日常生活中多点关注时事新闻,做到“国事家事天下事,事事关心”,持续提高自身的思想政治水平,为课程思政教学的实施积累素材。其次,教师要积极参加课程思政教学研修班等培训工作,多参与各种教学研讨活动,不断提升自身的课程思政教学水平。最后,学校可以邀请思政专业的教授加入课改研讨会,紧紧贴合食品化学课程的特征,与授课教师一起深入挖掘教学内容中的思政元素,探索出一条能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之中接受思政教育的教学途径。

(1)案例教学。由于食品化学是一门理论性很强的基础课程,采用案例教学的方式,可以将抽象的化学知识点转化成具体的教学案例,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讲授蛋白质的胶凝功能时,可以引入中国传统手工豆腐的制作过程。早在西汉时期,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就掌握了豆腐的制作方法,通过将黄豆蛋白浸泡、研磨、煮沸,然后在凝固剂的作用下发生胶凝作用,最终形成了豆腐。通过这样一个案例,就能够在不知不觉中增长学生们关于传统饮食文化方面的知识,从而增强他们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再如:在讲授“食品物质中风味的形成”这个知识点时,可以把香精分成合成香精和天然香精两大类,而中国的合成香精不但在食品中得到了广泛应用,而且研发技术也遥遥领先。这种现象的背后自然离不开无数科学人员的辛劳付出,其中包括中国工程院的孙宝国院士。教师通过在课堂上讲述孙宝国院士在研究肉味香精的过程中攻克无数技术难题的感人事迹,可以增强学生对科技兴邦的认识,激发他们对科技创新报国的决心。在讲授“食品添加剂”这个章节时,教师要介绍世界各国在食品添加剂方面制定的法律和规定,以确保食品添加剂的安全性。在这期间,教师可以介绍一些因食品添加剂添加不当而导致的食品安全事故,从而加深学生对食品添加剂安全性的认识,对滥用食品添加剂带来的危害性引以为戒,更加深刻地理解“德才兼备”的意义,从而做到严于律己、诚信守法。

(2)融入前沿科研成果。在食品化学课程思政教学实施的过程中,适当地融入一些科学前沿的研究课题,不但可以提高学生对学习化学知识的兴趣,而且能够打开学生的眼界,让他们接受更多的新鲜事物,激发他们的创新意识。比如:在讲述“单宁”这种酚类化合物时,教师可以先介绍人类的“健康杀手”——心血管疾病。根据《中国心血管健康报告》显示,2121年全国四成以上的死亡人数都与心血管疾病有关,而水果中的单宁化合物在预防心血管疾病方面有着显著功效。接着介绍来自于山东泰安的红色幸运果,这种水果也称为桃苹果,从枝叶到开花再到结果,一直都是幸运的红色,因此被命名为“红色幸运果”。到目前为止,世界上仅有两种红肉苹果,一种是产自于瑞士的“Redloves”,另外一种就是由中国科学家历时12年培育出来的红色幸运果。红色幸运果不但颜值高,营养价值也高,单宁化合物的含量为442mg/kg,是红富士苹果的50倍。根据相关的研究调查表明,成年人每天吃一颗红色幸运果,就能够有效预防心理疾病。通过介绍这两个科研成果,能够让学生深刻认识到科学技术在提高人们健康水平方面发挥的巨大作用,激发他们努力学好知识的热情,增强他们通过科学创新报效祖国的决心。

综上,当下,高校各专业课程融合思想政治教育已经成为了一种趋势。在这种大背景下,食品化学课程也要不断提高教师的思想道德修养和课程思政教学能力,在教学过程中采取案例教学法以及融入最新的科研成果,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创新意识,为国家培养一批又一批爱国敬业的创新型食品人才。

猜你喜欢
思政化学食品
清华大学:“如盐在水”开展课程思政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奇妙的化学
奇妙的化学
奇妙的化学
奇妙的化学
竟然被“健康食品”调戏了这么多年
危险食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