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合文化:B站自制历史文化纪录片真实性建构策略研究

2022-11-07 00:01殷玉东
新闻研究导刊 2022年18期

摘要:互联网创造了纪录片书写的新语境。网络纪录片具有不同于传统电视纪录片的叙事模式和审美趣味,呈现出融合性、微叙事、开放性的网络文化特征。B站践行“史实不虚,叙事不拘”的创作原则,探索历史文化网络纪录片的叙事边界,在创作者与观众的多重视角下建构真实。文章基于融合文化视角,分析B站自制历史文化纪录片,如何通过对历史文化文本的网络化重塑,建构当下青年群体的历史情感与文化认同,旨在发掘新媒体环境下传统历史文化传播与传承的有效路径。文章从文本融合、人物建构、时空建构三个层次分析,得出B站自制历史文化纪录片在多样文本的互文中建构真实性的策略,B站自制历史文化纪录片延续了平台多元包容的风格特点,寻求真实性与艺术性、教育性与娱乐性的平衡。

关键词:融合文化;B站自制历史文化纪录片;《历史那些事》;情感真实;态度真实;完形真实

中图分类号:J95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2)18-0239-03

第50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2年6月,我国网络视频(含短视频)用户规模达9.62亿[1]。《中国纪录片发展研究报告2021》发布,互联网与移动互联网用户数量增长迅速,逐步成为纪录片传播主阵地[2]。除民营新媒体视频网站、移动短视频媒体外,传统主流媒体也在逐步发展其新媒体平台。

互联网发展不仅改变了纪录片用户的观看习惯,也改变了传统电视纪录片的生产逻辑,表现出融合性、微叙事、开放性等网络文化生產特征。网络纪录片依托平台与用户的协作生产,经历了从粗放型用户生产到专业化、类型化的平台生产的发展过程。网络纪录片叙事策略的转变冲击了传统纪录片体裁的叙事边界,呈现出后现代主义文化的特征,对纪录片的真实性这一核心原则作出了创新诠释。

B站自2009年创建起,便以UGC(用户原创内容)为核心,带有记录性、协作性等特征。2017年末,B站发起《哔哩哔哩纪录片寻找计划》,近三年开启以版权采购和网站自制相结合的纪录片频道布局,涉及历史文化、人文美食、自然风光等多种纪录片类型。2022年,B站将每年的5月第一周定为哔哩哔哩纪录片开放周,供用户限时免费观看站内纪录片,进一步扩大B站纪录片的影响力。此外,《守护解放西》等新媒体纪录片反向输送到卫视中,与主流文化同频共振,实现对传统媒体内容的反哺。自2018年10月起,B站推出了四部自制历史文化纪录片,包括《历史那些事》(2018年)、《历史那些事第二季》(2019年)、《逐鹿:古战场往事》(2020年)、《超时空鉴定》(2022年),累计播放量达9500万次,实现了现象级传播。

B站自制历史文化纪录片注重融合站内的UGC视频、弹幕和ACGN、鬼畜、古风等多元文化的社群氛围,从“网生一代”的视角解读历史文化,再现史实,为历史文化注入互联网基因,弥合网络文化和传统历史的叙事裂隙,逐步形成独具B站特色的叙述风格,丰富了历史文化纪录片的真实性内涵。

一、融合叙事,重塑真实

历史时空不可复现,历史文化纪录片是立足于史料对历史真实的再现,搬演与重构成为历史文化纪录片呈现真实的重要叙事方式。新媒体时代的媒体融合性则进一步增加了搬演和虚构的手段,丰富了纪录片塑造真实性的层次。相较于传统媒体历史文化纪录片,新媒体历史文化纪录片具有更明显的后现代文化的特征,追求作者化与情感化的真实,这不是对纪录片真实性本质的背离,而是符合当下纪录片生产逻辑的、对史实的网络化重塑。

(一)文本形式融合

媒体融合时代的到来,让融合生产成为互联网文化的生产逻辑。纪录片形式的文本融合,实现了B站自制历史文化纪录片多元叙事。B站自制历史文化纪录片丰富了传统纪录片的搬演手段,拓宽了文本的叙事内涵和观众的叙事体验。《历史那些事》围绕历史人物组织史实,是B站自制实验性历史文化纪录片的代表作品之一。单集20分钟左右的时长,符合网络环境中受众对传播内容简短、便捷、碎片化的接收习惯。除了对史料记载部分史实的再现外,每集插入2~3个以短剧形式呈现的历史小剧场,对历史讲述部分进行补充叙述,融入了穿越剧、脱口秀、说唱、采访、广告、竞技类真人秀等流行的网络文本,打破了纪录片本身所处的文化时空区隔。例如,在《在下东坡,一个吃货》中,历史小剧场展现了苏轼穿越到现代,在现代餐馆制作东坡肉。这样的设计既增加了纪录片的趣味性,也侧面体现出《历史那些事》所展现的历史真实是当下网络语境凝视下的历史真实。

另外,《历史那些事》采用单元化的形式,大多采用尼采、萨特、莎士比亚等哲学家和文学家的名言进行转场,调和“历史小剧场”轻松娱乐的氛围。在历史文本与哲理文本的互文关系中,给予历史人物或历史事件作者化的评价,建构历史纪录片与其他经典文本的互文关系。例如,第一集中,影片讲述完苏轼在惠州品尝羊脊骨的故事后,又介绍了当时苏轼遭遇贬谪、发妻去世的孤独境遇。片尾引用了尼采在《人性的,太人性的》中的名言“在孤独中,孤独者将自己吃得一干二净;而在群体中,他被众人吃掉”,增强了叙事的情感张力,形成了更为紧凑的叙事节奏。

(二)后现代语境,情感真实重塑

B站自制历史文化纪录片符合网站用户的文化消费习惯和审美取向,需要观众具备针对互联网文化的解码能力,这提高了观众的接受门槛,具有B站分众化、社群化的特征。

B站自制历史文化纪录片所呈现的真实是B站文化氛围下,属于网生一代的“真实”。B站历史文化纪录片扩展了呈现真实的层次,相较于还原历史资料中的真实,更注重通过融合互联网文化,在立足史实的基础上,创作符合观众审美期待和文化认同的内容,塑造观众对历史文化的情感真实。B站自制历史文化纪录片的真实塑造,在贴近“网生一代”认知方式的基础上,建构了其情感认同,进一步影响其行为方式。

例如,《历史那些事》对古籍的解读并不局限于史料,而是结合历史史料和现代语境对历史文化加以阐释,融合了许多史料无法承载的文本。纪录片在创作中寻找传统历史文化和网络文化间的互文关系,用观众亲切熟悉的网络文化做历史的脚注,符合其“用年轻、创新的形式传播中国历史文化”的创作宗旨。

二、历史人物,态度真实

B站自制历史文化纪录片注重挖掘重要历史人物的兴趣爱好,从微观视角展现其生活化的一面。B站自制历史文化纪录片在创作时平衡了生活真实与艺术真实,试图在观众心中塑造对历史事物的态度真实。

(一)历史人物的话题性

“生产者式文本”的特点在于,“它包含的意义超出了它的规训力量,它内部存在的一些裂隙大到足以从中创造出新的文本”[3]。B站自制历史文化纪录片在宏大的历史背景下,以个人微观叙事为线索,从不同寻常的角度挖掘重要历史人物的话题性,从具有权威性的历史文本中寻找历史人物生活化的一面。以现代化的视角解读历史人物,并以此为切入点表现当时的时代风物与社会图景。《历史那些事》中历史人物的选取具有时代的典型性,宋代大文豪苏轼,魏晋时期的门阀士族何晏、嵇康,缔造康乾盛世之一的乾隆,末代皇帝溥仪等。创作者摒弃了解读这些人物的传统视角,试图从新媒体语境中寻找历史人物的话题性。

《历史那些事》第一集以苏东坡的“吃货”形象为主题,描述了苏东坡在黄州、惠州、儋州等地发现了东坡肉、羊蝎子、生蚝等美食。在不断遭贬谪的一生中,苏轼在美食中找寻心灵的寄托,揭示了大文豪苏轼“自笑平生为口忙”的人生哲学。在讲述溥仪时则反映了B站自制纪录片看待历史的新眼光,从溥仪变卖故宫的国宝谈起,从这一事件反映西方思想对溥仪的冲击和社会孕育的变化。对乾隆的描绘则是从他的爱好即给前人的艺术作品题诗作跋入手,并形象地将这一爱好翻译为互联网语境下的“发弹幕”,称乾隆为“弹幕的鼻祖”。

(二)历史人物态度塑造

B站自制历史文化纪录片通过对历史人物的特写,拉近了观众与历史人物之间的距离;通过对新颖历史知识和历史细节的还原,建构了观众对历史人物的真实态度。B站自制历史纪录片拓宽了史料文本的诠释方式和解读视角,以严谨而不刻板的叙述氛围赋予历史人物新的活力。

《逐鹿:古战场往事》结合史实与评述,从交战人物的多重视角,讲述了三国时期的官渡之战,春秋战国时期的桂陵之战、马陵之战三场经典战役。《逐鹿:古战场往事》的导演在纪录片评论区提到其创作意图不拘泥全面展示事件,而是通过多方人物立场的合围,拼凑出人物态度的真实。其中着墨颇多的官渡之战,讲述了199年夏曹操与袁绍在中原的角逐。纪录片并未过多展现战争场面,而是多用近景和特写镜头展现曹操和袁绍的性格特点和决策风格,并剖析双方作战时的心理状态。这样的拍摄手法并非为了追求客观呈现史实,而是为了更加鲜活地刻画人物,在观众心中引发共鸣。《逐鹿:古战场往事》重新塑造了曹操与袁绍,让观众了解了两个历史人物更为平易近人的一面。此外,导演尽可能展现事件中各方参与者的立场和目的,符合导演对展现历史人物态度真实的追求,引导观众在观看中反思历史。

三、古今对话,完形真实

新媒体纪录片通过在叙事中有意识构建历史与当下的互文关系,实现对历史文本的凝视与反思,通过古今对话,塑造双层叙事时空。此外,互动性是新媒体纪录片的重要特征,观众在互动过程中参与纪录片文本的二次创作,展现主体性,建构了创作者和观众对话的第三层叙事时空。

(一)古今对话:双重时空

B站历史文化纪录片从《国家宝藏》《如果国宝会说话》等历史文化节目和纪录片中寻找融合古今时空的叙事方式。如何以古鉴今,拉近史实与观众之间的距离;以今通古,让观众对史实作出反思,成为历史文化类纪录片创作的追求。B站自制历史文化类纪录片不拘泥于传统纪录片叙事的框架,而是让古今时空相互映照,丰富了纪录片文本,增强了观众的互动感与沉浸感。

B站纪录片《超时空鉴定》依据我国第一部系统的法医学著作《洗冤集录》,讲述了古代法医的鉴定细节,展现了古代法医的医学智慧。纪录片分为两部分,从古今两个视角对同一案件进行分析鉴定,用现代法医学的技术手段对《洗冤集录》中的鉴定方式进行补充和佐证。《超时空鉴定》在保证古代法医检验方法真实的前提下,通过搬演对案情进行补充,叙述更为完整,充分地再现了古籍内容。在现代部分,则安排现代法医进入古代案发现场,展现利用现代法医学的解剖技术和科学仪器如何破案,通过交叉蒙太奇的手法,带领观众穿梭古今。

(二)弹幕互动:完形真实

亨利·詹金斯认为,“融合通过消费者与其他人之间的社会互动来实现,借助零碎的、从媒介信息流中获取的信息来构建个人神话,并把它转化成我们赖之以理解日常生活的资源”[4]。技术赋权让新媒体环境下的受众能够直接参与文本的二次创作,使协同生产成为互联网文化创作的主要特征之一。

B站的UGC弹幕可实时呈现在视频内部,一方面实现了对视频内容的二次创造,另一方面,这一功能鼓勵受众积极加入纪录片文本的内容生产中。在自我表达中构建认同,在创作者和观众互动的第三层叙事空间完成协同书写。弹幕的创作过程体现了B站自制历史文化纪录片的开放性,弹幕的创作门槛较低,为观众提供了二次创作的空间,让历史文本与观众个人文本产生互动,构建关于历史文化的讨论社群。

此外,融合文化时代强调的另一个关键词是“集体智慧”,“如果我们把各自的资源集中在一起,把分散于个人的技能结合在一起,我们对于世界的了解就会更加全面”[4]。B站自制历史文化纪录片在创作融合文本时,为观众预留了互动的创作空间,观众能在弹幕中阐述观点,使融合文本之间通过互文实现关联。例如,《历史那些事》中《魏晋奇葩·爱豆嵇康》的两个历史小剧场分别选取了樵夫在山中偶遇嵇康、嵇康写下《与山巨源绝交书》以及嵇康在树下锻铁与钟会交流三个场景,与2013年起大火的网络短剧《万万没想到》和B站鬼畜素材——周某偷电动车被捕后记者采访内容形成互文关系。观众在弹幕中发表评论,对嵇康的性格特点进行生产性解读,完善了每个观众眼中的人物,在集体智慧中挖掘人物真实。

“集体智慧”还体现在观众对史实的补充和探讨上。这其中既有符合创作者期待的规训式的解读,表现为对纪录片呈现史实的认可;也有与创作者期待形成对立的对抗式解读,观众通过罗列史料对纪录片内容进行反驳。另外,平台对弹幕环境的维护,提供了良好的二次创作氛围,这些都鼓励B站用户在文化消费的过程中从接收者转变为创作者。

四、结语

B站自制历史文化纪录片以融合性叙事建构了作者化、情感化、个性化的史实呈现。其以历史文化为内核,契合互联网文化的生产逻辑,召唤观众共同书写纪录片文本。纪录片产生的社群文化特征的特殊编码方式,虽然提高了观众的解读门槛,但构建了更为深刻的文化认同。B站自制历史文化纪录片中对多元网络文本的挪用,拼贴和盗猎满足了“网生一代”自我呈现的需求,也是传统文化的显形在场,符合其对传统文化的情感认同。此外,B站弹幕和评论区的开放性,为集体智慧搭建了表达空间,创作者和观众形成社群,完成互动,实现价值认同。

参考文献:

[1] CNNIC.第50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DB/OL].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https://finance.sina.cn/tech/2022-09-22/ detail-imqqsmrp0010363.d.html,2022-09-22.

[2] 张同道,胡智锋.中国纪录片发展研究报告(2021)[R].中国广播影视出版社,2021:5.

[3] 约翰·费斯克.理解大众文化[M].王晓珏,宋伟杰,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127-130.

[4] 亨利·詹金斯.融合文化:新媒体和旧媒体的冲突地带[M].杜永明,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31-32.

作者简介 殷玉东,硕士在读,研究方向:影视文化、广播电视、传媒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