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文化融入乡村振兴战略实践路径

2022-11-08 16:59罗海婷
经济研究导刊 2022年21期
关键词:乡风红色文明

罗海婷

(长安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西安 710064)

2022 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要充分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领导作用,扎实有序做好乡村发展、乡村建设、乡村治理重点工作,推动乡村振兴取得新进展、农业农村现代化迈出新步伐。红色文化作为中华民族文化历史沉淀中的一块瑰宝,对促进乡村振兴、推动美丽乡村建设有着重要作用。各地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将红色文化资源开发好、利用好,实现红色文化创新发展,对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新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一、红色文化融入乡村振兴战略的意义

(一)挖掘红色资源,助推产业兴旺

让红色文化资源的作用实现最大化的发挥主要是要发展产业,促进经济效益增长。用好红色文化资源,推动与其产业融合,在本质上是对红色文化资源的创新发展和创新转化,将红色资源转化为乡村振兴的发展动能,努力构建产业发展的新格局。乡村红色资源的开发利用融合乡村红色产业大力发展,将红色资源转化为经济资源不仅能带动当地经济的发展、带动村民生活富裕,而且能为乡村振兴增砖添瓦、实现产业兴旺。要加强对红色资源及产业设施的合理开发,完善红色文化资源利用的利益机制,也有利于促进红色文化产业可持续发展。加强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并且借助移动终端、VR、人工智能等现代技术手段,创新红色文化表现形式和呈现载体,提升红色产业的体验感和沉浸感,促进红色文化与乡村文化融合的社会效应,让红色文化在互联网上延伸,达到良好的宣传效果,推动产量增加,为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注入内生动力。本土红色文化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是促进当地经济增长的推动力,利用当地红色文化资源和绿色生态资源使其融合创新发展乡村产业新模式,以此来激活乡村经济,推进乡村现代化发展,提升村民幸福指数。产业兴旺关系着乡村经济的发展,以红色资源为基础发展起来的红色产业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中实现经济价值,为乡村全面振兴夯实发展基础。

(二)丰富文化内涵,涵育乡风文明

乡风文明建设是乡村振兴的重要部分,加强农村文化建设要以乡风文明建设为主要抓手;推进乡村振兴要以乡风文明建设为加速器;提高村民文化素养要建立在乡风文明建设的基础上,大力推进乡风文明建设,焕发乡村文明新风貌。文化是乡村历史发展的沉淀积累,也是乡村物质与精神的外在体现。红色文化的精神内涵是乡风文明形成发展的源泉。在乡风文明建设过程中,挖掘优秀的红色文化底蕴和时代价值,并对其进行传承、弘扬和创新,以此来提高乡村软实力。当地红色文化资源融入乡村的乡风文明建设中,彰显红色文化的精神价值和时代价值,有利于促进乡村文明乡风的形成。乡风文明建设不仅有利于推动乡村文化活动形式不断与时俱进,而且会促使乡村精神风貌焕然一新。红色文化中蕴含的红色精神与时代精神有利于提升村民的素质文明和精神风貌,对乡村乡风文明建设具有价值示范和精神引领作用。

(三)强化堡垒阵地,提升乡村治理效能

全面改进和加强乡村治理必须要以党的建设为引领,强化堡垒阵地,发挥战斗堡垒在乡村振兴中的主导性作用。基层党员干部要紧密联系基层党群关系,增进群众情感,使其凝聚村民群众力量,为乡村有效治理注入活力。注重村民群众思想政治教育,依靠新时代数字农业和智慧农业等科学技术创新手段促进经济的提升,为促进乡村振兴、实现共同富裕注入强大动能。一方面,用红色文化强化红色堡垒的战斗力,有利于激活后发优势,提升乡村治理效能。应坚持将地方红色文化融入基层党建工作,持续加大乡村环境整治力度。通过教育引导基层党员干部切身感受红色文化精神力量,增进政治认同和文化认同,增强文化自信,从而形成紧紧围绕在党组织周围的强大磁场。另一方面,完善党组织领导下的基层组织体系,持续提升党建引领乡村综合治理水平,建立健全红色文化融入基层党建机制。地方党委政府应充分发挥政治功能,强化制度保障,从思想上增进各级各部门对融入机制的共识,从行动上整合各方力量,共同致力于推进红色文化融入基层党组织建设;应完善考核评价机制,实现党委、政府、舆论、群众等多元主体评价,完善融入机制事前评估、事中监督、事后评价,突出责任履行、目标实现、结果导向等全要素评价,确保有效融入,全面推进基层组织振兴。

二、红色文化融入乡村振兴的现实困境

(一)红色文化保护和传承的积极性不高,制约乡风文明发展

随着历史的推移,许多红色文化资源遭到严重破坏,大多红色印记还没有深入人心就已濒临消失,难以引起人们的关注,也未能发挥其力量与价值,制约乡村乡风文明推进建设。第一,村民主体意识不强,对红色文化认知不足。村民由于自身文化认知局限,难以树立正确的文化价值观,大多数村民认为对红色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是当地政府的责任,与自己无关。少数村民过于追求物质利益,忽略继承和发展传统文化,使得村民对革命事迹、文化精神内涵等在认识上存在局限性,了解不够透彻,对挖掘红色文化内涵及保护和传承乡村红色资源缺乏思想意识。第二,部分乡村对红色文化的重视程度不够,导致乡村公共文化阵地作用发挥不足,使得群众不能深入了解红色文化内涵和精神核心,群众精神层面的需求无法得到满足,这对于乡风文明建设的推进是极其不利的。

(二)红色文化资源利用不足,对产业振兴影响力不强

乡村对红色文化资源缺乏有效的整合利用。第一,乡镇各区域间的发展规划不一致,对红色文化资源的利用整体规划难以达成一致,容易导致规划设计与乡村公共设施建设不协调。同时,各地红色资源分布情况不一,在产业规划上容易产生分歧,导致各地红色产业相对独立,缺乏整体性和发展性的科学规划。第二,缺乏对当地红色文化资源整体形象的研究和策划,红色文化的精神内涵在文化产业发展中注入较少,未形成独具特色和吸引力的红色文化产业品牌,导致其辨识度不高且不能留下深刻的印象,难以吸引游客前来观光。第三,红色旅游纪念品开发力度不够且包装简单、不具备红色文化特性,样式单一、不具有代表性。旅游产品的开发缺乏明确的定位,且产业系统不够成熟完备,无法体现红色旅游纪念品的主题特色,对产业振兴影响力不足。

(三)红色文化宣传教育缺乏创意,红色文化氛围不浓

一方面,政府对乡村红色文化宣传力度不够。政府更多的是关注民生问题,对红色文化资源的外界宣传不到位,难以引起社会广泛关注,宣传手段也仅停留在乡镇报纸和媒体,没有紧跟时代的发展步伐、与时俱进。另一方面,基层组织对群众宣传教育力度不够。第一,各种红色文化宣传教育活动开展形式过于单一,展示的红色内容不够丰富,大多以单调讲解、静态展览陈列等为主,所运用的载体及技术方法不够先进,缺少创新,观看过程枯燥乏味,不能与村民达到思想上的共鸣,难以满足村民对当地红色文化资源深入认识的需要,使得红色文化活动氛围不浓。第二,在红色资源的呈现中不能紧跟时代潮流。互联网、自媒体及各类高科技没有被更好地运用,呈现方式也较为落后,无法吸引游客。基层党组织仅仅利用上级文件进行简单的传达学习,党员同志及村民群众也大多只是被动接受,不具备主动性和参与性。

三、红色文化融入乡村振兴的实践路径

(一)挖掘红色文化内涵,促进乡风文明

一方面,党员干部要起绝对的带头作用,通过大力挖掘红色文化蕴含的集体主义、爱国主义及无私奉献精神等,进一步激发党员干部投身乡村振兴的决心和担当。另一方面,要对乡村村民进行红色文化教育,推动红色文化入脑入心,培养村民爱国情怀。广泛开展红色文化的融入研究,深入挖掘红色文化与乡风、家风的内在耦合关系,增强村民对红色文化的认知、认可、认同,并自觉将红色文化融入乡风文明建设的实践中。要始终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文化建设的引领,充分发挥红色文化精神力量,切实增强对红色文化的自信与认同,助力乡风文明进一步提升。首先,通过在乡村打造一系列红色景观、举行相关红色实践活动等促使广大村民自觉主动地接受红色文化影响,凝聚共识,让红色精神丰富当地村民精神文化,不断增强文明乡风的感染力,切实提高振兴乡村的实效性。其次,要创新平台载体,大力开展乡风文明创建活动。如举办开发红色菜肴活动、组织开展红色戏曲、舞蹈改编活动及模范、先进典型评比活动等引导社会崇德向善,用文化艺术来传播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调动村民传承和弘扬红色文化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增强其民主意识。此外,党员要发挥模范带头作用,为其他村民群众树立榜样典型,发挥道德模范作用,有效激发村民参与文化建设的热情与建设美丽乡村的干劲。

(二)发挥红色文化对绿色生态的带动作用,创新乡村产业模式

为持续发挥红色产业对绿色生态的带动作用,地方政府应推动红色旅游与生态旅游的有效衔接及联动融合,将乡村红色资源及自然环境禀赋转化为经济发展优势,为乡村产业振兴探索出一条生态更美、环境更优、农业发展方式更绿、农民更富的新路径。一方面,要实现自然生态资源与红色文化的有机融合,打造红色旅游线路。乡村不仅留下了大量的红色文化资源,而且有着极具特色的自然和人文资源。在促进“红色文化+绿色生态”融合发展中,要利用好本地红色资源和生态环境资源,推进红色文化、生态环境、旅游产业三者相融合,推进产业生态化,创新发展红色生态旅游。另一方面,推进产业兴旺不仅要注重经济效益,更要注重生态效益,促进其实现最大化。守住生态环境底线,动员群众积极参与维护良好生态环境,除此之外,要为村民提供思想保障,在加强道德意识和责任意识的同时,更要培育和提高生态文明意识,充分发挥乡村青山绿水优势,共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之道。尤其注重从村民自身利益出发,将红色文化、当地的民风民俗、生态环境等资源与其他休闲旅游产业相结合,因地制宜,创新性地打造“红色+”“生态+”“绿色+”等具有特色的建设和发展模式,着重突出地方特色,打造远离城市的世外桃源,提升红色旅游资源的开发层次,建设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

(三)紧抓时代发展契机,创新红色宣传方式

一是与时俱进,将红色文化历史感与现代元素相碰撞,创新红色文化呈现传统方式,推进数字化建设,使其表现手段更加现代化。运用投影、全息影像等多媒体手段,将红色文化资源立体化、生动化,其观赏性会更强,能调动村民和游客能动性,实现良好互动,并使其全面而又深刻地认识红色文化。二是利用微信、微博、抖音、微视、报刊等全媒体传播体系,通过社交软件的品牌化建设,对文创产品进行个性化包装设计,便于消费者在产品同质化时代更好地识别。三是借助大数据发展契机,协同发展红色旅游。努力拓展红色文化传播渠道,建设虚拟景区与体验平台,借助人工智能和VR 等互联网高科技,运用声、光、电等技术手段动感植入旅游活动,促进红色文化与科学技术相结合,开展在线纪念、观光游览、知识互动、话题引入,积极发挥自身优势创作,以音乐、影剧、动漫等模式实现互动式、沉浸式、场景式等可视化体验。层层递进,为游客带来多角度、立体化体验,提高游客参与感,使红色文化旅游产业实现“线上+线下”融合发展、使游客在不同的参与体验中获得视觉和心灵的震撼,且获得深刻的精神感悟,提升旅游产品的吸引力。

结语

2019 年,习近平总书记在红色革命老区考察调研时指出,依托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和绿色生态资源发展乡村旅游,搞活了农村经济,是振兴乡村的好做法。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有助于保护和弘扬红色文化,也为红色文化在新时代的创新提供了新机遇。反之,红色文化为助力乡村振兴提供了强有力的精神支撑和资源保证。要充分利用乡村红色文化资源,大力弘扬其中蕴含的精神内涵和独特价值,为新时代乡村全面振兴注入活力与动力。

猜你喜欢
乡风红色文明
于都县潭头村:推动乡风文明 打造幸福新农村
漫说文明
红色在哪里?
文明过春节
《红色系列之一》、《红色系列之二》
城口县左岚乡:提升乡风文明的“红与黑”
乡村振兴视阈下的乡风文明建设路径研究
农村乡风存在的主要问题
追忆红色浪漫
对不文明说“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