萤石浮选药剂及浮选机理研究进展

2022-11-08 03:32李育彪
金属矿山 2022年10期
关键词:水玻璃方解石萤石

李育彪 杨 旭

(武汉理工大学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0)

萤石(CaF2)是唯一可以大量提炼氟元素的天然矿物,是氟化工的基础原料,在水泥、冶金、制冷、航空、医药等领域都发挥着重要作用,常与方解石、石英、重晶石等脉石矿物伴生,难以分选。我国萤石资源储量大,资源优势明显,但以低品位复杂萤石矿和多金属伴生萤石矿为主,综合回收率低[1]。随着氟化工产业发展增速,萤石资源缺口逐年增大[1],供给与消费矛盾日益突出。

浮选是分离萤石与其共伴生脉石矿物的最常见分选方法,其中浮选药剂的开发利用是提高分离效率的关键。随着萤石资源的进一步消耗,萤石嵌布粒度越来越细、伴生情况更复杂,现有的浮选药剂难以获得合格的萤石精矿[2]。因此,在深入研究萤石浮选捕收剂和抑制剂的作用机理基础上,设计并合成符合萤石资源浮选特点的新型药剂,是充分开发我国大量伴生型萤石资源的必然要求。本文主要归纳论述了常用捕收剂和抑制剂对萤石的作用机理及浮选工艺,总结了萤石浮选药剂设计与合成技术的最新发展,归纳并展望了萤石浮选药剂的开发方向,为萤石浮选药剂改进与发展提供理论支持。

1 捕收剂及捕收机理

根据极性基团的种类,萤石浮选所用的捕收剂可分为三大类:阴离子型、阳离子型和其他捕收剂。常用捕收剂及其捕收机理如表1所示。

表1 萤石浮选常用捕收剂和抑制剂作用机理Table 1 Mechanisms of commonly used collectors and inhibitors for fluorite flotation

1.1 阴离子捕收剂

1.1.1 脂肪酸类捕收剂

脂肪酸类捕收剂的捕收性能强、成本低且环境友好,是萤石浮选中最常用的捕收剂。油酸钠(C17H33CO2Na)作为最常见的脂肪酸衍生物常用于萤石-石英和萤石-方解石的浮选分离。国内外学者针对油酸类捕收剂与萤石之间的作用机理进行了大量研究,目前普遍认为,油酸在萤石表面先后经历了单层、双层和多层吸附。KELLAR 等[3]认为,油酸在萤石表面的吸附经历了两个过程:油酸浓度低时,油酸与萤石表面发生特性化学吸附形成单层结构;随着油酸浓度增加,其在萤石表面形成多层结构的油酸钙沉淀,且浓度为4×10-6~5×10-5mol/L 时最易进行。PUGH 等[4]采用原位和异位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技术(FTIR/IRS)和化学热力学分析手段,指出溶液中钙离子浓度和pH 值是吸附质(油酸钙)形成的关键性因素。进一步地,SIVAMOHAN 等[5]发现,在油酸浓度较低时,油酸根阴离子主要通过与钠离子或钙离子以单配位键的形式吸附在萤石表面;在油酸钠浓度升高、溶液pH 值达到9.45 时,表面油酸钙沉淀出现,达到由油酸钠、油酸钙和固态油酸组成的混合双层胶束吸附构型,此阶段的悬浮状态较稳定;但随油酸浓度进一步增加,稳定的吸附层状态被破坏,吸附在胶束上的钙离子释放到矿浆中。随着现代测试技术的发展,油酸钠与萤石表面的作用机理得到了更深入的研究。CHENNAKESAVULU 等[6]利用原子力显微镜轻敲模式,测试了萤石晶体在不同油酸钠浓度下达到平衡时,萤石矿物表面所吸附药剂的形貌与厚度。在油酸钠浓度为1×10-7~1×10-5mol/L 范围时,吸附平衡后的药剂在萤石表面厚度为2.98~5.59 nm,证明了低浓度油酸在萤石表面先发生单层吸附,如图1所示。随药剂浓度增加,单层吸附逐步变成双层吸附。而当油酸浓度大于1×10-4mol/L 时,萤石表面吸附层厚度增加至几百甚至上千纳米,可能是生成了油酸钙和油酸胶束吸附在萤石表面。

图1 油酸分子吸附在萤石表面阳离子位点(Ca2+)上[7]Fig.1 Adsorption of oleic acid molecular at cationic sites(Ca2+) on the fluorite surface

1.1.2 氧化石蜡皂

氧化石蜡皂(C12~16COONa)是一种以蜡为原料,经氧化、皂化、气化分离而得到的脂肪酸类化合物,广泛用于石英-萤石、方解石-萤石和重晶石-萤石的浮选分离[7]。氧化石蜡皂原料来源广泛、价格低廉、捕收能力比油酸弱,但选择性好。氧化石蜡皂在萤石表面电位小于零时发生各向异性静电吸附,即物理吸附,而在电位大于零时,化学吸附在萤石表面[8],其优点是不需要添加任何起泡剂。此外,使用氧化石蜡皂浮选萤石不受抑制剂硅酸钠的影响,有利于萤石与其他矿物的分离[7]。ZHU 等[8]使用氧化石蜡皂作为捕收剂,在30 ℃时用硅酸钠作抑制剂,碳酸钠为调整剂浮选石英型萤石矿,结果表明:氧化石蜡皂对萤石的浮选效果极佳,精矿品位和回收率分别达到97.53%和85.73%,适宜的pH 值为8.0~9.0。

1.1.3 异羟肟酸

异羟肟酸是羧酸分子中的羧基二价氧被肟基取代的羧酸衍生物,其结构如图2所示。异羟肟酸分子结构中具有含孤对电子的氧和氮,且位置相近,能与金属离子螯合生成稳定的螯合物,被广泛用于萤石浮选。异羟肟酸能与萤石表面Ca2+螯合,形成五元环螯合结构,从而化学吸附在矿物表面[9],浮选最佳pH值为6~10。此外,萤石与异羟肟酸之间的稳定氢键和弱静电排斥力也是吸附发生的关键因素[7-9]。异羟肟酸的捕收能力比油酸钠弱,但其与Ca2+之间的强共价键使其选择性更强[7]。

图2 异羟肟酸的两种互变异构体[9]Fig.2 Two tautomers of hydroxamic acids

1.1.4 烷基磺酸盐

烷基磺酸盐具有与烷基连接的高亲水性硫基,其单体结构式为RSO3Na(R 是烷基)[1]。烷基磺酸钠是一种复杂的混合物,其性能取决于平均分子量、活性物质含量和烃基结构等关键因素[1]。烷基磺酸盐通过静电吸附在萤石表面[10],显著降低萤石颗粒表面Zeta 电位,增加矿物颗粒之间的静电排斥力,增大颗粒与泡沫黏附几率。此外,烷基磺酸盐可以显著降低浮选矿浆表面张力,增强矿浆起泡能力,从而提高浮选回收率。一般来说,烷基磺酸盐碳链越长,捕收能力越强[7]。相比于油酸,使用烷基磺酸盐可以实现萤石与方解石、石英等脉石矿物的低温高效分离。但在碱性条件下,烷基磺酸盐会自发分解并释放十二烷醇,导致石英回收率急剧增加,影响萤石浮选效率。因此,使用烷基磺酸盐时应将矿浆调节至酸性,避免烷基磺酸盐因分解而失活。朱兴月[1]使用烷基磺酸钠为捕收剂对CaF2含量为47.68%的萤石矿进行浮选分离,经过1 粗4 精全流程开路试验,获得了CaF2品位为97.45%、回收率为89.54%的萤石精矿,证明了烷基磺酸钠对萤石的良好捕收性能。

1.1.5 其他阴离子捕收剂

油酰肌氨酸是一种用于萤石浮选的捕收剂,其吸附机制与油酸类捕收剂相似。在德国Ilmenau 选矿厂,油酰肌氨酸作为捕收剂与抑制剂白木香用于从方解石含量超过6%的矿石中浮选萤石,最佳浮选pH值为8~9。有机膦酸是一种螯合捕收剂,其分子结构中含有—PO3H2、—COOH 等活性基团(直接与碳原子相连,如图3所示)。有机膦酸在萤石表面的吸附主要是通过这些活性基团与萤石表面的Ca2+发生螯合反应,形成三维双环或多环。有机膦酸对萤石的捕收能力比方解石强[11]。HU 等[12]合成了一种新的捕收剂(苯并氨基苄基膦酸,BABP),可通过控制矿浆pH=6~8 实现方解石与萤石的浮选分离。有机砷酸是一种螯合捕收剂,其选择性捕收萤石的作用原理与有机膦酸相似。膦酸、砷酸类捕收剂有较好的选择性,但因生产成本高、有毒有害成分较多、对环境破坏较严重等缺点,未实现工业化应用。

图3 有机膦酸中的膦酸基团示意[12]Fig.3 Schematic diagram of the phosphoric acid group in organic phosphonic acid

1.2 阳离子捕收剂

脂肪胺是阳离子捕收剂的典型代表,然而,脂肪胺因存在以下缺点,尚未实现大规模应用:① 由于存在静电排斥力,脂肪胺难以物理吸附在带正电荷的萤石表面[7];② 脂肪胺溶解度低,在碱性和常低温矿浆中难以溶解;③ 脂肪胺用量通常比阴离子捕收剂大,成本更高;④ 脂肪胺对石英等脉石矿物具有强捕收能力,选择性差。通常,阳离子捕收剂需要与阴离子捕收剂联合使用。

1.3 其他捕收剂

为了提高萤石精矿浮选效率,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开始寻找更高效的萤石浮选药剂,发现氨基膦酸型、氨基羧酸型和酰胺基羧基型等两性捕收剂和矿浆内真菌、酵母和细菌等微生物及其提取物对萤石浮选具有积极作用。两性捕收剂是分子中同时具有阴离子和阳离子的异极性有机化合物,通常含有较强捕收能力的烷基、芳香族基团、脂族基和环烷基等,具有良好的水溶性和抗低温性[7]。此外,利用微生物对萤石表面性质(表面结构、电荷和润湿性等)的调控作用及微生物代谢产物(多肽、蛋白质和多糖),可以改变萤石表面性质,提高精矿回收率和品位。但是,这些捕收剂的作用效果不稳定,难以实际应用。

2 抑制剂及抑制机理

含钙矿物(萤石、方解石)表面具有相似的Ca2+离子活性位点、溶解性、表面电荷,与传统脂肪酸类捕收剂具有相近的反应活性。因此,需要选择性地抑制脉石矿物,使其表面更加亲水,增大脉石矿物与目的矿物颗粒之间的表面性质差异,最终实现分离。萤石浮选中的抑制剂大致可分为两类,即无机抑制剂和有机抑制剂。常用抑制剂作用机理如表2所示。

表2 常用抑制剂作用机理Table 2 Mechanisms of commonly used inhibitors

2.1 无机抑制剂

2.1.1 水玻璃

水玻璃(Na2O·nSiO2)对方解石和硅酸盐脉石矿物的抑制作用强、成本低、效果稳定,是最常用的无机抑制剂[13]。水玻璃对方解石的抑制机理为[13-14]:①水玻璃生成可吸附在矿物表面的亲水性硅酸胶体;②水玻璃水解组分SiO(OH)3-和SiO2(OH)22-能与方解石表面活性位点Ca2+发生化学反应,生成硅酸钙沉淀,阻碍捕收剂吸附,抑制方解石浮选。随着模数增加,水玻璃对硅酸盐矿物的抑制作用更强,但溶解度降低。值得注意的是,在低硅酸钠浓度和低pH 值条件下,萤石也会被抑制,分离效果不好。如图4所示,根据溶液化学计算可知[14],水玻璃在低pH 值条件下的主要成分是Si(OH)4,可有效抑制萤石。此外,水玻璃的分散作用可减弱萤石与方解石之间的双电层吸引,阻止萤石与方解石之间的凝聚,提高萤石浮选效率。

图4 水玻璃水解组分[14]Fig.4 Hydrolysis components of sodiun silicate

对水玻璃改性可以增强其抑制效果,常见的改性方法有酸化处理和盐化处理。水玻璃经酸化后,对方解石和石英等主要脉石表现出更好的选择性抑制作用,具有以下优点:① 具有强选择性;② 加速尾矿颗粒沉降;③ 减少试剂用量。酸化水玻璃抑制效果更强的原因是[14-16]:在酸性介质中,水玻璃主要以H2SiO3胶粒形式存在,水化作用更强的H2SiO3胶粒选择性物理吸附在方解石表面,使方解石表面亲水。刘凤春等[15]对CaF2品位为32.97%的萤石原矿,使用酸化水玻璃代替传统水玻璃作为抑制剂浮选萤石,在回收率不变的前提下,将萤石品位从96.19%提升至98.75%,SiO2含量从1.51%降低至0.63%。盐化水玻璃是指在水玻璃中加入Fe2+、Pb2+、Al3+等金属离子,与水玻璃形成混合溶液。DENG 等[16]发现,Fe2+可以增强水玻璃对方解石的选择性抑制效果。相较于单一水玻璃,Fe2+与水玻璃混合生成的Fe2+-水玻璃聚合物在方解石表面发生较强吸附作用,阻碍捕收剂吸附,从而抑制方解石。FENG 等[17]将Pb2+与水玻璃混合形成盐化水玻璃,在Pb2+与水玻璃摩尔比为1 ∶3 时,对方解石具有很强的抑制性能,这是由于Pb2+与水玻璃混合后促进了溶液中二氧化硅胶体的生成,增强了对方解石的选择性抑制。TIAN 等[18]发现,Al3+可以促进酸化水玻璃在方解石和天青石表面的吸附,从而选择性抑制方解石和天青石。

2.1.2 聚磷酸盐

聚磷酸盐是由磷酸盐单体组成的多聚体,六偏磷酸钠(SHMP,(NaPO3)6)、焦磷酸钠(SP,Na4P2O7)、磷酸三钠(TSP,Na3PO4)和三聚磷酸钠(STPP)等是常见的聚磷酸盐,可以用作方解石和重晶石的抑制剂[19],这可能主要是因为聚磷酸盐可与金属离子,尤其是Ca2+络合,从而阻碍捕收剂吸附。LIU 等[19]发现磷酸三钠不能阻止油酸钠在萤石表面吸附,但可以有效阻止油酸钠在重晶石表面吸附,从而实现萤石与重晶石的分离[7]。

2.2 有机抑制剂

有机抑制剂来源丰富、可生物降解、价格低廉,常用的有淀粉、糊精、羧甲基纤维素钠、木质素磺酸钠等。有机抑制剂对脉石矿物的抑制作用机理为:① 主烃链或支链吸附在疏水矿物表面;② 大量羟基发生电离或生成氢键而与矿物表面作用;③ 强亲水性水合极性基团(如SO32-、COO-等)使矿物表面更加亲水;④ 阴离子官能团(如羧酸根或硫酸根)与矿物表面金属阳离子形成聚合物,阻碍药剂吸附。有机抑制剂的官能团、电荷密度和分子量会极大地影响抑制剂的有效性。

2.2.1 淀 粉

淀粉是一种来源广、成本低的天然多糖类高分子有机化合物,其基本结构单元是单糖单体[20],如图5所示。因对方解石、重晶石、云母、硫化矿、氧化铁等有较强抑制作用,淀粉作为萤石浮选中脉石矿物抑制剂的应用非常广泛。淀粉中每个单糖所包含的羟基和单糖之间的氧原子都是亲水基团,这些基团借助氢键与水分子结合,使矿粒亲水而受到抑制[20],影响矿物颗粒表面Zeta 电位。同时,由于淀粉具有长链结构,且分支多、弯曲程度高,其在方解石表面吸附后会遮盖已吸附的捕收剂,使方解石表面疏水层无法发挥作用[20]。淀粉主要通过2种方式与方解石表面结合[20]:① 带正电的淀粉官能团和方解石表面间存在较强静电吸附作用;② 淀粉与方解石表面Ca2+形成络合物。TSUNEKAWA 等[21]使用油酸钠为捕收剂,用普通淀粉为方解石抑制剂浮选萤石-方解石人工混合矿,萤石回收率可达80%,而方解石回收率仅10%,为抑制剂研发提供了参考方向。

图5 淀粉分子结构Fig.5 Molecular structure of starch

2.2.2 改性淀粉

由于淀粉水溶性较差,一些学者尝试通过氧化、切断、重组或引入官能团对淀粉进行改性。目前选矿中应用较多的主要有糊精、苛性淀粉、阳离子淀粉和阴离子淀粉等[20]。糊精是在淀粉受到加热、酸或淀粉酶作用下水解时形成的小分子中间物质[20]。与淀粉不同,糊精是通过疏水键合吸附与矿物作用,在疏水矿物表面的吸附作用较强。刘奇等[22]通过测量矿物表面金属元素的光电子能谱及Auger 电子能谱,发现糊精处理后,方解石表面晶格金属元素的键合状态发生了显著改变,从而推断糊精在方解石表面吸附的本质是与金属离子发生强化学作用;但糊精在萤石表面吸附时发生弱化学作用,萤石表面晶格金属元素的键合状态几乎不变,糊精在萤石与方解石表面吸附差异是其具有选择性的根本原因。王强强[20]采用油酸钠为捕收剂进行纯矿物浮选试验,发现在弱碱性条件下,糊精能有效降低方解石回收率(从93%降低至40%),而不影响萤石回收率(维持在94%左右),从而选择性浮选萤石。

通过向淀粉中添加氢氧化钠,在分解淀粉的同时,破坏淀粉分子末端的醛基,生成有机酸基团,最终制成苛性淀粉,常用作重晶石抑制剂[7]。阳离子淀粉是通过化学反应将阳离子基团引入淀粉中而获得淀粉衍生物,阳离子淀粉溶液的黏度更低[7]。余新阳等[23]以普通淀粉与3-氯-2-羟丙基三甲基氯化铵为原料制备阳离子醚化淀粉,对白钨矿有明显抑制作用(回收率仅6%),而对萤石没有影响(回收率在95%以上),实现了从萤石中浮选分离白钨矿。阴离子淀粉是通过酯化和醚化等化学反应引入羧基、磺酸和其他基团的淀粉衍生物,具有水溶性等普通淀粉不具有的特性。研究表明,改性淀粉的类型及其制备方法显著影响抑制性能,例如,苛化和煮沸的淀粉性能优于普通淀粉,支链糊精的抑制性能优于标准直链糊精。

2.2.3 其他有机抑制剂

腐植酸钠是通过化学反应从木质素中获得的大分子有机化合物,是一种高度氧化的木质素,其分子中有许多羧基,能与多种金属离子形成螯合物,对方解石、石英有强烈抑制作用[24],可通过浮选有效分离萤石-方解石-石英混合物。单宁酸是从植物根和壳中提取的大分子化合物,是萤石浮选过程中方解石和石英的选择性抑制剂,其结构如图6所示[25]。单宁酸的羧基吸附在方解石表面与水分子通过氢键形成水化层,从而产生亲水表面[25]。浮选中加入单宁酸可有效提高浮选精矿萤石品位,但过量单宁酸对萤石回收不利。

图6 单宁酸分子结构[25]Fig.6 Molecular structure of tannic acid

3 药剂设计与合成技术进展

目前,伴生萤石分选难度大,开发更高效的浮选药剂是提高伴生型萤石矿利用效率的关键。探究药剂活性基团在矿物表面的作用位点及吸附过程,可有效指导高效浮选药剂的合成和开发。以密度泛函理论计算(DFT)为代表的模拟计算方法能够从分子和原子水平揭示药剂与矿物表面的作用机理,为萤石浮选药剂开发提供理论依据并缩短开发周期。DUAN等[26]发现新型异羟肟酸类捕收剂辛胺基双(丙氧肟)酸(OPHA)能够实现萤石与重晶石的有效浮选分离,并基于DFT 模拟揭示了其选择性浮选分离机理:OPHA2-和OPHA+在萤石表面的吸附强度大于重晶石,吸附在萤石表面的OPHA2-和OPHA+有取代水分子的能量优势,从而使萤石表面更加疏水。PRADIP等[27]利用DFT 系统地研究了辛基羟肟酸与萤石、方解石和氟磷灰石的相互作用规律,发现辛基羟肟酸对萤石的亲和力最强,对方解石次之,对氟磷灰石最弱,为羟肟酸类捕收剂在萤石浮选中的应用提供了理论基础。基于DFT 研究萤石与脉石矿物晶体结构,明确不同种类药剂与萤石表面的作用规律,构建萤石浮选药剂资源库,面向实际矿物针对性研发合成新型药剂,是寻找萤石高效浮选技术和方法的有效途径,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4 浮选药剂开发方向

4.1 细粒低品位萤石浮选药剂

目前,工业上萤石浮选难度逐渐加大,根本原因在于入选原料由高品质的单一型萤石转变为复杂的低品质伴生型萤石。由于伴生型萤石共生关系复杂,嵌布关系紧密,只有磨细才能实现单体解离,导致萤石粒度过细。但随着颗粒粒度变细,萤石与脉石颗粒之间极易发生团聚,增大萤石浮选分离难度。针对细粒级矿物浮选,常通过添加分散剂,使细颗粒在外力作用下分散于矿浆中。汤家焰等[28]发现在pH 值为6~12 时,细粒级萤石与石英发生强烈异相团聚,萤石品位和回收率较低;通过添加硅酸钠,降低了萤石和石英表面电位,增强了颗粒间静电排斥力,提高了混合矿分散性能。有研究表明[29],除了硅酸钠,碳酸钠、氟硅酸钠和六偏磷酸钠等分散剂也能有效改善细粒萤石浮选效果。钱玉鹏等[30]研究了EPE 型双亲嵌段共聚物F-127 对石英和萤石混合矿的分散效果,发现F-127 能作用于萤石和石英表面,通过降低颗粒表面电位绝对值并实现空间位阻效应,提高细粒萤石和石英的分散稳定性,从而有效改善萤石与石英的异相凝聚问题。但是,上述研究仍处于实验室阶段,共聚物F-127 对实际细粒萤石矿浮选的改善效果还未知。综上所述,细粒级萤石浮选药剂的研制是必须克服的难题。

4.2 萤石低温浮选药剂

油酸是目前工业实践中萤石浮选最常用的捕收剂,但是,油酸在低温矿浆中的溶解性和分散性较差,需要将矿浆加温到40 ℃以上来保证油酸的良好捕收效果,大大增加了生产成本。目前,一些学者开始使用低温浮选药剂代替油酸,但当温度低于20 ℃时,无法有效浮选萤石。近年来,耐低温浮选药剂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油酸的改性和添加增效剂两方面,并取得了一定效果;此外,烷基磺酸盐等药剂的耐低温性能得到了关注。陈浩等[31]使用石油磺酸钠类阴离子表面活性剂PSK-13 浮选分离CaF2含量47.48%、SiO2含量39.70%的石英型萤石矿,在矿浆温度为5 ℃时,可以得到CaF2品位98.57%、回收率75.02%的FC-98 萤石精矿,证明石油磺酸钠在低温下具有良好的捕收性能。进一步地,康博文等[32]将油酸钠和石油磺酸钠以质量比2 ∶1 配制成组合捕收剂浮选回收低品位萤石,通过对比试验发现组合药剂的捕收效果优于单一油酸钠和石油磺酸钠,且在5~25 ℃时,温度对萤石品位和回收率影响不大,最终经1 粗6 精1 扫流程获得了CaF2品位97.32%、回收率78.08%的萤石精矿。黄雪萍等[33]以复合聚氧乙烯醚类表面活性剂为主要成分,研发了复配型辅助捕收剂YS-02J,将其与油酸混合使用,提高了油酸在低温条件下的可浮性,并降低了油酸用量。在原矿CaF2品位16.21%的条件下,经1 粗4 经1 扫闭路试验,获得了CaF2品位96.63%、回收率82.97%的萤石精矿指标。综上所述,针对萤石低温浮选问题,使用表面活性剂等药剂增强油酸的捕收性能,或者将如石油磺酸钠等耐低温捕收剂与油酸组合用药,将是实现萤石低温浮选的有效途径。

5 总 结

最常用的萤石浮选捕收剂是脂肪酸,尤其是油酸,但难耐低温和低水溶性限制了其应用。此外,烷基磺酸盐可以实现低温浮选,异羟肟酸具有更强选择性,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其他如有机膦酸、砷酸、脂肪胺等捕收剂因毒性、低选择性、工艺流程复杂等原因难以大规模推广。针对方解石等主要脉石矿物,水玻璃、淀粉及其改性产物是应用最广泛的抑制剂。但伴生型萤石矿品位低、组成复杂,方解石与萤石的分离仍是亟待解决的难题。此外,单种捕收剂通常难以实现萤石与脉石矿物的有效分离,因此,工业应用中常采用两种或多种捕收剂组合,也是当前的研究热点。以萤石晶体结构为出发点,根据其表面性质,从分子原子水平深入了解药剂作用机理,从而研制特异性浮选捕收剂和抑制剂将是解决伴生型萤石矿浮选难题的有效途径。此外,细粒萤石浮选药剂和耐低温浮选药剂是未来浮选药剂研究的重点发展方向。

猜你喜欢
水玻璃方解石萤石
聚天冬氨酸对白钨矿和方解石浮选分离的影响及其作用机理
富水地区地铁车站基坑注浆结石体抗渗性能试验研究
复杂低品位伴生萤石高效回收技术研究与应用①
冶炼烟气制酸净化系统水玻璃输送改进实践
水玻璃注浆材料性能改善的探索
关于中国萤石矿产业发展的思考
稀土矿浮选中Ce3+离子活化方解石去活机理研究
方解石对复合重金属污染土壤的修复研究
奇妙的萤石博物馆
基于给排水工程的水玻璃改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