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舞运动中舞蹈编创对舞台空间的思考

2022-11-10 01:16秦琼甘肃省民族歌舞团
艺术品鉴 2022年20期
关键词:虚幻表演者舞台

秦琼(甘肃省民族歌舞团)

排舞是特殊的运动类型,排舞运动既有传统运动强身健体、改善精神面貌的实用价值,又有舞蹈天然具有的情感熏陶作用和艺术审美价值。从参与人数和实践形式上分析,排舞运动可分为个人运动和集体共舞两种形式,在实践中可根据实际表演环境和参与人员情况等进行灵活设计,表现形式多样化。

一、舞台空间的基本概念

舞台是特殊的表演场,在舞台表演时需要在有限空间内调动音乐伴奏、光影效应和舞台地势、专业设备、表演道具等构建特定舞蹈情境,将排舞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等通过具有强烈感染力的形式传达给观众。舞台艺术是特殊的艺术形式,其目的是采用艺术化手法表现现实,其目的是对民众进行艺术熏陶或教化。为达成该目标,需要编舞人员基于舞台空间合理编创舞蹈,提升排舞艺术表现力,促进排舞运动顺利完成。舞台空间分为狭义和广义两种概念,其中狭义的舞台空间是指物理意义上的空间,即舞台规格、可承载表演者数量等;广义舞台空间是具有更丰富的内涵和更广泛的外延,舞台环境效果、舞台情感色彩等均属于该范围。

二、舞台空间的主要特点

(一)舞台空间具有局限性

从客观层面而言,舞台空间具有局限性,表演者在表演过程中必须在有限空间内完成表演过程。建设和使用舞台的目的是划定表演者活动范围,同时促使观众将注意力集中于舞台之上,专注于表演过程,使表演者成为区域空间内焦点,从而提高表演效果。传统舞台以单个平台为主,有时也综合应用多个平台进行组合式表演。虽然技术手段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舞台空间的利用率,但是排舞运动空间仍以舞台地面空间为主,在编创舞蹈时,应明确空间限制,合理利用有限空间,从而达到良好的视觉效果。舞台空间具有物理意义上的局限性,在编舞时应明确排舞规格和场地规格,合理编创舞蹈。在实际表演时,表演者需要在固定规格的舞台上表演,编创人员应根据表演场地要求设计舞蹈,同时艺术化处理舞台,充分利用场地。例如,对于观众而言,舞台分为可视区域和视觉盲区,合理利用此种空间局限性可营造戏剧化效果,营造良好的舞台氛围,为观众提供优质的欣赏体验。

(二)舞台空间具有可拓展性

在先进科技支持下,现代舞台采用LED 屏幕等设备从视觉上拓展了舞台空间,使局限性舞台具有丰富的视觉效果,同时进行立体化空间设计,使表演时排舞表演者活动空间不再局限于地面,可充分利用空间。通过多样化舞台设计,排舞表演时可根据表演内容和节奏动态控制舞台空间。通过对光影、声效、道具等运动,编创人员可有效拓展舞台空间,使有限的舞台具有更丰富的故事性。例如,通过艺术化编创可利用有限的表演者呈现宏大的舞台场景,拓展空间外延。编创是艺术创作过程,在此过程中应尊重客观事实,明确舞台的局限性,同时应具有宏观叙事意识,利用多样化艺术手段突破舞台空间局限性,创造更丰富的艺术体验。在表演时,应有效调动光影、音效等因素,合理使用道具,促进多方面因素配合,最终呈现令人赏心悦目的舞台效果,体现排舞的艺术价值。

三、基于舞台空间的排舞编创策略

舞台空间包括真实舞台空间与虚幻空间,真实舞台空间主要是指物质世界层面的舞台空间,虚幻舞台空间则是指精神世界的舞台空间。在舞蹈编创时,编创人员应从真实舞台空间着眼,对现实世界的舞台空间加以拓展和升华,营造良好的视听体验,带给观众艺术体验,还应提高自我要求,追求高尚的艺术境界,体现艺术的审美价值,即促进观众产生积极的思想情感体验。

(一)融情“入境”,消除空间隔阂

舞台与观众席的空间布局虽然集中了观众注意力,使舞台天然成为空间焦点和中心,但是此种设计也使表演者和观众之间产生隔阂,编创时需要通过更巧妙的设计打破此种隔阂,使排舞表演者与观众之间实现情感和情绪上的互动和共情,促使观众准确接收舞蹈的情感信号,引导观众领会舞蹈精神内核。因此,排舞表演者应通过合理的空间变换引领观众“入境”,使观众席也成为舞台的一部分,使台上台下成为有机整体,发挥表演影响力。

舞台空间具有三个层面的内涵。首先为真实的舞台空间,即客观意义上的空间布景、音效等。编创舞蹈时,科学利用真实舞台空间是基础。在真实舞台空间中,舞台地面是基础因素,此外排舞表演者身高、随着舞蹈动作而营造的空间感也是重要因素。在实际编舞时,应充分利用上述因素,营造艺术化视觉效果。通常认为,排舞表演者表演时肢体动作可直接吸引观众注意,影响观众情绪,尤其是起跳等动感较强、幅度较大的动作,更易对观众产生视觉冲击,带动观众情绪。在编舞时,应重视常规因素的运用,有效利用真实舞台空间,在此基础上营造充满美感和冲击力的视觉画面,然后进行拓展,实现艺术升华,表达抽象的艺术内容,营造虚幻舞台空间。空间变化舞台环境塑造的重要手段,表达效果直观、显著,是舞蹈编创的核心因素。

舞蹈造型塑造方面,根据表演队伍规模进行个体造型设计或者群体造型设计,巧妙利用空间跳跃造型和常规站位造型营造不同视觉效果。编创独舞作品时,以舞蹈表演中静止造型设计为主。群舞造型与独舞相比更加丰富,可转换队形,利用队伍中各成员不同的站位、动作等呈现层次感。从客观层面而言,舞台空间不仅有高矮、方圆和大小之分,还有动态舞台空间和静态舞台空间之分。塑造不同舞台空间可呈现不同艺术效果,从而表达舞蹈人物思想情感。在表演过程中表演者动作造型呈现故事主线,舞台布景配合进行环境烘托,使舞台空间呈现或柔美述情或刚劲奔放的氛围,体现不同的思想情感主体和精神面貌。塑造表演者造型时应综合考虑,保证造型设计符合主题风格、人物特点,可良好体现作品内涵。

应用真实舞台空间为观众营造可以看到的空间环境,通常利用舞台的尺寸、舞蹈在真实舞台空间运用中,应全面了解舞台环境,舞台规格有大小之分,大舞台和小舞台各有优缺点,编创要点是因势利导、扬长避短,合理设计表演时排舞表演者站位,科学布设道具。利用和构建真实舞台空间时,排舞表演者呈现作品主旨的方法主要是肢体动作,通过肢体动作变化表现矛盾冲突,增强戏剧性,以及表现情感变化等,构建物质世界的舞蹈空间。在编创过程中,可利用舞台建筑、布景环境、服饰妆容等表现情感思想,塑造人物形象,突出人物特质。采用艺术性刻画方法为人物或场景“画像”,构建特殊的真实舞台空间,营造舞台氛围。在该设计中需要调动多维度因素,增强表演情感色彩与冲击力。

舞台空间是舞蹈编创中需要考虑的重要因素。编创人员应明确舞台空间有限性合理进行排舞表演空间布局,通过编创设计使舞台空间产生延伸感。传统舞台以镜框式舞台和伸出式舞台为主,两种舞台结构具有不同特点,影响表现效果。现代舞台形式更加丰富,出现移动式舞台,包括旋转舞台、轨道舞台等。多样化舞台形式综合硬性布景和软性布景使用,在LED 屏幕等设施加持下,呈现出多元视觉效果,使舞台空间成为更广阔的可塑空间。利用盲区从观众视角层面隐匿多余准备活动,将表演核心呈现在舞台空间中可视区域,对于提升整体表演效果具有积极意义。

编创人员编创排舞时,通过舞台空间设计优化营造预期环境氛围,配合表演主体,有效引导观众“入境”,促使观众更真切地感受舞蹈内涵,感受排舞艺术魅力。空间具有立体性,看似无形却又无处不在,深度渗透在表演之中。因此应充分利用空间要素,将其融合为舞蹈内容的一部分,实现艺术层面的结合,利用排舞这种特殊艺术语言展现情绪,激发观众共鸣。编创时应灵活设计不同高度空间,同时进行点线面配合,实现综合设计,突出表演主体,增强艺术表现力。应根据表演主题合理选择空间表现形式,呈现风格鲜明的排舞作品。编创人员应提高艺术审美,提高艺术素养,增强感知力和创造力,具有创新意识,从而有效驾驭舞台空间因素,促进舞台空间与排舞艺术化融合,创作创新性、个性化作品。

(二)积极“化境”,丰富空间内涵

舞蹈编创中,不仅需要营造真实舞台空间,而且需要设计虚幻舞台空间。虚幻空间也可称为舞台意境,即通过艺术化设计引导观众透过真实的肢体动作感受抽象的思想情感,调动观众想象力,综合应用各种因素促使观众在脑海中构建思维画面。虚幻舞台空间同样需要以现实世界为基础,对光影、服化道等应用水平要求较高,需要不同维度因素协调配合,促进观众基于现实世界的情感体验和人生经验生发更丰富、更强烈的情感,感受到更广阔的虚幻空间。为实现此种艺术效果,编创中应充分利用视觉因素和听觉因素,以真实视听体验为媒介,从所见所闻延伸至所思所感。在此过程中,应科学控制舞台变化频率,丰富场景变化,以舞台视听因素为引线,建设真实舞台空间至虚幻舞台空间的艺术桥梁,为观众创造具有冲击力和深远意蕴的情感体验。

舞台空间创设和应用中,真实舞台空间与虚幻之间并非完全对立,而是辩证统一,在表演中应相互融合、彼此成就。编创舞蹈时,利用光影变化、布景变化和服饰、动作转换等,实现不同情境的过渡或切换,循序渐进引导观众“入境”。通过舞蹈引导和环境烘托,实现隐喻、暗示的艺术效果,将观众引入虚幻空间,创设预期意境。带领观众从真实舞台空间向虚幻空间过渡的意义在于引导观众从真实的视听体验逐渐升华至思想情感层面的体验,调动观众思维逻辑,激发其想象力,使观众融入排舞表演者营造的虚幻空间,实现排舞艺术的升华,体现舞蹈艺术的独特魅力。例如,现代编创创作时,编创人员比较倾向于利用技术手段,设计丰富的舞台场景变化,在提升舞蹈作品现代感、科技感同时,可更有效地增强情感色彩,提高作品表现力,丰富观众体验。不仅如此,利用科技布景、特效等可创设更生动和趋近真实的舞台场景,促进观众在观赏过程中具有更真实的情感体验,促进舞台与真实生活场景融合,使舞台表演贴近生活,使舞台表演更具亲和力。

编创工作不仅要求编创人员具有排舞专业知识、良好的审美品位,而且要求创作者具有思想深度,从而保证排舞作品具有深厚的思想内核,提升作品艺术价值。排舞表演中舞台具有不同类型,在舞台空间中呈现舞蹈作品,应积极进行创新,合理应用空间场景。空间场景应立足观众视角,从观众视角呈现舞台空间效果。排舞作品编创应避免平铺直叙,通过舞台空间变化呈现矛盾冲突,使舞台空间“活”起来,增强感染力,可引导观众体验高于现实的艺术境界。在此过程中可利用排舞表演者和舞台空间的对比,转换空间布景等,充分利用舞台结构,赋予舞台空间场景或氛围以意象和隐喻,丰富舞台空间内涵,使表演具有张力。舞台空间可作为排舞表演者心灵的外在载体,利用舞台空间设计可将抽象的情感通过具象的表现手法表达出来,体现空间真实感。在此过程中突出人物特点,促进观众对舞台中有限的表达产生无限的联想,沉浸于虚幻的舞台空间,为实现“化境”,营造充满感染力的虚幻空间,排舞编创人员必须提高专业素质,艺术化结合舞蹈内容和舞蹈空间场景,彰显作品内涵。应灵活转换真实和虚幻空间,在虚实转换过程中使观众沉浸于表演之中,强化观众情感体验,促使观众对作品产生良好的审美体验。此外,应丰富作品表现形式,进行多样化手法创作,提高创新意识,以诚恳、踏实的创作态度编创排舞作品。

(三)勇于“破境”,拓展空间外延

在排舞编创中,编创人员应科学利用舞台空间,实现艺术升华。艺术研究认为,在舞台场景中,当排舞表演者和观众各自就位时,即形成了一种假定性约定,合理利用假定性有利于升华艺术表演。在排舞运动中,编创人员应基于创作主旨设计肢体动作,通过美化肢体动作表达情感,对舞蹈场景进行补充,从而充实内容和情节,使舞蹈动作更加灵动和自然。这些肢体动作或唯美或活泼,使表演更具灵动之感。通过动作激发观众想象力,引导观众利用自身情感体验自觉补充和完善表演内容,使排舞表演者与观众之间实现情感互动,强化舞蹈情感意味,深化舞蹈表演情感内涵,使排舞运动更具艺术价值。应用假定性表演可使真实舞台空间过渡至虚幻空间,实现不同层次舞台空间的衔接与融合,从而拓展舞台空间,丰富艺术体验。

应通过艺术化编创使表演具有层次感,使表演过程具有流动性。为此应合理设计动作、站位等,通过舞蹈动作变化和队形变化呈现不同层次的表演,从而充分利用舞台,丰富表演形式。在编创中应通过舞台动作表现人物心理活动变化、人物个性特点,科学控制表演节奏,使表演主题流畅、自然、层次分明地呈现在观众面前。

在编创时应使其他舞台要素有效配合排舞表演者,促进排舞表演者与场景融合,保证整合舞台空间统一和融合,利用动作、队形等转换提示不同的故事节奏,突出艺术主旨。为完美呈现舞蹈美感,应综合布设音效、光影和舞蹈因素,在实际表演时根据排舞表演者表演完成进度灵活调度舞台因素,创建合理的舞台空间。

表演画面构图美感也是排舞编创中应注意的问题。舞蹈作品的价值在于展现艺术情感,丰富观众精神世界。舞蹈编创无法依靠编导人员独立完成,还需要排舞表演者的配合与支持,舞蹈最终呈现效果受到二者的共同影响。在编创过程中编创人员应与排舞表演者积极沟通和交流,首先明确创作主旨,然后以此为目标构思表现形式,进行创意设计,最终实现艺术化表达。优秀的舞蹈作品通常无法一蹴而就,需要持续打磨、雕琢,不断提升艺术品质,从而获得经典作品。编创中应根据排舞表演者实际演绎效果、动作难度等完善作品,保证动作更具流畅性和连贯性,布景动态变化应有效配合排舞表演者,为排舞表演者服务。在编创舞蹈时,虽然可通过布景等因素优化舞台空间,但是应明确排舞表演者是舞台空间的中心,其他要素使用应充分服务、配合排舞表演者,应避免舞台布景等要素喧宾夺主,偏离表演重点。因此,舞蹈编创重点应落实在舞蹈动作和形态方面,以排舞表演者为中心呈现艺术美和舞蹈意境。在编创舞蹈动作和队形时,应考虑现实层面的可操作性,可行性是必须遵守的设计原则,否则即使设计方案看起来热闹,也只是纸上谈兵。

四、结论

综上所述,在编创排舞时,应明确舞台空间对排舞表演的重要影响,了解舞台空间的主要特点,充分利用舞台空间,通过调动多维度因素完善排舞表演质量。在利用舞台空间进行排舞编创和表演时,应通过科学设计真实舞台空间和虚幻舞台空间,引导观众“入境”,创造生动情境,同时积极“化境”和“破境”,追求艺术升华,提高编创质量。

猜你喜欢
虚幻表演者舞台
雨中(外二首)
军迷大舞台
军迷大舞台
流年似水
春天越来越虚幻
钢琴表演艺术中审美素养能力提升
手称扑克
文艺范
2012年龙年网络春晚节目单
聪明的表演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