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视域下我国近现代器乐作品分析

2022-11-10 01:16龙云秀徐杰广东海洋大学
艺术品鉴 2022年20期
关键词:渔歌器乐渔民

龙云秀 徐杰(广东海洋大学)

中国海洋题材近现代器乐作品,反映的不仅是我国沿海地区渔民敢于同自然勇敢搏斗的坚毅精神以及对美好生活向往的积极乐观态度,也是音乐工作者们对中国传统民族音乐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坚定信念以及将“中西结合”音乐进行编创的创新精神。本文立足于海洋音乐视角,以中国近现代海洋题材器乐作品为主线,回顾近现代以来海洋题材器乐作品的创作历程,总结其不同题材与体裁的创作特征彰显出的独特精神与价值。

海洋音乐作为音乐的一种创作方向,是以“海洋”为明确表现主题的艺术创作活动。海洋音乐“包括反映或涉及海洋的音乐类型、音乐作品等”。而中国海洋音乐大致可分为:渔歌、船渔号子,以及专门创作的海洋曲目,与海洋有关题材的歌曲、歌舞音乐、戏曲、器乐及改编与新作。本文立足于海洋音乐视角,以中国近现代海洋题材器乐作品为主线,回顾近现代以来海洋题材器乐作品的创作历程,总结其不同题材与体裁的创作特征彰显出的独特精神与价值。

一、以自然景观为题材的器乐作品

以自然景观为题材的器乐作品大都是表达对海洋自然景观的赞美,通过不断变换的节奏和歌唱性的旋律,生动形象地描绘着海面碧波荡漾、时而又翻滚涌动不断变化的景象,来表达人类对于大自然的热爱以及敬畏赞美之情。

(一)以中国乐器为体裁

《渔舟唱晚》是由娄树华创作而成的一首河南筝曲,以优美婉转的旋律描绘出夕阳西下,渔民们满载而归时流露出悠闲自得的喜悦之情的场景。整首作品曲调悠扬,演奏时通过强弱的力度以及快慢的速度对比描绘出鲜活的生动的音乐形象,赞美了祖国秀美如画的自然风景。作品结构划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为舒缓的慢板,对仗式结构,描绘的是夕阳西下的优美湖光山色;第二部分通过节奏的变换,来表现渔舟竞归的激烈场面。第三段的快板通过变奏手法,生动形象地刻画了各种音乐形象,展现出渔舟停泊、渔民归家、喜获丰收的热烈景象,全曲在欢乐、雀跃的气氛中结束。

(二)以西方乐器为体裁

《海滨音诗》作为一首小提琴独奏曲,以其优美婉转的音色来描绘在波光熠熠、微风轻拂的海上,时而碧波荡漾,时而浪花飞溅的海滨风景画。作者借景抒情,赞美祖国的秀美景色。《海滨音诗》是一部复三部结构作品,呈示部是带再现的单三部曲式,第一乐段是方整结构,第二乐段是在第一乐段的基础上,对主题的引申性写法,连接过渡两小节之后才是对第一乐段的完全再现。且后一乐段的前半段就已经出现了带有小调的色彩,为中部主题的“小调运用”打下了伏笔;中部为并列的单二部曲式,两个乐段均为展开型的不对称结构,且都大量运用了调式交替来描写海面变化万千的景象;间奏调性回归,起到了先现段的作用;再现部体现的是省略再现,呼应主题;尾声是对呈示部主题的变化再现与呼应,全曲回归至微风轻轻划过海面的诗画之中。

《海滨音诗》和《渔舟唱晚》题材均为赞美自然景观,曲式结构都为带再现的三部曲式,但由于体裁不同,所采用的调式也不一样。《渔舟唱晚》演奏采用的是中国乐器——古筝,所运用的调式是中国民族调式,而《海滨音诗》演奏采用的是西洋乐器——小提琴,但其不仅在和弦的配置中,大量运用了自然小调,而且在和声进行中也运用了大量的副属和弦,并且通过副属和弦进行离调、转调等“意外进行”,以此来彰显和声功能的张力与色彩,体现中国民族调式和声的特点,更生动形象地描绘我国海洋风光,赞美祖国秀美河山。

二、以渔民生活为题材创作的器乐作品

渔歌作为海洋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指沿海地区的渔民所传唱的民间歌谣,反映的是渔民在征服海洋、利用海洋劳动过程中的审美创造,近现代的海洋题材的器乐作品,主要是根据各地原始的渔歌特色而进行的审美再创造,真实反映了渔民生产生活方式,既保留了不同渔歌的地方特色,又融合了现代的配乐,使得乐曲更加优美动听。

《东海渔歌》是由马圣龙、顾冠仁运用革新的形式,以民族民间器乐传统的表现手法为基础,以东海渔民生活为创作背景,所创作的一首中型民乐合奏作品,较真实地反映了我国沿海渔民的生产和生活,热情地歌颂了渔民的新的劳动精神面貌。作品大致分为四段:第一段《海的黎明》主要描绘的是黎明时分大海的景色。第二段《渔民出海捕鱼》表现的是渔民生产生活及丰富的内心活动。第三段《战胜惊险风浪》作者运用了传统的锣鼓表现手法来描绘渔民与风浪搏斗的英勇气概。最后一段《丰收归来》表现渔民战胜了大自然丰收而归,再现了渔民生产劳动时的内容并更为热烈地结束全曲。

在20 世纪70 年代的中国出现了一场扬琴改革热潮。《南海渔歌》的初稿由星海音乐学院学生郑庆华与马烈咏共同创作,而后在陈照华老师的改编创作下完成。《南海渔歌》是带再现的单三部曲式,主题乐段展现的是渔民生活景象,由明朗的大调式引出,呈示段经过重复,使主题深人人心。发展段包括三个转调乐段,主题乐句通过变换拍子、半音阶等一系列变化反复出现,以此来表现渔民与风浪搏斗、争取胜利的画面。再现段是对呈示段的主题呼应,三次奏出主题乐句,乐曲在不断上升的高潮中结束。

《丰收渔歌》是李自立于1973 年创作完成的一部作品,整首作品以南海为创作背景,潮汕渔歌为创作素材,描绘了渔民们团结奋进,不怕风险,敢于同风浪作斗争,最终丰收归来的喜悦场景。《丰收渔歌》是融入再现原则的自由曲式,第一段由引子展现出主题。第二段是如歌的行板,由第一段引子的主体发展而来,展现的是渔民们满载而归的喜庆场景。第三段小快板是第二段旋律的表现与变奏。第四段是广板,整个乐段舒缓、流畅,情绪饱满地描绘了海港的美丽夜景以及人们对幸福生活的美好向往。

《东海渔歌》 《南海渔歌》和《丰收渔歌》这三首渔歌的题材都是反应渔民生产生活,创作素材来自于不用地方原始保留的传统渔歌,此类题材作品在演奏上大多采用中国乐器,而渔歌这一类题材一般采用的调式也为民族调式,虽然《南海渔歌》采用的是西洋调式,但该曲是对广东音乐和扬琴的融合与创新,巧妙地保留传统广东音乐的地方特色,又加入大量的调式交替,此番创新使乐曲更具时代感,但始终不脱离地道的岭南特色。以近现代渔民生活为创作题材的作品,是在传统音乐文化基础上进行的再创造,既保留了地方音乐文化特色,又融入了新的配乐,利于渔歌文化的传播与发展。

三、以叙事类为题材创作的器乐作品

叙事类题材的器乐作品体裁大多为大型器乐作品,每一个乐章或是每一首单曲往往带有一个反映主题乐思的标题,每一个标题按照故事的发展情节贯穿于整部作品。我国近现代海洋叙事类题材的作品大致可分为两类:一是以童话故事而展开的作品,二是反映现实生活的作品。

(一)以讲述童话故事而展开

《鱼美人》是以民间神话为题材而创作的一部钢琴组曲,作者以独具特色的神话爱情体裁和以“海”为背景的音乐元素,运用交响乐的表现手法和丰富的和声色彩揭开了海底世界的神秘面纱。

《水草舞》是《鱼美人》组曲里受欢迎程度最高的一首,描绘了在梦幻般的海底世界里,有许多美丽神奇的生物,悠闲惬意的享受着它们的生活。作品为带再现的单三部曲式结构,呈示段通过琶音和分解和弦的交替织体,以及同主音大小调的调式交替,来展海底暗流涌动,刻画水草在随波中摇曳的形象。中段为对比乐段,由两个平行乐句组成的不对称结构,交错的切分节奏以及卡农的演奏形式使该部分具有了很强的发展动力,描绘鱼儿们穿梭于水草间带动水草舞动的场景。再现段是对呈示段的倒装再现,音乐又回到最初主题;尾声渐弱处理,模仿水草渐渐飘向远方水面恢复了平静。尾声是对呈示段和中段材料的交替运用,最后以渐弱处理,模仿水草渐渐飘向远方、消失在视野的尽头,水面又恢复了平静,一给人以意犹未尽的感觉。作曲家通过和弦的明暗对比来表现海底时而被阳光照射时而阴暗的场面,弹奏技巧上也通过大量的琶音来模仿水草摆动身姿的形象。

《珊瑚舞》同样是舞剧《鱼美人》中一首欢快轻巧的小品,描绘的是鱼美人和猎人在受到群鱼真心祝福的同时,活泼可爱的珊瑚在姑娘为他们献上美丽透亮的珊瑚后,随波曼舞的场景。《珊瑚舞》是带再现的单三部曲式,全曲欢快、活泼,是充满活力的快板乐章,通过层次的递进,把美人鱼在珊瑚丛中嬉戏、玩耍的愉快场景通过音乐形象地表现出来。引子部分,运用连绵不断的音流描写出水草在海底随波漂动的姿态。展开部为主题乐段,通过运用音组大块模进的手法来表现珊瑚舞动时的优美姿态。再现部是对呈示部的呼应,全曲结束在辉煌的舞蹈场面之中。

《水草舞》和《珊瑚舞》选自钢琴组曲《鱼美人》,是围绕海底生物展开的童话故事,所以题材都属于带有童话色彩的叙事类。这部钢琴组曲虽然运用了交响乐的表现手法,写作手法规范,不管是调式、节奏还是曲式都很规整,但其以中国神话为背景讲述的故事,赋予了拟人化的海底生物中国渔民们乐观、善良、坚毅勇敢的宝贵精神。

(二)反映现实生活题材

《海霞组曲》是作曲家王酩根据本人1975 年为电影《海霞》所创作的配乐《渔家姑娘在海边》改编创作而成。《海霞组曲》是由五首组曲构成的混合曲式结构,分别为:《童年》《解放》《织网》《丰收》《胜利》,乐队采用双管制编制,以旋律优美的电影插曲作为音乐主题贯穿全曲。

《童年》是单主题的奏鸣变奏曲式,由小提琴奏出深情的主题旋律展开了海边画卷。中段音乐戏剧性增强,铜管再次吹出“童年”主题时已经十分狰狞,当再现部“童年主题”再次出现时,它已经变为一曲深情的颂歌。《解放》为三部曲式,小号主旋律是“海的主题”变型;音乐中段的锣鼓和唢呐更加增添了喜悦的色彩;乐章最后仍以铜管吹出的“童年主题”结束。《织网》为变奏曲式,音乐在描绘出南海迷人风光的同时,还形象生动地勾勒出一幅渔家姑娘对美好生活充满无限憧憬的欢欣劳动的剪影。作为组曲中的慢板乐章,作曲家运用了琶音来表现平静、辽阔、碧波荡漾的大海,以衬托织网姑娘们欢乐、优美的歌声,表现她们对祖国、对家乡、对幸福生活的热爱之情。《丰收》是由两首风格截然不同的舞曲组成的变奏式三部曲式,运用对比的手法进行创作,展现了渔民丰收时的欢腾气氛,也通过主人公的内心变化将作品带到了更高的精神层面。《胜利》为单主题的奏鸣曲式,海霞主题成了一曲庄严的颂歌。

《海之歌》是由盛礼洪创作的一部交响曲,整首作品由四个乐章组成,四个标题乐章不仅仅反映了南海渔民的生活,更是歌颂了渔民们同大自然作斗争的勤劳勇敢精神。第一乐章的《海之子》是奏鸣曲式,以形象鲜明的渔民号子作为音乐主题,副部主题则是运用来自于海南岛的民歌作为素材,旋律悠长而辽远。展开部在对比发展中进行,描述渔民与大自然风浪英勇搏斗的画面。回归再现部之前的过渡段由小提琴奏出悲愤音调,表达渔民们出海时要遭受不可避免地暴风雨打击,似乎暗示着社会上的大风暴一样,然而,坚强勇敢的渔民们并没有被这风暴打败气,他们带着坚毅的精神和乐观的态度再次踏上入海征程。《渔村印象》是三部曲式,主题基调明快活泼,描绘出南海渔民们在海滩上忙碌的身影,中间插部采用的是一个的抒情主题,由双簧管和单簧管交替演奏歌唱性动听的旋律,尾声中这个主题再次出现,伴随着渔家姑娘的歌声、阵阵拍打着岸边的海浪声、与这织网场的清甜椰香交织在一起,仿佛置身于这惬意、安宁的意境之中。《风暴过后的沉思》是奏鸣曲式,这一乐章是对《海之子》戏剧性冲突的回应。第四乐章《节日》是回旋曲式,描绘的是南方渔民节日时欢庆的场景,整个乐章欢快精巧而又带有原生态的粗旷,共有两个插部:第一插部由短笛演绎南方渔民欢乐歌舞的情景;第二插部由小提琴以柔美悠扬的音色来展示渔民们乐观的态度和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憧憬。在终曲结束之前,又再现了第一乐章中大海辽阔的音乐形象,但全曲仍在热烈、欢快的最终乐章的整体基调中结束。

《海霞组曲》和《海之歌》这两部作品都为叙事类题材,内容均是围绕渔民的生活而展开的,主题思想表达的是渔民美好的心灵和对未来幸福生活的憧憬,歌颂渔民们勇于同大自然作斗争的坚毅顽强精神。虽然两首作品调式不同,但同为交响乐体裁,其作品内部结构特征十分相似,大多为奏鸣曲式、三部曲式以及变奏曲式,严格按照西方交响乐写作手法,但在演奏配器上都运用了中西结合的方式来突出中国民族音乐特色,如《海霞组曲》第二首《解放》音乐中段就运用锣鼓和唢呐来增添喜悦的色彩,将中国民族打击乐和吹管乐器同西洋交响乐队结合;《海之歌》的第四乐章运用小号和小提琴等西洋乐器来演绎,有浓郁的中国南方民间歌舞地方色彩和鲜明的格调,洋溢着欢乐的节日气氛。

叙事类题材的中国近现代海洋器乐作品大多数采用大型器乐体裁,特别是组曲类。叙事类题材应具备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基本要素,无论是具有童话色彩的《鱼美人》还是现实生活题材的《海霞组曲》和《海之歌》都是需要通过多个相对独立的乐章,由节奏的变换和旋律的交织来描绘一幅幅丰富多彩的画面,由多个主题动机的反复出现来展示一个个生动鲜活的形象,再按照时间或者事情发展的顺序,在统一的艺术构思下排列、组合成一部完整的叙事类作品。

四、结语

中国近现代海洋题材器乐作品,按照题材大致可以分为三类:渔民生活、自然景观以及叙事类,而所用调式无外乎是大调式和民族调式,且民族调式也采用大调式的调性规律;节奏大都为二拍子和四拍子的单拍子。从《渔舟唱晚》到《海之歌》这些作品的曲式结构都是带再现的三部曲式,再现部所体现的是对呈示部主题的呼应。无论是自然景观描写还是渔民生产生活还是童话故事,都是以呈示部描绘海洋美丽景色引出,中间部展开一系列变化发展,再现部最终回归到呈示部主题,再次浮现美丽的海洋景观。始于大海,而又归于大海,这大概是中国近现代海洋题材器乐作品的魅力所在。

中国海洋题裁的器乐作品是植根于中国本土所特有的音乐文化中,是中国传统音乐的进一步发展。《海霞组曲》《海之歌》等将民族音乐元素与交响乐融合后,再以崭新面貌推向舞台,实现民族故事和西洋音乐的联谊。“中国的民族文化要想走出去,离不开与西方文化的碰撞和交融。虽然交响乐来自西洋,但并不影响我们去借鉴和尝试。”民族音乐的交响化、器乐化,是一条“与世界对话”的发展道路,“走上这条大道并不意味着排斥了传统的文化,反而能助我们愈加理清自身的优势和不足,走出文化自信的姿态”。而中国乐器与海洋题材相结合之后所产生的音乐文化也随着时代的变迁有所发展,从单一的古筝作品《渔舟唱晚》到随着器乐改革应运而生的《南海渔歌》,到近现代的改编作品《海霞组曲》,再到近现代的交响乐作品《海之歌》,反映的不仅是我国沿海地区渔民敢于同自然勇敢搏斗的坚毅精神以及对美好生活向往的积极乐观态度,也是音乐工作者们对中国传统民族音乐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坚定信念以及将“中西结合”音乐进行编创的创新精神,鼓舞着我们在音乐文化的探索道路上,扎根于民族特色不断创新与发展。

猜你喜欢
渔歌器乐渔民
呐喊中的精神力量——东台弶港渔民号子
中国器乐表演艺术研究的理论建构
洞庭渔歌: 在八百里洞庭湖上 放声高歌
“意”在器乐演奏中的作用分析
散步黄州长孙堤
天籁之音海边来
歌从海边来
“实验与探究”的变式应用
大合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