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贤二塘长工山歌的传承与保护策略研究

2022-11-12 22:58付琛乐
戏剧之家 2022年11期
关键词:进贤县长工山歌

付琛乐

(南昌理工学院 江西 南昌 330044)

一、长工山歌价值

《长工山歌》起源于封建社会,受当时社会等级制度的影响,具有鲜明的等级特征。它是封建时代长工阶级的“精神食粮”,其主题不是风花雪月,没有谈情说爱,是长工在劳累劳作时倾诉内心的怨愤,表达对封建社会制度的不满,与当时劳动人民的生活紧密相关。可以说,它是封建社会长工痛苦生活的缩影,也是封建社会地主压榨盘剥下层劳动人民的见证,就这一点来看,它具有文献史料价值。

《长工山歌》以月令为线索,根据全年不同月份的生产特点、生活习俗,用通俗的语言表达,以叙事方式吟唱。它旋律优美、节奏简单,可清唱,亦可竹笛、二胡、唢呐等器乐伴奏演唱,无须人声帮腔,就这易唱易普及之特点来看,它有开发利用之价值,对音乐文化的开发能够创造出更高的经济价值。

《长工山歌》的内容反映当时农村里下层劳动人民面对困难乐观进取、面对剥削积极抗争的精神以及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就目前时代特征而言,其能够激励新中国的年轻一代不忘历史,牢记党恩,积极投身于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新农村的活动中。

因此,《长工山歌》具有深远的历史价值、音乐价值和文学价值。

二、长工山歌发展现状

二塘山歌作为江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无可厚非,也曾有过光辉的时期,也曾是鱼米之乡的劳动人民真实的生活写照。但时至如今,各方面的原因,例如受到现代多元文化的冲击,又如受到当代全球经济一体化思潮的影响,其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及人文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原生形态《长工山歌》出现了严峻的生存危机。再加上现代年轻人价值取向发生转变,追求时尚娱乐,欣赏、传承古老山歌的热情正在消失,《长工山歌》已失去了往日的辉煌,渐渐被人们遗忘。

其次,《长工山歌》没有固定的资金帮扶,其一步步陷入困境。目前,账目记载政府投入资金明细如下:1982 年,乡政府投入1000 元;1983 年,县、乡政府投入2000 元;2006 年,中央电视台拍摄专题纪录片,县、乡政府投入5000 元;总计不过八千元。这一切均是造成长工山歌濒危的社会历史文化原因。如政府相关部分,不出台保护和传承政策,长期任由其发展,《长工山歌》势必会渐渐消失。

三、传承人

文木根(1944-),《长工山歌》唯一传承人,进贤县二塘乡厚源村人。老人家已年过古稀,唱了一辈子山歌。他从小家境贫寒,从未进过学堂门,不识字,但记忆力特别好,从小就喜欢哼唱《长工山歌》,最初师从胡金财,后因天赋优越,越唱越喜欢,耕田、耘禾、车水、划船捞鱼、劳作间歇,唱上一曲,引得旁边劳作者忘其锄、忘其犁。

现如今,随着时间的流逝,老一辈歌手中,胡金财老人已去世,只剩文木根老人能完整记唱词并演唱出长工山歌,当地中年人只能零星地演唱几段节选,大部分青少年已完全不能演唱长工山歌。现阶段,长工山歌和大多数山歌一样,面对的棘手问题是传承后继乏人,处于失传的边缘。只有采取有力的保护措施,才能使其代代相传。

四、长工山歌衰败原因分析

其一,《长工山歌》来源于长工劳作,音乐形式建立在农耕之上,演奏方式、韵律和农耕劳作密切相关。但随着城市工业化的发展,从事农业劳动的人们越来越少,机械化设备逐渐取代农作,人们埋头田间劳作哼唱民间音乐的机会越来越少,加快了山歌的衰败。

其二,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日新月异。年轻人离开家乡,外出务工。受到了流行音乐的影响,对山歌不感兴趣。笔者去到二塘乡,请当地为数不多的年轻人演唱两句,他们再三推辞,他们认为《长工山歌》是落后、老土的表现。年轻人文化自信心的缺乏也是《长工山歌》逐渐衰败的重要原因。

其三,笔者通过田野调查法发现,《长工山歌》目前只有在新春佳节、元宵灯会,有人请文木根同志在进贤县演唱《长工山歌》,以示庆贺丰年,没有现代化的网络、电视的传播方式,这些现象都直接反映了传播方式过于传统,对现代化传播模式的忽视。例如可建立《长工山歌》的公众号,可以针对山歌的历史渊源、表演形式、音乐风格等对广大群众介绍、传播。

五、长工山歌传承保护策略

(一)政府加大扶持力度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保存国家和民族特征、增强民族凝聚力与认同感的载体。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扶持对重要文化遗产和优秀民间艺术的保护工作。”保护好非物质文化遗产,就是保护好人类文明的重要记忆。首先,进贤县政府应成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领导小组、专家指导小组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应颁布一些具体保护政策,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长工山歌》;其次,进贤县文化馆要重视《长工山歌》唯一的传承人——年过七旬老人文木根,可通过资金补贴等方式挽救长工山歌。并且在传承人愿意的情况下,鼓励其招收年轻学生,在文化馆搭建平台,每周开展一次山歌教学活动。这样不但可以保护传承人的积极性,亦可扩大文化遗产传播,为长工山歌生存发展提供更多的可能性。

(二)建立完善保护责任机制

非遗是一项系统性的工程,它的申报成功,仅仅是一个良好的开头,并不代表着结束。因为保护和传承不是一代人的工作,而是几代人,甚至十几代人才能完成的历史使命。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普遍重申遗轻管理。申报项目时,政府各个部门和相关单位,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但在申报成功后,往往忽略了对其保护和传承,已失去了其申报非遗的真正意义。《长工山歌》也存在此问题,在2009 年经进贤县文化馆申报成功被列为省级非物质遗产,然而,近十余年的时间,《长工山歌》并没有实质性的传承和发展。针对这一情况,一方面,文化馆应转变观念,重视和保护管理来之不易申请成功的非物质遗产,建议建立监管制度,对责任和义务划分明确,上级部门定时定期进行考核,并且对考核不合格的责任人进行通报批评,责任到人,并要求短时间内整改合格。另一方面,重视对《长工山歌》专项资金的保护,制定合理计划,专款专用。2006年,中央电视台来进贤拍摄《千年古县》栏目,专题报道《长工山歌》的专用款5000 元,购买必要的设备、设施,才使得《长工山歌》传承下来。

(三)积极建立网络保护体系

传统性的文字资料、乐谱和图片的保存存在一定的困难性。而如今,现代化网络的发展给非遗资料的传承和保护提供了良好的工具,可以更充分、完整地保存下来。因此,进贤县文化馆《长工山歌》专题小组要利用好网络优势,将之前无法记载的乐谱、图片等详细归类整理,例如请文木根老人演唱录音、拍摄视频片段,做到有资料可查、有数据可讲,让宝贵的资料最大程度地保存流传下去。

(四)培养新的传承人

缺乏继承人是很多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生存发展的一大困境。《长工山歌》亦是如此。更何况,音乐类的传承更需要口口相传,代代相依。没有像文木根那样的传承人,《长工山歌》可能只停留在封建社会,从而淡出民众的视野。培养出新的传承人,输送“新鲜血液”,可以避免出现代表性传承人因年龄偏大等问题而导致的“穷困技绝”和“人亡技失”现象。

进贤县文化馆可建立面向全省的培训组织,吸引更多有天赋、对《长工山歌》感兴趣的年轻人参与到非遗传承工作中。可借鉴青海平弦依托国家“中华优秀传统艺术传承发展计划”项目,在青海当地平弦学员当中根据其年龄、基础知识、声音条件,提出传承人的培养目标和计划以及管理模式,形成平弦人才培养模式体系,为青海平弦这一地方剧种可持续发展提供了路径。

(五)引入高校和中小学音乐课堂

直接引进高校和中小学课堂不失为解决传承中后继无人问题的最佳策略,一是普及了非遗文化,二是培养了传承人。我们的教育系统能将山歌直接纳入课程、教材和课外活动,邀请传承人进校园开设非遗公选课,搭建非遗文化传播平台。还可设置非遗艺术节,设立各种奖项,让更多学生在参与中培养兴趣,在竞争中不断成长,成为传承人,在校园内生根、发芽、开花、结果。以湖北省为例,湖北省荆州文化部门在中小学中推广马山民歌,邀请音乐教师和传承人共同谱写校本教材,将马山民歌教学纳入教学计划中。在政府部门的组织下,每年定期组织中小学教师参与马山民歌的培训,由非遗文化传承人或者专业歌手作为培训教师,系统地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

六、结语

由此可见,《长工山歌》是中华民族珍贵的精神文明财富,加强对其保护力度,研究传承机制,才能有效促进《长工山歌》的可持续发展,达到保护传承的效果。愿千百年的《长工山歌》可以在这富饶的“鱼米之乡”源远流长。

猜你喜欢
进贤县长工山歌
山歌还要妹起头
山歌
喜看进贤县公司供区划转一周年
快乐的“长工”
南昌市进贤县城篮球运动开展现状研究
长工的回答
苗山歌
苗山歌
精准扶贫SWOT分析
心眼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