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构主义视角下会计电算化课程应用能力培养教学模式研究

2022-11-13 21:24赵妍冰
中国管理信息化 2022年4期
关键词:电算化建构主义应用型

赵妍冰

(黄河交通学院,河南 焦作 454950)

0 引言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明确提出推动具备条件的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关键在于:一是市场需求导向性,以市场所需求的人才能力结构引导教学;二是应用理论的针对性,理论知识的教学要有重点,要做到既满足实际应用,又体现实践创新和发展需求;三是教学模式的改革,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创新教学模式,以确保学生专业应用能力的获得和提升。而建构主义试图建立个体和主体之间的联系,并解释其中的动机,人们被视为具有沟通能力的行动者,积极主动地创造和建构世界。建构主义教学理论改变了简单和机械的教学模式,结合实际情况构建学生的知识和能力结构,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展现出真正的主动性。这一理论对应用型本科人才的培养具有重要的引领作用。

会计电算化是对企业财务信息搜集、存储的系统化过程。会计电算化课程是财会类专业的必修课程,不仅具有完善的理论体系,还具有较强的技术性、实践性,符合应用型本科院校培养复合型人才的要求。

1 应用型本科院校会计电算化课程教学现状

1.1 会计电算化课程教学现状分析

1.1.1 课程安排现状

目前,在会计电算化课时结构安排上,应用型本科院校相较于普通高校增加了实践课程的比例,占总学时的20%以上。其中,会计电算化一般在48 学时左右。

会计电算化的教学内容设计,主要包括总账、固定资产、薪酬业务的设置与处理。部分高校将会计电算化课程分为两部分,一部分包含总账、固定资产和薪酬管理;另一部分主要是供应链内容,即采购和应付账款管理、销售和应收账款管理、库存管理和库存会计。由于供应链部分应用少、细节多,应用型本科院校在会计电算化课程内容的安排上对供应链部分关注不够,甚至忽略了供应链部分的课程安排。

会计电算化教学通常是选取案例公司,模拟日常业务,用软件进行操作。在操作过程中,主要以实验数据为依据,没有详细说明相关理论知识、建立与相关课程之间的联系。

1.1.2 师资现状

应用型本科院校普遍存在教师流动性大、缺乏经验丰富的高职称教师、刚毕业的年轻教师较多等现象。会计电算化课程的教师大多是研究生毕业后直接走上教师岗位,缺乏会计软件的实际运用经验,无法处理特殊业务,难以应对特殊情况。

1.2 会计电算化课程考核现状分析

在会计电算化课程考核与评估中,高校多以一套案例作为依据,要求学生根据案例当中的数据进行操作,最后根据学生的操作速度和准确性进行评分。因会计电算化课程的特殊性,业务操作容易出现一步错步步错的现象,甚至存在错误出现之后业务操作无法继续进行的情况。

在最终的评价上多与其他课程一致,成绩由平时成绩与期末考试成绩两大部分构成,比例为3:7 或4:6,期末考试成绩占比较大,平时成绩的构成较为简单,基本上是根据课堂表现和出勤率来给分。

2 应用型本科院校会计电算化课程教学的现存问题

2.1 教学目标不明确

在应用型本科院校会计电算化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最突出的问题就是教学目标不明确,难以在理论与实践之间找到平衡点。首先,部分应用型本科院校一味地重视实践操作,忽视了理论基础的教学,将会计电算化的全部学时设置为实践学时。其次,一些应用型本科院校存在教师对会计电算化理论基础的教学重视程度不够、掌控能力不足,难以充分利用理论课时,导致人才培养定位目标较为模糊。此外,会计从业资格证的取消,使会计电算化课程的受重视程度相对降低,对会计电算化课程的教学规划造成一定的影响。

2.2 未与相关课程结合

在大多数应用型本科院校的课程设置中,会计电算化与会计手工实操是两门完全独立的课程,教学案例毫无联系,所排学期相距甚远,教学考核从不挂钩。学生难以对会计实操与信息化数据产生联想,无法联系到实际的会计工作。

另外,数字技术的高速发展对基础会计的地位造成了较大威胁,很多高校开设了财务大数据、财务机器人、数字化云财务等课程。对于数字化课程来说,会计电算化仍为重要的基础课程,但目前会计电算化课程与数字会计的相关课程关联性不大,并没有进行适当融合,这对财会专业数字化转型产生了不利影响。

2.3 教学方法单一

目前,大部分会计电算化课程的教师在课堂当中仍占据主体地位,通常采用单一的讲授式教学方法,将教材案例统一向学生演示,在演示完成后,学生根据笔记或教材进行操作,如果在操作过程中出现问题,再由教师进行统一解答。这种方法不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难以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

2.4 教师综合素质亟待提高

会计电算化课程要注重与实际工作的联系,这对会计电算化课程的教师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要对会计理论知识体系、计算机操作、当前企业会计业务处理流程、会计信息发展、会计政策变更都有超强的洞察力。但是,目前应用型本科院校的教师离职率普遍较高、流动性偏大,大部分为刚毕业的硕士研究生,缺乏系统的会计电算化实操经验,对会计电算化课程兴趣不足。另外,调查中也发现,目前负责会计电算化课程教学的教师大多仅仅接受过短期培训,甚至没有接受过培训,只能在教学中学习,无法进行计算机维护,难以解决网络技术问题。

3 建构主义视角下应用型本科院校会计电算化的教学改革思路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教学活动是学生发挥其主动性的过程,学生必须成为课堂的主人。在会计电算化教学中,教师要成为学生学习活动中的引导者、促进者、组织者和评价者;学生是学习活动的积极参与者、意义建构者和工作情境中的责任承担者。因此,会计电算化教学思路与教学改革都应从注重学生主体地位的角度出发。

3.1 构建满足企业财务需求的教学体系

为迎合社会的发展与市场需求,应用型本科院校要明确自己的教学定位与培养目标——培养知识、能力、素质全面协调发展,以及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的高级应用型人才。首先,应敏锐捕捉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方向,并以此为参考,及时调整教学思路。其次,对于会计电算化课程而言,会计理论知识是根基,手工实操技能是躯干,而与云计算、大数据等信息技术的结合将成为会计电算化课程改革的新趋势。因此,应构建“会计理论知识—手工实操技能—数字化会计技术”为导向的会计电算化能力教学体系,培养满足企业财务需求的高级应用型人才。

3.2 坚持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

应用型本科院校既不同于专科院校完全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也不同于普通本科院校有强大的资源背景与理论研究基础。因此,应用型本科院校应根据自身特点,坚持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根据会计电算化课程应用能力培养目标,重新调整财务认知实习、会计学原理、财务管理、财务会计、会计手工实操、财务大数据、企业资源计划(Enterprise Resource Planning,ERP)等相关课程的教学顺序,将理论知识不断融入实践教学,以理论促进实践,以实践检验理论。

3.3 选择恰当的人才培养教学方法

常见的建构主义教学方法有移动学习法、项目教学法、翻转课堂、小组合作学习法、以赛促教等。教师可以结合会计电算化教学特点,选择适合自己与学生的教学方法,也可以利用一些最新的教学平台,如雨课堂、课堂派等,主动选择新的教学方法,勇于变革。

4 建构主义视角下会计电算化课程应用能力培养教学模式改革

4.1 明确教学目标

应用型本科院校会计电算化课程的教学目标不应是单纯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而是培养应用型复合型会计本科人才。通过教学应让学生达到以下要求:一是知行合一,理解会计电算化的重要性,拥有学习会计知识的整体思维能力;二是联系所学的会计理论知识,能够利用财务软件,熟练进行会计电算化操作;三是能够利用会计电算化数据处理结果分析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是否存在问题,独立思考会计理论与实践问题。

4.2 调整相关课程

为更好地实现会计电算化课程的教学目标,应用型本科院校的会计电算化课程教学结构需作出以下调整。第一,课时结构要保持适当比例。第二,调整课程顺序,将前导课程调整为财务认知实习、会计学原理、财务管理、财务会计,夯实学生理论基础;将会计手工模拟、ERP 沙盘模拟与会计电算化调至同一学期,选择相同案例开展联合教学,对于较难的供应链部分可以联系ERP 的教学内容进行讲授。第三,提高数字会计相关课程的教学地位,注重财务大数据分析、数字化云财务、电子表格软件在会计中的应用等,将此类课程由短期实训调整为选修或必修课程。

4.3 创新教学方法

会计电算化的教学应区别于其他专业课程,可以结合项目教学法、小组合作学习法、翻转课堂、移动学习法等方法,运用任务驱动教学模式,以下达、完成任务为主要要求,学生的主体地位不变。具体来说,教师可以设立项目场景,根据学生意愿和知识掌握程度进行分组,并设置总经理、业务经理、采购员、主管会计、制单会计、出纳等角色,以企业真实的经营活动为情景,将总体的教学内容进行详细拆分,形成若干个阶段性任务,引导学生完成相关财务问题的分析与决策。另外,可以定期轮换角色,使得每位同学对每个岗位都有一定的熟悉和了解。在此过程中,需要加强学生与教师之间的沟通与交流,以便出现问题时能够及时解决。这种教学方法能够增强学生的参与感,更能加深学生对会计电算化知识点的理解。

同时,应优化平时成绩的组成结构,选择多重考量方式。新的考核评价模式要求在项目的初始阶段,教师应观察学生制订的计划是否切合实际;在运营阶段,教师要引导学生搜集、调查,将企业常见的经济业务归纳总结出来,并能够运用财务软件进行处理,对处理结果进行一定的财务分析;最后,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习成果来判断学生是否掌握知识点与技能。此外,教师也可以配合阶段性测验,对学生的企业财务管理学习情况进行量化考评。另外,对于会计电算化课程等实践类课程,可以增加平时成绩的占比,以便考量学生的整体素质,而不是仅仅以结果和数据为依据进行考核。

4.4 提升教师素质

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教学活动顺利开展必不可少的前提条件。学校既要积极引进高素质“双师型”教师,也要推动已有师资向“双师型”转变。首先,要提高会计电算化等会计信息类课程的教学地位,提升教师对此类课程的重视程度,使其加大讲授力度,完善授课奖励机制,配备多种教学软硬件设施,避免这类课程被边缘化。其次,定期安排教师参加相关培训,鼓励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建立校外实训基地、激励教师参与会计信息类竞赛,不断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从而为教学提供充足的人才支撑,提升会计电算化课程的教学质量。

5 结语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企业会计信息化的发展是大势所趋,会计电算化课程改革就显得尤为重要。因此,一线的教学人员需要不断反思与创新,拓宽专业知识面,丰富教学方法,积累教学经验,努力探索适用于新时代会计电算化课程发展的教学改革模式。文章针对应用型本科院校会计电算化教学的现存问题,基于建构主义理论,提出有效构建会计电算化课程应用能力培养教学模式的建议,以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完善。

猜你喜欢
电算化建构主义应用型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5-2-1”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实践
旁批:建构主义视域下的语文助读抓手——以统编初中教材为例
会计电算化在财务管理中应用
借鉴建构主义思想培养财会专业人才
第8讲 “应用型问题”复习精讲
我国会计电算化实施的制约因素分析
浅析会计电算化对会计和审计的冲击
“三自主”学习法在会计电算化实验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基于应用型的成本会计教学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