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系统性风险成因及传导机制分析

2022-11-14 03:06魏宜梦
中国管理信息化 2022年3期
关键词:系统性经营银行

魏宜梦,江 能

(贵州财经大学,贵阳 550025)

0 引言

当前,世界政治经济格局正在深度调整和变化,影响和威胁全球金融稳定的风险也在不断增加,例如,全球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美国等发达国家的货币政策调整形成的外溢效应、国内经济金融体制多年累积的矛盾与风险等。这些外部不确定性的增加使得我国经济金融体系面临的外部环境日趋复杂,作为一国金融体系的核心组成部分,银行体系危机爆发的影响会迅速渗透至经济体系的各个方面从而引发金融危机,同时其危害程度也决定了金融危机的深度和广度。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要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我国银行系统的稳健运行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维护银行业的稳健运行对实现我国经济金融体系的高质量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1 文献综述

对于银行系统性风险这一概念,学术界并未有一个明确的定义。Kaufman(1996)认为银行系统性风险是指由于银行体系的某一参与者不能按时履约后引起其他参与者发生违约的链式反应使得金融体系陷入困境。Gonzalez(1996)认为银行系统性风险是使得其他经济主体遭受经济损失的某种外部性,这种外部性表现为传染性与风险溢出性。张晓朴(2010)认为银行系统性风险指的是由于大量银行金融机构发生同一性质的危机从而威胁到经济金融体系的稳定运行。朱湘平(2016)认为银行系统性风险是指有可能造成银行体系发生一系列违约和流动性紧缩甚至破产倒闭的风险。虽然学术界对银行系统性风险这一概念有着多种定义,但其内涵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第一,银行系统性风险威胁的是整个银行系统的稳定运行,而不仅是单个银行机构;第二,银行系统性风险往往由一家或多家银行引发;第三,银行系统性风险可能导致银行体系发生流动性紧缩、大量违约、崩溃倒闭等现象。综上,本文认为银行系统性风险是指一家或多家银行在陷入困境的同时影响波及其他银行的稳定运行,最终引发行业危机从而遭受经济损失的可能性。

银行系统性风险的成因是非常复杂的,它有可能是在某些主导因素作用下产生,也有可能是所有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目前,国内外学者对银行系统性成因的探讨的角度大多都不相同,国外方面,Minsky(1992)认为,银行金融机构作为信贷创造机构,其杠杆效应和信息不对称使银行系统本身具有风险。因此,它已经成为导致银行系统性金融危机的一个重要因素。Chakravorti(1996)认为,银行的系统性风险是由于银行系统投资组合头寸的相关性和银行间市场头寸敞口的“多米诺效应”造成的。Acharya(2001)认为银行的系统性风险源于其资产负债表资产的资产相关性。Summer(2003)认为信息效应是银行系统性风险产生的根源所在,同时强调了银行等金融机构之间的相互关联以及彼此信用暴露产生违约等一系列问题的重要性。Shiller(2008)通过研究发现,银行等金融机构系统性风险与经济周期密切相关,经济繁荣时期,容易造成泡沫越吹越大和风险不断积聚的现象。而在经济高速发展时期,高借贷杠杆和存在价格泡沫的市场一旦受到不利因素的冲击,整个市场将遭到严重影响,最终导致系统性金融危机。国内方面,翟金林(2001)从微观角度和宏观角度对银行系统性风险的成因进行了分析。汤凌霄(2003)认为银行信息不对称和负外部性共同造成了银行系统风险的产生。肖崎(2010)认为银行等金融体系金融创新与改革,例如影子银行体系的快速发展、金融衍生品工具的复杂多样化等增加了银行系统性风险的隐患。葛志强,姜全,闫兆虎(2011)认为银行外部宏观环境的稳定性下降是银行系统性风险产生的重要因素。通过分析整理已有的文献可以发现,系统性风险的成因主要可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经济周期和调控政策、结构性变革因素和突发性事件等外部宏观环境因素;另一方面是银行业存在的内在脆弱性和经营管理等内部因素。

2 银行系统性风险的特征

银行性金融机构由于其在金融体系中占有主导地位,再加上组织结构的复杂性和业务经营的风险性,银行的系统性风险具有许多独特的特点。系统性风险一般不易察觉,但当其积累到超出可承受范围后则会迅速暴露,其自身传染性和破坏力会让银行体系迅速陷入危机,对经济体系的稳健运行无疑会造成巨大的威胁。总体来看,银行系统性风险的主要特征包括四个方面,即隐蔽性、传染性、负外部性、风险与收益非对称性。

第一,隐蔽性。近些年银行业不断创新与改革,例如银行表外业务的创新发展,使其在经营过程中拥有高度灵活性和杠杆性,这使得银行的经营风险更加隐蔽、不易察觉,同时增加了银行审慎经营的难度和监管者的监管难度。

第二,传染性。传染性指的是陷入危机的银行带给其他银行等金融机构的不良影响,它是系统性风险最为显著的特点。不良影响在机构与机构之间通过直接和间接两种方式来传导。直接传导是指银行等金融机构之间在经营过程中存在各种密切的交叉业务往来,当一家银行濒临崩溃倒闭时,其影响就会通过业务关联的方式产生一系列链式反应来影响其他机构的稳健经营。间接传染是指由于银行与债权人之间存在着信息的不对称,债权人无法准确识别濒临倒闭的银行和稳健经营的银行的信息,当市场上一家或多家有影响力的银行出现流动性危机时,公众就会大大降低对整个银行体系的信任从而发生银行挤兑的现象,最终使得整个银行体系紊乱崩溃。

第三,负外部性。负外部性是指银行系统性风险不仅冲击了其他银行和金融机构,破坏银行体系甚至金融市场的稳定性,而且会导致企业和个人从银行获得的信贷大幅度下降,社会信贷量的减少直接导致实体经济受损严重,但是引发危机的银行并不会为这些社会损失付出直接代价的一种现象。金融机构的改革与创新将使银行系统风险的外部性成本更大。

第四,收益与风险非对称性。与以往投资理论提到的“高风险意味着高收益,低风险则意味着低收益”不同,银行系统性风险的收益与风险之间呈现出极大的不对称性,虽然银行系统性风险的发生有时候可以对经济起到“纠错”作用,但其危害更加巨大,通常会引发多米诺骨牌效应,导致银行体系失效、金融体系崩溃,使国家经济遭受重创。

3 银行系统性风险产生的原因

3.1 外部宏观因素

(1)经济周期和宏观政策。经济处于上升阶段时,实体经济和金融业对货币资源的需求量增加,为了满足市场需求,政府部门也采取宽松的调控政策,银行等金融机构的信贷规模进一步扩大,此时极易导致虚拟资本虚高和经济过度金融化,这加大了经济泡沫破裂的可能性从而引发系统性危机。而经济处于下行阶段时,社会将会面临失业率增高、通货膨胀、信贷需求减少等问题,此时,政府部门会采取紧缩的调控政策,银行等金融机构经营环境变得艰难,同时盈利能力下降。

(2)市场结构性变革。金融市场的快速发展推动银行业不断改革创新,改革创新的背后是银行等金融机构要面临新的经营环境,如今金融衍生品复杂化、金融机构经营趋向混业化、影子银行发展快速化等一系列变革都给维持银行体系稳健有效运行增加了难度。

(3)突发性事件。国内外的突发性事件,例如战争、灾难、国家动荡和大规模疫情等都会对银行业经营造成冲击,当银行体系不能抵御这些突发事件的冲击时,银行体系将面临崩溃倒闭的风险。

3.2 银行业内部因素

(1)银行内在脆弱性。银行经营过程中存在着信息不对称、杠杆经营等特点,这使得银行经营是天然不稳定的,其经营具有内在脆弱性。

(2)银行的不良贷款。银行存在过度的不良贷款会使银行流动性变差,一旦银行遭到冲击,比如银行体系遭遇信用危机时造成公众对银行体系的恐慌从而引发挤兑现象,这时银行很可能会因缺乏流动性而引发危机。

4 银行系统性风险传导机制

(1)银行间业务渠道。随着金融的创新与改革,银行间业务合作愈发紧密,银行间形成了相互交织的业务网络。当一家银行濒临崩溃倒闭时,危机会通过银行间市场和各银行之间的业务往来渠道迅速在整个银行体系内传播,一家银行的违约可能导致整个银行系统的债权债务关系断裂,这一系列的链式反应将会引起整个银行体系甚至金融体系的危机发生。

(2)流动性渠道。根据信息不对称理论,存款人是否提取现金的信息对于银行来说是不易获取的,因此,在银行与存款人的博弈中,由于存款人的分散性,银行往往处于信息劣势状态。如果外部冲击发生,导致一家或几家银行发生流动性紧缩甚至倒闭,就容易形成金融市场恐慌。在这种情况下,其他银行为了应对这种市场恐慌情绪,通常采取增加自身超额准备金、减少高风险资产等手段,一般方式为资产证券化和加快贷款回收速度。但银行的这种行为会进一步扩大市场恐慌,金融资产易于波动的特性使银行体系资产价值下降,流动性进一步紧缩,进而使更多银行面临挤兑风险。在考虑到这些银行会采取的行为的基础上,其他银行会为了保持更多流动性而提前出售债务和收回贷款。如果这种现象大范围发生,那么市场上的短期流动性就会供不应求,短期资金成本增加,流动性风险上升,同时银行风险储备的增加也会使整个信贷环境面临紧缩。银行的部分准备金制度使存款只需要较小比例的准备金保险,使货币乘数存在,银行收敛短期流动性就会导致存款和货币的多倍紧缩。

(3)信息传染渠道。不仅有业务往来的银行机构之间会受到信息传染的影响,没有直接业务来往和债权债务关系的银行同样也会遭受此类影响,这是因为一家银行的个体风险发生仍然能够通过第三方进行间接信息传染,并进一步使银行系统发生动荡。根据信息不对称理论,最先发生危机的源头、危害程度以及危害范围不能直接全面地为所有参与者所知,这时,对不知情的参与者来说,他需要花费时间和成本来发现其潜在风险的大小及成因,这种搜寻成本使得参与者更愿意通过转移资金等方式来保护资金的安全。而知情的参与者观察到关键信息后会及时从发生风险的银行中撤出资金,而他们的这种行为会使其他参与者获取一部分银行信息,从而采取与完全信息者相似的行动,一旦这种行为广泛发生,银行就面临挤兑风险。

5 加强防范我国银行系统性风险的措施建议

5.1 政府宏观措施

首先,建立一套能够及时准确反映银行系统性风险的风险监测机制是非常重要的,监管机构可以利用建立的风险监测机制及时了解与判断银行体系的风险状况。

其次,由于银行体系的内部自身缺陷,存在着信息不对称等问题,政府要实施严格的信息披露制度,以此确保市场各类参与者能及时了解银行业的经营情况,这样也能更好地防范系统性风险。

再次,政府宏观政策对银行业的经营有至关重要的影响,政府为银行业提供一个良好的宏观经营环境将有助于防范银行系统性风险。

最后,央行应建立完善的系统性风险处置机制,在商业银行系统性风险暴露初期、中期和后期,央行应发挥好管理银行等职能,有效化解系统性风险。

5.2 银行业内部措施

首先,银行自身要时刻遵循审慎经营的原则,这是因为银行业的地位与作用决定了银行业稳健与安全运行对金融体系和国民经济健康发展的重要性。

其次,银行在审慎经营的同时也要不断创新改革,研究开发新产品,转变盈利方式,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促进银行业稳定健康发展。

猜你喜欢
系统性经营银行
对于单身的偏见系统性地入侵了我们的生活?
这样经营让人羡慕的婚姻
10Gb/s transmit equalizer using duobinary signaling over FR4 backplane①
变争夺战为经营战
保康接地气的“土银行”
超声引导经直肠“10+X”点系统性穿刺前列腺的诊疗体会
“存梦银行”破产记
银行激进求变
“特许经营”将走向何方?
论《文心雕龙·体性》篇的系统性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