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十年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研究综述

2022-11-14 05:03宿锐
经营者 2022年9期
关键词:长三角现代化区域

宿锐

(南京师范大学 社会发展学院,江苏 南京 210097)

长三角地区是我国区域经济发展起步最早、基础最好、程度最高的地区,也是中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随着长三角一体化进程的层层推进,部分学者开始进一步思考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关系及影响。例如,王岩和马超分析了长三角一体化进程中,经济、民生与环境的辩证关系,他们认为,促进经济现代化发展是长三角现代化的基本保证,民生建设一体化是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核心要旨,生态绿色一体化是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重要基础。文章拟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根据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不同要素,重新整理和分类近十年来关于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研究。

一、长三角经济一体化发展研究

长三角经济一体化发展是学术界热议的话题之一。从近十年的研究状况来看,学界分别从空间布局、产业结构等方面展开具体论述,进一步探讨长三角地区发展经济现代化存在的问题。

(一)关于经济发展的空间布局

柯蓉在定量测度长三角地区发展差异的基础上,运用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分析了长三角地区空间数据中隐含的空间分布、空间异质等特征。通过数据分析,柯蓉认为,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长三角经济高速增长区域不断发挥自身带动作用,出现规模不等的中心外围结构,这种带动作用“促使长三角的‘点—轴’模式不断向空间一体化发展,从而逐步减少各个地区的发展差异”。

陶德胜和胡微分析了“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示范区”的创新发展路径。他们认为,经济现代化战略的不断深入实施,“一体化”“一盘棋”的思想意识更加清晰,有利于推进实行长三角现代化策略;区域内的互联互通建设,有助于加速长三角区域内、城乡间、都市圈内外人员的流动;区域一体化,有助于发挥引进、消化、吸收国际先进制造技术的传导功能,带动区域内外整体协同提升。

王振从“区域联动发展”“区域分工合作”“区域利益协调”三个方面,分析了“十四五”时期长三角地区一体化发展的重点与趋势。关于“区域利益协调”,他认为,长三角地区应进一步优化跨地区经济合作的区域利益协调机制,并兼顾各方的利益,实现合作共赢。建设科技创新城市群是长三角科技创新深度合作的必然要求,推动长江三角洲世界级科创新兴城市群的建设,需要开展引领性创新预见,探索一体化创新规划。

(二)关于经济发展的产业结构

荣兆梓和胡艳结合安徽省的实际情况,分析了安徽融入长三角的路径和方法。他们认为,安徽省正处于积极融入长三角的关键时期,应抓住机遇,积极开展泛长三角的分工与协作;安徽省应顺应长三角城市群的区域扩张,承接对安徽省发展有利的产业,着力促进皖江城市带的产业升级。

姜亦炜以浙江省湖州市南浔区为例,进一步探讨如何在长三角地区发展新兴产业。通过个案研究,他认为南浔区在新兴产业发展上存在“起点低,技术弱、规模小,实力弱”等一系列问题,认为湖州市的发展策略重点在于“狠抓关键环节,搭平台、引项目”“加速开放合作,抓技术、促转化”“强化市场运作,会搭台、能唱戏”“用活金融手段,引资本、强合作”“着眼要素保障,想办法,破制约”“优化发展环境,立规划、出政策”,并探索机制创新,突出和强化对产业发展规模、重点项目等方面的考核。

二、长三角社会一体化发展研究

长三角社会一体化,是长三角一体化进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十年来,学者们分别从公共服务、社会治理等角度,运用管理学、社会学等学科方法,梳理长三角地区社会现代化发展状况,探讨如何促进社会高质量发展。

(一)关于长三角社会公共服务水平的提升

曾蕴探究了长三角公共服务均等化管理体制创新问题,他认为主要表现在长三角各地区趋于共同发展、医疗服务资源结构性配置按人分配的均衡程度优于按地分配等各个方面,政府应统筹规划、优化配置、提高资源利用率,实现长三角医疗服务的优化配置。长三角应注重财政管理体制、行政管理体制等方面的创新,同时运用灵活多变的供应方式保证公共服务供给效率,完善评估机制,实现管理体制创新,建立新型风险防范机制,并加快建设长三角区域联动机制,破除二元分割,尝试区域社会管理协同化建设。

张雯分析了长三角地区产业对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影响。她认为,长三角地区应该进一步提升第一产业价值,发展具有长三角区域特色的现代化农业;改善第二产业发展状况,提高其对居民收入的贡献;提高第三产业的比例,引导其向健康多元的方向发展;尽快缩小长三角地区内部的发展差距,逐步完善与居民收入相关的体制机制,努力使发展成果广泛惠及人民。长三角地区应加强大数据驱动风险治理,精准控制和预测风险;做好大数据驱动应急处置,有效控制突发事件;努力化解大数据驱动危机,加强动态预警治理。

(二)关于长三角社会治理的改进

谢宇以上海市泰晤士小镇、浙江省彩虹社区、江苏省旭日社区三个长三角地区典型开放式社区为案例,同时也将21世纪新建社区、20世纪老旧社区两种开放式社区作为研究对象,探讨了长三角地区开放式社区的发展路径。他认为,长三角地区应进一步提升社区治理水平,对老旧开放式社区、新建开放式社区、治理过程的跨地区跨社区组织以及权力运行的导向性与配置性等更加包容,深化包容性治理的内涵。

杨凤华和侯依然借鉴美国和日本两国的城市群协调治理经验,从深入协调治理长三角城市群的角度,探讨了长三角地区城市群在社会治理中面临的一些困境。二者认为,在协调治理动力方面,长三角地区缺乏协调治理的顶层设计,政府忽略了设立关于协调发展城市群的专项基金;增强长三角城市群协调治理能力,需要促进城市群社会治理法治化发展,实现一体化、智能化、精细化,并推动依法行政的贯彻执行,促进非政府主体实质性参与治理,坚持以人为本的中心思想,完善治理执行标准。城市发展应注重城市与区域社会治理,打造宜居城市,构筑高质量的安全系统。

三、长三角教育一体化发展研究

长三角教育一体化,反映了长三角经济与社会的发展状况,是学术界长期关注的热点话题。从近十年的研究成果来看,学界主要是从基础教育、高等教育两方面入手,深入探讨长三角教育一体化的发展途径。

(一)基础教育的深化

季诚钧等人对比了长三角地区“三省一市”的基础教育发展水平,认为长三角各个地区的基础教育水平存在较大的差异。长三角地区应加强教育合作与联动,在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基础上,推动试验区的建设,在长三角地区深化样本区的学习,制定长三角整体教育发展规划,严格实行水平检测评估机制,推动教育规范化发展。

陈宇以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的教育模式“吴江模式”为研究对象,探讨了长三角教育一体化的路径。他认为,长三角今后在基础教育方面,应深化集团化办学,启动“城乡携手共进计划”;搭建核心平台,构建创新实验机制;改革管理体制,创新教师培养机制。

李宜江讨论了长三角一体化给安徽基础教育带来的新挑战和新机遇。他认为,安徽省应利用长三角地区的区域优势,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中展现新作为,推动安徽省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安徽省基础教育的发展,应协同推动长三角在全国率先实现教育现代化,协同推进长三角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协同推进长三角基础教育人才交流合作,协同开展长三角基础教育质量监测工作,并竭力争取上位政策支持。

(二)高等教育的现状

梁晨等人运用学籍卡等数据库,采用定量计算的方法,以苏州大学为个案,研究了长三角自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学生社会来源与教育变迁。他们认为精英大学生源多样性源于高考模式与重点中学,各县的省级重点中学为广大乡镇学生进入精英大学提供了重要途径,从而引发了长三角教育界“无声的革命”;长三角各类精英社会来源的复杂化,是“无声革命”悄悄改变的结果,促进了中国社会精英多样化来源的发展。

王新凤等人从历程演变的角度,探讨如何协同发展长三角高等教育,他们将历史脉络分为“市场化催生的校际合作”“政策主导下的区域协同”“区域高等教育一体化”三个方面。在长三角地区,想要实现高等教育在“十四五”时期的高质量发展,需要促进地区之间高等教育协同发展定位的落实,提高教学质量,注重高等教育区域协调性,也需要充分利用各省市高等教育的独特优势资源。

四、结语

近十年来,在长三角现代化问题的研究上,已在若干领域取得了重要突破,成果日益丰富,呈现出以下特征。

第一,关于长三角经济一体化发展研究。学界主要是以长三角区域整体为视角,或以某地区的经济转型和融合为对象,或从城乡二元结构来具体论述长三角经济现代化的发展状况,探讨长三角经济跨越式发展的途径。然而,关于金融、运输、商贸流通等产业要素之间的联系和互动的研究成果相对较少,这需要引起学术界的重视。

关于某一城市或某一区域内部经济发展状况的研究成果较为丰富,而关于长三角各个城市或地区之间的经济交流与互动的研究成果较为缺乏。因此,学界应加强对各个地区或城市之间经济发展水平的对比分析。

第二,关于长三角社会一体化研究。学界的关注点集中于社会公共服务、公共安全、社会环境等方面,主要是从宏观社会层面展开讨论;随着社会的变迁,研究视角应向社会下层转移,学界应将目光逐步转向普通民众对长三角一体化的反应和表现上,从社会福利与保障等方面进一步展开研究。

在长三角现代化的发展过程中,社会问题日益突出。然而,有关长三角现代化所面临的社会问题的研究相对较少,主要是作为社会治理研究的某一研究对象,缺少专题性的研究;社会问题与社会治理是社会发展的重要方面,值得学界进一步发掘和研讨。

第三,关于长三角文教现代化研究。学界主要是以某地区某学校为个案进行研究,具体论述某种教育模式的特点或折射出某地区的教育现状,目前关于长三角整体文教水平和文教发展现状的研究成果相对较少,大多作为长三角现代化整体性研究的某一例证。

在具体论述某一教育模式或教育现状时,主要是分析教育模式的功能作用和教育现状。关于教师、学生等文教群体在文教活动中的具体表现,研究付之阙如,大多作为研究教育状况的例证和数据分析,缺乏相应的专题性研究。

基于以上几点,长三角现代化问题仍有值得挖掘和深化的地方,比如理论研究与社会调查的互相结合,对研究资料的筛选加工和分析论证,跨学科知识的互相参照以及如何避免具体研究中的孤立化、碎片化等问题,这些都是今后学界应重视和反思的方向。

猜你喜欢
长三角现代化区域
实现人民美好生活之道:中国式现代化道路
谱写“强富美高”新江苏的现代化新篇章
“1+1=7”凝聚长三角人大更大合力
基本实现现代化需要补足哪些短板?
百年辉煌
——长三角油画作品选之四
分割区域
擦桌子
2019长三角企业100强
区域发展篇
2014年七月长三角地区主要港口吞吐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