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内部控制制度有效性及完善策略研究

2022-11-14 22:11郭丽娜
大众投资指南 2022年8期
关键词:部门监督体系

郭丽娜

(临沂市河东区天使国际特教学校,山东 临沂 276034)

当前企业经营面临的市场竞争不断加剧,内部经营压力和外部环境压力都对企业财务管理工作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对资金运行的科学性和安全性造成影响。企业要想谋求自身发展,需要对自身管理水平进行提升,依据自身实际状况,对各方面因素进行全面考量,构建和完善企业内部控制体系,为企业经营管理奠定基础,同时为企业长远发展规划的实现提供支撑。作为一种较为有效的管理手段,企业建立内部控制体系有利于规范管理行为、科学辨别决策方向,为企业谋求稳定发展。因此,加强内控体系的构建对企业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提高企业内部控制有效性的意义分析

(一)促进企业适应市场经济环境

随着市场经济的高速发展,我们国家经济改革的重心已经发生转移,构建起与市场经济发展相匹配的现代化企业管理制度是企业经营的重点内容。而企业内部控制体系的构建,是企业制度改革和完善的核心环节,能够有效的促进企业管理制度的更新和优化。同时,科学完善的内部控制体系,能够有效地帮助企业适应市场经济环境,更好地履行社会责任。

(二)提升组织结构的合理性

当前许多企业在日常经营的过程中,企业职工对自身岗位的责任和权利理解存在偏差,造成职工缺乏责任感,没有积极进行专业能力自我学习的主动性,对于自身岗位在企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缺乏正确的认识,这些都是由于企业缺乏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建设,也影响了企业人才队伍的建设。内部控制体系可以对企业财务和业务各个环节进行控制,保证岗位分工的合理性,对岗位责任进行规范,提升企业员工的工作效率,保证财务信息的真实性和及时性,为企业经营者开展决策提供数据支持,保证企业发展规划的合理性。

(三)有效遏制企业经济犯罪

企业如果缺乏完善的内部控制体系建设,就会产生管理上的漏洞,为不法分子违规舞弊提供空间,给企业带来经济损失。当前,我们国家正处于改革深化的重要阶段,如果内控力度不够,会给不法分子可乘之机。利用内部控制体系,可以对企业资金的流向和使用情况进行全面的监督,避免资金流失,保证企业财产的安全。

二、企业内部控制监督机制内容与原则分析

(一)企业内部控制监督机制的内容

企业内部控制监督根据主体可以具体分为内部、外部监督两种,其中内部监督是由具备治理职能的内审部门、纪检部门负责;而外部监督是由财政部门、审计部门、纪检监察部门、社会大众共同实行。根据周期性的差异,可以将企业监督分为事前、事中与事后三个阶段,其中内部监督是基于时效性、灵活性特征参与三个阶段监督工作,外部监督是基于权威性、执行力强的特征参与事后阶段。

1.内部监督

企业相关部门就内部控制设计、执行环节展开监督、检查、平阿基等一系列工作内容,加强其有效性,将识别到的缺陷及改善意见反馈至相关部门中。根据监督检查对象,将内部控制监督工作分为日常、专项、内控为我评价三种,其中针对日常管理内容的监督工作开展频率最高。按照我国企业管理体制与内控监督主体的划分,应当由企业管理层负责整体监督工作,在整体监督工作前提下进行职能划分,具体分为业务与干部监督职能,由内审部门与纪检监察部门负责。遵循监督、执行相互分离原则,需保障内部控制与内部监督独立运行。基于此,企业应当设立独立运行的内部审计部门、纪检监察部门,保障日常监督工作特征,不断完善权力结构,从根本处规避权力滥用、腐败现象发生。另外,我国也就企业改革进程出台相关文件要求,要求其实行分类改革,成立专项法人治理结构。当前多个企业机构均针对法人治理结构进行改革,建议成立专门的董事会机制。所以关于完善单位法人治理机构,整体监督职责需交由董事会负责,这也说明会成为企业未来内部控制实行改革的关键路径。

2.外部监督

企业因所有者缺位、内控制度受限因素的影响,在单位高级领导层制定重大决策环节中极易影响到其真实性、有效性。另外,企业内部控制制度还会因为多项行为主体串联而被避免,甚至出现管理权限大于内控制度情况,加之内部监管存在独立性缺失、地位偏低的受限因素,往往会存在监督不到位的情况。因此,企业当中嵌入外部监督机制是不可或缺的举措。外部监督的主要执行体需交由企业财务部门、审计部门、纪检监察部门负责,以及媒体、中介审计等社会监督机构。关于社会监督机构,虽然监督意愿相对强烈,但因受到信息不对称、监督手段不到位等要素的限制,导致社会监督效能不理想,所以当前我国企业内部控制建设、执行的外部监督职责主要交由财政部门、审计部门、纪检监察部门负责。同时,基于相应职能与机构的性质,财政部门对单位资金使用方向及情况展开持续性追踪与监督工作;而外部审计部门主要是负责针对公共资金使用的合规性、合理性展开审核,持续监督相关部门与职位受托责任的履行状况;纪检监察部门具有防范舞弊行为的职能,说明这与企业内部控制建设的工作目标具有一致性。

(二)企业内部控制监督机制的原则

1.制衡性原则

企业内部控制监督机制需遵循制衡性原则。首先,应当针对职权分配、机构设置、业务运行流程等内容构建有效的制衡机制,以达到强化权力制约性作用,并且合理分散过度集中的决策与执行权限,进一步加强不同属性、权力间的制约性、协作性,帮助单位组建决策合理、执行力强、监督有效的权力结构。与此同时,企业内部控制监督机制等同于成本、效益间的制衡,一旦内部控制监督过于复杂则会降低运行效率,导致内容重复,加剧资源损耗、浪费。

2.协同性原则

该原则主要指单位内控的内部与外部监督的合理协调。内部监督的主要内容与运行结果作为外部监督开展的基础条件,进一步展开检验、评价工作。内部监督需辅助外部开展内部控制监督检查工作,积极反馈最终结果。企业实行内部控制秉持协同性原则,合理协调外部与内部监督管理机构的关系,共同加强管理、提升工作效率,才能进一步提升企业管理水平,积极落实廉政风险建设工作。

三、企业完善内部控制的策略分析

(一)确定内部控制的基本内容

首先,是进行沟通机制的建设,及时发现内控中的风险关键点。企业在进行内控体系建设的过程中,需要对自身业务进行全面的梳理,对内部控制关键节点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对风险性较高环节的责任部门进行有效的交流和沟通,促进工作人员风险意识的提高,对风险管控措施进行完善并指导员工有效的落实;其次,要坚持预防为主的原则建立反舞弊机制。为了保证各个部门有序规范地开展工作,企业可以建立举报信箱、投诉专线、企业微信号等,对各个岗位的工作落实情况进行动态的监督,对收到的举报内容要进行及时核实,通过规范化的流程和权限划分,将反舞弊机制覆盖到企业发展中的各个环节当中,从而对企业经营流程进行全面的监控;最后,要建立专项监察机制。企业要加强对存货、存款和现金的盘点,定期对固定资产进行核查,这也是内部控制工作的基础内容。同时,企业要对原材料的采购加强监督和管理,对于使用经费较多的业务和价格较高原材料的使用情况进行专项检查,通过专项检查和日常管理结合的方式,加强对各项工作的指导和监督管理。

(二)促进内部控制与现行政策法规的一致性

内部控制体系要覆盖到企业组织结构、人事管理以及业务流程的各个环节当中,在我们国家现有的体制下,如何基于当前的内部控制管理政策制定相匹配的内部控制管理体系,是企业提高内部管理水平的重要因素。在这一过程中,一方面,企业要加强与商业银行、财政部、审计部门、证监会等各个部门之间的联系,及时了解金融市场、内控指引的变化情况,结合外部环境,制定内部控制管理制度;另一方面,企业要加强对市场环境的关注,对行业内的有效信息进行收集,包括行业动态、市场需求、最新技术、投资风险等,通过对信息的梳理对可能出现的风险进行有效的评估,并制定针对性的战略调整,通过科学的岗位分工和监督体系,推动企业各部门之间更好合作与交流,为企业内控制度的建设奠定环境基础。

(三)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管理体系

完善的内部控制体系指的是对企业日常经营的各个环节和全过程进行管理。从资源利用层面来说,通过引入信息技术等方式建立人力、物力、财力资源管理系统,有利于企业汇总资源信息,合理分配资源;从经营环节层面来说,要建立原料采购、生产管理、销售管理等控制系统,实现对关键业务环节的实时监督;从组织结构层面来说,内部控制体系要通过科学的岗位划分和职能分工,对不兼容岗位进行分离,避免出现管理人员交叉任职的情况;从信息沟通层面来说,通过信息化管理系统的建设,能够加强企业各级主管部门、基层员工和决策层领导之间的交流和沟通,推动数据的有效传输和应用;从资金管理层面来说,预算是资金管理常用的工具。企业要建立完善的预算管理制度,依据自身业务项目的特征,建立完善的预算编制、预算执行和绩效考核等制度,并严肃对资金申请、授权和审核流程的监管,加强对各业务环节资金收支过程的监督,尤其要对采购、生产、销售等环节,制定支出标准定额,以此来强调对资金收支活动的约束性,促进企业管理水平的提高。

(四)处理好“控制点”与“控制面”之间的关系

企业在开展内部控制体系建设的过程中,要对关键节点加强管理,通过对关键点的控制,实现对面的管理。企业要对自身经营活动进行梳理,对关键的绩效领域进行分析,从而明确关键的控制节点。通常关键点,应当设置在三个方面,并由企业领导层直接进行监督和管理。首先是资金管理。企业要对资金的筹集、使用、调配等建立科学的分级权限制度,避免出现越级或者体外循环问题;其次是成本的管理。企业要对日常经营中的成本支出依据会计制度进行科学的监督和管理,避免出现费用无效支出或资源严重浪费等情况,有效地规避舞弊等风险问题。最后是权力的监督和控制。企业要对经营各个环节中经济活动的权利进行明确,避免出现越权使用或者违规使用的情况,以免给企业造成经济损失。

(五)落实内部控制执行责任

对内部控制管理中的执行责任进行明确,是决定内部控制成败的关键因素。从理论层面分析,内部控制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企业领导可能存在随意控制的情况,将制度控制转变成人为控制,因此促进企业领导者内控意识的提高尤为重要。对当前许多企业的内控现状分析可以看出,内控体系无法有效运行主要的原因是负责人缺乏重视,没有带头进行落实,影响了内控程序的权威性,造成了内控体系流于形式。《会计法》中提出,企业负责人对于会计规章制度的落实负有法律责任,所以企业要由负责人出具严格落实内控制度的报告,保证内部控制建设的有效性和完整性,要对内控失效和舞弊问题承担责任,从而保证企业从上而下地落实内部控制制度,提高决策活动与执行活动的规范性。

(六)制定财务信息披露制度

依据企业财务会计报告条例的规定,企业要进行年度、半年度财务会计报告的制定,主要的内容有会计报表、附注以及情况说明书。企业在编制财务报告时,需要对内部控制制度的构建、调整和变更等情况进行披露,评估对内部控制中风险管理、环境控制、活动控制、信息和沟通、内控监督五个重要环节的运行情况。同时,如果企业在下一年度中出现重大的战略改革或投资方向转移等问题,需要对涉及的项目和金额进行具体的分析,从而引起财务报告使用者的重点关注。

(七)对内部控制执行专项审计

由于企业面临的市场环境复杂多变,竞争环境日益激烈,经营风险问题的种类不断增多,严重程度不断提高,如果进行风险的有效管理,已经成为内部控制体系的重点关注内容。为保证内部控制制度的施行,企业要建立科学有效的内部控制审计监督体系,在企业内部设立专门的内控监督审计部门,配备专业的内审人员,对岗位职责进行明确,保证内部审计部门的独立性和权威性,并充分利用外部审计手段,实现对内部控制落实情况的监督。通常情况下,企业要对自身的内部控制体系建设情况进行全面的自查和评价,并出具审计报告;同时,引入第三方事务所,由注册会计师开展专项审计,提出针对性的建议。此外,在开展审计的过程中,注册会计师可以通过各种有效的手段和方法,对企业经营中的风险点和风险较高的领域进行识别,通过对内部控制体系的薄弱环节进行分析,建立风险清单,有利于企业提前识别和防范风险,从而使风险管理覆盖到企业内部控制的所有环节当中。

(八)完善人事管理机制

第一,企业贯彻落实轮岗机制。为促进企业人事机制深化改革,加强相应领导团队建设工作,保障企业全体职工接受全面性锻炼、汇总整合经验、提升整体工作效率。需充分结合当前出台的相关法律法规文件,构建完善有效的轮岗机制,充分激发全体职工的责任感与积极性,尽快消除不作为行为,有效防范工作中存在的舞弊问题。

第二,加强人员教育培训工作,做到与时俱进。企业作为支持国家运行的保障性系统,只要加强学习力度,贯彻落实各项方针政策,创新现有工作模式,才能促进“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实现。为适应最新发展形势,企业需注重人员培训工作,一方面针对职工实时组织培训活动,提升责任感,保障严格按照相关制度工作,充分履行自身职责;另一方面对重点职位实行专项培训活动,集中性传递内部监督的具体方法,进一步提升综合素养,从而保障内部监督工作落实到位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内部控制是企业财务管理的重要内容,对于企业管理水平的提升以及战略目标的实现具有积极的作用。目前,全球经济一体化不断推进,企业不但要面对国内的市场竞争压力,还要面对复杂的国际市场环境,为了保证稳定健康发展,需要对内部控制体系进行完善,实现企业财务管理水平的提高,从而为企业经济价值最大化的目标实现提供助力。

猜你喜欢
部门监督体系
构建体系,举一反三
突出“四个注重” 预算监督显实效
监督见成效 旧貌换新颜
夯实监督之基
医改成功需打破部门藩篱
7部门
“三位一体”德育教育体系评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