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高校网络思政育人途径探赜

2022-11-14 00:56胡晋洲
成才之路 2022年31期
关键词:网络思政立德树人新时代

胡晋洲

摘要:新时代网络思政育人丰富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形式,提高了思政育人效率,将思政育人从传统“实体领域”延伸至“虚拟领域”。为了更好地发挥新时代高校网络思政育人功能,高校应纠正网络思政错误认知,树立网络思政育人意识,提高网络思政育人专业能力,重视网络思政平台建设,积极构建适合新时代大学生特点的网络思政话语体系,积极推动内容创新,丰富网络思政育人素材,为网络思政育人提供充实的内容。

关键词:新时代;高校;网络思政;育人途径;立德树人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8-3561(2022)31-0001-04

互联网深入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是新时代的重要表现之一。随着互联网对社会生活的影响越来越明显,抢占互联网阵地成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建设的新的重点。习近平总书记也做出了“过不了互联网这一关,就过不了长期执政这一关”的精准判断。高校作为培育时代新人的“主阵地”,近年来不断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方式,积极依托互联网,整合互联网丰富的思政资源,创新思政育人方式,推动网络思政,提高思政育人效率,将高校思政育人从传统“实体”领域向“虚拟空间”延伸,网络思政育人逐步成为高校在新时代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方式。在承认网络思政育人具有突出现实价值的同时,也要承认由于网络思政育人是新生事物并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以借鉴,所以育人效果并不十分明显。为了更好地指导新时代高校网络思政育人,本文基于实践经验,对新时代高校网络思政育人途径进行探索与总结。

对网络思政认识不准确是目前高校网络思政育人存在的突出问题。部分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狭隘地将网络思政视为“通过网络上思想政治教育课”。这直接造成网络思政育人成为实体教室授课“翻版”,授课方式单一,形式老套,严重影响了网络思政育人效果。同时,部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缺乏“守土意识”,网络思政育人意识不强。鉴于此,在新时代高校网络思政育人过程中,要纠正对网络思政的错误认知,形成网络思政育人的意识。

1.摒弃网络思政就是“云上课”的观念,准确把握网络思政的实质内涵

“云上课”即通过网络上思想政治教育课,显然是网络思政育人的一个方面。尤其是受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很多高校出于防控聚集性风险等多种现实考量,原来应该在教室进行的思想政治课改为网络上课。但是,必须要强调的是,“云上課”并不是网络思政的全部。除了“云上课”显性育人方式外,网络思政还有更多的隐性育人方式,如利用抖音等APP发布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短视频,利用微博点赞、转发“时代楷模”优秀事迹,在互联网上观看《那年那兔那些事》《长津湖》等爱国动漫或影视作品等,均属于网络思政范畴。在新时代网络思政育人的过程中,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充分认识到网络思政育人的核心是综合利用互联网各种资源,结合显性与隐性方式,进行系统、多维、多层的思想政治教育。换言之,网络思政并不是简单地将原来在实体教室上的思想政治课“搬上”网络,而是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善于利用网络所提供的资源,开展多形式、多维度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从而取得更好的育人成效。

2.形成网络思政意识,对网络热点问题保持敏感,并将网络热点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相结合

习近平总书记对抢占网络空间舆论阵地,提出了“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的要求。但是,从现实来看,部分高校思想教育工作者缺乏网络思政意识,在网络思政中依然是传统思维,偏向于机械的理论讲解,对网络热点问题缺乏敏感度,不善于将网络热点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相结合。这加剧了当代大学生对网络思政的反感,影响了网络思政育人成效。在新时代的网络思政育人中,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要提高网络思政意识,要用好网络资源,尤其是要善于把握网络热点问题,并从网络热点剖析与思想政治教育有关的内容,提高思想政治育人质量。例如,《战狼》《长津湖》等电影上映迅速上升为热点事件,并成为网络“热搜”。敏感度较高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思考:这些影片能够成为“热搜”,反映了什么时代特点?体现了大众的什么精神?优秀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时刻对网络热点事件保持高度关注,调动网络思政的主动性与积极性,从而推动新时代高校网络思政发展,提高育人成效。

3.提升网络思政育人的专业能力,增强网络思政育人的趣味性

网络思政育人既有与传统实体思政育人相同的特点,也有网络思政的独特之处。这就需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把握网络思政育人的特点,不断提高网络思政育人的专业能力。高校在网络思政育人中,要始终坚持“能力为先”的原则,提高网络思政教育工作者的专业素养。高校要紧跟当前网络思政育人的时代发展需要,强化网络思政教育工作者的业务培训与业绩考核,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对网络思政的认识。同时,要完善相应管理制度,严格网络思政的考核标准与流程,细化考核细则,落实考核奖惩,从外部对网络思政育人质量予以保证。高校还要积极组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进行网络思政的教学、交流等,进行专题研究。而思政教育工作者要加强学习,不仅要掌握好思想政治知识、教育基础知识,而且要熟练掌握与灵活应用各种网络媒体,了解不同网络媒体的特征。此外,在教学形式、内容、方法等方面,思政教育工作者要积极创新探索。在教学方法上,要避免简单的理论说教,综合观看视频、写观后感、分组讨论、案例研究、问题分析等多种方法,充分调动大学生参与网络思政课堂的热情,激发大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内容设计上,要坚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具体的案例、学生日常生活、时事相结合,增强理论的生动性。例如,在培养时代新人、帮助大学生树立远大理想与正确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相关教学中,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可以结合大学生未来职业规划进行引导和融入,将大学生职业规划与承担民族复兴大任相结合。又如,在涉及文化自信的相关教学中,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可以播放2022年北京冬奥会开幕式的视频剪辑等,潜移默化地向学生传递中国优秀文化。

4.鼓励并支持网络思政育人的专题研究,让网络思政育人更贴近新时代大学生

网络思政是新生事物,如网络思政的技术支持、网络思政与新媒体的融合应用、网络思政的教学方法、网络思政与传统“线下”实体思政的结合等,均无经验可以借鉴。因此,高校在网络思政育人中,必须重視相关教学科研。高校要鼓励与支持教师积极申报网络思政项目,加大网络思政专题研究与资金支持力度,重点围绕网络思政教学方法改革与创新、网络思政资源整合与利用、网络思政与线下实体教学的结合、网络思政技术支持与新媒体融合等设置研究课题。同时,高校要基于课程思政理念,整合多方资源,探索课程思政与网络思政的结合点。高校要鼓励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与其他学科教师、其他学科教师与学科教师之间就网络思政开展协作与跨学科研究,形成网络思政育人合力,如思想政治课教师与辅导员实现课堂与课外的思政育人衔接,思政课教师与其他专业课教师合作挖掘各专业课可利用的思想政治教育素材,思政课教师与大学语文教师就中国传统文化、文化自信等方面进行思政资源的挖掘与利用等。同时,高校在网络思政协同育人中,还要发挥好各类群团组织尤其是学生社团的作用,如通过学生会及社团组织主题活动,并上传至网络思政资源库,协同社团组织将网络思政与线下思政相结合等。

目前,我国高校的网络思政平台建设不足。部分搭建了网络思政平台的高校习惯传统管理思维,对互联网“平等”“自主”“多元”等特点把握不准,导致网络思政育人未能达到理想效果。

1.强化网络思政平台建设,促进网络思政的融媒体发展

针对社会信息化持续推进的新情况,习近平总书记要求“加快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并强调要“充分运用新技术新应用创新媒体传播方式”,从而“占领信息传播制高点”。各高校在网络思政育人过程中,要精准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对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要求,强化网络思政平台建设。高校要保证平台建设资金投入,做好相关软件的开发、优化与推广工作。在融合发展方面,要进行深度整合,尤其是在新媒体方面,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与信息技术高度融合。例如,高校可以在抖音上开设抖音号,整合校园短视频类思政资源,还可以开设微信公众号,整合文字、图片类思政资源。在内容采编上,高校要综合分众化采编与原创等多种方式,做到分屏分发与组合传播,进而打造点、线、面结合的协同育人局面。为了进一步提高网络思政育人质量,形成社会合力,避免各高校在网络思政硬件建设上“单打独斗”,资源分散,还要与新闻媒体(包括传统媒体与新媒体)协力,充分动员新闻媒体参与到高校网络思政育人中,如利用新闻媒体在新闻素材收集方面的优势,为高校网络思政平台提供新闻素材,或利用新闻媒体的信息传播优势,介绍高校网络思政育人经验、成效等。

2.重视网络思政育人的“时、度、效”,着力提升网络思政育人成效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握好网络舆论引导的时、度、效”。“时”与“度”是手段,“效”是目的。具体到高校网络思政育人,在“时”方面,要关注思政育人的时效性,将思政工作与时事、与现实相结合,将网络思政与时事热点、当代大学生重点关注或者引起大学生热议的社会现实相结合。例如,高校在2022年春季网络思政育人中,就可以适当加入北京冬奥会的相关素材。在“度”方面,高校则要把握网络思政育人的尺度,尤其是要避免给大学生“假、大、空”的印象,保证网络思政育人有深度、有广度。具体而言,网络思政育人在“度”方面,既不能妄自菲薄,要坚持展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成效,要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坚持与引导“四个自信”,也不能夸大成绩,甚至无视客观存在的问题。同时,为了避免引起大学生的反感,网络思政育人必须要保持合理的频度,并在课时安排、上课时间等方面与传统实体思政形成优化配置,最终达成高校培育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效”目标。

3.形成平等理念,善用“网言网语”,用新时代网络思维构建高校网络思政育人的话语体系

网络话语体系具有明显的“平等化”“自主化”“多元化”等特征。以实体课堂为主要载体的传统线下思政育人,偏向于“权威”,与网络“平等化”“自主化”等特点不相适应。高校在网络思政育人过程中,在重视网络平台建设的基础上,还要纠正陈旧的管理思维,关注“对话”与“平等”,适应新时代大学生沟通诉求,要把握好网络用语、政治用语、学术用语与生活用语的界限,了解不同语言在网络思政育人中的功能。同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努力学习并掌握网络语言,了解网络语言最新动态,科学对待并善于使用网络语言,拉近与新时代大学生的心理距离,积极构建适合新时代大学生特点的网络思政话语体系。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顺应互联网发展大势,勇于创新、勇于变革,利用互联网特点和优势,推进理念、内容、手段、体制机制等全方位创新”,“内容创新又是根本”。部分高校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存在素材挖掘不够、内容陈旧、脱离现实等问题,严重影响了高校思想政治育人质量。因此,新时代高校网络思政育人必须要重视内容创新,不断丰富网络思政育人素材,为网络思政育人提供充实的内容基础。

1.保证网络思政育人内容的客观性,引导新时代大学生辩证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

习近平总书记认为“引导人们更加全面客观地认识当代中国、看待外部世界”是“全面对外开放条件下做好宣传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高校在网络思政育人中,既要坚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爱国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倡导诚信、友善,并向大学生宣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所取得的伟大成就,如我国火星探测器首次成功着陆火星、我国新冠肺炎疫情发病率在全球主要国家最低等,也不应刻意回避社会现实问题,如大学生关注的“内卷”“就业难”等。要以客观的态度介绍与分析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成就及暂时存在的不足与问题,引导大学生分析造成不足与问题的原因,并结合时代新人的需要制定个人未来奋斗目标。在承认不足的同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网络思政育人中必须要保持高度清醒,“要深入开展网上舆论斗争,严密防范和抑制网上攻击渗透行为,组织力量对错误思想观点进行批驳”。

2.加强网络思政内容体系建设,积极培育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互联网阅读带有很明显的“碎片化”倾向,但是网络思政育人绝对不能“碎片化”。在承认并适应新时代大学生互联网阅读“碎片化”特征的同时,网络思政内容必须要进行体系化建设。高校网络思政内容必须要遵循習近平总书记“深入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宣传教育,把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和凝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之下。要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坚持团结稳定鼓劲、正面宣传为主”,“坚持巩固壮大主流思想舆论,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出发,网络思政育人至少包括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成果、爱国主义、传统文化、思想道德修养、法治、形势与政策等具体内容。高校在网络思政育人的推进过程中,应结合新时代大学生网络使用习惯与特点,对各种内容合理编排,使之成为体系。

3.重视现实素材的挖掘,促进思政理论与实践的深度结合

高校在网络思政育人中,必须重视现实素材的挖掘,克服理论与现实连接不紧密的问题。以北京2022年“冬奥会”为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可以通过网络思政平台上传开幕式的视频,激发新时代大学生的爱国热情,上传优秀运动员为国家争夺崇高荣誉的瞬间剪辑,激发大学生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奋斗的激情等。同时,在内容表现形式上,要重视不同载体与不同时长的合理搭配。就载体而言,当代大学生更习惯音频与视频。因此,在内容载体上要坚持音频和视频为主、图文为辅的配置方式,以适应当代大学生的互联网阅读习惯。就内容时长而言,当代大学生“碎片化”阅读倾向明显,不愿意在同一事物上花费较长时间。因此,在内容时长上要适当控制时间,以短视频、小短文为主,长视频、长文为辅。

总之,新时代网络思政育人具有重要的价值。网络思政不仅延伸了高校思政教育空间,而且提高了思政教育的时效性,改变了思政教育“呆板”与“理论说教”的传统形象,丰富了高校思政育人的方式,实现了“线下”与“线上”的结合。高校在网络思政育人中,要加大探索力度,不断总结实践经验,进一步提高思政育人质量。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

[2]黄寂然.新时代高校网络思政工作室建设挑战与应对[J].高校辅导员学刊,2020(06).

[3]黄磊,陈玉霏,朱旭红,等.基于易班平台的“一体两翼三方向”网络思政教育模式的构建与实践[J].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2021(03).

[4]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

Exploration of the Ways of Network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the New Era

Hu Jinzhou

(Shaanxi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Hanzhong 723000, China)

Abstract: Network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the new era enriches the form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mproves the efficiency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nd extend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from the traditional "physical field" to the "virtual field". In order to give better play to the function of network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the new era,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should correct the wrong cognition of network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establish the awareness of network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mprove the professional ability of network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ttach importance to the construction of network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platform, actively build a network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discourse system suitable for the characteristics of college students in the new era, actively promote content innovation, enrich network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materials, and provide substantial content for network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Key words: new era;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network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ways of educating people; foster character andcivicvirtue

猜你喜欢
网络思政立德树人新时代
基于用户体验的辅导员微信公众号建设思考
英国高校的网络思政课怎么上
谈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务
学校体育器材管理自助化
新时代下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研究
新时代特点下的大学生安全管理工作浅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