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急性化脓性扁桃体炎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1例

2022-11-15 11:06郭欣然刘涛郭邓微周长明
中国耳鼻咽喉颅底外科杂志 2022年1期
关键词:单核细胞扁桃体炎扁桃体

郭欣然,刘涛,郭邓微,周长明

(延安大学附属医院 耳鼻咽喉头颈外科,陕西 延安 716000)

急慢性扁桃体炎为耳鼻咽喉科常见疾病,大多为细菌感染,致病菌主要为乙型溶血性链球菌或者葡萄球菌,扁桃体肿大为主要症状。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nfectious mononucleosis, IM),也简称传单,是机体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增生性疾病,多为急性,自限性疾病,以不规则发热、咽峡炎、淋巴结肿大、扁桃体肿大为主要临床表现,临床上很多IM只以扁桃体肿大为首要症状,因其发病率不及扁桃体炎高,这导致临床医师极易误诊为急慢性扁桃体炎,本文对IM与扁桃体炎进行鉴别诊断以减少临床中的误诊率,提高确诊率。

1 临床资料

患者,女,18岁,自诉咽痛、咽异物感、头痛3 d,无发热、寒战,无咳嗽、咳痰,自服头孢丙烯片、蒲地蓝消炎口服液、维c银翘软胶囊,3 d后感症状加重,查体:体温36.4 ℃,脉搏64 次/min,呼吸20 次/min,血压132/66 mmHg,急性面容,全身皮肤黏膜未见黄染、皮疹、出血点,双侧颈部淋巴结肿大,无触痛,活动度差,余浅表淋巴结未触及肿大,咽腔黏膜充血、肿胀,双侧扁桃体Ⅲ°肿大,表面不平,双侧扁桃体可见少量脓性分泌物附着,隐窝口可见脓点,压舌板挤压后可见少量干酪样物溢出。门诊查血常规:白细胞14.4×109/L,中性粒细胞百分比31.1%,淋巴细胞百分比55.3%,单核细胞百分比13.2%,淋巴细胞绝对值8.0×109/L,单核细胞绝对值1.9×109/L,行颈部B超示双侧颈部淋巴结肿大,入院诊断为急性化脓性扁桃体炎,给予抗炎、雾化吸入、口服桉柠蒎、康复新液药物治疗,患者自感症状未缓解,复查血常规:C反应蛋白定量7.2 mg/L,白细胞计数12.1×109/L, 中性粒细胞百分比33.5%,淋巴细胞百分比49.0%,单核细胞百分比16.6%,淋巴细胞绝对值5.9×109/L,单核细胞绝对值2.0×109/L,行细菌培养阴性,外周血异常细胞检测:中性杆状核粒细胞6.0%,中性分叶核粒细胞31.0%,嗜碱性分叶核粒细胞1.0%,单核细胞4.0%,淋巴细胞41.0%,异形淋巴细胞17.0%,EB病毒抗体检测:EB病毒早期抗原IgM(EB-EA-IgM) 1.5, EB病毒衣壳抗原IgM(EB-VCA-IgM) >160.0, EB病毒衣壳抗原IgG(EB-VCA-IgG) 17.5, EB病毒核心抗原IgG(EB-NA-IgG) 1.9,EB病毒DNA定量2.5×103,查腹部B超示:脾大,肝左叶所见片状回声增强区,脂肪浸润?入院连续6 d检测患者体温,最高体温38.6 ℃,结合上述临床症状、实验室及影像学检查,修正诊断为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给予患者雾化、吸氧、止痛药物的基础上加用抗病毒药物、改善肝功能药物、激素等治疗,患者自觉上述症状有所缓解,请感染科会诊后将患者转入感染病科。

2 讨论

IM是由 EB 病毒(Epstein-Barr virus, EBV)感染所引起的急性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增生性疾病,该病在发展中国家多见于儿童和少年, 成人患病率相对较低[1],IM的发病率数据显示,每年10~19岁人群发病率最高(6~8例/1 000人),10岁以下和30岁以上人群的发病率每年不到1例/1 000人[2],EBV病毒可侵犯扁桃体B淋巴细胞,使B淋巴细胞形成的B细胞具备EBV核抗原(EBNA)、EA(早期抗原)、病毒衣壳抗原(VCA)阳性,不断增殖形成异型淋巴细胞[3],经口亲密接触是其主要的传播途径,如接吻等,故本病也称为接吻病,而性行为、飞沫、母乳喂养、血液制品等虽也有传播可能,但并不是主要传播途径,发生率较低,小儿潜伏期较短约4~15 d,大多为10 d,青年人较长可达30 d。当患者同时出现发热、咽峡炎、淋巴结及肝脾肿大时,应考虑为IM,确诊有赖于EB病毒抗体测定,诊断标准为[3]: ①异型淋巴细胞≥10% 以及伴有眼睑水肿、发热、咽峡炎及淋巴结、肝、脾肿大中的3项;②同时具备以下血清学证据中的任一项:双份血清抗 CA-IgG 抗体效价 4 倍以上; ②抗 CA-IgM 抗体阴 性,抗 CA-IgG 抗体阳性; ③抗 CA-IgM 抗体阳性、抗 CA-IgG 抗体阳性、抗 NA-IgG 阴性。IM为自限性疾病,无特异性治疗,以对症治疗为主,急性期应卧床休息,加强营养及护理,避免严重并发症,可给予抗病毒治疗,常选用阿昔洛韦,陈淑燕等[4]认为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增加阿昔洛韦,能促进症状的改善,并减少咽部排毒,减轻呼吸道梗阻症状,加快血EBV-DNA转阴,继而促进治疗疗效的提升,IM的预后大多良好,病程一般2~4周。IM也可并发细菌感染如咽部、腭扁桃体的溶血性链球菌感染,治疗时可同扁桃体炎治疗一样加用抗菌治疗。

IM应与扁桃体炎进行鉴别,两者都可有扁桃体炎的临床表现,如咽痛、咽异物感、口咽部黏膜充血、扁桃体红肿,有时可见隐窝口封闭,呈黄白色小点,隐窝口可有脓性分泌物或干酪样分泌物,挤压时分泌物外溢,下颌淋巴结肿大,颈部淋巴结肿大及发热等。而两者的不同在于急性扁桃体炎主要是因为细菌感染,所以血常规检查可见白细胞总数、中性粒细胞分类明显增高,而IM是因为EB病毒感染,所以血常规检查可见淋巴细胞、异形淋巴细胞及单核细胞增高,IM可有肝脾肿大,EB病毒抗体阳性,扁桃体炎不具备这两项阳性特征。

除了扁桃体炎,IM还应与急性巨细胞病毒感染和弓形体病进行鉴别,他们有许多共同的特征,包括肝脾肿大、淋巴细胞增多、异形淋巴细胞增多,所以临床应注意区分EBV感染引起的IM和弓形体病或巨细胞病毒引起的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样综合征[2]。

IM若以咽痛,扁桃体肿大为首要症状,则患者往往会就诊于耳鼻咽喉科,因本病发病率低于扁桃体炎,所以临床医生极易误诊为急慢性化脓性扁桃体炎,在梁栋等[5]的IM的误诊分析中,92例IM患者中共误诊52例,误诊率56.5%,可见IM的误诊率很高,所以当遇到相关症状的患者应当全面综合检查分析,当扁桃体炎保守治疗无效的情况下,应当行血常规、腹部B超、外周血异常细胞检测、EB病毒抗体测定和EB病毒DNA定量检查以减少误诊率,提高确诊率。在诊断明确的情况下对症治疗,抗病毒治疗,请感染科会诊,避免行不必要的扁桃体切除术[5]。临床医师一定要鉴别诊断清楚后再给予治疗,而不是自觉保守治疗无效,就行扁桃体切除术。对于IM来说行扁桃体切除术是没有必要的,倘若施行手术治疗、可能会造成患者术后紧张、焦虑等。金丹等[6]认为扁桃体切除可能会引发术后感染,术后感染可影响患者生活质量。而扁桃体炎的一般治疗如保持口腔清洁、漱口、雾化和口服对症药物也可用于IM的治疗。但IM的治疗加用抗病毒治疗效果更好。

对急性期IM患者应进行呼吸道隔离,并对患者的呼吸道分泌物进行消毒处理。

猜你喜欢
单核细胞扁桃体炎扁桃体
围手术期护理干预在扁桃体切除术治疗慢性扁桃体炎患者中的应用
多发性硬化症的单核细胞致病亚群
扁桃体反复发炎,割还是不割?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相关性的研究
糖尿病合并射血分数保留心力衰竭患者单核细胞/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比率与N末端B型利钠肽原水平相关性
扁桃体炎反复发作怎么办
肝硬化患者外周血血小板参数和单核细胞参数的变化及临床意义
扁桃体
“水果”变“干果”
扁桃体,切还是不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