凉山彝族婚嫁“高额彩礼”问题研究

2022-11-15 02:08何长英
民族学刊 2022年3期
关键词:婚嫁高额凉山

蔡 华 何长英

一、问题的提出

近十多年来,凉山地区彝族婚嫁中的“乌然者”,汉语翻译为“彩礼”或者“身价钱”一路飙升,动辄五六十万的“高额彩礼”随处可见,社会上攀比风盛行,互相暗地竞价,民众怨声载道,政府三令五申屡禁不止,彩礼仍不断呈上升趋势,有的甚至高达百万,远远超出当地民众的收入。本文课题组四年来,深入大小凉山,掌握了大量案例,分析了彝族彩礼的性质与彝族传统社会的关系,高额彩礼的形成,以及给社会带来的危害。 我们认为 “高额彩礼”阻碍彝区社会经济发展,不利于社会谐稳定,凉山彝区急需进行一场彻底的移风易俗洗礼。

彝族婚价彩礼,一直是学界关注的重点,相关研究的主要观点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冯敏认为彝族婚姻没有走出买卖婚姻误区;[1]王卓等研究了彝族婚姻对贫困家庭的影响,贫困代际传递;[2]冯琳等认为彝族婚姻缔结形态经历从闭合到开放的转变,并以一种积极调适与应对的方式进行重构与再整合;[3]中央民族大学侯远高老师、西昌学院打则老师以及一些彝族青年学者、律师等关于彝族高额彩礼,于2022年5月25 日,组织研讨,充分肯定了凉山州各级政府为深入贯彻落实移风易俗工作的决策部署与治理高额彩礼的信心和决心,同时也对一些现象、问题、政府的决策提出自己的思考。以上观点和研究站在不同的角度对凉山彝族“彩礼”走高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为我们进一步研究提供了很好的视角。按学术惯例,文中出现的姓名均做化名处理。

二、凉山彝族“高额彩礼”的现状

针对大小凉山彝族“高额彩礼”,我们从2018年开始调研,第一阶段,主要采用问卷调查和学校师生访谈;第二阶段主要是到基层调研,前后到凉山州西昌市、昭觉县、美姑县、喜德等地调研,访谈近百余人,对象包括凉山当地干部、民工、村寨农民等,年龄在18岁到80岁之间。

经过调查数据分析和访谈,我们看到凉山彝族婚嫁彩礼1985年以来的涨势,也就是怎样从一个“礼节彩礼”到“高额彩礼”的流动。

图表1 凉山4个县从1985年到2020年的婚嫁彩礼情况

从图1、图2可知,1985年到2010年期间,彩礼增长缓慢,且彩礼的给予数额也在可接受范围之内,但是从2010年左右开始,彩礼数额开始迅猛增长,已经从2010年的10万元左右增长到了2020年的50万元左右,调查发现,截至2022年1月,西昌周边县“彩礼”最高已经80万元,西昌市最高“彩礼”达到100万元。

图表2 凉山婚价彩礼从1985年到2020年的婚嫁彩礼走势

在对待“高额彩礼”的态度,反对声远远高于支持的声音,支持声音认为高额彩礼改变了妇女地位,提高了女童入学率,女性受教育得到提高;反对的声音很大,他们强调高彩礼的危害,认为当今凉山彝族妇女地位的提高不应该用“高额彩礼”来表达,女性受教育得益于国家全民义务教育计划,反驳了支持“高额彩礼”者的理由。

在对凉山“高额彩礼”形成的原因访谈中,有的认为是“攀比风”使“高额彩礼”不断攀升;有的指向某县的暴发户们,背着一麻袋钱去提亲,不缺钱的样子,破坏了社会规则;还有一位彝族老者义愤填膺的说道:“高额的婚价彩礼是城里人带的头,那些‘吃机关饭’的,带了不好的头,影响了彝族社会的风气,见了一点外面世界,就把钱放在第一位,‘骨头’等啥子都不看了,只看钱!”等等,我们采访中,各种观点都有。

对于怎么遏制“高额彩礼”,大部分人认为,还是需要政府强有力的措施,干部要带头,他们应该是移风易俗的带头人。

三、关于彝族社会彩礼的再认识

民主改革后,针对凉山旧的婚俗,党和政府曾在1960年、1964年、1976年、1988年进行婚姻改革,旨在摒弃旧的传统观念,倡导婚姻自由,妇女平等;每一次婚改的内容都包括取消“身价钱”,也即我们谈的“彩礼”。

彩礼作为一种礼物的形式从古至今存在于各民族婚嫁习俗中,有约定、偿付与资助的功能,“彩礼是男方家庭对女方家庭劳动力丧失的经济补偿和权利让渡”[4]。彝族婚嫁中彩礼与高额彩礼,性质完全不一样,很容易让人混淆,如果将其混为一谈,会让我们在处理“高额彩礼”这一难题时,成为一些支持高额彩礼者的借口。

(一)彩礼是彝族传统礼俗,是彝族婚姻的基石

凉山彝族婚姻制度形成已经有千年历史,彝族彩礼的起源可以追述到母系氏族时代,据彝族创世史诗《勒俄特依》记载,石尔俄特时代,由于不知道自己的生父是谁,石尔俄特到处寻父无果,最后在遇到彝族姑娘兹阿施色,表示想要娶她为妻,自己当父亲。结果姑娘对他说“西方的表哥,姑娘再美貌,不自讨彩礼,你回住处去问那特莫阿拉”,被姑娘点醒的石尔俄特,再来提亲时,是“赶了一些牲畜,带来一些金勺银勺”等送给姑娘家作为聘礼,而新娘回门时还送了匹黑马,自此开启父系时代。[5]可见关于彩礼与回门礼彝族古而有之。

彝族“尔比尔吉”(谚语)中有很多关于给彩礼的谚语,如“不给彩礼的媳妇不旺家” “买马不给钱,马腰没有力; 娶妻不给钱,无子来接嗣。”“买猫不给钱,猫就活不长; 娶妻不给钱,儿孙不兴旺。”等等。认为收取婚嫁彩礼是理所当然的,也是图祥瑞。所以彝族“彩礼”与彝族社会相生相伴的传统礼俗。

(二)关于彩礼是买卖婚姻观点值得商榷

在民主改革时期,彝族“乌然者”汉语翻译为“身价钱”“彩礼”,因此,早期一些学者研究彝族婚姻,认为“身价钱”是奴隶社会的产物,带有商品的属性,将其归结为“买卖婚姻”[1]。 其实,是否有价值的东西就是商品,值得商榷,彝族婚姻就是如此。我们历史地看彝族“身价钱”,有助于我们更清晰的认识“身价钱”是不是买卖婚姻。

首先,凉山彝族缔结婚姻需要经过严格挑选,家族没有遗传疾病,在凉山彝族地区,麻风病、狐臭、精神病都被认为是具有“遗传性”的疾病,是婚姻大忌。婚姻不仅是两个人的事,更是两个家支的事情。彝族年轻人在选择结婚伴侣时,首先考虑的是对方的家支等级如何,对方“骨头硬不硬”,即是否血纯正统等等因素。

其次,在凉山彝人的婚姻中金钱并不是最先被考虑的因素,在结亲之后女方也不能被男方任意处置。这些因素都是与买卖婚姻相悖的。彝族谚语“没有靠收取婚嫁钱发家的”。

再次,妻子不能随意买卖,在彝族历史发展的长河中,家支之间冤家械斗不断,而这些冤家械斗很多是婚姻引起的,彝族谚语道“姻亲开到哪里,冤家打到哪里”。一个家支的女性嫁到了另一个家支之后,家支是女子坚强的后盾,在夫家发生家暴或是意外死亡,她的夫家及其家支都会付出相应的代价,更不用说是被“交换”和“任意买卖”了。

我们经过查阅相关研究,结合彝族社会的历史与现状,我们认为彝族“乌然者”(彩礼)产生于早期父系时代早期,虽然经过奴隶社会,留有奴隶社会的痕迹,但其不是买卖婚姻。

(三)彝族彩礼是对婚姻的一种约束和保障

彝族传统社会中,重男轻女思想严重,男女不平等。如果男方亡故,女方再嫁,家里的房子、牲畜、土地等都只能留下。尽管如此,其实彝族彩礼对婚姻双方都有约束,按照凉山彝族习惯法,在离婚时,若是男方的过错,女方不需要返还之前给女方家的彩礼,甚至可以再多要一些。而若是女方提出的离婚,女方也需要返还之前男方所给的彩礼,甚至是加倍返还。为此,退、离婚双方必须退赔彩礼。面对彩礼的赔偿,男女双方都不得不考虑能否赔得起。

彝族彩礼实际上对男女双方都有约束,如果不给彩礼,在婚姻中的弱势一方,就会受到伤害,连金钱的补偿都得不到。特别是女性,一旦男人三心,抛家弃子,女方家族就会以彩礼为基础与男方家支谈判,以习惯法为准则,保护女性和孩子的权益。

“乌然者”这个彩礼,除了钱外,还涵盖了两个家族、习惯法的“约定”等多重含义,也包含一种“保障”“权责”,不能脱离彝族社会的规则简单理解为“金钱”。

(四)彩礼是彝族社会姻亲双方友好的表达

彩礼,既包含“钱”,也包含家族、习惯法中的“约定”,对于当今年青一代,他们对“家族”“习惯法”等已经淡化,他们似乎更愿意看到彩礼是偿付,彝族“乌然者”,也即“彩礼”,有“阿莫尼朵普”的含义,即喝妈妈乳汁的钱和父母养育之恩的钱,最初本意是谢恩,感谢养育之恩;一种友好与互助的表达,如果当男方家出现危机与困难,女方家也要出资支持与帮助。

彝族群众中,大部分认为彝族婚姻不是买卖婚姻。以下是根据调查所得结果做的图表;

根据图3可见,85%的被访人认为彝族婚姻不是买卖婚姻,10%人认为是买卖婚姻,5%无法界定是否是买卖婚姻。

图3 凉山彝族的婚姻是否是买卖婚的赞同比例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彝族彩礼不是买卖婚姻,作为一种传统礼俗,与彝族传统婚姻相生相伴,延续至今。

基于此,我们认为在对彝族婚姻进行研究时,应该分析其历史与现状,这样有助于我们有的放矢,更好地认识“高额彩礼”背后的原因,以及怎样应对所带来的社会问题。

四、高额彩礼形成的原因

随着国家发展,人民生活明显改善,收入不断提高,彩礼适当增加,无可非议,但我们发现彝族“高额彩礼”的出现,并持续走高与以下因素直接相关。

(一)旧的传统习惯法,使得“高额彩礼”频现

民改前的彝族社会等级森严,不同等级不能通婚;传统彝族婚姻缔结的原则是“民族内婚、等级内婚、家支外婚、姑舅表优先婚”。传统凉山彝族地区彩礼是男女家支双方依据传统婚姻原则下协商出来的结果。这时候的彩礼更多的作为“保证金”,是一种“责权”,在稳定个体婚姻家庭的同时,也把婚姻对象的社会关系联系在一起,以此维持同等级家支与家支间的世代通婚关系。

民主改革之初,虽然国家倡导婚姻自由,但不同民族的婚姻、不同等级的婚姻实则不多,有的多受到家支与父母的反对;改革开放以来,“门当户对”虽为很多家庭遵守,但对于不同民族和不同等级的婚姻,似乎较之以前开放很多。在不同等级婚姻中,等级高的,也就是家支好、“骨头硬”的家族“就下婚”,等级低的“攀上婚”,都成为可能,经过“媒人”不断调节,高额彩礼便成为弥补这等级鸿沟的桥梁,等级低的通过高额的彩礼娶到了等级高的姑娘,等级高的也满足于“高额彩礼”,彰显“家支”的实力,实现“高额彩礼”买“骨头”的可能。“随着彝族‘等级内婚’的逐步瓦解,‘家支资本’通过彩礼使‘异类匹配’婚姻得以实现并开始泛化”[2]不同等级是这样,不同民族也是如此,一旦打破这些原则,就会用抬高“彩礼”去弥补。

除了“门当户对”观念外,彝族社会中妇女再婚和媒人的作用,也在助推“彩礼”的增高;彝族传统习惯法,妇女离婚再嫁,夫家要将女方之前的赔偿金额加上,价格也就自然上去了。离婚率越高,“彩礼”就会越高。因此,在某种程度上,退、离婚也助推了“高额彩礼”的频现。再就是“夫呷”(彝族媒人)的推动因素。若彩礼高的话,夫呷(媒人)会在女方家得到一笔可观的礼金,因此,游走于男女双方家庭说亲的媒人都会尽力将彩礼抬高,彩礼金高了,给媒人礼金也高了,彩礼也会随之增长。

(二)灰色的经济收入促成高额“彩礼”

在我们访谈中,对于“彩礼”的飙升,很多受访者认为有的家族,靠着来路不明的钱,给出高额的“彩礼”,以此 “炫富”,哄抬了彝族社会的“彩礼”。

传统彝族社会炫的是“然阔”,汉译为“勇敢”、打仗冲锋在前的勇士,与虎豹格斗决不后退的斗士,能一个人扛着麂子翻越山林的猎手。特别是在一些聚集场合,如在婚礼和葬礼场合中,你都能听到智者妙语连珠的“祖先英雄故事”,但是,当你发现现在婚礼、葬礼场合,人们不再歌颂英雄,而在嚼舌谈论哪家婚价多高,多么富裕、多么有面子,你就发现,人们价值观已经发生了变化。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警方加大打击直接通往广东、贵州等贩毒活动的力度,贩毒分子选择西昌、攀枝花等地成为新的毒品转销地。凉山州遭受到了境外毒品的严重危害,成为这条非法交易链条上的金三角,部分县市民众加入其中,出现家族组团、分工明确的贩毒集团,在金钱的诱惑下有些人不惜生命铤而走险,在这样非法经济中,出现过扛着一麻袋钱去送“彩礼”的现象;出现毒品越严重的地方,婚嫁“彩礼”越高的怪象,这种非法收入,为高额“彩礼”助添了一把火。

(三)攀比风、虚荣心作祟

凉山彝族婚嫁高额“彩礼”的出现,和凉山近几年经济发展、人们观念的变化有很大关系。首先,改革开放以来,凉山彝区的经济发展水平较之前有了较大幅度的增长,同时,随着外出务工人员逐渐增多,部分人员经济实力有所提升,婚嫁中的“高额彩礼”成为了一个炫富的谈资。许多人虚荣心驱使,认为对外公开的“彩礼”数额越高越有面子,把“彩礼”作为衡量妇女价值高低的标杆,而被“高额”了的女子也很骄傲,认为自己很有“价值”,很有“面子”。 “高额彩礼”受攀比心理和面子观念影响,炫富式消费,甚至虚报“高额”现象频现,“彩礼”数额也越炫越高。

处于乡土熟人社会的凉山彝族,“高额彩礼”的面子,通过村民口口相传而影响其他人婚价。多桩 “高额彩礼”形成了具有地域特征的参考体系,无形中助推 “高额彩礼”,“阿芝60万现象”立即成为周围的标杆,人人效仿,互相攀比。

很多有识之士站出来反对“高额彩礼”,引经据典的证明“高额彩礼”在破坏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会导致诸多社会问题,比如小凉山的峨边县、马边县彝学会和民间力量都在呼吁控制婚嫁彩礼金额,这两个县婚嫁彩礼金一直比昭觉、布拖低,但近几年也难挡凉山等地“高额彩礼”影响;就这样年复一年,这个“适当的彩礼”变成了“疯长的彩礼”。

对于这种无序,人们缺少深刻反思,更缺少强有力的反对声音。

(四)教育高额投入与高额回报

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后,随着国家对义务教育的重视,女孩都获得了教育机会,很多女孩纷纷考上大学,走上社会。重视教育是一个民族的希望,本是非常好的事,娶有文化、自立的女孩,也是现在彝族家庭所期待的,但受上述思维的影响,随着经济发展,女孩的“彩礼”与女孩家庭的前期投入,开始被转化成资本,花钱投资子女,在女孩受到过高等教育之后,家长会将对女儿的教育投入成本扩大化,进而转化为彩礼。按照社会学实践理论解释,家长的经济资本即家长对女儿教育的投入,可以转变为女儿的文化资本,而女儿的文化资本最后转化成男方所承受的高额彩礼的一部分。

于是很多取得硕士、本科甚至大专文凭的女生,“婚价彩礼”也随着文凭不同,价位不同。“高额彩礼”扭曲了取得文凭、获得教育的意义。

五、凉山彝族婚姻 “高额彩礼”所带来的社会问题

各种文化习俗从来都是历史的产物,凉山彝族传统的婚姻习俗中的彩礼也不例外,婚嫁中适当的彩礼作为媒介,反映出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合情合理的。但反观凉山彝族“高额彩礼”,给整个社会带来了很大负面影响,影响了社会和谐以及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

(一)彩礼的普遍高涨,加重了凉山的贫困问题

案例: 阿石夫妇都是农民,有三个儿子,外出打工,收入不高,好不容易把三个儿子培养成人,读书就业,三个儿子娶妻的彩礼钱合计100万,原本不富裕的家庭,因为娶媳妇,让全家都背上了沉重的负担。

案例:阿牛夫妇都是农民,儿子研究生毕业,50万娶了女同学,夫妇俩 “一夜回到解放前”。

案例:阿吉夫妇,身体不好,儿子娶妻25万,老两口没有钱,于是儿子和儿媳外出打工,一起去挣25万的“彩礼”。

类似案例数不胜数,从我们调查数据看,有的村人均可支配收入2万,支出20万彩礼的民众高达80%,出现有的村庄青年男子“娶不起媳妇”的社会问题,更多的是一些家庭通过多年努力好不容易有了一点积蓄,眼看生活就要有所改善,结果娶个儿媳便“一夜回到解放前”。特别是农村,原本连基本生活都有问题的家庭,在儿子娶媳妇后,便“雪上加霜”,四处举债,父母成为债务的承担着,这些都加重了社会矛盾隐患。有的小夫妻双双外出打工挣钱还彩礼钱,甚至有的家庭即使女儿比哥哥小,也不得不先嫁女儿,等有钱后,再娶儿媳的尴尬处境。严重影响了当地民众的生活水平,影响了当地民众社会生活的健康发展。

有部分人认为,农村30万彩礼金不至于会使一家人返贫。然而,经过案例分析,深入研究后,笔者发现 30玩彩礼金,对于家庭富裕的人家不算什么,但对于刚摆脱贫困状态的家庭或是本来也只是小康状态的家庭来说,就是不小的数目,30万彩礼金让他们迅速返贫,会让他们的生活变得更加艰难。“诸多贫困家庭面临着难以承担的婚嫁重负,而且越是贫困地区,彩礼金额要求越高,导致其陷入贫困代际传递的恶性循环。”[2]

如今,凉山已经完成脱贫攻坚工作,但是如果不先改变一下彩礼的普遍高涨问题,乡村振兴工作将举步维艰。

(二)高额“彩礼”是彝族婚姻的桎梏,阻碍婚嫁自由

案例:金曲嫫,女,某高校研究生,2014年本科毕业,同年考起研究生,家里在她和男方没有感情基础的情况下安排其婚姻,并收了25万彩礼钱。2017年,感情不和,金曲要求离婚,男方家族索要赔偿金50万,由于金曲家没有偿还能力,婚姻拖了4年,影响了男方,也影响了女方,至今女方未嫁,男方未娶,女方无法完成论文,学业受到影响。

高额彩礼导致凉山彝族中出现一批“待婚”青年,这批青年都是因为退婚,给不起高额赔偿金的青年男女,他们往往一拖就是几年,彼此消耗着“青春”。可以这样说,随着彩礼金的增长,凉山彝族青年的婚姻自由再一次受到束缚,高额彩礼金的频现,阻碍了青年的婚嫁自由,不相爱而捆绑在一起的青年,有苦难言,婚姻缔结双方在订婚或者结婚后发现对方并不适合自己,若要离婚,赔偿金是彩礼的几倍,基于此,有的婚姻双方即使早已发现自己和对方不合适,不得不勉强生活在一起。高价索赔“绑架”了青年男女婚姻的自由与幸福,导致最后婚姻家庭生活不幸福,甚至有些最后酿成悲剧。

而有的相互喜欢却不得不因为给不起高额的彩礼金而分开,从此劳燕分飞,婚姻与爱情让位于金钱。“高额彩礼”阻碍了彝族年青一代婚姻的自由。

(三)“高额彩礼”容易引起家支间矛盾纠纷,扰乱社会秩序

案例:2013年,约达,男,与妞妞订婚,男方已给了女方部分身价钱6万元。但后来两人产生矛盾,女方觉得不合适,想要退婚。在谈及赔偿时,男方要女方赔偿20万,女方不同意,双方于2016年5月谈判未达成一致意见。最终双方矛盾升级,发展为两个家支械斗事件。在械斗过程中,双方都有亲人伤亡。

案例;在2015年,凉山州某县一对青年夫妻婚姻出现严重裂痕,彼此都想要离婚,双方亲人就彩礼赔偿等问题发生械斗,最后造成女方死亡。

案例:木且,凉山州西昌人,2012年男方花25万元彩礼娶妻,婚后夫妻关系不好,一直吵闹打架,面对高额的赔偿金,彼此都只好忍着对方。2014年两人再次发生争执,男方失手将女方打死,被判无期徒刑。

近年来的高额婚嫁,让婚姻双方绷紧了“弦”,高额彩礼使婚姻双方离婚或者退婚都成了一个巨大难题,如果你认为“高额彩礼”让婚姻更加牢固、坚不可摧一面,但你必须也要看到另一面,婚姻纠纷增多,解决难度系数更大。有的甚至产生两家支械斗的事件,近些年这类事件层出不穷。

如此惨剧的发生最直接的导火索是“高额彩礼”。本处于青春年华,生命却就此停止,犹如含苞怒放的鲜花还未来得及盛开就已凋零。彩礼金额越高,发生婚姻纠纷时越难处理。越难处理的事件越容易发生肢体冲突,最终越容易升级成家支械斗事件,从而扰乱了社会秩序。

(四) “高额彩礼”成为女性身上的枷锁

案例:芳芳嫫,女,2012年与一男子订婚,男方给了女方家15万彩礼钱。订婚后女方发现男方喜欢喝酒闹事,便提出退婚。结果男方要30万赔偿金,请德古协调了多次,男方仍不肯松口,声称少一分都不会少。双方这样僵持了7年,直到2019年初,男方由于着急结婚,才同意女方将当初的15万彩礼退回即可,事情才得以解决。女方耽搁了7年的青春。2020年芳芳再嫁,收了30万彩礼金,到了男方家,男方父母总认为,花我们家那么多钱娶进来的媳妇,理应承担大量家务,芳芳嫫有苦难言,度日如年。

“高额彩礼”使得女性在婚后处于两难的境地。夫家经济条件比较好,婚后过着衣食无忧的日子则另当别论。但是大多数情况是多数人都会为了日常柴米油盐辛勤劳作,夫家难免会抱怨就是因为“高额彩礼”让他们生活品质下降许多,由此引发一连串的负效应:丈夫理所当然地觉得妻子应担负养家糊口的责任,妻子不能感受夫妻应有的互相关爱;夫家的其他成员对经济中遇到的困难归咎于媳妇的“高额彩礼”,女性只身到陌生的家庭环境中,随时会感受到这种无形的压力,心生愧疚,继而更加努力以期为新家创造更多的价值。所以历来彝族女性都是勤劳勇敢的形象,顶起家庭的一片天地。 “高额彩礼”让女性进退两难,想离婚往往拿不出退赔的“高额彩礼”,只有放弃离婚的念头,忍气吞声地过日子,“高额彩礼”是套在彝族女性身上的枷锁。

六、关于凉山彝族“高额彩礼”的建议与思考

对于“高额彩礼”,据调研统计,凉山70%以上的彝族家庭是无法承受的。毕竟能够在确保其生活水平不受影响的前提下拿出“高额彩礼”的人少之又少。大部分家庭都是在极不情愿的条件下被卷入了“高额彩礼”的漩涡。“高额彩礼”对凉山彝族民众的生产生活都带来极大的影响,已经给凉山彝族社会带来了很多问题。若任其高涨下去将不利于凉山彝区的发展,不利于社会健康稳定的发展,不利于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一)政府应将移风易俗作为长期的任务

2020年,民政部印发的《关于开展婚俗改革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这对于整治凉山“高额彩礼”无疑是及时雨。凉山州也陆续出台了《凉山州治理高额彩礼深化移风易俗工作导则》《在党员、干部和行使公权力的公职人员中开展高额彩礼问题治理深化移风易俗的工作方案》等文件,提出严禁以任何形式索要高额彩礼、干涉婚姻自由、借机谋财敛财要求。凉山彝族社会脱胎于奴隶社会,虽然经过近七十年的改造、建设和发展,发生翻天覆地变化,但有些陈规陋习,在适当的时候,或者说有其生长的土壤,很容易死灰复燃,这就需要我们党和政府,及时发现问题,及时出面调整和解决,不能任其发展,最后出现无序、失控状态。

凉山婚嫁彩礼不是一下就飙升到六十万,甚至一百万,在这10多年漫长时间里,彝族社会中,借助婚嫁索要“高额彩礼”“斗阔”“炫富”“攀比”等等,虽然一直有很多有识之士站出来厉声质问,最终没有形成“和声”,显得势单力薄,在全国脱贫攻坚看四川,四川脱贫攻坚看凉山的时刻,一边是全国出了名的贫困,一边是与收入完全不一致,给人们生活带来困扰的“高额彩礼”,这个反差太大,太扎人眼了。目前政府明确规定了婚价彩礼最高不能超过十万,舅子老表、媒人等礼金不能超过一万元;在人们欢欣鼓舞的同时也在担心执行力度。

相信党和政府出台一系列文件,坚定决心,涤除凉山婚价中“高额彩礼”的信心与决心,各地基层部门加大力度,将上级下达的政策落到实处,并时时进行监督,如此凉山彝族“高额彩礼”问题得到解决将指日可待。不过凉山彝族社会发展不均衡,参差不齐,很多陋习需要长期关注,一旦有不利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发展的矛头,都应该及时有正义之声,涤除陈规陋习,遏制不良风气,弘扬传统美德,树立文明新风,使移风易俗永远在路上,共建新时代文明新风。

(二)党员干部和公职人员发挥带头作用

在凉山彝区,干部、医生、老师等国家公职人员,在凉山彝族人的心中地位高、影响大,他们的言行举止影响到彝族人生活的方方面面,包括 “高额彩礼”。只有各级干部率先废旧立新,做好榜样,带头执行婚嫁彩礼和礼金限高标准,不能让彩礼、礼金被一些人转化为超过限高标准的其他实物,成为一种不好导向,防患于未然,才能带动凉山彝族社会对“高额彩礼”的否定与摒弃。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严格党员纪律,要利用自身的影响力走到自己的父老乡亲中宣传,让他们成为党委政府同基层彝族民众之间的纽带,自觉抵制“高额彩礼”,约束自己子女和亲属拒绝“高额彩礼”;当前各县都规定了“党员干部和行使公权的人员,在本人或者子女婚嫁时,要进行报备登记,对收受的礼金要向纪检监察机构报备” 等等,措施都很到位,这些都看出党和政府的决心,也定会行之有效。党员干部和民众上下联动,共同推进移风易俗,为乡村振兴创造一个风清气正的社会环境。

(三)发挥民间组织的积极性,倡导新的婚恋观

持续走高的“高额彩礼”,早就让民众怨声载道,在政府的指导下,充分发挥彝族民间“德古”协会、家支引头人的作用,倡导新时代婚嫁观。“德古”在凉山彝族地区享有很高的地位,拥有一定的话语权,可游走于各家支之间。政府的声音固然重要,民间的力量不可忽视,在“高额彩礼”出现时,最先反对的就是“德古”和一些家支的引头人,他们认为“高额彩礼”在破坏彝族社会的秩序,是一种不良的风气,他们的呼声虽然起了缓解作用,但最终湮灭在洪流中。因此,在凉山彝族地区设立德古协会,对出现在各家支之间的彩礼进行监督和协调,联合家支引头人和村组干部对高额彩礼进行制约,定会收到持续发展的效果。只有在彝族民众中积极倡导正确的婚姻家庭价值取向,遏制不正之风,自觉抵制高额彩礼等不良风气,盲目攀比等陈规陋习,使凉山彝族的婚嫁“彩礼”形成新的模式,弘扬风雨同舟、相濡以沫、责任担当、互敬互爱的婚姻理念,从而带动和影响群众,凝聚人心,引导群众、淳化民风,形成讲文明、树新风的良好社会风气。

(四)发挥广大民众的主体作用,让广大民众成为遏制“高额彩礼”的监督者和执行者

再好的政策如果不正确的落实,那么也是起不到应有的作用。在国家出台相关移风易俗条例之后,在凉山各县进行全方位的宣传,最终是否起效,还是要看基层老百姓的具体落实。彝族民众是最终的利益相关者,没有他们的积极参与,最后对问题的解决只会是治标不治本。现在有党和政府强有力的支持,有法制护航,凉山上上下下的“万人签名”和宣誓《深化移风易俗承诺书》,民众的作用不容忽视!目前在彝族乡村采取的“三会一课”,坝坝会、村民小组会、村村响、宣传标语等多种形式,深入人心,在村寨反响很好;基层组织和村组干部在理解国家政策的前提下,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不断完善乡规民约,让群众自己决定,形成相互监督,形成以“高额彩礼”为耻,不攀比、不斗阔的良好风气;我们调查到有的县在《凉山彝族自治州开展移风易俗条例》宣传执行后,民众主动解除娃娃亲300多对,这是当地民众的期望,民心所向,更是一个地区一个民族现代文明发展的必然。只有形成政府强有力的领导、干部带头,村民主动参与、相互监督,高额“彩礼”才无生长的空间。

结语

移风易俗就是对社会文化的规范与引导,旨在摒弃旧的陋习,树立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的新风尚,让社会生活符合现代时代的发展、社会的文明。

通过本文的分析研究,我们可以发现,虽然彩礼是彝族传统婚姻文化的一部分,不可随意将其祛除。但是,“高额彩礼”是变异了的彩礼,它会使传统文化变质从而走向衰亡。同时,高额彩礼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凉山的贫困,阻碍彝族民众的婚嫁自由,破坏了传统婚姻价值观,扰乱正常社会风气,给新时代的彝族社会发展造成了严重的社会影响等问题。只有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各级政府加强引导、监督,民众积极参与,这样多位一体的治理网格才能使“高额彩礼”无生存土壤,让彝族婚嫁“彩礼”回归到其初始美好蕴意,让彝族青年走出“婚嫁漩涡”,过上幸福美好的生活,共同建设凉山现代文明新秩序,凉山才能真正脱贫致富奔小康。

猜你喜欢
婚嫁高额凉山
18對新人珠海體驗“水上婚嫁”等
珠海“水上婚嫁”集體婚禮
高额收益要谨慎,场外配资需辨明
构建最美河流湖泊,凉山在行动
凉山彝区贫困农村基层治理创新实践与探索
记 忆
凉山彝族图案在平面广告设计中的运用研究
英国医生最高获得37.5万英镑的高额加班费
臻选美钻经典再现,永恒承诺温柔四月Forevermark?永恒印记璀璨呈献2013春夏婚嫁钻饰系列
糖酒会:存在即合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