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性食品中兽药残留检测及防控分析

2022-11-16 09:28潘文娟
食品安全导刊 2022年25期
关键词:动物性喹诺酮残留量

潘文娟

(山东海创工贸有限公司,山东聊城 252000)

在动物体内施用兽药或添加剂后,兽药残留以其原形态和代谢物的形式贮存于动物细胞、组织、器官或可食性制品中,对人们的身体健康产生了极大威胁。因此,随着人们对食品质量要求的不断提高,兽药残留引发的食品安全问题也越来越受到重视。

1 动物性食品中兽药残留的成因分析

引起动物性食品中兽药残留量超标的因素主要有6种。①养殖场违反休药期的相关规则。兽药是防治动物疾病的重要手段。有些养殖场经常会使用大量的药物,从而减少动物的死亡率,提高经济效益,但这种行为不符合规定的休药期[1]。②大规模使用抗病毒药品。目前国内的养殖规模都比较小,大部分都建设在城市外围,属于小规模群体,易流行动物瘟疫。为了降低动物疾病造成的损失,养殖场必须大量使用抗疫病药物,以对抗病原体。③兽药的非法使用。部分养殖场违法使用兽药,以获取更大的利益。④兽药的标签和使用说明不合格。兽药工厂对药品的功效进行夸大宣传,不公开主要成分、禁忌及副作用等。另外,在药品的名字上,随意更改,导致出现一药多名或一名多药的现象。⑤兽药残留量监管不力,检验标准不完善。国内对动物类食物中的兽药残留问题重视程度较低,大多数人忽视了动物是否有传染病、寄生虫、动物制品的外观、是否存在假劣等问题,缺乏对药品残留的认识。此外,国家有关政策的规定不统一,不能完全禁止非法药品的使用[2]。

2 动物性食品中兽药残留检测方法

目前,我国的兽药残留测定技术还在不断的更新改进,以求高效便捷。随着新型技术的不断推广和革新,会对兽药残留的检测产生巨大影响,这将会促进中国兽药产业的现代化,保障我国兽药产品的品质。

2.1 高效液相色谱

高 效 液 相 色 谱(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HPLC)技术在医药、化工、环境等领域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侯霞等[3]采用HPLC法对猪肉中7种氟喹诺酮类药物进行了检测,其中以氟喹诺酮类为主的药物在3.5 min内能实现基线的分离,而待测成分与峰面积在0.2~50.0 μg·mL-1呈较好的线性关系,检测限为2.5~4.6 ng·mL-1。陈耀华等[4]采用HPLC法对四环素、氟喹诺酮残留进行分析,其中土霉素、恩诺沙星、环丙沙星、单诺沙星等8种残留浓度为0.11~10.00 mg·L-1。MARILYN等[5]采用HPLC-FLD方法检测了5种氟喹诺酮类药物和3种四环素,其残留为0.5~5.0 μg·kg-1,达到了世界卫生组织规定的氟喹诺酮类药物标准。

2.2 高效毛细管电泳法

高效毛细管电泳(High Performance Capillary Electrophoresis,HPCE)技术是近年来新兴的一项技术,它无压力、无酸、无碱、无表面活性剂等干扰,具备分离速度快、分离效率高、适用范围宽广、选择性较强及成本低廉等诸多优点。HERNANDEZ等[6]采用非水毛细管电泳(Non Aqueous Capillary Electrophoresis,NACE)测定了猪肾脏中的恩诺沙星、环丙沙星、二氟沙星、麻保沙星和恶喹酸等。HERNANDEZ等[7]采用毛细管等速电泳及毛细管区带电泳对猪血中环丙沙星、恩诺沙星、氟甲喹进行检测。汪雪雁等[8]采用HPCE法分别测定了3种喹诺酮和2种磺胺类化合物,并在10 min内分别对其进行分离。

2.3 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

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技术是目前国内外较为成熟、使用较为广泛的一种方法,具有灵敏度高、干扰小等优点。许婷婷等[9]采用HPLC-MS联用技术,对肉制品中15种主要同化激素进行了检测。刘创基等[10]开发了一种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技术,它可以同时检测阿莫西林和青霉素,以及主要代谢产物,并采用梯度洗脱和正离子电喷雾多反应监测,每次取样8 min,与标准内标尺定量一致,样品检测限为 0.05 ~ 3.00 μg· kg-1(S/N>3),检测限为25.00 μg·kg-1(S/N>10)。

2.4 GC-MS法

GC-MS法主要是利用EI和NCI两种方法,其检测限可达0.1 μg·kg-1。由于氯霉素、甲苯霉素、氟苯尼考在硅烷化后都存在大量的残渣,便于进行鉴别,GC-MS是一种敏感的检测手段。NAGAKA等[11]采用气相色谱-质谱法对黄尾鱼的肌肉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该方法灵敏性高,但样品的化学成分变化比较复杂。何强等[12]采用GC-MS技术对18种食品基质中的丙环唑残留量进行测定,发现丙环唑峰表面积与浓度呈线性关系(r=0.999 5),在加标0.01 mg·L-1、0.02 mg·L-1、0.05 mg·L-1时,丙环唑的回收率为70%~115%、相对偏差小于10.2%,检出限为 0.004 mg·L-1。

2.5 免疫亲和色谱法

免疫亲和色谱是一种利用抗原抗体的特异性、可逆性免疫相结合的方法。在复杂样品中,一般采用“加样-洗脱”的色谱法,可以对复杂样品中的微量成分进行高纯度、高结合地利用,并使其易于再生,是一种高效实用的方法。目前,国内外对动物药物残留量的免疫亲和层析技术主要采用的是低分子量的靶标,这也是目前兽药残留量检测的发展方向。免疫亲和色谱法是当前最具纯化和浓缩能力的一种,但是由于其工艺复杂,导致其应用受限。COOPER等[13]对吩噻嗪、乙酰丙嗪、氯丙嗪等进行了ELISA检测,发现其在兔肾组织中的检出限分别为 5 μg·kg-1、5 μg·kg-1、20 μg·kg-1,结果显示该方法快速、灵敏性高。LIU等[14]将荧光微球应用于常规ELISA检测,能同时检出氯霉素、克伦特罗和雌二醇,其灵敏度高、交叉反应小、检测范围广。

3 动物性食品中兽药残留的防治策略

目前,相关部门应深入研究动物性食品中兽药残留的防治措施。本文提出以下6方面防治策略。

3.1 建立健全动物食品安全的法律制度

建立健全的法律、法规和问责机制是保障动物食品安全的重要条件。从养殖到销售,每个环节都有一个特殊的部门负责,每个部门都有自己的职责,彼此相互配合,从而加强监督和执法。

3.2 加大有关主管部门对兽药、饲料生产单位的监管力度

对违法的人要严惩,对造成严重危害的人要严肃处理,以防制造假冒产品。另外,要强化对动物药品生产企业的监管与审批。在兽药批准的程序中,明确给药途径、剂量、停用期,并应在药品使用说明书上注明。要定期对违法药品生产、销售、供应、使用者进行打击和取缔,彻底消除违法药品行为,从源头上杜绝违法药品的产生[15]。

3.3 加大兽药研发投资,提高兽药残留检测水平

有关部门应加快新品种的开发,用低残留的药物取代高残留、易产生抗药性的药物,以降低其对人体的伤害。要重视高效率、低威胁、无公害兽药、生物制剂等兽药及药物添加剂的开发与应用。同时,要加强对兽药残留量检测方法的研究,加快研制高效、准确的检测方法,提高检测技术的水平,以适应新时期检测工作的需要。

3.4 遵循科学用药的原则

在动物饲养期间,要坚持“预防为主,治疗为辅”;在动物治疗期间,要在兽医的指导下,按照兽医的用药方案进行科学合理的用药,不得私自用药。此外,养殖户也需要详细记录每种药的使用时间,这样才能保证科学有效地用药,避免药物残留和中毒。通过这种方式,不仅可以有效治疗患病动物,还可以减少动物性食品中兽药的残留量。

3.5 建立兽药残留量监测系统,完善兽药残留量监控方案

建立和完善我国的兽药残留量管理和监督制度,使全国各地都能建立起一套完整、高效的动物产品质量安全监测系统。另外,要完善兽药残留量监测方案,尤其要制定5~10年的监测方案,把危害人类健康、国内外重点检测、国内滥用的兽药纳入重点监控清单[16]。

3.6 加快建立畜禽产品质量安全标准,实施“无公害食品”战略

为适应我国禽类产品质量安全的要求,应尽早制订并修改相关的行业标准,使之更加系统化、科学化。此外,要确立畜产品进入市场的认证权,并为农场主提供无公害农产品的认证资格,以及符合“无公害”标准的畜产品市场准入标准。加工、屠宰等必须经省级畜牧兽医局批准,其他不得出售。加大对违法生产、销售的惩罚力度,坚决贯彻《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及相关法律法规,对不合格产品进行严肃处理[17]。

4 结语

动物性食品作为一种重要的生活必需品,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动物性食物的使用量也在逐年增加,这关系到人们的健康和社会的安定。我国目前对农业兽药的使用已经有了明确的规范,但仍有一些非法生产厂家为了牟利而非法使用,造成了饲料中的兽药含量过高,导致药物残留。政府、监管机构、生产企业等各方必须齐心协力,建立和完善兽药残留量监控体系,加快新产品、新饲料的研发,为人们提供安全可靠的动物食品。

猜你喜欢
动物性喹诺酮残留量
关注氟喹诺酮类药品的严重不良反应
气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测定茶叶中戊唑醇的残留量
HPLC-MS/MS法检测花生中二嗪磷的残留量
党参中二氧化硫残留量的测定
无氟喹诺酮类抗菌药研究进展
无氟喹诺酮:奈诺沙星
动物性食品安全问题形成的危害与控制
氟喹诺酮类药物临床常见不良反应观察
浙贝母中有机氯农药残留量和二氧化硫残留量分析
我国动物性食品安全现状及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