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青年“双师”校企协同培育模式研究*

2022-11-16 10:26李志梅魏本建
科技与创新 2022年11期
关键词:双师协同校企

李志梅,魏本建

(沙洲职业工学院,江苏 苏州215600)

在第四次工业革命即将席卷全球,以德国、日本为代表的制造业进入工业4.0时代背景下,《中国制造2025》以推进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实施制造强国战略,这对产业链高端的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提出了更迫切需求,对保障人才培养质量的“双师型”教师培养也提出新的要求。

“双师型”教师,既要有作为教师的职业素质,又要有作为工程师等的职业素质,而后者的历练和养成,离不开企业真实环境。校企如何协同培养青年“双师”?本文基于校企合作培养现状,探讨“双师素质”培育困境、提升途径及激励考核制度等。

1 国外职教师资现状及启示

根据文献[1],在新加坡,首先国家政府极为重视并且政策上给予职业教师较高地位及薪酬,各高职院校80%教师都曾是企业经理或业务骨干,且要求职教师资定期回到企业学习先进知识及技术,已构建基于企业对技能人才需求的职业教育体系。

根据文献[2-3],德国“双元制”从事职业教育教师门槛较高,专职教师必须获得博士学位且有在企业至少5年专业实践经历;美国社区学院教师要求具备硕士学位,必须有3年实践工作经验;日本职业学校专门课程教师必须具有硕士学位,且有相关学习实践经历合计6年以上。除了专业学历和资历要求外,也对教师品德和专业技能、知识与技能的更新能力和管理能力提出了高标准。

综观国外“双师型”现状,分析当下校企协同培养双师面临的困境,寻求更为适合中国国情的校企融合模式,提升青年“双师素质”,对消除中国人才培养供给侧和产业需求侧的“两张皮”现象尤为重要。

2 校企协同培养青年“双师”面临的困境

2.1 政校企三方联动不够,校企缺乏深层合作机制

现阶段,中国高职校企合作多半停留在相关协议的书面签订上,校企协同培养“双师型”教师成效与预期还有很大差距。企业是以经济效益为前提的,没有政府政策倾斜,缺乏“利益”纽带和契合点,导致校企合作大多处于较浅层面,甚至流于形式[4]。

政府与学校之间:目前国示范、省骨干高职有专项建设经费;而对于地方普通高职来讲,由于政府资金投入有限,导致学校用于实训建设、教师专业能力提升培训、青年教师引入等经费不足,使得“1+X”证书制度试点、国省级技能大赛促进专业改革和教学改革、提升教师“双师素质”都成了空谈。对于工科机械类专业,教师队伍呈现老龄化现象,缺乏新生力量,“1+X”试点设备台套数不足,专业教师缺少相关工程实践技术技能培训,这些均导致实训课程支撑高技能人才培养和全员育人面临困境。

政府与企业之间:《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职业学校校企合作促进办法》等一系列文件均要求企业深度参与职业教育,肩负起与职业院校共培养“双师型”教师的职责。但从目前情况来看,政府相关部门还是没有充分调动企业参与的积极性,相关政策和制度并未明确双方合作的权利、义务,违约责任的监督保障也不健全。政策文本中大都“倡导”“鼓励”,地方政府若不落地明确,对企业起不到实质约束效果。企业更多考虑的是自身利益,当不能在短期内带来回报和经济效益时,企业必然对校企协同培养双师反应冷淡,大多数企业仍认为这是政府及学校所应承担的职责。

企业与学校之间:企业参与意识薄弱,动力不足。校企协同培养青年“双师”,大部分企业认为会影响生产,顾忌人身安全、技术保密等[5]。具体包括如下方面:①认为教师没有接受过专门的培训,不能在短时间内理解与掌握相关的知识技能,更别提帮助解决生产实际问题。②需投入资源,要协调场地、安排经验丰富的师傅教,对企业的日常生产经营、经济效益都有影响。③存在一定安全问题、管理问题和技术外泄问题,会给企业带来麻烦。从学校方面来讲,普遍实际存在师生比偏高问题,甚至有些学校人均年课时超500,结果导致教师分身乏术,既要保证教学工作量总体,还要保证参与企业实践锻炼,两者兼顾存在问题。当校企利益诉求未找到结合点时,利益共同体难以变为现实。

2.2 校企顶层设计不足,导致培训缺乏系统性

针对双师型教师培养,每年都有国培、省培。有些高职院校针对地方企业,也制定了《教师下厂实践管理与实施办法》,还有一些学校承接合作项目等。无论哪一种,校企协同培养教师“双师素质”,都需从全局出发,进行长远规划,还要进行科学考评。

缺乏长远的系统性规划:“双师型”教师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顶层设计非常重要。目前一些高职院校对于安排教师的学习和培训只是为了完成上级部门的规定和要求,实际执行还存在较零散现象,并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明确目标和系统规划。专业重点培养什么样的人,教师发展定位如何,遴选哪些企业、选派哪些种子教师、参与哪些培训,在专业针对性问题上还存在资源供需错位现象,结果导致没有基础的教师参加有深度培训,或选派出来的教师心思根本不在专业进取上,导致实际培训效果不尽如人意。

缺乏科学的考评激励机制:科学完备的考评体系是提升“双师”素质的重要保障,必要的激励手段是调动教师自主学习、持续提升的动力。很多高职学校教师数量不足,师生比严重超标,教师的平均工作量超负荷。智能制造大背景下,又涉及多学科知识交叉融合。若没有有效的激励机制,不和工资待遇、职称评审挂钩,教师利用寒暑假、双休日、节假日等主动提升“双师素质”将缺乏积极性和内驱力;同时若学校没有硬性要求教师到企业参与实践,同时缺少检查和考核机制情况下,也会导致少部分教师满足现状,不求上进,所教内容无法适应社会发展需求。

3 青年“双师”校企协同培育模式

3.1 校企共建模式

2021年江苏省高等职业教育高水平专业群遴选立项100个,各学校也结合各自实际情况,纷纷立项

校级专业群,以共同服务面向为基础,专业群各专业集群协同发展。笔者认为,以省级或校级专业群建设为依托,建立教师发展中心,结合区域经济发展及专业群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筛选技术先进大中型企业,校企共建实践培训基地,在教师和员工培训、课程开发、实践教学、技术成果转化等方面开展深度合作,提升教师“双师素质”。大中型企业发展稳定,从社会上招聘相当数量且学过专业知识的工人比较困难,大多从职业学校招聘。而学校专业实践经验丰富的教师不多,但理论深厚教学能力较强的教师不少。教师发展中心、校企培训基地可以搭建起桥梁,学校为企业员工培训提供理论基础、企业为学校培养青年“双师”,青年“双师”带生产实际案例入课堂,这样培养的学生更能适应企业的发展需求。

3.2 毕设下厂模式

企业里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飞速发展。校企合作培养青年“双师”形式多样,内容丰富,但没有合作稳定的企业,缺乏稳定的项目,总归是走过场。只有为数不多的教师可以被安排到技能大赛赛项设备供应厂、“1+X”证书试点企业或是地方企业针对性的顶岗实践,并不能大面积覆盖。可否通过常规毕设实习指导环节,绑定校企生三方协同联动?目前教师若只通过校友邦等平台批阅毕业实习周记,大多都只能通过电话、QQ等指导学生实习报告或毕业设计,就此了解顶岗实习的学生所接触的实质工作内容,是远远不够的。若学校出台相关政策文件,硬性规定教师下厂进行学生实习毕业设计的指导,且要求下厂实践指导次数、定期汇报取得成效、严格把关提交毕业资料质量等,是不是能倒逼师生一起学习进步,实现教学相长?当然,毕业设计指导任务的分配上,也需结合教师具体专业方向,考虑所带学生实习毕业设计的稳定企业等。若教师连续两三年以上都带同一个企业实习的学生,势必会不断对这个企业某些项目的新工艺、新技术进行深入熟悉,这样的生产实际案例进学校课堂、相关课程资源建设等将不再是难事,从而持续平稳地提升“双师素质”。

3.3 “1+X”证书模式

职教20条中明确规定,对接“1+X”证书制度试点和职业教育教学改革需求,探索适应职业技能培训要求的教师分级培训模式,培育一批具备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培训能力的教师。“1+X”证书试点专业教师在培训师与考核师第三方评价认证时,必修国家职业标准、国家教学标准、“1+X”证书制度及相关标准。教师5年一周期的全员轮训是基础要求,学校可以此为基础,选派种子教师进行针对性专业学习,然后定期举办教师大赛,锤炼技术技能,再通过相关课程开发、教材建设、课题论文、项目合作等提升青年“双师”素质。例如“1+X”机器人应用编程试点,学校教务处发文推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改革,专业负责人执行支撑课程体系、课程标准建设,专业教师改革课程内容,进行课程教材、配套数字资源建设,辅以教法改革,最终通过考证实现人才培养落地。在此过程中,“教师、教法、教材”三教改革贯穿始终,教师是根本、教材是基础、教法是途径,完整闭环能有效推进“双师”同步成长。例如“1+X”数控车铣试点,有些教师理论授课系统性很强,对自动编程软件MASTECAM/UG/VERⅠCUT应用不熟,加工工艺及实践操作又是弱项,若再没有成品加工自检反思反馈环节,教学没形成闭环,明显适应不了现在中级考证要求。《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提出要培养适应行业企业需求的复合型、创新型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提升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在这种背景下,譬如“1+X”生产管控试点,就对教师学科交叉复合能力提出更高要求,只有不断更新,才能满足当下时代需求。同时,“1+X”也缺少相应教材和课程支撑,通过参与项目案例化教材、课程建设,也可以同步推进青年“双师”成长。

4 校企协同提升青年“双师”素质制度与保障

从有利于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角度出发,地方政府可在政策倾斜、税收优惠、固定资产折旧以及贷款、投融资等方面出台地方性法规,规定和要求有一定实力的企业参与有关高职院校的校企合作育人,并在各种社会评选、评比活动中优先考虑积极参与校企合作办学的企业,提高企业家参与校企合作办学的动力。

4.1 建立校企人员双向流动常态运行机制

企业用人而学校教育人,职业教育的专业培养目标来源于行业、企业的岗位用人需求,组织产业技术精英人士、聚集高职院校领军人才,建立校企人员向双向流动常态运行机制,完善符合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专业岗位能力标准、“双师”标准及岗位能力培养成效评价标准,职业教育才不会偏离企业人才本质需求以及黄炎培先生提出“要跳出教育来看教育,要着眼于社会来发展职业教育”的大职教观。

4.2 健全校企协同培养青年“双师”的激励机制

近年来,高职教育在办学条件、教师的工作环境及薪酬待遇等方面都有所改善,但对于“双师型”素质教师培养还没有形成完备有效的激励机制。

美国心理学家赫茨伯格提出的双因素激励理论,分为激励因素、保健因素。高职院校应在2方面健全校企协同培养青年双师的激励机制。对青年教师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培训,帮助了解“双师型”教师的成长路径,引导个人设定阶段性职业奋斗目标,并为实现这一目标做出行之有效的安排等。对于在校教师,学校可出台相关文件,以课时补偿形式鼓励教师每年有2个月生产实践经历,同时在晋职晋级方面给予倾斜,这样可以促进教师深入企业,了解企业的实际生产情况。

4.3 完善校企协同培养青年“双师”的评价考核机制

中国考评方式的制定和实施以高职院校为主导,考核体系不完善、评价手段单一,还需完善校企协同评价考核机制,参照发达国家职业院校专任教师资格考核制度流程,细化双师型教师培养目标,量化岗位职业能力评价标准。充分利用教师发展中心的资源与设备,对青年教师开展双师素质培训与考核,在培训资金筹措与使用上明确流程,在培训时间上进行科学安排,在培训时长上给予充足的保障,在培训设备、器材、耗材的数量上满足人均培训与考核需求,实事求是地将各种培训事项落实到位,并选用第三方组织对培训过程与结果进行客观评价与考核,以增强青年“双师”培养的成效。

5 小结

青年教师是中国职业教育发展的未来,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校企协同不断完善相关标准,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改进校企交流与培训考核机制,保障相关标准切实执行与落实,以持续提升“双师”素质,培养更多更好的技能型人才,支撑国家产业发展战略,实现强国梦想。

猜你喜欢
双师协同校企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融合创新 协同发展
高职院校“双师型”职业教育教师培育机制研究
智慧课堂混合式教学模式在校企合作订单课程中的实施与探索
对民办本科院校应用型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研究
中学生生涯规划教育校企合作模式的探索与实践——以晋江市紫峰中学为例
中学生生涯规划教育校企合作模式的探索与实践——以晋江市紫峰中学为例
地方本科院校“双师型”教师职业发展初探
京津冀协同发展
试论地方本科高校“双师型”教师培养的政策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