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高校智库服务“乡村振兴”发展的路径探析

2022-11-16 21:15
陕西农业科学 2022年6期
关键词:智库成果乡村振兴

史 蕾

(西安音乐学院,陕西 西安 710061)

乡村衰退是国际背景下全球范围内普遍存在的现象,也是当前中国不得不面临的现实问题[1]。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在党中央的统一领导和部署下,通过西部扶贫协作、组织开展定点服务、实施“万企帮万村”等行动,形成了自上而下的垂直治理和大扶贫小格局的水平治理结构[2]。从2015年11月23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审议通过《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开始,经过全国人民的艰苦卓绝的努力,在不到10年的时间完成了既定目标。2021年2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宣布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的同时,指出乡村振兴各项工作应有效衔接,强调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在深度、广度、难度上都不亚于脱贫攻坚[3],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确保粮食安全不仅仅是乡村振兴的必要内容,更是关系国家安全战略的大事。习近平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4]。这是人民赋予农业高校的历史使命,因此,农业高校一直围绕着国家对农业发展所制定的框架,进行卓有成效的努力。2015年1月、7月,中共中央办公厅、中共农业部党组先后印发了《关于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意见》和《关于加强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新型智库的意见》明确提出“要大力加强智库建设;发挥相关研究机构、高校、企业和社会智库的作用。”这些政策的实施,强调了高校智库的作用,确立了农业高校智库服务“三农”的重要地位。随着乡村振兴的起航,农业高校智库迎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

根据中国智库索引报告(2020)(2020 Chinese Thik Tank Index Report)简称(CTTI智库报告)截止2020年4月20日,共收录836家来源智库,其中高校智库560家,比例高达67%,高校智库以绝对数量优势成为了主力军。但其中从事“三农”问题研究的智库仅10余家,这与农业大国的地位相差甚远,也相对滞后于国家对高校智库发展的要求,亟待深入研究和解决的问题还很多。近年来,专家学者对“智库”进行了比较深入的研究,笔者以智库、农业智库、农业高校智库、智库服务、农业智库服务和农业高校智库服务为主题词,于2022年2月19日在CNKI知识平台上进行检索其结果为26 895、540、6、7 827、282、1。由此可见,目前我国智库研究和高校智库研究成果颇多,而农业智库与高校农业智库服务研究竟然以个为数呈现,让人唏嘘不已。由此可知,高校智库在服务“三农”发展的理论研究成果不多,所形成的影响力弱,传播效果尚未形成良好的市场机制以及互动体系[5]。

1 农业高校智库服务“乡村振兴”发展现状

智库是由多学科专家组成,根据社会和经济发展态势对已有信息、数据和知识进行加工,为决策者处理政治、经济、文化、民生等各领域重大问题提供公共知识和政策建议的专业研究机构[6]。相对于其他智库,农业高校智库(下文简称“智库”)在教学、科研、人才、学科发展、人才培养、文化传承等方面具有特殊作用和优势,是乡村振兴的主战场。在紧跟党中央解决“三农”问题的战略目标下,农业院校智库从相关政策法规,体制机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跟进,再到智库服务的发展路径、问题及对策分析都进行了实战操作,并取得了显著成效。如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整合农、林、生态、人文、经管等六大学科力量,会聚100余名专家成立“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乡村振兴战略研究院”组建多学科交叉融合研究团队,开展乡村振兴战略咨询服务。进行全产业链科技创新与示范推广,应用型成果转化率在70%以上,受益农户超过2 000万户[7]。江苏省句容市后白镇是长江三角面积最大的草坪和生态草种植基地,2018年南京农业大学与与其合作共建了“草坪专业研究院”,他们根据当地特点选择了适宜的草坪品种和种植技术,使草坪种植户收入高出当地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2.1万元[8]。农业院校智库凭着强烈的使命感,在“三农”这块土地上深耕数年,积累的范例不胜枚举。CTTI智库报告(2018)三农领域PAI值排名前5的智库如以田野调查为基础,实证研究为导向的华中师范大学中国农村研究院;具有一定国际认可度和影响力的浙江大学中国农村发展研究院;重点研究南美洲和非洲国家农业发展,以及研究日、韩等东南亚地区的农业现代化经验的南京农业大学金善宝农业现代化研究院等,都是高校智库的优秀代表。目前,农业高校智库也有了一定的规模,也取得了不菲的成绩,但总体上,运行机制不成熟;研究成果转化率不高;智库与政府之间信息不畅通;学科交叉融合不够多元化且缺乏合作等问题仍然存在。

2 农业高校智库服务“乡村振兴”的功能定位

2.1 具备公众信用基础

农业高校智库是连接高校与农民之间的桥梁,公众信用程度的高低是服务“乡村振兴”计划能否顺利实施的关键,农业高校不同于那些带有意识形态或利益集团背景的民间智库,他们是存在于大学内部的组织机构,具有强大的社会责任和使命作为行为的支撑,成员所具有的精湛专业能力,使其具有学科基础深厚,人才聚集和信息资源丰富的优势。在长期服务“三农”的过程中,同农民一起创造出了看得见摸得着丰功伟绩,打下了扎实的公众信用基础。

2.2 协同服务创新理念

乡村振兴是一个体量庞大的系统工程,包括农业要“兴”;文明要“兴”;产业要“兴”和教育要“兴”[9]。四个方面,“兴”的核心就是“创新”。因此协同服务创新理念是贯穿智库服务乡村振兴的整个生命过程。协同创新是大学、企业和科研机构利用自身优势,把创新资源、科技知识和科技成果有机结合起来,在目标群体中快速流动、共享集成,产生新的增长点的过程。协同服务创新不是一个孤立计划,而是需要必要的支撑首先,农业院校的学科、人才、资源和科研优势是毋庸置疑的,但拥有国家重点实验室则代表了一所高校在该领域的突出水平。据科技部《国家重点实验室2015年报告》显示中国农业大学拥有3个国家重点实验室,排行第一,是龙头老大。2021年12月30日由其牵头的“全国乡村振兴高校联盟”成立联盟,将聚焦四大主要任务:提供智库服务、培养培训人才、开展乡村振兴实践、搭建成果转化平台[10]。至此,乡村振兴进入了联动攻坚战。同时为智库建设协同创新服务提供了条件和实现的可能。

2.3 问题需求目标导向

问题导向是智库服务需求主体的本质特征。智库只有解决生产中的实际问题、难题,惠及农业、农村和农民、才有存在的价值。智库伴随着“三农”的每一个进程,同频共振走过了近八年,全国50多所农业类大学智库为农村脱贫深入乡镇、农户、田间,与农民零距离接触,倾力解决他们的诉求,如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黄丽丽教授团队,对导致苹果产业灭顶之灾的“苹果腐烂病”防治中为了发现病菌侵染和传播的时空规律、找准防控关键时期和点位,走遍了西北的苹果种植基地,与果农一起观察探讨实践。破解了制约苹果产业发展防控技术难题。智库成员的实干精神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政府所折服。当前,乡村振兴已进入深水区和攻坚期,大量的政策方略和重大的关键性问题需要政府定夺,为了拿出高质量的方案,各地政府向所在地农业院校智库发出了诉求如2020年12月25日杨凌示范区领导就发展问题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专家进行座谈;北京市与中国农业大学开展全方位农业合作包括推进新农村建设、开展政策咨询和规划编制合作等七个方面。[11]。结果是应答方提供的咨询报告诉求方认为不“接地气”应答方出力不落好,究其原因是政府与高校分属不同体系,政府很难参与到高校智库的项目的编写过程,而智库很难再有机会与政府官员进行深度交流,仅凭一次座谈或互访获得的信息对于高质量的咨询报告是远远不够的。因此,需求主体的问题导向,是智库研究成果是否具有科学性和重要性的保证。

3 智库服务“乡村振兴”发展的路径分析

智库服务“乡村振兴”的核心是以问题和需求为导向。发现问题和了解需求是高质量服务的前提。但这些数据信息的获取常常受时间、空间和环境的影响无法得到或仅知皮毛。这就成了智库快速发展的痛点。在信息处理与交流非常便捷的时代,利用网上网下联动的模式,对时间、空间以及环境造成的缺失进行有效的消解,达到智库快出成果,出好成果的目的。

3.1 服务主体

智库作为服务主体,向需求方提供知识服务。服务渠道为线上下联动;服务方式,对于政府以线上为主,线下为辅,对于三农组织及个人以线下为主线上为辅。服务内容包括自主服务和外部协同服务。

3.2 传播渠道

在这个“酒香也怕巷子深”的时代,智库的成果传播对其影响力有举足轻重过的作用。首先,智库的成果直接被需求主体所采纳、运用和反馈,智库对成果进行修正、补充和完善,然后再返回需求主体,这样周而复始的循环直至智库结果转化为生产力。这个过程不是孤立的和精致的,他是离散的和动态的,潜在的受众在被动或主动地参与中获取、吸收并传达了智库的思想、观点和意识,自觉或不自觉的成为了义务传播者;其次,借助公众传媒或学术交流如在核心或国际顶级期刊发表论文、出版专著、研究报告等;最后,网络宣传的力量不容小觑,微信、微博、小程序、抖音、快手、推特、脸书等都是不错的宣传渠道,应当科学的利用这些成熟的媒体资源,提高公众的参与度,实现知识生产、流通、创新和共享。

3.3 需求主体

需求主体为政府机构和三农组织和个人。一方面政府机构根据“乡村振兴”建设中的难点、重点和前沿问题通过线上线下对智库提出诉求。线上可以通过留言、视频、腾讯会议等多种互动方式进行深度沟通,线下可以召开研讨会、实地考察、征求意见等方式对诉求目的进行深度剖析,尽可能为智库服务提供全方位的资料,并参与智库成果形成的全过程,已达到智库成果针对性强的目地。另一方面农民各专业合作社以及农民个体,要与智库保持密切联络对他们推出各种虚拟服务平台一定要进行关注,如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西农丰农”微信公众号开设的识农问诊、识农咨询、优选品种、主推技术等栏目,和“智汇三农”农业专业知识服务平台等都是“乡村振兴”的好帮手。

4 智库服务“乡村振兴”建设存在问题

4.1 管理体制有待完善

智库服务“三农”数年,“多头”现象比较严重。如“某某院士、教授团队”、“科技特派员”“新农村发展研究院”、“乡村振兴战略研究院”、”农民发展学院”虽然他们在名称上未体现智库,但核心内容与智库是一致的,这些校内组织的领导者都是业界精英,在业务上以各自的专业为导向,垂直联系多于水平联系,与校内决策层保持行政联系、与政府的联络处于涣散状态。有的高校智库实为“空头”。学校把各学科精英名单以智库的名义挂在官网上,既没有经费支持,也没有人员编制,报项目、相关宣传时拉出来用用,没用时挂在网上做个招牌。“多头”现象会导致需求主体的诉求陷入“踢皮球”窘境,同时丧失依赖感;让潜在的客户“空头”现象则会导致潜在需求主体失去信任感。总之,我国农业院校智库建设尚处在发展其与高校智库相比差距还很大,管理体制的不完善会给智库发展带来桎梏,但随着经验的积累和借鉴一定会独善其身的。

4.2 智库研究成果转化率偏低

智库成果转化率偏低的问题一直备受瞩目,据相关统计资料表明,我国前沿智库成果转移化率仅为10%左右,成为各级政府部门的建议或咨询报告不到4%,被省级部门采纳不到1%[12]。首先,高校智库成员为清一色的专家学者,在长期的教学和科研工作中成果一般都属学术研究范畴,其成果形式多以以论文、专著、专利等形式呈现,质量高低是以刊登刊物的等级为评判标准的。不一定有解决方案,但可以在角度上、方法上、数据上有创新[13]。智库研究是以需求主体的诉求为研究目标,其结果的优劣是以是否有实用价值来评判的。其次,学术成果的评价多为被引数量、发表数量、基金项目等,智库研究成果的评价标准是多元化的,可以是直接被决策者采纳如人大、政协题案;也可以是直接经济效益和环境改善等。智库成果转化率偏低除了上述客观原因之外,与个人偏好也有关,智库成员的年纪相对偏大,对校园的科研环境和生活环境有满足感,再加上体制不同,不愿意与外界接触。2020年2月,我国教育部、科技部印发《关于规范高等学校SCI论文相关指标使用树立正确评价导向的若干意见》[14]中指出,“需要规范各类学术评价工作中SCI论文相关指标的使用,鼓励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综合评价方式,探索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引导评价工作突出科学精神、创新质量以及服务贡献,推动高校回归学术初心、净化学术风气、优化学术生态。”文中强调的“创新质量”和“服务贡献”是对以往学术成果与实际脱节从权威层面的纠正。

4.3 智库影响力有待提高

在我国庞大的智库体系中,农业高校智库服务“乡村振兴”影响力始终在地位徘徊。据2018版CTTI智库报告分析,在“中国智库系统影响力排名”前30名中,有8家高校智库入选,但没有以服务三农为主的高校智库入围,在“高校智库百强榜”中,仅5家涉农智库入围,其中实力最强的是华中师范大学中国农村研究院;在智库最佳实践奖评选中,中南大学“中国村落文化中心的《中国传统村落保护调查报告(2017)》与贵州省委党校行政学院的《贵州极贫乡镇“极贫”现象的解释与理性思维》入选。“智库最佳研究报告奖”涉农智库“零”入围。农业作为国家的第一产业,理应涉农智库的影响力是与之匹配的,但上述情况却差强人意,究其原因首先,政府官员理念固化,认为大学教授是搞学问的与社会政治无多少交集,不愿与其互动,造成了智力资源浪费;其次,知识分子的清高傲慢导致了智库少数成员避免与政府官员交流,失去了获取优质信息的机会;最后,农业高校智库是中国智库群中的“农民”。用与生俱来朴实、憨厚、低调,成就了自己的“默默无闻”。

5 智库服务“乡村振兴”发展对策

5.1 完善管理体制

组建由校长负责的“智库协调委员会”设正式编制。其职责为负责对校内智库的组织管理工作,通过对校内每个智库的首席专家进行画像。通过用户的静态数据如姓名、性别、年龄和兴趣爱好等和动态数据如学科、教授课程、研究方向、课题名称、论文发表、社会职务和专利申请等信息收集,另一方面通过线上线下尽可能多的搜集外围包括政府智库、民间智库、高校智库的成员信息,进行画像。然后以画像数据为基础建立专家信息数据库,以便进行技术研发和集成创新;同时消解了“多头”和“空头”的现象。给政府出谋划策是智库的职责担当。当前,我国信息的8%掌握在政府,政府是信息的最大拥有者,也是信息最大的服务者[15]。与政府紧密互动,是服务政府的前提,因此,建立一个即能服务社会发展大局又能体现本校特点的智库管理运行机制,才能在“乡村振兴”攻坚战中,寻找到发力的着眼点,用智库与生俱来的优势,在农业这块肥沃的土地上铸就新的辉煌。

5.2 提高智库成果转化率

研究成果是智库的终极产品。产品只有被利用才有价值,否则仅为一纸空文而已。近年来智库成果转化率低一直是制约智库发展的瓶颈,随着大环境的不断改变高校智库与政府的关系从离散慢慢到了黏合,这就为智库提高转化率提供了基础支撑。首先,政府决策部门要与智库建立网络协同,及时把“乡村振兴”的有关国家的大政方针、地方政府的相关文件、规划、需要解决的问题,及思路毫无保留的及时推送给智库。智库以用户需求为主要依据,对相关信息进行收集、筛选、清洗、整理、归类和加工,编写开题报告,除邀请决策部门专家参与外,利用网络通讯工具进行留言、语音、通话和腾讯会议等方式进行交流、线下的私聊、访谈、座谈和磋商,最大限度的实现供需两侧对接,消除信息不对称的隐患。其次,智库结果的实证过程双边必须全程参与,及时矫正偏离因子,对每一个细节进行反复论证,商榷直至完美收官为止;最后,注重智库网站建设;跟当地各级政府、农业局农技推广和农业合作社建立对话机制,解决好智库成果转化的“最后一公里”。

5.3 扩大智库影响力

随着国际化、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新环境到来,智库的服务模式也要做出相应调整才能得以生存下去。智库的智力服务性质决定了其必须是门庭若市而不是孤陋寡闻。因此,扩大影响力是智库发展的关键所在。首先,建立农业高校智库网站势在必行。2014年2月17日美国宾法尼亚大学智库项目负责人詹姆士·麦甘博士接受文汇报记者赵博的访问时说:“在世界智库而言,除了口口相传之外,却很难了解中国智库”。他认为造成这一现状的关键是中国要么没有自己的网站,要么网站是纯中文界面,成了国外学者了解中国智库的屏障。最近几年,中国的智库网站增速很快,有些已经跨入了世界顶级的智库行列,但农业高校智库依然悄无声息地深耕于广袤的田地之中,建立自己的网站,必须是多国语言的,网站是走向世界的必由之路。其次,打造中国农业高校智库全媒体宣传平台,借助媒体推介智库成果带来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吸引更多民众关注三农、关注乡村振兴,让农民真正获得智库成果带给他们经济红利;最后,智库成员可以把智库成果以论文、专著、调查报告和专利等形式发表,为业界更好的服务“乡村振兴”提供有益的借鉴。

6 结语

脱贫是攻坚战,乡村振兴是持久战。智库作为智力的输出者面临的问题会更复杂,探索发现的步履会更加艰难,如何发挥智库的资源优势,为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供有效的智力成果,是业界需要思考的重要课题,本文仅从管理体制、成果转化和影响力三个方面阐述了智库服务“乡村振兴”发展对策,具有片面性。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不断深入,相信还会孕育出更多更优质的对策,这也是笔者期待的研究方向。

猜你喜欢
智库成果乡村振兴
民居智库
民居智库
七一智库暨《党课参考》特约专家学者
七一智库暨《党课参考》特约专家学者
验收成果
数说中国—东盟经贸合作成果
激发“乡村振兴”内生动力破题寻路
民建贵州省委携手中天金融集团推进“乡村振兴”贵州赫章县结构乡“扶志扶心扶智”项目开工
劳动成果评比
一张图看懂“论坛成果清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