符号学视域下湖南瑶族长鼓舞的典型动作文化探析

2022-11-16 08:06郭贝贝曾雅仪中南大学建筑与艺术学院
艺术评鉴 2022年19期
关键词:意指涵义金鸡

郭贝贝 曾雅仪 中南大学建筑与艺术学院

一、瑶族长鼓舞的符号解读

(一)涵义意指模式

在涵义意指模式中,巴特将第一层级的ERC 作为了第一性系统,称作直指平面,即浅层信息。它可以成为下一层级系统——第二性系统——涵指平面的单一成分,即深层信息的能指。当其与深层信息所对应的所指内容相结合时,可以产生深层次的符号意义。由此,浅层信息成为了深层信息的延伸面,并在深层信息能指与所指的不断结合之中,形成了意指多层系统(见表一)。

表一:涵义意指模式

值得强调的是,脱离了浅层信息面的深层信息面是空洞的、浮华的、表面的,构不成符号的意义。这就和民族民间舞蹈的研究工作一样,脱离了舞蹈本体的探讨,没有了客观感知的对象,就只剩下了主观臆想判断。

(二)长鼓舞的意指构建

符号是“被认为携带意义的感知;意义必须用符号才能表达;符号的用途是表达意义”。将上述条件对应到湖南江华瑶族长鼓舞的研究中,长鼓舞舞蹈自身便是符号。再将其置于巴特的涵义意指模式中,长鼓舞浅层信息的表达面(E)即是其外在的身体语言,例如表演者跳“莲花盖顶”动作时,其模仿莲花形态的肢体动作。内容面(C)则是与之相对应的,可以直接感知的表象概念,如看到长鼓舞“莲花盖顶”动作时,便能立马想到的莲花盛开的模样;长鼓舞的深层信息,则是对其浅层信息的无限衍义,如“莲花盖顶”动作的浅层信息指向“莲花”。通过深层意指的构建,“莲花”最终指向了瑶族人民对莲花的喜爱、对自然的崇拜、对自然神的信仰等深层次的文化意蕴(见表二)。

表二:长鼓舞的意指系统

下面聚焦长鼓舞的典型动作,通过对长鼓舞不同类的典型动作的本体的具体分析,沿着涵义意指模式逻辑,深入长鼓舞的深层文化结构,逐层挖掘其涵指信息下的多重隐喻。

二、长鼓舞典型动作的意指分析

赵毅衡先生在其著作《赵毅衡形式理论论文选》一书中提到,“认识理解,必然不再局限于初始形式直观,而需要进一步的符号意义活动。但所有进一步的理解,首先需要第一步的形式直观来启动”。湖南瑶族长鼓舞深层文化的挖掘,首先也得从其动作形态入手。在永州江华长鼓舞动作形态资料的搜集与整理中,我们发现其动作套路有上百种。为了方便梳理和分析,在长鼓舞已有动作分类的基础上,我们现根据动作表现内容和特点的不同,将其进行了二次归纳:第一层级是程式性动作和表演性动作,第二层级在表演性动作上进行划分——祭祀类动作、模拟类动作、娱乐类动作(见图一)。

其中长鼓舞的程式性动作没有实际的意义,当地人称其为连接动作。并且隆荫培在 《舞蹈艺术概论》中也提到“程式性动作等于装饰性联结性动作”,强调程式性动作主要起连接、装饰、衬托等作用。例如“走角”动作,只是用于动作之间的衔接与过渡的。因此,以有实际意义的表演性动作的分析为主,接下来本文将依据不同类别的动作来构建长鼓舞的意指结构,并进行深层的文化意蕴分析。

(一)祭祀类动作——仪式再现

瑶族长鼓舞历史悠久,脱胎于最早的祭盘王仪典及一些巫术活动中的舞蹈中。瑶族人民认为盘王是他们的始祖,是万能的神灵,可以战胜一切的不可能,他们将其作为神灵的化身来崇拜。虽然现在长鼓舞已经发展成了群众性的文娱活动,但在其动作套路中,仍有着明显的仪式痕迹,尤其是祭祀类动作符号的表达。

采用SPSS15.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内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组间比较采用成组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以“拜四方”动作的涵义意指结构梳理为例:在动作开始前,表演者先击鼓尾,以示向先祖请灵。接着朝上呈抛物线舞鼓,顺势双腿下蹲,再拍一次鼓尾,并在半蹲位形态上朝前呈上弧线舞鼓,再回归原位。上、下的长鼓动作,意指子民正手持着“圣物”向“天”“地”行礼。随后表演者朝四个方位依次重复一遍,最后以双手“平莲花”收势,意指瑶族人民对于祖先、天公地母及四方神灵的虔诚信仰。尤其是表演者躯干腰椎所呈现出的大幅度低姿态的折动,更是凸显了瑶族人民对“神”的谦恭、屈从与敬仰。

如此,“拜四方”这个动作此时作为一个符号,浅层信息的表达面(E)是表演者模仿先祖祭祀的动作形态。通过表演者的肢体动作,可直观感知,此时是重现瑶族人民在祭祀之前的仪式。由此,其动作内容面(C)便指向了“祭祀仪式的再现行为”,在二者结合之下共同意指瑶族的“祭祀文化”。沿着含蓄意指逻辑分析,与下一层级关联,“祭祀文化”又指向了瑶族人民对于“祖先”的崇拜与敬仰,其背后传达着瑶族人民对于先祖盘王的尊崇,对“天地四方神灵”的虔诚与恭敬。再向下进行更深层次的构建,“祖先”“神灵”都是“道教文化”的表现,进而体现着道教对于瑶族及其子民思想行为的极大影响。

以“拜四方”为例的祭祀类动作,多以重现瑶族人民的祭祀仪式为主,符号背后蕴含着瑶族人民对先祖、神灵的崇拜心态,蕴藏着瑶族人民的信仰与宗教文化。瑶族人民用击打长鼓以示对先祖的敬意,用身体记忆传承瑶族先民的文化基因,表达着对美好生活向往的希冀。

(二)生活类动作——历史缩影

艺术来源于生活,长鼓舞是瑶族人民在生活中不断发展创造的。在生活类动作中,有许多表现着瑶族人民生产生活的动作。例如“二十七套造屋动作”中,从造屋前的“选地”到最后建屋的“压屋顶”;又例如“十一套制鼓动作”中,从“寻树”到“放鼓”,这些动作形象生动地再现了过去瑶族人民造屋制鼓的生产劳作情景。

以“量树”动作涵义意指结构梳理为例:两人一组,面对面同时表演。开始准备姿态为半蹲前俯的形态,表现着瑶族人民过去长期背柴肩挑,身体早已形成了弓背屈膝的习惯。接着,两人右手击鼓尾一次,将鼓前伸,且两鼓的左端相接呈一条横线,此时表现着二人正在以尺丈量树底部的周长。随后,两人击鼓尾一下,左手翻手腕变成手心朝下收回,如此重复一次,但这次手心朝下伸出,手心朝上收回。这串动作表现着二人正在以尺丈量树的高度,动作活泼具体,极具生活语言。

“量树”动作生动有趣,富有生活情趣,长鼓舞将瑶族人民造屋时的量树过程展现得淋漓尽致。如此,“量树”动作符号的表达面(E)仍然是长鼓舞动作的肢体形态,内容面(C)则指向造屋时的“量树行为”。二者结合,共同意指“造屋劳动”。与下一层级关联,浅层信息的“造屋劳动” 表现着瑶族人民的日常生活,也体现着瑶族人民过去的足印。尤其是表演者身体膝蹲微屈弓背的形态,与动作之间不断的跳跃转换,更是透露着瑶族人民在过去不断地迁徙重建中的生活面貌——爬山越坡,穿林过涧,为新族的建设而进行的繁重的山地劳作。

迁徙的瑶族,勤劳的瑶民。在“造屋”“制鼓”等生活类动作行为的背后,形象而曲折地反映着瑶族人民的族群记忆,映射出瑶族人民在过去长期长途跋涉的生活印记。这是瑶族人民迁徙历史的缩影,是瑶族族群的集体民族记忆,更是瑶族历史文化的表达、传承与追溯。

(三)摹拟类动作——自然崇拜

原始的瑶族人民深居于高山峻岭之中,他们的生活与大自然息息相关,他们通常以打猎为生,通过种植树木来建造房屋,日需多是自给自足的状态。他们依赖着自然,并臣服于自然。大自然的一切在瑶族人民的眼里都有着神秘的力量。所以,在长鼓舞摹拟类动作中,多出现模拟自然万物形态的动作。这是瑶族人民与自然的特殊的沟通方式,表露着他们对于自然的崇敬之心。

以“金鸡跳槛”动作涵义意指结构梳理为例:表演者左手持鼓于腹前准备,左脚在前,全脚着地,右脚在后,脚跟离地。此时,表演者的身体所表现的状态,是对金鸡外部形态的模拟。其中,“左脚全脚着地,右脚脚跟离地”,是模仿金鸡跳门槛前的准备姿态,“持鼓于腹前”,是以长鼓作为“门槛”的象征和代替物。在模仿金鸡跳门槛动态时,表演者先做“平莲花”一次,紧接着双脚吸腿起跳,并在空中的时候,左手持长鼓,在双脚的下方做半个“平莲花”。在表演者的诠释下,金鸡跳门槛时的动态画面被活灵活现地演绎了出来。尤其是双脚吸腿跳接“平莲花”的动作,将金鸡跳门槛时的可爱、灵动、趣味的状态展现得惟妙惟肖。

“金鸡跳槛”动作符号的浅层信息的表达面(E),是表演者模仿金鸡跳门槛形态的外部肢体动作,内容面(C)则指向“金鸡跳槛行为”,二者结合共同意指“金鸡”这个动物。与下一层级关联,“金鸡”这一意指,体现出了瑶族人民对于身边动物的深入观察。再进行深层次的挖掘,这种“深入的观察”基于他们对于自然的熟悉和喜爱,体现着他们对自然的深厚感情和发自内心的热爱,见证了瑶族人民与自然万物和谐共生的关系。瑶族人民生活于自然之中,迁徙于自然之间。在与自然相处的朝朝夕夕间,他们抓住了自然事物的本质特点,模拟其神态,用最质朴的方式——学习和模仿,为自然献上了自己最炽热和忠诚的礼物。崇尚自然、敬爱生命,天地和而万物生,瑶族人民对自然万物的摹拟,是他们对自然的无限伦理关怀。他们既受自然生态文化的影响,又在这种影响之下所产生的生态文化思想之中,顺应、模仿、崇拜着自然。

以“金鸡跳槛”为例的摹拟类动作,在涵义意指结构建构下,动作符号背后的信息指向了瑶族人民对自然的崇拜,蕴含着朴素的生态文化及其思想。这既有着对生命繁衍的无限期待,还有着对世间万事万物和谐共生的美好愿景。

(四)长鼓舞与瑶族文化

通过上述对江华瑶族长鼓舞涵义意指结构的梳理与分析,我们发现了长鼓舞动作背后蕴藏着的瑶族的丰富的历史文化。它就像是瑶族文化的 “活化石”,积淀着本民族的宗教文化、历史文化和生态文化(见表三)。

瑶族长鼓舞在瑶族文化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长鼓舞文化中也多体现着瑶族文化的精髓。在长鼓舞动作中,承载着江华瑶族人民祖先崇拜的信仰,演绎着瑶族历史文化的发展进程,渗透着瑶族生态文化思想的演变。瑶族人民以最朴素而又激越的形式,去追忆着过去家园生活的足迹,去追寻着属于瑶族人民自身的族群生命体验。

表三:长鼓舞分类动作的涵义意指结构

三、长鼓舞文化探究之我见

巴特的结构主义符号学理论,使长鼓舞的理论研究回归到了本质——动作本体,并在动作本体研究的基础上,逐层构建出了江华瑶族长鼓舞符号的深层文化意指。这种研究方法,不单单对瑶族长鼓舞文化起着“反哺”的意义,更对瑶族文化的探索与研究有着十分重要的应用价值与实际意义。

(一)归宗溯源,守护瑶族长鼓舞根脉

从保护层面,意指系统有助于推动江华长鼓舞舞蹈真实性的保留工作,有效地实现了长鼓舞的活态传承。在巴特理论的层层逻辑建构中,长鼓舞动作的形成、变化和发展,有了更详细的补充和解释,历史文化基因得到了更加纯正丰满的完善。进而,长鼓舞的身体姿态与瑶族的历史文化之间也有了更确切的联系,其形式与内容也能够更完美地契合。这也使得瑶族的族群血脉能够真正的融入到长鼓舞的舞蹈之中,让身体的表达可以触及到文化传承的过程。

为有源头活水来。把握了长鼓舞动作元素及其文化符号,守护住了其民族根脉,瑶族长鼓舞才能够始终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无论经受社会潮流的如何撞击,都依然如活水一般源源不断地流动着。

(二)符号编码,推动长鼓舞后续发展

在涵义意指理论运用中,最具有实际意义的是构建了属于瑶族长鼓舞的文化符号网,这使得长鼓舞在发展之中有了更多的可能性、创造性,文化内涵也得以充分地展现。在传播上,这也能够让大众对瑶族长鼓舞有更具体、广泛的认知,文化底蕴与价值得到更高程度的再现和审视,有利于提升长鼓舞的知名度。进而,瑶族长鼓舞的价值和地位也得到了重新的定义,推动着长鼓舞的丰富与发展。

符号编码,文化为内核。以构建文化符号网作为支撑,长鼓舞被赋予了强大的适应力,能从历史中“重获新生”。基于强大的内在逻辑和丰富的民族文化底蕴,长鼓舞在一个个新的空间中,以新的时代形象不断地延续与生长着。在文化符号网的纽带下,与长鼓舞相关的传统文化与时代文化相互编织着,长鼓舞也在从远古走来,向未来流去。

(三)创新丰富,探索瑶族文化新路径

符号学的运用不单丰富了长鼓舞的研究,还在一定程度上推动着瑶族文化的研究。第一,符号学为瑶族文化提供了一个全新的研究视角。对瑶族文化进行再认识、再发展,强化扩充了瑶族文化的语言机制,丰富了瑶族文化本体研究的方法;第二,从多维度探索瑶族文化,让研究在广度和深度上都有所提升。符号学理论丰富多彩,本文仅引用了巴特的结构主义符号学理论进行梳理,结合其他符号学家的理论,瑶族文化会有着更多未知的研究空间,并呈现出更多具有研究性、探索性的文化符号。

民族文化是一个国家的根与魂,瑶族文化更是瑶族的生命源泉。运用符号学方法,瑶族文化在不断地丰富中,将逐渐形成一个“符号冲击”。并即将成为湖南民族文化的代表性符号和重要的象征之一,成为湖南文化的一张名片。

四、结语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以巴特的涵义意指结构作为研究理论基础,解析江华瑶族长鼓舞的典型动作,能够让长鼓舞在传承与保护的过程中不丢失民族文化的精魂。在“速食文化”盛行的当下,作为非遗民间舞蹈的长鼓舞,在发展与创造中更要尊重和关注动作本体语言文化的符号表达,建立属于瑶族长鼓舞的文化智库。在与时代偕行的路上,根植于瑶族文化土壤,长鼓舞的历史文化遗韵应当与时代发展的生命力相互碰撞,使长鼓舞文化不再“束之高阁”,或者被人“抛之脑后”,而是作为舞蹈艺术创作与实践的养分,在当代转化与表达之中生根发芽,在时代的发展中展现出瑶族文化美学之精神。

猜你喜欢
意指涵义金鸡
【最生活】在金鸡湖畔,遇见理想的生活
金鸡婆
金鸡婆
在可读与不可读之间
影视符号中的草原文化输出
私募股权投资基金退出机制分析
绝妙的数字灯谜
论城镇化与信息化的关系
我对国防教育的涵义的理解
财务失败涵义、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