休息有讲究 做对益康寿

2022-11-16 00:56■张
食品与健康 2022年11期
关键词:建议您精力娱乐

■张 东

生活中到处都有不会休息的人。尤其是因为智能手机和网络的普及,不少人上班用手机,下班到家用手机,躺在床上依旧用手机,不能让自己得到充分且舒适的休息。于是,休息时间越长、假期越多,对很多人来说反倒是负担。不少人因为作息颠倒、饮食无度,会在长假结束后会罹患“假期综合征”,出现头脑不清醒、浑身乏力、没有食欲、腰酸背疼等症状。

有研究团队对某地一家制造厂,近800名员工进行了长达28年的跟踪调查。结果发现,认为自己不能从周末工作中“恢复”过来的人,更有可能死于心血管疾病。与“几乎总是能”从工作疲劳和压力中恢复过来的人相比,那些认为自己“很少”能恢复精力的人,死于心血管疾病的危险高3倍。

对于休息的错误理解

无法得到充分的休息,很大程度上与人们对休息存在错误的认识有关。归纳起来,对休息的误解有以下几种:

1.静止不动就是休息

不少人以为坐在沙发上或躺在床上静止不动就是休息。其实不然,因为一个人多坐或多躺,长时间静止不动,不仅影响食物消化,有碍人体气血的流动循环,长期如此还会促使肌肉萎缩、老化。正确的做法是,休息日有动有静,除夜间睡眠外,躺、坐1个小时后,起身做做家务,做些简单的身体活动,也可以下楼散散步。

2.娱乐就是休息,所以无需有限度

适度的娱乐可使人身心放松、精神愉悦,但是,如果娱乐超越限度,失去控制,则有可能危害健康。比如,玩游戏、看视频至深夜或通宵达旦,会令人损失最佳睡眠时间,生物钟紊乱,大大增加眼睛、大脑、肩颈、脊柱的负担。因此,即便在休息日,也建议您娱乐有度,尽量在夜间11点前准备睡眠。使用电子屏幕1个小时后,做些其他活动作为休息。

3.极度疲劳后才休息

有些上班族因为工作需要,需要长时间、高强度投入工作。对于休息,有些人认为那是“耽误时间”,有些人则认为自己是“客观条件不允许休息”。但是长期如此,会使人积劳成疾。

正确的做法应该是,提前主动休息,不疲劳也小休,以预防疲劳、保持精力旺盛。您可以每个小时站起来伸伸臂、弯弯腰、哼哼歌曲、听听音乐,午休、晚间抽出20分钟做工间操、散步,争取时间适当小憩。

4.睡眠时间越长越好

适度的睡眠能消除疲劳,令人恢复精力。有些人坚信“补觉”就是最好的休息。由于在休息日不肯放弃夜间的娱乐时间,有的人会从凌晨2点一直睡到中午12点。但这样做的朋友,多数醒来并不会感觉到神清气爽。一是因为生物钟紊乱,会加重机体的疲惫感。二是睡眠前大脑过度兴奋,很可能缩短深度睡眠的长度。建议您将工作日和休息日的睡眠时间都稳定在8小时左右,休息日可以午睡半小时,让大脑得到充分的休息。

关于正确休息的几点建议

1.变化性休息

我们在日常学习、工作中可以这样做:坐着工作疲劳了,可以站起来工作;看书眼睛疲劳了,看看绿色的草坪和树木可以解除疲劳;脑力劳动和体力活动相互交替,更是驱走疲劳的积极办法。

2.体育性休息

对于脑力工作者而言,体育锻炼是很好的休息方式。有些朋友感觉平时上班已经很辛苦了,节假日难道还要费力运动吗?事实上,运动可刺激有益激素的分泌,让大脑感觉愉悦。对于久坐的肌肉,运动可在一定程度上起到刺激作用,舒缓紧张和压力。适度运动并不会让您感觉累,反而能让人变得很有活力,以更好的精神状态进行其他活动。

3.增加生活情调也是很好的休息

种花种草、饲养宠物、跳舞唱歌听音乐,都是能令人感到快乐的娱乐方式。

4.对抗性休息

观近,以远视为休息;聊天争论久了,以沉默为休息;久处红尘闹市,以暂处静处为休息。

5.“享受”性休息

走路累了,可用热水洗洗脚;思考累了,可按摩按摩太阳穴;体力劳动感觉疲惫,可以进行按摩放松。

6.主动性休息

科学实验表明,人体持续活动愈久或劳动强度愈大,疲劳的程度就愈重,消除疲劳所需的时间也愈长,这就是“累了才休息”的弊端。因此,您可以进行主动性休息,即在身体尚未感到疲乏时就休息。

7.放松疲惫的精神

现代生活节奏快,人的压力普遍较大。很多时候人感到疲惫,并不是要付出太多的体力劳动,而是精神上的负担较重。即便在休息日,不少人也会因为担心工作等事务,而得不到放松。为了健康,应在休息时卸除思想上的包袱,将精力集中在放松上。可以看书阅读,也可以什么都不做,只是看看天空、花草。

8.控制疲惫的“量”

生活中很多人身不由己,无法自己决定工作时长和工作强度。但我们心里要明确一个底线,即工作的量不能累计到会伤害身体健康。否则,工作就失去了其根本的意义。人的生命健康得不到保障,何谈理想和自我价值的体现?

猜你喜欢
建议您精力娱乐
友情提示
Excerpt from Three Days to See
别把精力拿去掩盖缺点
银行卡掉了怎么办
建议
可怕的乘法表
娱乐眼
娱乐眼
娱乐眼
娱乐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