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初中数学课堂提问艺术的探索

2022-11-16 00:26杨卫星
启迪与智慧·下旬刊 2022年9期
关键词:基本策略以生为本课堂提问

杨卫星

摘要:课堂提问多渠道,求实创新不可少,师生互动齐心赶,数学教学效率高。课堂提问是一门艺术,作为一名初中数学教师,不仅要认真总结已经取得的成果,而且要虚心吸取失败的教训,想学生求异思维所思,给学生互动合作所需,为培养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做出应有的贡献。

关键词:初中数学;课堂提问;以生为本;创新思维;基本策略

数学是集逻辑性、抽象性和科学性于一体的学科,想要提高课堂教学效率,除了需要教师拥有较高的专业知识水平、语言表达能力和进行科学评价之外,关键还在于教师要具备比较高的教学组织能力。初中数学新课标指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引导者和合作伙伴,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秉承“以生为本”的理念,紧密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积极营造轻松愉悦的师生互动氛围,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精心组织学生在各个环节中全身心投入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活动。那么,作为一名初中数学教师,到底如何组织、引导并参与学生的数学学习呢?笔者认为,科学预设每个教学环节的引领性问题是提升教师教学组织能力的前提条件,并在课堂上对学生自然生成的新问题进行合理调整与重组,从而让学生紧紧围绕相应的问题进行探索,最终圆满完成课堂三维教学目标。

1   初中数学课堂提问的基本策略

“行是知之始,学非问不明”是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的至理名言,这与英国哲学家培根提出的“疑而能问,已得知识之半”有异曲同工之妙,都强调了“问”的重要性与必要性。尤其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提问,能让学生心中激起创新思维的火花,其基本策略如下:

首先,精选提问内容。一是针对性地提问相关知识,忌盲目提问;二是恰到好处地提问,忌生搬硬套;三是遇到难点巧妙设疑,忌应付了事;四是多角度归类提出问题,忌杂乱无章。

其次,把握提问重点。一是高深莫测的问题提问基础比较扎实的学生,让其他学生从中领悟,忌不分层次乱问;二是依次提问基础题和综合题,忌本末倒置;三是举手者寥寥无几时,鼓励学生踊跃提问,忌出现卡壳现象。

最后,注重提问细节。一是提问要确保学生有足够的时间思索;二是提问尽量做到简洁明了;三是提出的问题要具有启迪性和趣味性;四是激励学生乐于打开创新思维的闸门;五是坚持因材施“问”的原则,充分体现提问的针对性。

2   初中数学课堂提问的具体案例分析

2.1提问有悬念性,激发学生求知欲望

古人曰:“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教师在课堂上提出的问题只有蕴含悬念性,才能激发学生饶有兴趣地参与探究活动,营造良好的师生互动氛围,为学生主动学习埋下伏笔。

例如,教师在执教“有理数的乘方”一课的导入时,先把厚度为0.1毫米的白纸进行反复对折演示,然后提问:“假如对折30次,会产生怎样的结果?”学生纷纷猜测道:“大树一样的高度。”“三层楼那么高。”……最后,教师点拨:“也许比珠穆朗玛峰还要高。”学生目瞪口呆,不敢相信这个结论。于是,教师顺水推舟地说:“通过有理数乘方的学习,你们一定会得到正确的结论。”顿时,教室里的气氛非常活跃,为完成课堂教学任务唱响了前奏曲。

2.2穷追不舍地问,荡起学生的思维涟漪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针对具体情况提问,这是明智之举,一般可以采取两种提问形式:一是递进式提问,教师所展示的一连串问题要做到由此及彼、由表及里、步步推进、环环相扣,从而既能有效挖掘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又能使各个层次的学生学有所获,构建师生互动合作的共同体。二是多角度提问,这样的提问能帮助学生借助求异思维,通过联想与想象,碰撞出创新思维的火花,并在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有所感悟,促使创新思维意识与实践应用能力协调发展。

例如,教师在执教“车轮为什么做成圆形”一课时,就直接展示如下问题:为什么车轮都是圆形的?如果做成正方形或者长方形车轮,会出现怎样的结果?车轮边缘上的任意点与车轮轴心之间的距离有什么规律呢?假如车轮是正方形的,那么车轮边缘上的任意点与车轮轴心之间的距离是怎样的呢?请你结合上述问题思考:车轮边缘的任意点与车轮轴心之间的距离处于怎样的状态才能使车轮平稳地滚动?

以上问题是从不同角度提出来的,有利于学生在思考的过程中张开求异思维的翅膀,最终圆满完成学习任务。

2.3坚持因材施“问”,努力构建师生互动平台

“双减”形势下的初中数学课堂应注重问题情境的创设,但教师不能随心所欲地提问,应坚持因材施“问”原则。在创设问题情境时可以从以下两方面入手:

一方面,问题要通俗易懂、简明扼要。提问的目的是帮助学生轻松解决问题,但不能故弄玄虚、繁杂冗长,否则就会失去提问应有的功效。因此,课堂提问只有紧密结合课堂三维教学目标,才能帮助学生感悟问题的本质,最终轻松地解决问题。但是,教師的提问一旦脱离问题本质,就会出现意想不到的后果。例如,某校一个实习教师在执教“两个负数的积是正数”时,先开门见山地提出问题:“假设温度下降记为正,上升记为负;下山记为负,上山记为正;若爬山坡的时候每上升1米,则会出现温度降低0.03摄氏度的现象。一个猎户在山坡上一共下降了1米,实际温度到底是多少?”然后,他拿起粉笔在黑板上板书“-11和-0.03”,并要求学生针对上述问题思考,但大部分学生对“-0.03”感到一筹莫展:猎户下山的温度属于上升状态,为什么要显示负数呢?接着,这个实习教师虽然做出系统性的点拨,但终究无济于事,这堂课失败了。

另一方面,提问趣味盎然、别具一格。 数学知识比较抽象,学生很难对所学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因此,教师必须提出趣味化、特色化的问题,以迅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并主动参与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活动。

例如,教师在执教“用字母表示数”一节时,就设计了巧猜数字的小游戏:要求学生先把自己的出生月份乘以2、加上10,然后加上教师出生月份的数字,将总数告诉教师,最后在学生逐一说出各自的数字之后,教师分别猜出了他们具体的出生月份,学生感到不可思议。于是,教师笑着点拨道:“学习‘用字母表示数’的知识后,你们就一定能够百发百中地猜中。”话音刚落,学生笑逐颜开,纷纷打开书本开始学习本课的新内容。

2.4紧扣概念提问,夯实学生的探究基础

学生理解基本概念的内涵一般需要经过由具体到抽象的发展过程,但教师不能让学生对知识死记硬背,要力争避免出现囫囵吞枣的被动局面。尤其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只有紧扣新概念提问,才能夯实学生的探究基础,使其逐步理解所学的新概念与新定理。

例如,教师在执教“函数”的知识时,先打开PPT展示如下问题:4月21日气温变化的曲线图反映了这天的时间与气温变化的内在联系;一辆抢修工程车的速度为90千米/时,行驶t小时的长度为s千米;一个等腰三角形中的顶角与底角的关系;江西省的一个水库的深度和库存量以表格形式呈现出来。然后,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分别找出上述具体数字的变量后,围绕“应用何种方式分别体现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这一问题进行讨论,学生紧密结合已知条件进行仔细分析与横向比较,最终轻松找到上述列举的两者之间的逻辑联系:当一个变量确定为相应值的时候,就会知晓另外一个变量的值。接着,鼓励学生通过创新思维列举上述相应的函数例子,并综合归纳函数的基本定义,初步感知函数的“变”量。最后,教师趁热打铁,让各个学习小组进行如下实践性探究活动:首先,动手画点。紧扣现有表格提供的数据,拿起铅笔直接在一个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画出相应的点。其次,正确判断。通过缜密分析做出判断:每个点所处的位置是否处于同一直线上?再次,参与求解。当学生明白各点分布的具体情况后,再通过“两点确定一条直线”的原理得出一次函数正确的表达式。最后,做出验证。根据以上分析深层次验证各点之间是否符合所求的答案,从而让学生轻松掌握本课的基础知识。

2.5把握“两度”提问,提高学生的探究效率

在课堂上提出一般性的问题可以信手拈来,但提出启迪性和科学性较强的问题并非易事。因此,教师只有把握“两度”提问的窍门,才能卓有成效地提高学生的探究效率。所谓“两度”就是指频度与坡度,具体实施过程如下:第一,紧扣学生具体的学习目标,合理把握提问的频度。随着“填鸭式”教学方式的减少,启发式提问应运而生,但是课堂提问不能过度频繁,否则会适得其反,既不能让学生掌握重点知识,也不能突破难点的制约,一定程度上还会影响教学效果。因此,提问必须科学地把握好频度,提问次数要维持在适度的范围内,才能为全面提高学习效率铺平道路。第二,根据问题的难易程度,把握好提问的坡度。高效达成课堂教学目标,不能急于求成,必须经过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过程,教师在预设问题时要从文本的整体要求出发,结合教学实际情况提出具有一定坡度的问题,从而为提高课堂效率奠定基础。

2.6贯彻行知理念,创设生活化问题情境

“生活即教育”是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倡导的理念,其充分阐明了“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的真谛。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只有积极营造生活化的问题情境,才能誘发学生产生亢奋情绪,全神贯注地进行自主学习和合作交流。而生活化问题情境的本质就是教师提出的问题要与学生的生活经历挂钩,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找到解决问题的路径,逐步实现数学知识学习由抽象性向具体化转变,使学生享受学习数学的无穷乐趣。

例如,教师在引导七年级学生学习“线段大小的比较”一节时,先创设了学生比较熟悉的问题情境:“每逢节假日,当你步入动车车站入口处的时候,往往会看到墙上1.1米和1.4米处分别标上一条鲜艳的红线,那么,这两条红线代表什么意思呢?”顿时,学生纷纷举手发言,最后达成了共识:未成年人购买车票时,只要分别将自己的身高与这两个数值比较,就能明确自己可以免票还是买半票。许多学生兴高采烈,很自觉地深入学习“线段大小比较”的新知识。

2.7围绕教学重点,巧妙提出开放性问题

开放性问题的提出有利于开发学生的智力潜能,有利于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提升学生的创新思维意识和解题能力。尤其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只有在提出开放性的问题时,才能开启学生创新思维的闸门,营造生机勃勃的课堂教学氛围。因此,教师要秉承循序渐进原则,紧密结合学生的身心特点与求知需要,创设如下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开放性问题:若正数改成负数,则会出现怎样的现象?假如把圆内的一个点移到圆外,会形成怎样的局面?如果把三角形的角平分线改成中线或者高,会出现怎样的结果?把一个锐角改成钝角或者直角后结果会怎样?当然,若添加某些条件时,则会自然产生相应的新问题。教师在设置上述问题时往往不受时空限制,诸如在代数教学中可以灵活渗透加强变式训练,在变与不变中逐步认识问题的内涵与外延。

2.8鼓励质疑创新,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提问不是教师的“专利”,学生的提问也必不可少。数学也称为“思维的体操”,在教学实践中,教师一定要鼓励学生发扬独立思考的精神,敢于标新立异,勇于大胆质疑。

其一,鼓励、引导学生敢于标新立异。发散思维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法宝,其具有灵活性、创造性和流畅性的特征,能有效激发学生从不同角度探索别人没有发现的解题思路和方法。

例如,教师在一堂数学课上先在黑板上板书一道练习题:X1 、X2 为一元二次方程aX2+bX+c=0的两个根,求 a(X12 +X22)+b(X1 +X2) +c的值。学生迅速在各自的草稿纸上计算起来,通过来回巡查发现:大部分学生利用根与系数的关系很快求出了正确答案,教师就要及时予以肯定;当准备继续安排下一道练习题时,数学课代表举手发言:“老师,这种解题方法花费的时间比较多,可以有更佳的方法解答此题。”然后,大踏步走到讲台上,迅速完成了解题过程。大家对他的创新思路十分认同:只要合理利用“方程解”的定义,就可以不通过繁杂的运算步骤轻松地解答问题。这一案例再次印证了“数学就是‘思维的体操’”的说法,也充分说明了学生发散思维方式的多样化。

其二,激励、扶持学生敢于另辟蹊径。质疑创新思维的本质就是高度强化自身的好奇心和想象力的表现。学生敢于向学术权威挑战,独辟蹊径,可以达到锻炼学生创造力的目的。因此,教师一定要鼓励、扶持学生敢于挑战性质疑和验证,努力探索解决问题的捷径。

参考文献:

[1]周宽余.初中数学课堂提问艺术初探[J].文理导航(中旬),2013(8):1.

[2]杨增艳.关于初中数学提问在课堂中的运用的几点思考[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4(12):28-29.

[3]耿健立.以问激趣,促进教学:初中数学提问教学分析[J].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文摘版)教育,2016(8):133.

[4]朱伟.抛砖引玉,点石成金:浅谈初中数学提问的策略[J].软件(教育现代化)(电子版),2019(8):162.

猜你喜欢
基本策略以生为本课堂提问
浅谈高中生物的有效教学
“生本教育”理念下高中有效体育教学模式探索
数学课堂提问七要
论强化基础 突出能力 塑造品格的职教语文教学新模式
浅谈初中班主任如何“以生为本”做好班级管理工作
提高小学音乐课堂提问有效性的策略
循循善诱,实施生本化初中语文课堂提问
中小企业市场营销策略分析
初中英语语法教学的实践与认识
探析初中历史高效课堂构建的基本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