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产抗病大豆新品种石黑豆3 号的选育

2022-11-17 01:53师立松张艺龄金素娟李占军
中国种业 2022年8期
关键词:夏大豆区域试验黑豆

牛 宁 赵 璇 颜 硕 师立松 刘 方 张艺龄 金素娟 李占军

(石家庄市农林科学研究院/河北省大豆产业技术研究院,石家庄 050041)

黑豆起源于我国,因其具有高蛋白、低热量的特性[1],并且食、药兼用[2],素有“植物蛋白之王”的美誉[3],在促进农业种植结构调整、产业提升和保证人民营养健康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河北省地处华北平原,光热资源充足,具有生产优质大豆的自然条件和地理优势,自古以来就有种植黑豆的传统。近年来随着公众对绿色健康食品需求的快速增长,河北省黑豆的种植面积也在逐年扩大,但在实际生产中存在品种老化、单产水平低、不抗病、不适应机械化作业等问题,严重影响了河北省黑豆生产的发展。因此,开展黑豆新品种选育工作显得尤为重要。石黑豆3号是石家庄市农林科学研究院选育的高产抗病夏播黑豆新品种,2021 年通过河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审定编号:冀审豆20219008。该品种选育的同时,对其栽培技术进行了优化研究,形成了品种的配套栽培技术,从而促进产量潜力的发挥,提升河北省夏播区的黑豆生产水平,促进黑豆产业发展。

1 亲本来源及选育过程

1.1 母本汾阳黑豆2 号是石家庄市农林科学研究院搜集保存的黑豆种质资源,该种质植株直立,株型收敛,亚有限结荚习性,籽粒圆形,叶卵圆形,种皮黑色、有光泽,百粒重19.8g,不裂荚,夏播生育期100d 左右。

1.2 父本化诱5 号是由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农业资源研究中心与石家庄市农林科学研究院采用甲基磺酸乙酯+平阳霉素复合处理“诱变大粒”选育而成的集优质、高产、抗病、适应性广于一体的大豆品种。该品种高产稳产,参加区域试验与生产试验产量表现突出,均居第1 位;品质优良,粗蛋白含量43.86%,粗脂肪含量19.63%,蛋白质和脂肪总含量63%以上;籽粒大,百粒重27.2g 左右,商品性好;抗逆性好,适应性广。化诱5 号配合力高,自育成以来,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已被多家育种单位引种,培育出了一批优异的后代材料。

1.3 选育过程2008 年以汾阳黑豆2 号为母本、化诱5 号为父本进行杂交,20 朵花共计收获种子12粒。2009 年单粒点播于大田。经与母本比较,淘汰假杂种,得到8 株真F1,秋季收获混合脱粒。2010年6 月 到2013 年10 月 对F2~F4进 行 定 向 选 择。2014 年在株行试验中,发现株行148 表现生长整齐,荚多、抗倒,将此株行收获计产,每667m2折合产量221.36kg,比临近对照品种增产5.86%,将此品系命名为石148。2015-2017 年此品系连续3 年参加产量比较试验,均比对照品种增产显著,将其更名为石黑豆3 号。2018-2019 年参加河北省夏大豆特用组区域试验。2020 年参加河北省夏大豆特用组生产试验。2021 年通过河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审定编号:冀审豆20219008。

2 品种特征特性

2.1 农艺性状石黑豆3 号夏播平均生育期107d。亚有限结荚习性,株型收敛。平均株高110.1cm,底荚高度22.4cm,主茎节数20.0 个,有效分枝数1.4个,单株有效荚数36.9 个,荚粒数2.4 个,百粒重25.0g。叶卵圆形,紫花,茸毛棕色,籽粒椭圆形,种皮黑色,种脐黑色。

2.2 品质分析经河北省农作物品种品质检测中心测定,2018 年粗蛋白(干基)含量40.45%,粗脂肪(干基)含量19.40%;2019 年粗蛋白(干基)含量38.63%,粗脂肪(干基)含量19.92%。综合2 年检测结果,石黑豆3 号平均粗蛋白(干基)含量为39.54%,粗脂肪(干基)含量为19.66%。

2.3 抗性分析2019 年经南京农业大学国家大豆改良中心室内人工接种大豆花叶病毒鉴定抗病性,石黑豆3 号高抗大豆花叶病毒病流行株系SC3,高抗大豆花叶病毒病流行株系SC7。田间抗倒性强,成熟时落叶性好,不裂荚。

3 产量表现

3.1 区域试验石黑豆3 号于2018-2019 年参加河北省夏大豆特用组区域试验,2018 年每hm2平均产量为2293.5kg,比对照品种冀黑豆1 号增产9.5%;2019 年平均产量为2521.5kg,比对照品种冀黑豆1 号增产14.9%;2 年平均产量为2407.5kg,较对照品种冀黑豆1 号增产12.2%。

3.2 生产试验2020 年参加河北省夏大豆特用组生产试验,石黑豆3 号每hm2平均产量为2539.5kg,比对照品种冀黑豆1 号增产10.3%。

4 关键栽培技术

4.1 适时播种石黑豆3 号适宜在河北省中南部夏播种植。一般6 月上旬到7 月上旬均可播种,生产中力争6 月25 日前完成播种。播种深度3~4cm,利于出苗,播量为75~90kg/hm2,行距40~45cm,种植密度控制在22.5 万株/hm2左右。

4.2 水肥管理播种前施足底肥,造好底墒。底肥以磷钾肥为主,每hm2可施磷酸二铵225kg 和硫酸钾75kg,或施氮磷钾三元复合肥300~375kg。苗期要促苗早发,4~5 片真叶时每hm2追施尿素225kg作提苗肥。鼓粒期保证供水充足,有利于保荚增粒。后期遇旱注意浇水,以促粒重。

4.3 病虫害防治花荚期注意及时防治点蜂缘蝽、大豆蚜虫等害虫[4]。大豆蚜虫、红蜘蛛、豆天蛾要在3 龄幼虫前进行防治,大豆食心虫、豆荚螟在成虫产卵盛期进行防治。防治食叶性害虫一般选用菊酯类杀虫剂,效果较好。

4.4 适时收获收获前要注意田间观察,豆粒变硬、摇动茎秆籽粒发出声响且叶片脱落达90%时[5],可进行人工收获。机械收获则应在完熟期进行。需要注意的是,无论人工收获或机械收获,最好在晴天无露水时进行,以保证籽粒的商品性。

猜你喜欢
夏大豆区域试验黑豆
傻蛋儿捞黑豆
自炒黑豆茶
优质夏大豆绿色高效种植模式思考研究
黑豆豆
为何要多吃醋泡黑豆
GGE双标图分析在糯高粱品种区域试验中的应用
鹰嘴豆新品种区域适应性试验评价
施氮时期对大豆结瘤和生长的影响
夏大豆鼓粒特性及其与气象条件关系研究
2008年襄樊市中稻品种区域试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