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与农产品检测中质量控制的优化策略探究

2022-11-17 05:06张晓英
食品安全导刊 2022年19期
关键词:农产品食品人员

张晓英

(荣成市检验检测中心,山东威海 264300)

在现代农业发展背景下,农业种植逐渐向规模化方向发展。为提升农业产量,化肥及农药的使用率也显著提升,虽能够有效增加农民效益,但过量农药及化肥的使用也造成了农作物产品农药残留超标的问题,其中以非季节农作物为甚[1]。另外,种植以及生产过程中杀虫剂、激素以及催熟剂等的使用也会加重食品安全问题。部分农作物种植中若生长土壤汞、铅等金属物超标也会造成农产品重金属污染,流入市场后将会威胁消费者身体健康[2]。相关检测人员能够通过残留试验、药效试验以及环境试验对农产品食品进行检测,评估其中重金属含量和农药残留情况,避免有安全隐患的农产品到达消费者手中。但当前我国在食品农产品质量检测中仍存在诸多问题,需要通过优化质量控制确保食品安全。

1 食品与农产品质量检测现状

1.1 食品与农产品检测体系不健全

我国地域辽阔,农产品生产与食品加工均较为分散,食品与农产品生产、加工至销售需要经过多个程序和部门机构,检验内容复杂,质量控制难以把控,食品质量监管部门更是难以达到点对点的针对性管理,造成质量检测体系不符合当前高质量食品检测要求[3]。另外,由于经济发展较不均衡,对于经济较为落后的偏远地区,相关制度建设更需要得到进一步完善,农产品与食品质量检测不能够真正满足消费者的质量需求。

1.2 质量控制与检测内容有待完善

我国经济发展水平自进入21世纪以来得到了急速提升,且人们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也得到了极大改善,对于食品、农产品安全问题投入了更多关注。但食品与农产品质量检测却并未完全跟上经济发展的步伐,在进行质量检测的实际工作中参照标准与实际质量需求存在差异,造成农产品质量数据真实性不强[4]。但是,我国农村和城市经济发展、物质水平均存在一定差异,专业化的检测设备和先进的检测技术广泛存在于大城市,对于经济发展相对滞后的农村地区而言覆盖率则较低,专业检测机构和先进化技术管理人员缺乏,相关质量检测的内容亟待完善,造成食品与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存在一定的盲区,为食品、农产品安全埋下隐患。

1.3 检测人员技术水平低

专业检测人员是实施食品与农产品质量检测的直接参与者,人员素质直接关系到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和科学性。但就当前发展过程来说,我国还存在质量检测人员专业性不强、技能水平掌握度不高以及责任意识有待提升等问题[5]。甚至有时会出现人员因不熟悉检测设备而造成设备损坏、结果误差较大等,对食品农产品质量控制的有效性的提升造成了极大阻碍。

1.4 设备管理不规范

对于食品农产品安全检测工作来说,仪器设备在其中起到极为关键的作用,若不做好仪器设备的科学管理将极大地影响到最终的检测结果。仪器精准度的维护和日常检修是保证检测质量的重要工作,部分检测机构却并未重视这一环节,使日常维护工作不到位,造成检测结果远超误差允许范围,不能够有效防范不合格食品、农产品进入市场,进而可能损害消费者权益,造成安全问题。除日常维护外,在仪器设备使用前需要对设备予以校准,但由于管理规范性的缺乏,校准工作在部分地区也并未得到严格实施,造成仪器检测精准度有待提升,食品与农产品检测质量受到极大的负面影响。

2 问题出现的原因

2.1 生产主体重视度不高

生产主体重视度不高是造成食品农产品质量检测问题的关键要素之一,且检测内部机构之间存在信息孤岛的问题,相互缺乏交流沟通,不能够及时认识到检测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予以针对性解决。除此之外,检测工作者态度不端、重视度不高、责任心不强等也是降低质量控制有效性的关键,进而造成结果数据存在误差,不合格产品被投入流通市场。此外,对当前检测政策有全面了解也是食品与农产品质量检测人员的重点工作内容。但是,部分工作人员却并未积极学习当前政策的相关知识,对于现代检测技术的掌握度也不高,造成最终检测质量难以得到有效提升。

2.2 产业化水平较低

当前若想提升产品质量就必须实现食品农产品产业化管理,但就我国当前经济发展水平来说,经济发展区域性差异较大,经济发展水平不平衡是阻碍产业化实现的一大重要因素。偏远地区、农村地区等相对于其他地区而言,生产力较为落后,与之相关的生产观念、检测技术水平等也较为落后,使得食品质量安全无法在制度和技术支撑下得到有效保障。由于产业化难以实现,当前食品生产也存在简单化问题,农产品种植也多由妇女、老人进行,农村青壮劳动力大量进入城市工作,造成种植产业化能力不高、劳动力水平下降以及生产技术难以提升,对食品、农产品质量管理也会形成一定的负面影响。

2.3 资金投入不足

资金投入是实现食品、农产品质量控制以及提高检测结果准确性的关键要素,也是维持整个质检过程有序进行的基础保障。但就现阶段而言,相关部门对于食品、农产品质量控制资金投入不足问题也时有发生,使得质检工作难以有序进行,检测设备和检测技术难以得到及时更新和升级,设备校准也难以有效推进,质检工作面临极大挑战[6]。质量检测设备是质检过程中最重要的环节,若不能够实现设备的更新、优化,就会使得质检、食品质量安全检测工作难以满足不断提升的食品质量安全要求,食品、农产品质量控制升级转变面临阻碍。

3 食品与农产品检测质量控制优化策略

3.1 提升检测人员的专业能力

相关部门必须重视对于检测人员的高质量管理。①需要设置合理的安全检测岗位,对相关人员进行定期培训,从认知水平、技术能力、责任意识、职业素养以及操作水平等方面对相关人员进行全方位管理,且在培训工作结束后要进行有效的考核,保证人员持证上岗,提升人员综合质量。②在人员投入质量检测工作后,也要重视对于人员的监控和评价,将人员能力保持情况作为关注的重点,从人员对比、能力验证以及实验室对比等途径加强人员控制和管理质量。

3.2 健全质量控制体系

质量控制内容待完善、相关标准待健全是造成食品、农产品质量控制有效性难以提升的关键问题。因此,相关部门需要进一步提升对于食品、农产品质量控制的重视程度,加强质量监管,进一步构建更加完善的、有效的质量控制体系。质检部门也需要遵照规章制度严格进行各项工作,坚决避免人员责任心不强、工作懈怠、农产品检测严谨性不高等问题[7]。①各部门之间需要加强交流沟通,通过有机衔接提升部门间的监督意识和合作能力,通过相互协作促进各部门工作质量稳步提升,完善食品与农产品质量检测各过程。②还需要建立起部门责任制度,合理剖析当前质量检测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若工作涉及多个部门则需要通过联合会议对食品检测问题进行进一步磋商,征集各部门意见,制定出最佳解决策略,防止出现缺位、越级等问题。

3.3 优化质量控制与检测技术

在经济发展水平与科学技术不断提升的背景下,食品农产品质量控制也要将先进的技术成果积极引入工作当中,全面提升质量控制准确性,优化质量检测工作。先进技术的应用能够在更大程度上减少由于人工参与造成的不可避免的差错和人力成本。此外,在5G、大数据等现代化信息技术的应用下,数据能够实现远程传输,各部门管理人员均能够实现数据检测的远程监督并提出有效的改善意见,极大规避了检测风险,提升质量检测的有效性。此外,数据监控对于企业需求、市场发展趋势等的动态监测,需合理满足市场需求。

4 结语

加强食品农产品质量监管是保证消费者权益、提高人们幸福指数的关键措施,相关部门必须认识到当前食品、农产品检测中存在的问题,优化质量控制体系,积极引入先进检测技术,全面提升检测人员的工作质量和水平,提升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和科学性。

猜你喜欢
农产品食品人员
农产品网店遭“打假”敲诈 价值19.9元农产品竟被敲诈千元
国外如何进行食品安全监管
打通农产品出村“最先一公里”
各地农产品滞销卖难信息(二)
让刑满释放人员找到家的感觉
食品造假必严惩
不得与工会组织任职期内人员解除劳动合同
竟然被“健康食品”调戏了这么多年
农产品争奇斗艳
急救人员已身心俱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