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论文写在祖国的江河湖泊和世界的大洋大海上

2022-11-17 16:05郑卫东
新民周刊 2022年40期
关键词:育人

郑卫东

2021年7月1日,上海海洋大学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 周年升旗仪式隆重举行。

这是一所与祖国同呼吸、与时代共命运的学校。

1904年,为抵御侵渔、维护海权,著名实业家、教育家张謇主张“渔权即海权”,向清廷倡议创办水产学校。辛亥革命(1911年)后,江苏省政府临时会议决定将水产学校正式纳入国民技术教育范畴,开列预算。后经黄炎培襄助和首任校长张镠竭力筹措,于1912年正式创办江苏省立水产学校。

创校110年来,上海海洋大学始终秉承“渔界所至,海权所在”的创校使命,始终践行“勤朴忠实”的校训精神,始终坚持“把论文写在世界的大洋大海和祖国的江河湖泊上”的办学传统,坚持“从海洋走向世界,从海洋走向未来”的开放理念,始终与国家和民族同呼吸、共命运、齐发展,为国家水产、海洋高等教育和科技事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2017年入选国家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2022年入选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建设一流大学,关键是要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建校110年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学校扎根中国大地,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牢牢抓住人才培养这个关键,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大师荟萃,群英云集,涌现了众多学科领军人才,培养了10万余名优秀学生。

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教育人,用党的理想信念凝聚人,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人,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使命激励人,把思想政治工作作为学校教书育人的生命线,守牢高校意识形态主阵地,强化理想信念和价值引领,全面推进“大思政课”综合改革。整合各方育人资源,一体化构建内容完善、标准健全、运行科学、保障有力、成效显著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使思想政治工作贯穿学科体系、教学体系、教材体系、管理体系,实现课内课外结合、网上网下结合、校内校外教育结合的360度思政大熔炉“三全育人”格局。面向新生开展“品读海大”教育,深化“三全育人”落实机制,努力培养“既心怀国之大者,又践行勤朴忠实的新时代海洋人”。

厚植知农爱农情怀,坚定强农兴农使命。根植中华,情系民生,致力培养 “一懂两爱”(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应用研究型人才。学校始终把培养更多知农爱农的新型人才、产出更多强农兴农的科技成果,作为办学的奋斗目标和方向。发挥农学课程的育人功能,让广大学生真正了解农业、了解农村、了解农民,努力为“三农”事业发展作出应有贡献。扎实开展耕读教育,把耕读教育和思政教育、专业教育、劳动教育有机融合,积极引导学生勤耕深读、知行合一、砥砺求索。不断深化大学生“三农”情怀、提升大学生“三农”能力,积极引导广大青年学子在广袤农村大地上挥洒青春、成就梦想。

服务国家战略需求是新一轮“双一流”建设重点。学校始终并将持续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主动融入国家战略和地方发展中肩负时代使命。

服务国家种源安全。聚焦种质,创制水产“芯片”。团头鲂“浦江2号”生长速度比基础群体提升34.2%—38.3%,体重变异系数<10%,耐低氧能力提高27.0%。在10省市进行生态养殖,养殖面积累计超过6万亩,养殖效益比普通团头鲂高15%—20%。

采用人工诱变和单性育种技术,培育出我国第一个紫菜新品种“申福1号”和第三个坛紫菜新品种“申福2号”,均具有生长快、产量高、品质优、晚熟和耐高温等优良特性,两个新品种在浙闽沿海累计推广超过10万亩,增产20%以上。选育起始于2004年,是按照配套系聚合育种的技术路線选育出来的中华绒螯蟹“江海21”,它具有生长速度快、步足长、额齿尖等特点,在产业界有“大长腿”之称,目前已推广至全国16个省区市养殖。“江海21”育种过程中将科研院所、良种生产单位、技术推广机构、公司和养殖专业合作社的资源与人才联合起来,建立了产学研结合、育繁推一体化的育种联盟,形成了边育种、边生产、边应用、边产生效益的水产生物育种格局。

培育“康乐蚌”、三角帆蚌“申紫1号”、“申浙3号”等珍珠蚌新品种,创新大规格珍珠插核技术和再生珍珠培养技术,创建蚌鱼混养模式,实现生态和经济效益双赢。缢蛏“申浙1号”新品种具有生长速度快、形体大、个体重、抗逆性强等优点,可稳定遗传。助力长三角成为全国海水双壳贝类良种创制与绿色养殖新高地、现代水产种业与绿色养殖技术策源地。

服务国家海洋强国战略。开展海洋科技前沿研究。自主研制的万米级着陆器,成功着陆马里亚纳海沟10918米深渊,首次测定深渊海底总耗氧速率;发现了天然气水合物分解形成海底冷泉的新机制,揭示了冷泉渗漏甲烷厌氧和有氧氧化过程中微生物与微量元素之间的偶联关系;联合多个国家完成了全球首次南极磷虾资源单季环极并行调查,实现了南极磷虾资源调查史上重要突破。

2022年6月8日,国内首艘远洋渔业资源调查船——上海海洋大学“淞航”号再次起航,开展第12次科考任务。

建成我国第一艘远洋渔业资源调查船“淞航”号及亚洲最大、世界第三的渔业工程水动力学实验水槽。建成全球独特的极端微生物菌株库、基因库、化合物库等战略资源储备体系,为全球海洋渔业资源可持续利用和科学养护、深入参与全球海洋生物资源治理提供关键依据。

培养远洋渔业人才。与中国水产总公司、上海水产集团有限公司、中国远洋渔业协会合作成立远洋渔业学院,创新政产学研四位一体的育人新体制,已累计培养4200余名国际化、复合型遠洋渔业专业人才,他们的足迹遍及全球四大洋和40多个国家与地区。远洋渔业学院核心团队获评国家级教学团队、首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指导学生获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和学科竞赛奖20多项,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省部级科技进步一、二等奖、省部级教学成果一等奖等20余项。打造远洋渔业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维护国家海洋权益。

2022年9月30日,“ 淞航” 号执行2022年度公海渔业资源综合科学调查任务凯旋。

服务乡村振兴战略。制定乡村振兴科技创新行动方案,成立乡村振兴研究院。推广稻鱼综合种养技术,服务乡村振兴战略。学校利用学科优势,组建“渔业科技教授博士服务团”、社情考察团等,组织师生打造“行走的课堂”。多年来,学校师生多次深入西部和革命老区,在新疆、西藏、贵州等地开展精准扶贫服务,取得了一系列令人瞩目的成绩。

在西藏,王成辉教授牵头,带领研究生、本科生多次前往西藏,助力日喀则地区“亚东鲑产业基地”建设,实施精准扶贫。短短4年,在亚东建成了1个繁育基地、3个鱼种培育基地和1个成鱼养殖产业园,使亚东率先在西藏脱贫摘帽,探索形成“攻克一批难题、传授一批技术、培养一批人才、支撑一项产业、脱贫一方民众”的精准扶贫可持续发展之路,促进了当地居民从“牧民”到“渔民”的转变。

服务生态文明建设。成立农业农村部长江水域生态保护战略研究中心,与上海市水生野生动植物保护研究中心,连续三年开展“十省百县千户”长江退捕渔民跟踪调研。开展浒苔治理、湿地修复、港口安全、富营养化海域生态修复、海洋生物资源养护以及海洋污水处理研究。上海海洋大学港航生态安全研究中心成为我国首个拥有双证(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委员会CNAS和中国计量认证CMA资质证书)的专业从事船舶压载水检测的实验室,也是我国唯一具有国际互认资质的压载水检测实验室。

服务崇明世界级生态岛建设,开展全方位、多层次崇明岛水生生物资源调查,摸清了崇明岛河道、湖泊、滩涂等全岛水域的水生生物资源“家底”,建立数据库和基因库。组织专业教师带队,不同专业学生组成社情考察团,围绕长江十年禁渔后渔民生活状况、崇明等地水生生物资源等不同主题开展调研和考察,带领学生深入一线了解农民、农村的实际情况,培养学生对三农的热爱,引导学生用所学知识服务三农,激发学生科技服务农业农村的热情。

学校开创了“学科文化”新领域,初步形成学科文化研究与传播“新高地”,既是一流学科建设的文化成果的学术固化、数代“大师”精神的传承,又以一种新的形式传播了学科文化,彰显了学科与文化的自信。

传承百十年办学精神,深度挖掘学科专业文化内涵,挖掘校训、校标、校歌以及创校使命、办学精神等的内涵和红色基因,凝练学校精神文化、学术文化、制度文化等内涵,形成学校特色文化体系;加强校史馆、博物馆建设,开展爱国荣校主题教育;发挥学科优势,传承大师精神,编写校本育人教材,开展海洋意识、耕读教育,发挥“海韵讲座”“蟹文化节”等品牌活动育人作用;围绕校史精神传承,夯实以校园景观校史“七道门”为主轴的“品读海大”、原创沉浸式环境戏剧、校园大师剧、爱国剧等系列校园文化品牌。

深入开展海洋文化、龙舟文化、渔文化、食品文化等特色本底文化研究与传播,进一步丰富育人资源。加强校风、教风、学风建设,推动形成学生爱学、善学、勤学,教师潜心育人、静心治学的育人文化。积极推进校友文化建设,大力宣传优秀校友典型,发挥示范带动作用,激发广大校友与在校学生爱校荣校情怀。

短短4年,在亚东建成了1个繁育基地、3个鱼种培育基地和1个成鱼养殖产业园,使亚东率先在西藏脱贫摘帽。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办好我国高等教育,必须坚持党的领导,牢牢掌握党对高校工作的领导权,使高校成为坚持党的领导的坚强阵地。

坚持党对教育事业的全面领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

学校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坚持“四为”方针,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及十九届历次全会、庆祝建党100周年大会等会议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将党的教育方针有效融入学校各项工作中。

以高质量党建强化党的领导,引领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

学校党委始终把抓好党建作为办学治校的基本功,着力健全党建工作体系,压实党建工作政治责任,增强基层党组织政治功能,推动党建与学校事业发展深度融合。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高校党的建设工作重要论述,坚持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严格落实民主集中制,修订党委常委会、校长办公会及议事规则,强化党委管大局、谋大事的地位与能力。

认真落实《中国共产党普通高等学校基层组织工作条例》,坚持政治建设统领,健全党建工作体系,压实党建政治责任,把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贯穿“双一流”建设全过程,贯穿教学、科研、管理全过程和各方面,推动党建与事业发展深度融合,开创了学校发展新局面。

胸怀千秋伟业,百十只是序章。

学校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坚定历史自信,坚持立德树人,聚焦“双一流”建设,海洋、食品、生物特色学科为支撑,多学科协调发展的高水平应用研究型大学发展目标,在建校110周年、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要时刻,汇聚新时代 “双一流”建设强大精神动力,迈向高质量发展之路,朝着建成世界一流特色大学的目标勇毅前行。

猜你喜欢
育人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兼爱育人谱新篇 奋楫扬帆再出发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育人以“礼”·传承美德
一校一品 劳动育人
实施“四三三”育人工程 提升“三全育人”质量
“我们都是CEO”育人模式简介
十年送刊路 十年育人情
“珠”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