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海绵城市理念的滨水景观设计

2022-11-18 16:52鲁丹刘译浓
现代园艺 2022年14期
关键词:滨水海绵景观设计

鲁丹,刘译浓

(青岛市市政工程设计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山东青岛 266000)

海绵城市主要是指城市具备类似海绵的储水、排水能力,从生态环境的角度来看,这种城市建设方式可以令城市与自然规律有效融合到一起,通过应用雨水收集、可持续性排水等系统,进一步提升城市居住的舒适性。现阶段,基于海绵城市理念,开展滨水景观建设成为推动绿色化城市建设的有效方式之一。2016 年4 月,青岛市顺利通过住建部组织的评审,成为全国海绵城市建设第2 批试点城市。在海绵城市理念的指导下,青岛滨水景观工程的建设水平得到很大提升。

1 海绵城市理念概述

1.1 内涵

从字面意思上看,将城市建设成为具备吸收雨水能力和弹性调节能力的现代化都市,可发挥出海绵物质特征,能够在降雨时吸收雨水,并保存在相应的结构中,通过净化和下渗作业,传递到浅层地下水位置,在旱季来临时释放出来,用于市政给排水和河道网络中,以此提升城市的适应能力,对雨水实现高效利用,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目标,以及城市发展兼顾环境的原则。

1.2 特点

海绵城市结构体含有较为丰富的水系,能够基于原本的供排水管线,将自然要素注入到城市规划中,形成协调统一的整体。与此同时,净化和存储雨水,契合资源反复利用的要求,在丰水期吸收存储水资源,在干旱期释放水资源,不仅解决了水患问题,而且能够维持城市水系统的科学运转,使得基础设施和绿地等均发挥出不同的作用效能。

1.3 重要价值

海绵城市理念在环境适应性方面具有强大的优势,当雨季到来时,海绵城市能够实现吸水蓄水和净水,从而有效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同时降低城市排水管道的压力。并在需要时实现放水,例如,将水用于城市道路清洁、城市公园绿化以及城市湖泊水资源更新等。在海绵城市建设过程中,必须要以生态建设为核心,立足于自然生态系统的基础上,使用人工的方法进行适当改造,从而优化城市排水防涝系统,有效收集雨水,净化雨水,实现水资源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

2 基于海绵城市理念的滨水景观设计原则

海绵城市作为“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的一种通用化表述方式,在实际应用过程中能够就地或者就近对雨水进行“吸收、储存、渗透、净化”,经过处理的雨水不仅能够补充城市地下水、调节城市水循环,还能在城市出现干旱状况时,“释放”存储的雨水,提升水在城市内的循环利用效率。现阶段,应用海绵城市理念进行滨水景观设计时,需保证设计遵循生态性、协调性与系统性原则。

具体来说,在滨水景观设计过程中,首先,需要保证设计遵循生态性原则,即在设计过程中,要保证滨水景观在进行水的循环利用过程中具备开放性与重复循环使用性,以便为城市的未来建设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其次,滨水景观作为连接城市与水域的关键性媒介,必须具备一定的防洪抗旱作用,对此,设计过程中必须强化对基础设施安全性的管理,提升滨水景观设计的协调性,在避免强降雨对滨水区域造成不利影响的同时,保证滨水景观能够在干旱天气为城市绿地提供水源,保证城市整体的水系安全。

3 基于海绵城市理念的城市滨水景观设计策略

在当前的社会发展过程中,基于海绵城市理念开展滨水景观设计,不仅能使景观满足城市居民需求,还能为生态环境健康可持续发展提供助力。滨水景观设计过程中,要遵循“规划引领、生态优先、安全为重、因地制宜”规划设计理念,以保护当地为基础,通过保护城市水域敏感区域的方式,为提升城市周边河道自然生态系统自我修复能力提供助力,保障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3.1 道路景观海绵体的设计

青岛作为一个滨海城市,在其整体规划中,道路在整个城市面积中占据非常大的比例,通常为10%~25%,为保证城市规划建设的整体质量能够满足预期要求,将海绵城市理念融入道路景观设计中就成为一项极为重要的工作。现阶段,在大部分海绵城市的建设过程中,景观道路的建设方法是:首先,以砂砾、碎石为主要材料,在道路定位层铺设透水基层,其铺设目的在于净化降落、流淌到路面的水资源。其次,利用网格铺设具备凉水导水性的PP 塑料管道,为后续水资源的储存与导出提供助力。最后,在路面铺设透水砖、透水混凝土、透水沥青等具备透水性的透水面层,保证空气与雨水能够在路面下的土层中有效循环,保证土壤中微生物的活性,提高土壤中有机物的分解速度,为水资源的净化工作提供助力。需要注意的是,由于这种具备较强透水性的景观道路抗压性较差,因此,这种道路大多被铺设在人行道、景观广场等部分的景观道路设计过程中,在提升环境美观度的同时,达到保持土壤湿润、提升道路摩擦力、吸收噪音等目的。举例来说,李沧区文昌路就通过将城市生态系统与雨洪控制工程融为一体的方式,在节约工程建设整体成本的同时,降低了当地城市内涝问题出现的可能性。

3.2 生态廊道的规划设计

在海绵城市建设过程中,生态廊道作为隔离或连接城市、海滨景观各空间的生态板块,提高生态廊道的规划设计质量不仅能够有效结合不同生态系统,还能构建多样化的城市生态体系,提升城市生态系统的平衡性,为水资源的利用以及生物的健康生存提供助力。具体来说,在海滨景观生态廊道设计建设过程中,首先,在明确海绵城市理念的基础上,通过将沿河道路、低洼地带以及水塘位置规划到生态廊道体系内,在使生态廊道为海滨景观提供水资源的同时,净化并调节这部分地区的用水情况,分级打造雨洪净化湿地,缓解城市内部的洪涝风险。其次,在河道自然驳岸建设过程中,生态廊道不仅能够提升河流的自净能力,还能为河流中的各种生物提供更为舒适的生活环境,使河道具备更为顽强的生命力。再次,河道周边的生态廊道建设过程中,可以通过营造人工密林的方式,最大限度地还原生态地貌,为城市营造一片“城市海绵绿肺”,强化生态廊道的观赏效果,在美化城市环境、提高城市空气洁净度的同时,为人们的身体健康提供保障。最后,基于海绵城市理念,滨水区域景观设计要能切实满足城市的发展需要,推动城市、自然环境以及滨水景观之间的稳定可持续发展,在生态廊道的建设过程中,可将廊道建设与河道整治工作科学结合,通过避免滨水景观设计破坏水文系统,以城市水系与河道水系建立沟通的可能性的方式,进一步提升城市水系的流动性以及河道周边的安全性,促进人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和谐统一,推动城市的健康发展。

3.3 植物景观的规划设计

在滨水景观设计过程中,可以从陆地、水域等空间维度进行植物井水配置,水生与陆生植物的选择与配置情况与区域美观性与水体污染净化情况之间存在直接的联系。现阶段,为更好地体现海绵城市生态理念,植物景观规划过程中,在考虑到城市建设需要以及当地气候、土质、水文等条件的基础上,可以通过提升植被配备合理性与多样性的方式,进一步强化海滨景观的蓄水能力与水源涵养能力,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具体来说,由于滨水区域的生态环境较为脆弱敏感,因此,在选择规划植被的过程中,不仅要考虑到涉及地点区域性降水的特点,保证植被的自然生长规律与当地气候条件相适应,还要通过合理安排水生、地被、灌木以及乔木等植被组合比例的方式,保证搭配植被的美观性。一般情况下,滨水区域的水位相对较高,因此,在选择滨海景观植被种类的过程中,必须保证所选择的植被均具备良好的抗涝性,以便在该区域出现强降雨的情况时,不仅能及时吸收雨水,还能依靠自身较为发达的根系将积水引入地下,缓解城市内涝。比如,青岛在滨水区域滨水景观设计过程中,为使植物充分发挥自身的作用,提高当地的环境水平,在考虑到当地环境气候条件、河道周边环境与排洪需要的基础上,通过合理选择具备较强观赏性的生命植被,并以科学搭配的方式,营造出生态健康的多元化生态群落景观,不仅进一步丰富了滨水区域景观的空间感与层次性,还使植被景观在每个季节都能为人们带来不同的感官体验。

3.4 广场海绵体的设计

广场作为当前海绵城市建设过程中的关键组成部分,不仅能为人们提供休闲娱乐的场所,还是一个城市文化理念的体现。现阶段,在滨水景观设计的过程中,为保证广场海绵体的设计能够满足城市预期建设需要,在广场设计时,需要详细勘察和分析广场周边人口密度、地形地貌特征,充分贯彻低影响开发的技术理念,采用特色化铺装的方式,提升广场路面的渗水性能。另外,还可以有效结合广场的雨水储蓄设施与下沉式广场,在发生强降雨时,下沉式广场能够起到一定的蓄水作用,减少城市路面雨水径流量,降低区域防洪压力。

另外,在广场海绵体设计过程中,可以将当地的人文历史与城市文化特点融入广场整体设计建设当中,将广场作为整个海绵城市与滨水景观建设相连接的标志,以点带面地优化整体城市地域文化与人文特色的建设情况,为城市底蕴的增加提供帮助。

4 基于海绵城市理念的滨水景观设计影响

近年来,在城市滨水景观建设的过程中,由于应用海绵城市的理念构建滨水区域生态景观,不仅能进一步优化城市内的水循环系统,还能为城市经济生态的稳定发展提供保障,因此,在城市化进程不断推进的过程中,基于海绵城市理念进一步提升城市内水资源的利用率,改善城市内的生态环境、提高城市经济发展的效益,扩大城市的社会影响,已经成为当前开展滨水景观建设的优势之一。

4.1 改善生态环境

在城市发展建设过程中,城市生态环境的健康发展离不开水资源的循环利用,滨水景观建设过程中,大多以构建和谐稳定的生态环境作为建设的重点,并利用多样性的技术手段对滨水景观的自然环境进行优化保护,这种情况的出现使得滨水景观建设完成后,该区域可以通过对水资源的过滤净化、重复利用的方式,在进一步减少区域水污染面积的同时,补充地下水资源。同时,在滨水景观建设的过程中,种植多样化绿植,一方面提高了景观设计的立体感与观赏性,另一方面还能净化城市空气,为提升城市居民生活质量、城市人文环境的健康发展提供保障。

4.2 提高经济效益

基于海绵城市的滨水景观设计作为一种新型的城市建设方式,与传统的景观设计相比,具备设计、原料、施工等价格比较低,管网系统铺设合理,能够提升水资源循环利用率等优点。具体来说,传统的景观建设不仅在设计建设过程中需要消耗大量的成本,在长时间的维护过程中同样需要消耗较多的资金,相比而言,滨水景观设计因其具备较强的生态性,不仅能重复利用水资源,而且可以有效节约工程整体的施工维护成本。同时,在当前的社会发展过程中,海绵城市作为青岛的一个重要标识,在城市运转过程中,由于滨水景观能够吸引更多的游客前来观光,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促进城市的经济发展,进而构建生态、人与城市和谐发展的良好局面。

4.3 增强社会影响

基于海绵城市理念的滨水景观建设基础主要是自然环境,但由于景观的主要建设者是人,因此,自然与人工成为滨水景观建设的关键点。近年来,随着人们的工作生活压力不断增加,对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不断提升,滨水景观作为海绵城市建设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其中具备极大面积的绿植,并且绿植景观具备较高的美观度,在实际应用过程中,不仅能起到涵养水源、净化空气的作用,还能为人们提供舒适美观的休憩场所,极大地提升城市居民的幸福感。

青岛李沧区作为西北部老城区的海绵城市试点,选择使用“海绵+”城市建设理念,有效解决了老旧小区雨污混接、水质黑臭、内涝严重等问题,使片区民众亲身感受到了海绵城市建设所带来的益处;同时,在城区建设和改造中,选择铺装透水砖,在公园、水库建设中,增设生态草沟、生态旱溪以及雨水花园等,累计增加水面面积约0.74hm2。

4.4 凸显地域特色文化

每个城市都有历史特殊的地域特色文化。在已建的滨水景观设计中,河道与地面景观的连接处大多呈坡状,而大面积的自然绿地是较为普遍的绿化景观;在亲水区则是亲水平台、亭廊较多,设置一些滨水广场、喷泉等,这些景观虽然可以满足一般性的景观需求和市民休憩需求,但缺乏特色,千篇一律,也没有季节性景观的层次。在滨水园林景观设计时,应充分考虑地域特色文化,结合当地的历史、文化、民俗风情等,营造独一无二的地域文化特色景观。

5 结语

综上所述,滨水景观是集中体现城市特色的特殊地域,人们可以在这些独特的景观中感受到一个城市的人文环境、地理风貌、文化背景,是对一个城市综合印象的体现。在当前的城市化建设不断推进的过程中,城市内建筑物的涌现以及硬质地面面积的不断扩大,使得城市内的绿植面积不断减小,这对城市环境造成了极为不利的影响。面对这一问题,基于海绵城市理念开展滨水景观设计,因其具备调节城市环境的效果,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因此,城市滨水景观设计要重视海绵城市理念的合理运用,在景观规划设计中注重人与自然的关系,营造人水和谐的特色景观,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愿景。

猜你喜欢
滨水海绵景观设计
解读“海绵宝宝”
超级海绵在哪里?
竖琴海绵
城市滨水景观设计研究
城市河道滨水景观设计发展探究
体现地域文化的城市滨水景观设计研究
浅析滨水景观模式
伍丹景观设计作品
张鑫、靳政景观设计作品
蔡清景观设计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