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PAP 联合不同时间应用肺表面活性物质对早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儿预后的影响

2022-11-18 00:33颖,罗
医学信息 2022年19期
关键词:胎龄血气早产儿

魏 颖,罗 芳

(上饶市人民医院儿科,江西 上饶 334000)

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neonatal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NRDS)又称新生儿肺透明膜病,是由于缺乏肺表面活性物质而导致的呼吸功能不全引起广泛的肺泡萎陷和肺顺应性降低[1],其特征是生后不久出现呼吸窘迫并呈进行性加重[2]。该病多见于早产儿,NRDS 是导致早产儿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3,4]。经鼻持续气道正压通气(nasal continuous positive airway pressure,nCPAP)是临床常用的一种无创呼吸模式[5],其对NRDS 有一定的疗效[6]。研究表明[7,8],早期给予使用nCPAP,可以明显降低早产儿后期对呼吸窘迫综合征和有创机械通气的需要,也因此避免了不少相关并发症的发生,可明显改善患儿的近期甚至远期预后。因此,CPAP 联合不同时间应用肺表面活性物质对早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儿可充分发挥优势互补的特点,促进临床疗效的提高。但是具体的应用效果如何,且关于nCPAP 联合不同时间应用肺表面活性物质时间对≤32 周早产NRDS 患儿预后影响方面的研究较少,尚无明确定论,是否具有积极的影响还需要临床进一步探究证实。本研究选择2020 年1 月-2021 年6 月在我院诊治的100 例NRDS 患儿临床资料,探究nCPA 联合不同时间应用肺表面活性物质对早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儿预后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20 年1 月-2021 年6 月上饶市人民医院100 例≤32 周早产NRDS 患儿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 组、B 组、C 组、对照组,各25 例。对照组男12 例,女13 例;胎龄26~32 周,平均胎龄(29.07±1.16)周;体质量1.11~2.34 kg,平均体质量(1.32±0.21)kg。A 组男14 例,女11 例;胎龄26~32 周,平均胎龄(29.12±1.18)周;体质量1.04~2.40 kg,平均体质量(1.47±0.24)kg。B组男13 例,女12 例;胎龄26~32 周,平均胎龄(29.08±1.13)周;体质量1.01~2.28 kg,平均体质量(1.35±0.19)kg。C 组男14 例,女11 例;胎龄26~32周,平均胎龄(29.14±1.20)周;体质量1.05~2.20 kg,平均体质量(1.35±0.25)kg。四组性别、胎龄及体质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我院伦理委员会审批同意,患儿家属对本研究知情同意并签订知情同意书。

1.2 纳入和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①符合RDS 诊断标准[9];②在本院出生且出生胎龄≤32 周;③出生后30 min 内入住NICU;④住院时间超过24 h;⑤起病后即予nCPAP 辅助通气[10]。排除标准:①有严重先天性畸形、先天性心脏病、染色体异常等引起呼吸窘迫的其他疾病;②入院后24 h 内死亡或用药后数小时内放弃治疗的患儿。

1.3 方法 所有患儿入院后均给予保暖、纠正酸中毒、维生素K 预防出血、抗菌药物预防感染、改善循环、营养支持等临床常规处理,对照组患儿按常规给予nCPAP 辅助通气[11,12]。A、B、C 组在应用nCPAP 辅助通气的同时,分别在不同时间应用气管插管复苏囊注入柯立苏(北京双鹤现代医药技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52128,规格:70 mg)[13],其中A 组在实施nCPAP 治疗2 h 后应用PS,B 组在实施nCPAP治疗2~4 h 后应用PS,C 组在实施nCPAP 治疗4 h后应用PS。具体操作如下:患儿先予吸净羊水及分泌物,然后给予规范气管插管,经气管插管一次性给予柯立苏70~100 mg/kg,同时用辅助气囊人工加压通气1~2 min,在使用柯立苏前后均通过鼻塞连接nCPAP 机给予持续气道正压通气。柯立苏开瓶即用,可贮藏在2 ℃~8 ℃冰箱里,使用前须将药瓶升温至37 ℃,并轻轻上下转动,然后用无菌注射器抽取药液备用[14,15]。

1.4 观察指标 比较各组血气指标、临床疗效、临床治疗指标以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1.4.1 血气指标 治疗前和治疗后24 h,统计所有患儿的pH、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动脉血氧分压(PaO2)[16]。

1.4.2 临床疗效 显效:治疗24 h 后,症状明显改善,依据血气分析结果,予以下调nCPAP 参数,准备撤机[17];有效:治疗24 h 后,呼吸较为平稳,血气结果部分正常,X 线示异常阴影稍有改善,继续观察,暂不予撤下nCPAP 机[18];无效:治疗24 h 后症状无明显改善或持续加重。总有效率=(显效+有效)/总例数×100%。

1.4.3 临床治疗指标 包括nCPAP 治疗时间、肺部啰音消失时间及住院时间[19]。

1.4.4 不良反应 包括气胸、颅内出血、肺炎及死亡。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9.0 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数资料以[n(%)]表示,行χ2检验;计量资料以()表示,两组间比较行t检验,多组间比较进行ANOVA 检验,P<0.05 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四组血气指标比较 四组pH 值治疗后均高于治疗前,且对照组、A 组、B 组、C 组pH 值依次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四组PaCO2治疗后均低于治疗前,且对照组、A 组、B 组、C 组PCO2水平依次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四组PaO2治疗后均高于治疗前,且对照组、A 组、B 组、C组PaO2水平依次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四组血气指标比较()

表1 四组血气指标比较()

2.2 四组临床疗效比较 对照组、A 组、B 组、C 组总有效率依次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四组临床疗效比较[n(%)]

2.3 四组临床指标比较 对照组、A 组、B 组、C 组nCPAP 治疗时间、肺部啰音消失时间、住院时间依次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四组临床指标比较(,d)

表3 四组临床指标比较(,d)

2.4 四组不良反应比较 对照组、A 组、B 组、C 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依次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四组不良反应比较[n(%)]

3 讨论

研究指出[20],NRDS 是导致早产儿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同时也是造成早产儿神经肌肉功能发育不足、支气管肺发育不良、肺功能下降等情况的重要危险因素,对患儿预后和健康具有极大的威胁[21]。因此,临床积极有效的治疗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nCPAP 是一种无创的呼吸模式,可为患儿整个呼吸周期提供正压支持,促进或维持肺泡处于扩张,进而防止肺泡萎陷和肺不张,从而实现良好的吸氧效果[22,23]。有研究指出[24],尽早给予患儿PS 治疗,可促进肺泡稳定性,发挥保护肺泡上皮细胞的作用。同时多项研究证实[25-27],给予早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儿nCPAP 治疗,待患儿呼吸状况稳定后联合PS 治疗可有效预防并发症的发生。但目前关于PS 的应用时机尚无统一标准,如何科学合理的选择有待进一步的探索。

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后,A、B、C 组患儿pH值与PaO2水平均升高,PaCO2水平降低(P<0.05)。表明CPAP 联合PS 疗法可提高患儿pH、PaO2,降低PaCO2,进一步改善患者的血气指标,促进呼吸功能的改善。同时A、B、C 组随PS 治疗时间的有序推迟,血气指标改善情况随之提高,在实施nCPAP治疗4 h 后应用PS 效果最优,各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在nCPAP 治疗4 h 后,联合PS 治疗可实现更理想的效果,可将该时间点作为PS 应用的最佳时机。分析认为:可能是由于nCPAP 治疗前期,促进了患儿呼吸功能的改善,使其趋于稳定,然后联合应用PS,不仅可减少PS 的用量,而且可促进PS 的弥散,进一步改善患儿的血气指标[28,29]。本研究结果显示,对照组、A 组、B 组、C组nCPAP 治疗时间、肺部啰音消失时间、住院时间及不良反应发生率均降低,尤其以C 组最为明显,不良反应发生率为0,提示nCPAP 联合PS 治疗可促进患儿临床症状改善,降低其并发症发生率,并且随PS 应用时间的推迟(4 h 后)可实现更佳的效果。另外,C 组治疗总有效率为100.00%,高于对照组的40.00%、A 组的68.00%、B 组的84.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nCPAP 治疗4 h 后应用PS 的总有效率最高。分析认为,可能是由于nCPAP 的应用使患儿血气指标改善,减轻了肺损伤,为后期的PS 治疗提供了良好的条件,进一步提升了治疗效果[30]。

综上所述,nCPAP 联合PS 治疗早产儿NRDS能够减少nCPAP 治疗时间、患儿肺部啰音消失时间及住院时间,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改善患儿预后,值得临床应用。

猜你喜欢
胎龄血气早产儿
不同胎龄、不同出生体重新生儿的首次肝功能指标的差异性
早期综合干预对小于胎龄儿生长发育、体格发育和智能发育等影响观察
早产儿长途转诊的护理管理
晚期早产儿轻松哺喂全攻略
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并Ⅱ型呼衰血气分析与预后探讨
徒手和心肺复苏机用于心肺复苏对血气分析的影响对比研究
不同胎龄胎鼠脊髓源性神经干细胞特性比较
早产儿视网膜病变及诊治进展
两种不同方式供氧对新入高原某部官兵血气的影响
早产儿胎龄和体重对儿童糖尿病的预测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