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行懿德育俊贤 著论撰文继史迁
——记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张新科教授

2022-11-18 03:26曹祎黎
陕西教育·高教版 2022年11期
关键词:新科史记师范大学

曹祎黎

今年年初,张新科负责的“中国古代文学教师团队”入选教育部第二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数十年来,他带领团队践行学校“西部红烛两代师表”精神,始终把教书育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作为重中之重,秉承“敢为人先、追求一流”的理念,聚焦国家重大需求,不断攀登研究高峰,积极服务社会……

做研究:基础要牢,眼界要广,思路要新

“基础要牢,眼界要广,思路要活”这十二个字,张新科教授时常挂在嘴边,每一位学生都曾无数次听到。“做学问就像盖房子,基础一定要打好。基础不牢,地动山摇。”这话听起来容易,但学术基础怎样才能打好,初窥学术门径的同学是茫然的,于是张新科接着说:“要去读原典,读第一手资料。”可是谁都知道,从读原典入手进行研究是个苦差事,远不如撷取古今学者的吉光片羽拼凑成文来得轻松。面对个别学生脸上流露出的犹豫和为难,张新科的语气很坚定:“这是一个笨功夫,也是一个苦功夫,但也是必须做的功夫。没有踏实认真的态度,是做不成学问的。”张新科之所以如此笃定,是因为他堪称辉煌的学术成就正是建立在这样的“笨功夫”和“苦功夫”之上,那满是批注的书本、重逾百斤的稿纸,奠定了他在学术殿堂的坚实基础。

除了厚积薄发,还要博观约取。作为国内首屈一指的《史记》研究专家,张新科常常以司马迁求学问道的过程教导学生,鼓励学生转益多师,实地求访。每当学生面临硕博升学的困惑时,他从无私心,总是对学生说:“要扩大自己的学术视野,多获得一些治学方法,多向一些优秀学者请教,这样才能进步。”在这样的培养观念之下,张新科的学生往往拥有多样的求学经历和丰富的学术见闻,避免了因循守旧和故步自封的弊病。对于实地查访,张新科也十分支持,经常慷慨地动用自己的科研经费资助学生前往国家图书馆、南京图书馆、上海图书馆、天一阁博物馆等藏书重地查阅所需文献,并指导学生对其进行校对考据,以确保文献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创新性。

“创新是学术的生命。”张新科对于学术创新的追求也是他对学生的要求。不论是面对本科生还是研究生,在课堂上,张新科总是乐于跟同学们展开讨论。“要脑洞大开呀!”他笑着鼓励学生大胆发言,各抒己见,“不怕想错,就怕不想”。一旦学生对问题有了自己的想法,他总是认真倾听并给出具有针对性的意见,还会推荐符合学生需求的著作和论文,便于他们深入学习。在指导学生撰写各类论文时,张新科也将创新摆在第一位。虽然自己在《史记》研究领域具有极高的学术成就,但他并不希望学生将研究目光局限于此,只要是有新意、有价值的选题,他都鼓励学生大胆探索。正是在这种宽厚包容的师风影响之下,张门弟子的研究领域除了《史记》学之外,更广涉诗歌、辞赋、小说、诸子、文献等领域,并与历史、哲学甚至生态学等学科相结合,形成了多领域、跨学科的研究态势。

处人事:立身以严,立学以诚,立志以远

“玉壶存冰心,朱笔写师魂。谆谆如父语,殷殷似友亲。”这是学生对张新科共同的印象。

在张新科担任陕师大文学院院长期间,每年的新生开学典礼上,他对新生提出的第一个要求都是“学会做人”。“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孔子对于立身的要求也是张新科最常用来教育学生的。

除了阅读原典等学习技巧层面的传授,张新科最希望学生能够真诚为学。他说:“做学问不仅要有天赋、要下苦功,更要有责任感。你的成果不只属于你个人,更属于学院,属于学校,属于全社会。”曾经有一份送给他外审的论文在引用他人著作时没有标注,张新科不仅马上发现了问题所在,而且还很严肃地告诉学生:“做学问不能这样投机取巧,不老实!这么做害人害己!”这种真诚严肃的治学态度,是他给予学生最宝贵的学术财富。

立志高远,是张新科很看重的个人品质,他常用自己的学习经历做例子,说正是因为受司马迁“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伟大志向的影响,他才能克服重重困难,从一个普通的农家子弟成长为一名学者。“你们现在的条件比我当年好得多,国家投入这么多财力、物力、人力培养你们,你们自己要更加努力才行,给自己树立一个高远的志向,并且向着那个目标不断前进。”他常常这样叮嘱学生。

成楷模:刻苦勤奋,专精厉意,尽职称责

“以身教者从,以言教者讼”,作为一名优秀的教师和学者,张新科不仅用言语教导学生,更用自己的行动为身边人树立了光辉榜样。

“刻苦勤奋”是学院师生对他的一致评价。同在古代文学教研组的高一农老师说:“十几年前的一个夏天,我因事晚归,半夜一点多的光景,院子里一片漆黑,只有张老师家的窗户还亮着灯。那时他已经是教授了,但是依然这么勤奋,这么用功。那扇亮着灯的窗户,一直印在我的脑海里。”学生李月辰说:“有一次我一大早去找张老师,虽然还没到上班时间,但是他已经坐在院长办公室了,而且在很认真地看书,后来我发现那是一本《史记》。”刻苦至此,勤奋至此,所谓辉煌成就,不过水到渠成。

说起《史记》,就不得不谈及张新科治学之专精厉意。自从少年时代与《史记》结缘以来,在漫漫三十多年的学术生涯中,他一直走在研究《史记》、宣传《史记》的道路上。围绕《史记》这本大书,先后在《文学评论》《文学遗产》《光明日报》等刊物发表百余篇学术论文,出版了《史记研究史略》《史记文学经典的建构之路》等十余部专著,主编了《司马迁与史记论集》《史记研究资料萃编》《史记文学研究典籍丛刊》等二十余种学术著作。《史记》以其丰富的内涵给予张新科源源不断的学术养分,张新科也以自己对《史记》的专注热爱回报了它,将当代《史记》学推向一个新的高度。《史记与中国文学》被列入“中华学术”外译项目,《史记中的治国理政智慧》被列入“丝路书香”外译项目,产生了广泛的国际影响。

张新科与团队成员

陕西师范大学中国古代文学教师团队

文学院2014级研究生袁方愚一直记得这样一个画面:清晨八点,细雨蒙蒙,他和张老师相遇在教学楼前,他惊讶地发现张老师手里提着一只行李箱。面对学生的不解,张新科只是淡淡说道:“刚出差回来,六点多才下火车,急着来给你们上课,顾不上回家放行李了。”在张新科心里,学生的事永远是第一位。在担任院长的八年期间,他除了处理繁重的事务性工作,还依然坚持给硕博士研究生上课,甚至连本科生的课程也年年排满。近两年,因为积劳成疾、身患重病,他不得不停下了本科生的课程,但对于硕博士研究生,他仍旧尽心尽力,只要身体允许,一定会给学生上课或者修改论文,确保每一位学生都能顺利毕业。

作为陕西师范大学中国古代文学教学团队负责人,张新科带领团队进行教学改革。而想改进教学,就要先改进教师,张新科一方面积极吸纳知名教学科研人才,壮大团队力量;另一方面,他还精心设计了“青年教师教学能力提升计划”,长期担任教学导师,帮助多位青年教师提升教学能力,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和素养。在这一发展模式下,他领衔的“中国古代文学系列课程教学团队”于2010年入选“陕西省普通高等学校优秀教学团队”,更于2022年入选教育部“全国黄大年式教学团队”,主持完成的《中国古代文学博士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教学成果,获得了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

在任职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院长期间,张新科为学科建设和学院发展鞠躬尽瘁。2017年,陕西师范大学“中国语言文学”被列入世界一流学科建设学科,2019年、2020年作为专业负责人申报的汉语言文学专业、秘书学专业先后入选国家一流专业,2022年“中国语言文学”学科顺利通过周期总结,并进入第二轮“一流学科”建设期。陕西师范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学科由此踏上了新的阶梯,成为我国“中国语言文学”学科建设及发展的中坚力量。

春风化雨,嘉种萌芽,在张新科的言传身教、悉心培育之下,正有一代代年轻的教师和学子追随着前贤的脚步,将自己的一生贡献给了他们由衷热爱的学术与教育事业。

猜你喜欢
新科史记师范大学
新科世界冠军有他们五位
A self-driven photodetector based on a SnS2/WS2 van der Waals heterojunction with an Al2O3 capping layer
Introducing voids around the interlayer of AlN by high temperature annealing
少年品读 史记
少年品读 史记
少年品读 史记
少年品读 史记
Study on the harmony between human and nature in Walden
Balance of Trade Between China and India
Courses on National Pakistan culture in Honder Colle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