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SWOT分析的川西北地区生态旅游资源开发策略研究

2022-11-19 02:00邵秋芳许丽元
农村科学实验 2022年16期
关键词:林草生态旅游旅游业

邵秋芳 许丽元

(四川旅游学院,四川 成都 610100)

1.引言

世界旅游组织(UNWTO)指出:几十年来,旅游业经过几十年的持续增长和多样化的发展,已成为世界上增长最快的经济部门之一。2009年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意见明确指出:要努力实现把旅游业培育成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以及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的伟大目标。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旅游已成为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旅游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明显。但由于人们对生态环保意识薄弱,在科学技术得到极大发展的同时,生态环境污染问题频频出现,比如,垃圾污染、大气污染和土地沙漠化现象加重,对人类生活影响极大,若游客缺乏环保意识,就可能在游玩中对旅游生态环境造成损坏。因此,为保证生态环境的稳定、可持续发展,应不断提升游客生态环保的意识,实现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来川视察指出,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的前提是保护好长江流域生态环境,也是守护好中华文明摇篮的必然要求。四川地处长江上游,要增强大局意识,牢固树立上游意识,坚定不移贯彻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方针,筑牢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守护好这一江清水。川西北林草交错区是国家级生态功能区,地处青藏高原东缘,横断山区强烈侵蚀切割的高山峡谷向高原地貌过渡地带,属于长江、黄河水系的上游源区,是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但研究区地质条件复杂、地形起伏较大,气候垂直变化明显,自然生态环境先天脆弱;由于气候变化以及人类活动影响等因素,研究区生态退化明显,是我国典型的林牧交错生态脆弱性区。

2.研究区概况

《四川省“十三五”旅游规划》中对川西北旅游区范围进行界定,主要指的是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和甘孜藏族自治州的全部。该区域河流众多,为多个流域的交界地带。在一级流域范围内,若尔盖和红原县主要属于黄河流域片,九寨沟和松潘县属于长江流域片;区域内的主要河流为黄河和岷江干流,次级河流交错纵横,包括黑河、白河等共计12条。

研究区属于典型的垂直气候,大部分地区春秋两季相连,冬季漫长而寒冷,干季、雨季分明。光照丰富,昼夜温差较大,无霜期短。冬春季节多大风,灾害性天气频繁,如干旱、雨雪、低温等。研究区属于高原季风气候,地形不同,主要分为高原、山原、高山河谷三种气候类型。西北部属大陆高原性气候,年平均气温0.8℃-4.3℃,四季气温差别不大,夏季凉爽湿润,冬季严寒漫长。山原地带属于温凉半湿润气候,冬春寒冷,夏季温凉,干季湿季明显,气候垂直变化明显,高山地带潮湿寒冷,河谷地带干燥温凉,年平均气温5.6℃-8.9℃。高山峡谷地带,气候呈明显的垂直性差异,海拔不同,气候从亚热带到温带、寒温带、寒带。2500米以下的河谷地带属于干旱、半干旱地带,降水较为集中,蒸发快;寒温带主要在海拔2500-4100米的坡谷地带,年平均气温1℃-5℃;寒带主要分布在海拔4100米以上地带,常年积雪,冬季漫长寒冷,无夏季。

3.川西北地区生态旅游资源SWOT分析

3.1.优势分析 (S)

地质地貌旅游资源丰富。川西北地区幅员辽阔,面积23.72万m2。该区域地质构造复杂,数亿年的地质运动,使得研究区地质地貌旅游资源分布广泛、数量众多、品位极高,有较强独特性、有较高的开发利用价值,是集观光、漂流、探险等生态旅游活动为一体的生态旅游景区。如研究区拥有四川省第一高峰贡嘎山,海拔较高,达7556m,有“蜀山之王”之美誉,吸引大量游客前来登山探险、科考旅游。研究区高原断裂多,地壳活动强烈,温泉分布广泛,几乎遍及高原;喀斯特地貌旅游资源丰富,地表钙华景观为主,尤以黄龙景区为典型。

草原旅游资源丰富。四川林草资源丰富,占四川省辖区面积70%以上,是全国第二大林区、第五大牧区。川西北地区草原面积辽阔,面积达3.56万平方公里,包括若尔盖草原、理塘毛垭坝草原、色达金马草原、康定塔公草原、石渠扎溪卡草原等,该区域水草茂盛,原始生态环境保护良好,使得川西北林草交错地区拥有了较高旅游价值的草原旅游景观。

3.2.劣势分析 (W)

公共基础设施不足,旅游满意度较低。交通便利性是影响游客在选择旅游目的地时旅游决策的重要因素之一。近年来,在党和国家政策的倾斜帮扶下,川西北林草交错区交通等基础设施取得长足发展,但是整体水平较低,可进入性较差。如国道317、213是游客进入阿坝州大部分地区旅游的主要通道,由于该段地处横断山区龙门山断裂带,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多发,对道路交通影响较大,一定程度上对游客出行造成影响。研究区在旅游公共服务配套服务设施方面仍然存在问题,主要体现在少数城市或者公路旅游标志标牌需进一步完善;游客服务中心、站点少,旅游厕所达到A级标准的数量较少,游憩设施、休闲空间、停车场等不能满足游客需求,紧急救援体系有待完善,通信网络覆盖面较低,未能充分满足游客需求。

旅游专业人才匮乏,旅游业从业人员素质参差不齐。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各级管理人员专业水平有待提高。在宏观调控、微观管理、市场策划营销、生态环境保护、旅游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普遍存在着工作人员专业水平不够,景区管理人员知识结构不合理、文化层次偏低,高素质的接待讲解人员缺乏等问题。二是从业人员素质较低。川西北林草交错区旅游从业人员存在“重数量,轻质量”现象,从业人员数量不断增加,在专业技能培训方面仍需加强。从业人员更加注重经济利益,缺乏生态观、管理经营经验和生态旅游培训,某种程度上制约了川西北林草交错区旅游业良性发展。三是接待方面人才严重不足。大多数的宾馆、饭店等存在管理不严、经营不善、服务质量差,服务缺项等现象。

3.3.机遇分析 (O)

国家发展战略带来的机遇。近年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促进生态旅游发展的政策,如2008年“国民旅游休闲计划”的推出 ,使旅游休闲成为人民群众日常生活方式,刺激了旅游市场;2015年5月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明确指出要开展生态旅游活动,发展绿色产业; 党的十九大提出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旅游成为践行该理念的重要领域;全国生态旅游发展规划(2016-2025年)将全国生态旅游发展划分为八大片区,针对不同类型、方向和功能定位进一步明确,该规划是推动生态旅游持续健康发展的基础保障,是生态旅游发展的行动纲领。“十四五”旅游业发展规划中指出,要牢守生态底线,增强生态文明意识,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加快推动绿色低碳发展。21 世纪以来,中国冰雪旅游总体上进入了飞速发展的阶段,随着 2022 年冬奥会的举办,以冰雪旅游为核心的冬季旅游项目进入黄金增长期,冷资源变身度假新选择,成为旅游市场的最大爆发点,这些为川西北林草交错区生态旅游开展提供了较好的政策机遇。

旅游者回归自然回归原始的需求。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以及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工作生活压力越来越大,人们期望通过旅游在忙碌的生活中使自己精神得到放松,使得生态旅游的需求日益旺盛,从而为研究区为生态旅游的发展带来了机遇。川西北林草交错区以自身的生态资源优势为基础,将生态理念、生态旅游资源、旅游开发相结合,构建多元化、广泛性的生态旅游产品,为游客带来不一样的生态旅游体验。

3.4.挑战分析 (T)

开发和保护之间的矛盾。资源开发的前提是保护资源,一味开发资源而忽略资源的保护和利用,人类将需要耗费更多的人力物力财力去弥补对大自然开采造成的过错。川西北地区生态旅游资源丰富,森林景观、草地景观、地质地貌景观类型多样,如果对旅游活动未开展缜密规划,一旦游客量超过当地旅游环境容量时,必然会给生态环境带来一定压力。如巴郎山海拔5040米,距离成都仅200公里,是成都周边一日游的最佳旅游目的地之一,自古有着“熊猫王国之巅”的美誉。但由于游客过多,垃圾污染太严重,导致提前封山。

旅游需求日益多样性。《“十四五”文化和旅游市场发展规划》指出,我国经济发展已转向高质量阶段,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日益广泛,旅游需求多元化趋势明显,观光旅游、休闲度假旅游以及各种个性化旅游需求并存,单一的旅游观光体验已不能满足游客的需求,旅游需求的多样化为研究区的生态旅游发展带来了契机。川西北林草交错区在景区规划建设中,充分利用资源优势,将独特性、体验性、文化性贯穿其中,为游客提供独一无二的旅游体验,避免“同质化”现象,进而满足游客多样化的需求。

4.研究区生态旅游资源开发对策

4.1 科学规划

生态旅游开发取得成功的重要保障之一就是合理科学编制规划,同时也是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和预防旅游资源的重要措施。研究区在开发生态旅游资源时,要对全域自然环境和各类生态旅游资源进行全面认真调查、分类、评研判的基础上,结合经济社会发展情况,综合统筹生态旅游系统各要素,尽快编制、完善、优化各地区的生态旅游业发展总体规划。根据生态旅游业发展的特点和趋势,按照“原汁原味和自然生态、因地制宜和特色优先、科普教育和环境教育、社区参与和利益共享、清洁生产和保护环境”等基本原则进行科学规划,并按照核心区、缓冲区和实验区实行分区管理。如生态旅游活动的开展不能在核心区和缓冲区进行,应当安排在实验区。旅游活动开展过程中要根据旅游景点生态资源的脆弱性,以及游客观光频次采取不同的方法进行管理,科学合理安排旅游活动,将旅游活动控制在自然环境和生态系统的承载力之内,将旅游活动对旅游景点造成的污染控制在最小的范围之内,从而达到人与自然、人与环境协调统一。

4.2 加强培训

旅游业作为现代服务业,其内在属性之一就包括旅游服务质量。同时,旅游服务质量也是衡量旅游业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生态旅游对于生态旅游从业人员要求较高,从业人员除具备传统的大众旅游时代对其基本需求之外,需通过网络、讲座、培训等方式提升自身技能,拓宽关于生态旅游的知识。除此之外,可采取“内培外引”方式,双向发力。内培主要是充分利用当地或者省内的教育资源,如中职、高职、本科教育资源,为旅游从业人员提供畅通无阻的进修之路,学习先进的生态服务理念、掌握先进的管理技术,从而为研究区生态旅游服务提供人才保障。外引主要是大力引进高层次生态旅游人才,做好生态旅游人才储备工作。

4.3 加强游客管理

根据旅游区环境容量,加强游客管理,通过游客容量调控制度的建立,合理科学确定游客承载量。研究区包括了生态脆弱区域、大江大河源头区域、高山峡谷区域,因此应当按照《景区最大承载量核定导则》要求,根据研究区环境容量,保证游客数量控制在合理范围内,健全保护管理制度,如环境监测制度、资源管理制度等,认真分析生态旅游活动开展对景区生态环境的影响,教育引导生态旅游者的行为。同时,还应对游客旅游活动强度进行限制,以防因游客超出生态旅游的范围,导致出现无意识的破坏行为或者严重的资源消耗。可以在GIS(地理信息系统)、RS(遥感)GPS(全球定位系统)等技术的支持下,定期对生态环境进行评价,建立川西林草区生态环境管理信息系统,实时监控生态环境变化。

除此之外,相关部门要采取一定措施,如建立客流信息系统、价格策略等手段控制游客数量,设计合理的旅游线路、科学分流、控制游客数量、缩短滞留时间根据旅游淡旺季适时调整门票价格等手段控制游客数量等,在提高游客体验水平的基础上,减少对景区环境产生不利影响。

5.结论

生态旅游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载体和有效抓手,因地制宜利用当地利用资源发展生态旅游,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研究区生态旅游资源类型丰富、种类多样。在发展生态旅游过程中,川西北林草交错区优势明显,地质地貌及草原旅游资源极其丰富。公共基础设施不足,旅游满意度较低;旅游专业人才匮乏,旅游业从业人员素质参差不齐是其劣势。与此同时,研究区生态旅游发展过程中存在着机遇和挑战,机遇包括国家发展战略带来的机遇、旅游者回归自然回归原始的需求,挑战包括开发和保护之间的矛盾及旅游需求日益多样性。生态旅游业要想得到进一步壮大,就要强化对生态旅游资源的运用和保护。只有坚持可持续发展,坚持维护生态稳定,与损害自然环境的行为作斗争,生态旅游业才能逐步壮大。在生态旅游发展的大背景下,川西北林草交错区要结合经济社会发展情况科学合理编制规划,采用“内培外引”方式,为生态旅游提供人才保障,加强游客管理,合理控制游客流量,促进川西北林草交错区生态旅游持续健康发展。

猜你喜欢
林草生态旅游旅游业
提高林草科技实效性的思考
新形势下加强林草项目资金管理的建议研究
生态文明视角下的林草管理及可持续发展
云南出台20条措施,加快旅游业恢复
青海省成立林草有害生物防控专家委员会
生态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探讨
生态旅游与环境保护研究
中国生态旅游发展的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
我国旅游信息化与旅游业增长关系的动态计量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