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薯高产栽培与产业化分析

2022-11-19 02:00程粉萍
农村科学实验 2022年16期
关键词:红薯高产生产

程粉萍

(山西省晋城市泽州县农业农村局,山西 晋城 048000)

红薯又称山芋、红苕等,是世界第7大作物。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膳食结构的调整,市场对红薯及其加工品的需求量越来越大,因此红薯优质高产栽培技术的研究与产业化推广至关重要。我县地处山西省东南部,四季分明,昼夜温差大,特有的地理条件和气候,为红薯的生长创造了得天独厚的环境,泽州“义城红薯”“晋香薯”由于该镇属山区丘陵地带,温带季风气候,当地特有的红黏土中长成的红薯饱满细腻,皮薄如纸,香糯绵甜,品相和口感都当属红薯中的极品。泽昱丰1号红皮、薯肉微黄、甜度高,是国内最适合烤制的红薯品种之一,并具有抗病抗寒抗旱的特性。

1.红薯高产栽培管理技术

1.1 甄选品种,高产优质

可以更多地尝试在市场上受欢迎的新品种,新品种抗病性较强,也能够有效减少病虫害发生率,最好采用脱毒薯苗。以蒸烤食品或做薯脯等加工品居多的,可选用烟薯25、普薯32、北京553、徐薯26、秦8、心香等优质品种类,以及冀紫2号、浙薯一号等紫薯种类:以加工高淀粉及粉条居多的,可选用冀薯98、徐薯22和徐薯二十七等高淀粉种类。

1.2 选好地块,培育壮秧。

红薯栽培应选用排灌好、土质偏沙性的土地。为了降低红薯虫害,增加产量和品质,并保证薯型完整、商品率高,尽可能对红薯田不实行连作,如果无法实现轮作倒茬,则连作时间不要大于三年。上茬为玉米茬口的,最好选择没用过封闭除草剂的地块。为了提高红薯产量和品质,最好选用专业的育苗单位选育的壮苗。农户选择自己育苗时,在育苗阶段,可以选择用拱棚加温的蔬菜育苗、酿热物或双层膜培苗,后者的培养壮苗成活率更高。红薯壮苗要求是节间粗短,有5-8片叶,茎秆强韧。选择块根质量同化物质含量高的为好,选用无病斑、无畸形的脱毒种薯或脱毒种薯苗。选种薯种植,块根质量好选用的同化物质含量较好,块根膨大度较好薯块的生产高质量好。

1.3 施足底肥,深耕作垄

为保证红薯的高产,应施足底肥,以增强地力。一般每亩施底肥土或杂粪五方以下,并配上磷酸二铵25公斤、次硫酸钾25公斤为宜。山西东南部地区一般于五月上旬,根据地温在稳定达到10℃以上时,实施起垄种植,深耕深度一般以三十公分适宜,通过配套的深耕技术提高土壤通透性,并促使薯块膨大,以进一步增厚土壤。对于地力较好的区域,适当采取起垄种植方法,含砂量大、地力较薄的沙地,则以平栽或低垄种植为宜。

1.4 适时早栽,合理密植

气候回暖稳定时,在栽秧定植后相对5-10cm地温要为保持在16℃-17℃之间,但不要栽秧过早,不然由于地面温度低下以及地表霜冻害,而易导致缺苗“玉米的”减产。定植后尽可能使秧苗头朝北,根系朝南,并使苗头与土壤成30°直角平栽,再埋入离地深5-7cm处,以在地下埋根3-4个节,地上露3-4片叶为宜,在定植时浇小水,成活后再浇一次大水。为保证后期植株均匀生长势,要将大小苗分开栽插,方便后期管理。栽后及时开展查苗补苗,以确保苗全。

密度根据类型、地力条件以及市场需求而异,如果地力较肥的可以采用长蔓种植并注意对定植后密度适当调节,较肥地的、长蔓种定植后密度一般以3000-3500株/亩为宜,相对于地力较薄的地适宜采用短蔓种植并配套合理密植,一般定植密度以4000株/亩为宜。

1.5 查苗补苗,中耕摘心

薯苗定植栽插3-5天后,要及时进行2-3次查苗补苗,为促苗发苗,需追施少量速效氮肥,促使田间薯苗长势整齐一致。根据土壤地质情况,当薯苗长势正旺时,应及时中耕,以疏松土质,提高土层的通风力,并提高土温,以清除地面杂草。为了提高产量,多蔓种的茎蔓长至一尺以下时应摘心,使茎蔓粗短、分枝较多、增产提量。

1.6 中期控蔓,适时提蔓

在7-8月、高温多雨时节,由于茎叶的生长发育旺盛,薯块膨大变慢,此时要用控为主,以防止茎叶的徒长,喷施多效唑2-3次。在阴雨连绵天,由于土地温湿会长期达到80%,容易造成茎叶长势太强,应在新生不定根节形成初期适时加以提蔓,即使把新茎蔓抬起后,仍轻拿或轻放回到原来地方,以免茎叶出现受伤。及时提蔓才能避免新茎节形成不定根,并控制茎叶徒长,进而实现增产目的。

1.7 合理追肥,防治病害

进入生长后期,应及时对叶色过黄、茎叶早衰的地块进行根外施肥,以防止早衰,操作时可以结合浇水,进行根外追肥喷施氮磷钾化肥。为了提高产量,在生长后期适时施用催薯肥,一般每亩喷施尿素1公斤,喷施二次,间隔为十五天,可达到提高产量百分之十以上。红薯的主要病害有黑斑病、根腐病和薯瘟,为预防疾病,应选择高产抗病产品,在此基础上,做好适当轮种,田间出现的病株应及早拔出,并适时用敌克松一千倍液淋蔸。而虫害一般有蛴螬、造桥虫、斜纹夜蛾等,在薯苗定植时,宜使用百分之五十的辛硫磷1000-1500倍液灌根,中后期时若有红薯天蛾、斜纹夜蛾、造桥虫等为害叶面时,可结合化学手段调控加菊酯类杀虫剂以预防。

1.8 适时收获,合理贮藏

红薯采收时期的确定至关重要,采收过早或太晚都直接影响其产量与品质,所以采收时机要掌握好。在采收期间要注意尽量保证红薯块茎的完整性,破损了的红薯块茎比较不易贮藏,容易收到病菌侵害。在收获过程中尽量把破损、有虫眼或妨碍贮存的薯块清除出去。薯块入窖前,可用50g/m3硫磺封闭熏恭2-3d消毒,剔除病薯、烂薯、虫蛀薯及有缺陷薯块。薯块应在收获当天入窖,并根据红薯收货后的生理生化特点,结合当地气候变化规律,适时适量进行通风换气,要做好防寒保暖措施,确保窖内温度保持在10℃-15℃,空气相对湿度保持在85%-90%。

2.红薯产业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2.1 加工滞后

红薯除可鲜食同时,更主要的是通过简单加工,可以生产各类加工品,由简单鲜薯转变成各类食品和工业生活用品。以红薯为原材料的产品现已渗透到粮食、石油、医药、造纸等十几个行业门类,制造的商品超过四百余种。红薯有着很耐储藏的特性,经过加工才能够成倍、甚至是几百倍升值。不过,目前很多红薯和植是分散家庭式生产,百分之八十的鲜薯不能进行加工直接出售,导致价值很低。红薯深加工大型企业较少,满足于“收入虽不多,但年年有收入”,既没有、也不愿钻研、策划的深制造、精加工等项目。所以,必须尽早处理红薯的加工问题,如此才可以提高红薯效益。

2.2 储藏水平低

红薯贮藏条件对窖藏的气温、湿度和氧气浓度要求都十分苛刻,稍有不慎,或管理预防措施跟不上,就会出现大面积的腐败,或整窖腐没。在农村,目前红薯主要是以户为单元,进行分散的地窖贮藏,因为技术跟不上,容易出现坏斑,而至大量腐烂,也带来了经济损失和浪费。若可以克服储藏问题,那么红薯的经济效益就会明显提高。

2.3 技术落后

目前,在红薯栽培中,由于各地条件差别较大,栽培相对分散,导致红薯种类混杂、种性衰退、病害增多、产量减少、抗逆性弱、经济效益显著降低。大部分农户仍依赖自己所储藏的种薯进行育苗,但技术守旧、品种单调、质量严格退化、病毒危害强烈、产量少而且不稳定,造成了农民收入普遍不高,这都极大限制了红薯发展。

2.4 组织化程度低

各地红薯生产工作没有系统的组织协调,缺乏系统的组织管理部门,具体分管行业的计划制定,政策协调和技术协调,有些单位收费高,业务差。没有系统的中介服务机构。薯农与政府机构之间,薯农与生产企业之间,以及生产企业与外界消费者之间都没有相互信息沟通的渠道,也缺乏互相联结与各自企业之间的合作关系。商品繁杂,叫得响的商品也很少,销售无序竞争,商品抵御市场经济风险能力较弱,生产质量也良莠不齐,既不利于企业提高商品信誉,也易于被假冒伪劣商品所损害市场信誉。

3.红薯产业化发展思考

3.1 明确定位,做好规划。

明晰目标定位,做好长期发展谋划,站位好才起点高,计划好才有目标好。大部分地区红薯生产从严格意义上讲,都还处于群众的自发生产阶段。要在如何提高生产品质、壮大基地规模、改善生产条件、促进发展实用技术等方面有所作为,就必须制定长期发展计划,并提出明确具体的奋斗目标,以引领地方红薯生产发展。明确计划的内涵与意义,紧扣地方生产的实际,不可好高骛远,脱离现实。明确目标要催人奋斗,可望可及,经过努力才能达到,并根据农业现代化与产业化发展的需要制定具体计划,分阶段实施工程开展,以促进红薯产品上档提升。

3.2 成立组织,协调发展。

大力发展农户或专业经济协作组织。农业专业联盟,是引导农户走向市场、减少投资风险的有效平台。但目前不管是从生产层面看,还是从农户经纪人的数量来看,都迫切需要建立这么一个社会中介组织,要及早成立薯业协会或经济协作组织,靠协会畅通政府主管部门与生产户,以及加工户和消费者之间的信息沟通,以规范农业企业生产经营的秩序。而协会或经济合作组织的建立,由行业主管部门先行负责并推动成立,而后逐渐转为行业组织,还可以制定优惠政策鼓励农业生产大户、经纪人等牵头成立,其参与资金也可以通过当地政府出资支持、农业生产户入股的方式筹措。协会主要承担技术咨询、质量监督、品牌经营,产品购销,维持产业秩序,协助处理该产、在生产、购销中出现的疑难与问题。

3.3 示范先行,典型带动

按照典型示范、整体推进的工作思路,建立“公司+村集体经济专业合作社+农户”的经营模式,由集体牵头集中流转土地,打造示范种植基地。建立1-2个红薯产业化示范区,通过以点带面、串珠成链的方式,高质量打造一批集中连片示范点,带动引领群众广泛种植。服务支持、资金扶持,科学管理、规范运作,努力建设高标准高产示范区,为高产创建树立样板、提供经验。实行大规模育苗、集约化供苗,红薯栽培资源逐渐向优势地区集聚,最终形成了品种优质化、基地单元化、栽培专业化的栽培格局。

3.4 科技引领,服务推动

坚持把科技运用作为高产创建的重中之重,建好队伍,打造平台,不断增强农业的科技支撑能力。认真抓好县农技推广中心、乡镇农业技术推广站和农业技术员队伍建设,加强技术培训,努力构建专家挂帅、技术员支撑的农技推广网络。实行农业专家包乡镇、技术骨干包区包村、技术员包户包地块责任制,积极推广良种良方,高产高质种植技术,努力实现实用技术与农业生产的无缝对接。大力发展农业专业合作社和服务组织,努力构建生产由专业技术人员指导、市场由合作组织联接的服务体系,提高“三农”的组织化程度。积极推进“院县企”合作。积极开展了红薯肥效测试、新产品示范、种植系统集成示范、高产创新栽培测试、新品种田间综合鉴定测试、推广及产业化研究,切实加大新型农机具田间试验与推广力度,不断提升农业的技术装备水平。

3.5 管理创新,合力驱动

让管理成为新杠杆。强化“四到位”的服务措施,即严格执行惠农政策,强化资金投入,实现政策保障的落实,对种养大户、加工企业,在政策、资金投入、生产环境等方面予以适当支持。强化科技引导,坚持服务到底,实现田间管理落实,对有效地开展的田间管理进行科技引导服务,并指导因地、因时、因苗、因墒,落实相应增产的科技举措:加强市场监管,做好农资供应,做到生产资料保证齐全:利用好各类网络平台,及时准确公布市场信息,做到信息服务到位,创新农技服务模式,实现农技服务多元化,提高农技服务效能和水平,全力抓好粮食高产创建,向生产基地、龙头企业、专业协会、专业农户发布生产技术和市场信息。统一品牌,绿色发展。靠名牌强薯,走上可持续发展之道,要创建区域公用品牌,鼓励龙头企业发展企业品牌,积极申报著名商标。建立红薯产业联合体,努力打造红薯产业园,创建全省红薯特优区。

3.6 延伸加工,产业拉动

通过“公司+基地+合作社+农场+农户+互联网”的运作方式,在大力发展特色红薯种植业生产的同时,从增量、提质、延链等三个角度搞精红薯生产。按照“初级加工在基地、精深加工进厂房”,建立红薯梯度分割生产系统。发展红薯粉条、酸辣粉、红薯精粉、全薯面等新加工品,既可以提高传统农业的产品附加值,又推动栽培、贮藏、装备、运输、配送、生产服务业等价值链的各环节一体化发展,使农民种植有目标,企业生产有货源,销售有市场,真正实现产业化经营确保红薯产业化健康可持续发展。

4.结语

综上所述,红薯已经是中国最受欢迎的食品之一,对中国农村经济的发展有着巨大的促进作用。所以,种植科技人员必须注意对红薯等高产品种种植关键技术的研究,并把握科学栽培管理技术的基本要领。同时加强科技引领,管理创新,延伸红薯产业链,提升红薯的附加值,实现红薯产业化可持续发展,进而促进我国农业经济的持续发展。

猜你喜欢
红薯高产生产
物联网管大棚 防寒生产两不误
临清市平菇绿色高产栽培技术
日光温室番茄高产高效栽培技术
我国科学家发现水稻高产基因
春季调饲料 蛋鸡可高产
阿宽的生产小组
我挖到了大红薯
蒸红薯,学一招
注意注意!吸管来袭
2017年农药生产企业新增生产地址备案名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