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林施工新工艺在园林工程中的应用

2022-11-19 02:00
农村科学实验 2022年16期
关键词:新工艺园林施工园林工程

张 涛

(安徽省阜阳市重点工程建设管理处,安徽 阜阳 236000)

园林即使用一定范围的地域,通过花木种植、建筑营造、地貌修改等工程技术以及艺术手段,将其修改成能够提供绿化、美观、休憩等功能的区域,具有丰富的实用价值且蕴含着丰富的精神文明。自古以来,我国对园林工程及其施工工艺的研究就从未停止,各类园林在中国特色建筑中独树一帜。进入现代以来,西方的园林工程理念及技术也传入我国并在较大范围内得到了应用。在长时间的施工实践中,出现了相当数量的新施工工艺,提升了园林施工的质量及效率,但同时这些工艺在应用过程中也凸显出了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因此对新工艺的科学应用进行探索,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我国园林工程施工的特点及发展现状

1.1 我国园林工程施工的特点

我国国土面积较大,不同地区的风土人情以及社会习俗、人文理念等均具有较大不同,对当地园林工程的需求程度以及需求种类也有所不同,但园林工程的施工工艺总的来讲,具有如下特点:第一,具有较强的地域性特征。不同地区适宜种植的花木植物、建筑种类以及景观类型等均与所处地区的历史文化有关,采用的施工方向与手段也不同。第二,施工工艺直接影响园林整体质量。施工工艺的合理选取与科学运用是园林工程质量的根本保证,园林的美观程度、植物的健康、经济生态效益的产出均与施工工艺有较大关联。第三,园林施工是一项多领域学科交叉的系统性工程,不仅要满足投资方的需求与构想,还应与施工地的地地质水文条件以及自然环境相辅相成、并充分考量经济成本以及林内设施的布局、功能发挥等多项需求。

1.2 我国园林施工的发展现状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及人民群众生活的水平的不断提升,其精神世界逐渐丰富,对于园林工程的需求较之以往也有了较大改变,对园林工程的需求侧重点逐渐从休憩、游玩地点转向审美满足、人文精神体悟等方向,不仅要获取生理上的舒适,也要获取心理上的满足。当前我国园林工程从类型来看主要可分为中国古典园林、现代西式园林以及综合园林等,近年来园林工程的概念也有所外延,例如,新兴的园林社区、园林城市等概念。在施工工艺以及技术上的选择除引入先进的成熟技术外,也广泛根据自身应用实践,在传统施工工艺的基础上提出了部分改良创新。

2.园林工程新施工工艺探析

2.1 高精度测量技术

园林工程施工规划方案的制定,离不开前期高质量测绘作业的数据支撑,尽管园林布局、走线看似随意,但其需要经过合理的布局设计以及严格科学的论证,使园林的美观程度以及人民群众的实际体验均达到最佳。无论是在施工设计阶段还是具体施工阶段,高精度测量均具有重要意义。在传统的施工工艺下,作业人员一般使用皮尺、激光定点仪等旧技术手段进行测量,其测量精度难以保证,且在复杂天气条件下难以开展作业,工作效率较低,对园林工程的工期造成不确定的影响。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各类新型测量手段也被引入园林工程施工作业中,例如,基于GIS(地理测绘系统)、RS(遥感)技术的多种无人终端,能够在不同高度、角度对园林使用区域进行精密测量,大大节省传统测量消耗的人力、缩短园林施工工期的同时,能够为各项作业提供真实可靠的数据支撑,提升园林工程的最终质量。

2.2 高边坡防护工艺

无论是古典园林还是现代园林,人造水域均较为常见。人工水域的施工需要按照原生态中的地质水文条件,综合设计坡度以及高程等因素进行完善的边坡防护施工方案制定。使用传统施工工艺的坡防常会出现水域蔓延,岸边滑坡等各类问题,对园林的安全效能以及人造水域的水质环境均会造成较大影响。为此近年来高边坡防护工艺在人造水域施工中得到了较为广泛的应用,其主要原理是利用各类植物表面部分以及根系对水土的固定作用,对边坡进行涵养维护,其能够有效改善各类土质条件边坡的力学性能,进而增加其稳固程度、整体强度以及防滑性能,改善园林的土壤环境,增加土壤肥力使景观植物的长势更佳。同时能够大大降低传统边坡建设维护所需要的经济以及人力成本,兼顾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

2.3 三维网垫技术

花木植物景观建设布局,无论在中国古典园林还是西式园林中均是十分重要的一环,在江南传统园林中,花木景观植物的布置难度较大,但其能起到的景观效果上佳。在对高标准园林进行建设时,传统的花木景观植物布置手段往往会出现植物根系不稳定、长势不佳等问题,进而造成水域旁植物所处土系土壤环境疏松、植物落入水中或需要辅助杆维持位置等情况,对园林的安全系数以及美观程度均有较大影响,而三维网垫技术能够较好地解决这一问题。三维网垫采用高纤维材料,具有较高的可塑性以及柔韧性,整体结构与干丝瓜类似,能够将土石、细砂紧密包裹,且具有较大的容量空间。该技术在稳固景观植物位置的同时,不会对植物长势造成负面影响,植物根系能够轻易穿过三维网垫,根据施工实践数据,采用该技术的植物根系可深入地下40cm及以下,形成致密的绿色系统保护层,可应用于园林路旁、水域边坡等多种位置。

2.4 水资源高效管理工艺

不同地区对园林建筑均有需求,但不同地区的水资源分布与利用情况不同,在水资源较为匮乏或利用程度角度的地区维持园林运营,需要投入大量的经济成本,给园林的管理工作带来困难;在降水量较为丰富的地区,园林的排水工作也是较难的课题之一。为此可以充分利用各类水资源高效利用工艺予以解决。首先,可利用土工合成材料工艺中的新型软式透水管。透水管埋设在园林下部,起到吸水、透水、排水等功能。在传统的园林工程施工工艺中,一般采用钻孔透水管进行园林的排水作业,此类透水管受到土壤环境以及园林布局的影响较大,在实际使用时一是要多次进行切割与组装来确保走线合理,其次,在土质环境较差的地区其性能较弱。新型的软式透水管利用毛细管的渗透原理,使用纤维吸收园林土壤中的水分,且质地较软,能够根据实际应用需求灵活布设固定节点,且其具有支撑弹簧线模块。在实际使用时首先能够解决传统排水管的土壤适应性较差的问题,其次能够大大提升管壁的透水性能,更高效率地完成园林的排水作业,将土壤含水量保持在合理区间。再次,在年均降水量较少或水资源相对匮乏的地区,应当采用各类节水以及水资源高效利用工艺,维持景观植物的生长需要以及人造水域的水体保持。例如采用雨水回收设备,在园林工程中将屋面设计为可控集水屋面并相互连接,合理设置集水池位置,避免降水在地表形成径流后流出园林区域或蒸发浪费,同时在极端高降水量情况下将屋顶可控部分下放,以防过度积水对建筑安全造成威胁。在节水方面,可将滴灌、渗流等作物种植灌溉技术引入园林植物灌溉作业中,在确保景观植物正常生长需求的前提下,尽可能减少水资源消耗。此外,还有膨胀止水胶等可应用于管道建筑缝隙的填补工作,起到良好的止水作用,在一定程度上起到节水效果

3.园林工程施工新工艺的应用原则

3.1 重视生态效益,增强物种多样性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迈入新阶段,对生态文明建设以及可持续发展理念的重视程度逐渐加深,园林工程在新时代作为生态工程建设的一部分,应当从建设及运营管理的各方面做出应有贡献。在园林工程施工中,首先,可以采用多项生态友好型施工工艺,例如,采用基于植物根系固土作用的高边坡防护、纤维型植物攀附材料等,将对自然生态的影响降到最低程度。其次,应当根据园林建设地区的植物特色,引入多样化的景观植物,丰富园林的物种多样性,进而提升园林内部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对植物生长以及景观保持起到重要辅助作用。

3.2 因地制宜开展建设,突出地域特色

我国作为地大物博的大国,具有丰富的精神文明,但近年来各地的园林建设同质化程度较为严重,给人民群众的审美带来疲劳感,不利于地区精神风貌的展现。且盲目选用所谓的“网红植物”“网红假山”等,罔顾其与当地地质水文条件以及外部气候环境的适应程度,将会出现景观植物长势较差,病害较多、固体景观对园林生态带来不利影响等问题,不利于园林景观风貌的美观性,也会给园林运营管理带来阻碍。为此应当因地制宜选用符合园林建设当地的环境条件施工工艺、植物类型,使园林具有突出的地域特色,景观植物能够健康生长,发挥应有美观价值的同时,与当地的自然风光相辅相成,营造高质量的审美体验。

4.园林施工新工艺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4.1 施工资源配置不合理

园林工程的高质量建设不仅需要采用先进的新工艺,还需要依照园林实际承担功能、以及投资额度等因素对施工资源进行合理配置,现阶段存在较多盲目采用各类先进施工工艺及技术的情况,往往会造成园林在建设中期资金用尽,后期只能选取部分落后技术、设备,不仅造成不同设施之间配套程度低,管理困难,影响其应有效能的发挥,还会给后续的维护、运营工作带来困难。造成大量的人力物力损失,使园林工程的经济效益低下。生态效益也难以得到保证。

4.2 施工人员素养不足,对新工艺认识运用程度较低

尽管园林工程作为一项复杂的综合性系统工程,但其具体施工作业基本由各类专项人员组织进行,例如,景观植物负责人员、排水线路铺设人员等。在传统的园林工程建设理念下,对这些一线施工作业人员的专业素养不做过高要求,其能完成基本作业即可。但在高质量园林工程缺口较大的时代背景下,各类新兴工艺与技术应得到大规模推广与应用,而现有的施工人员由于专业素养不足、对新工艺的认识程度不足,存在不能高效利用新工艺、新技术以及不愿运用新工艺的情况,给施工作业的开展带来不便,在部分情况较严重的工程现场,采用新工艺的工程工期以及质量反而劣于采用传统工艺的工程。

4.3 技术固化严重,缺乏因地制宜的创新

部分园林工程在施工作业开展的过程中,尽管选用了合理的新技术且对人员进行了完备培训使其能够完成对新工艺的规范运用。但还存在技术固化较为严重的情况,即不能根据工程具体需要,对工艺以及施工手段进行创新,使其无法与园林工程施工当地的各类外部环境条件以及使用需求相匹配,使其不能发挥应有效用。死板的技术管理不利于园林工程的工期推进以及质量把控,对工程后期的经济生态效益的产出也会造成一定程度的影响。

5.园林施工新工艺应用的优化对策

5.1 完善施工资源配置

针对现有的施工资源配置不合理的情况,应当结合工程实际需求,各项施工技术、设备等资源的配置过程及制度进行完善。严格根据前期勘测的地质水文条件、气候环境等外部参数数据以及投资方的需求与构想、投资额度等情况,从较高层面对园林工程建设的全周期、全环节进行设计,分析其中可能运用到的新工艺及其经济人力投入数量,运用经济学原理,合理配置各项施工工艺选取及设备选取,将施工的性价比尽可能提升,在满足工程建设目标的前提下,节约资金,将其投入潜在园林价值较高的区域。

5.2 提升园林施工人员专业素养,将新工艺落到实处

施工人员的专业素养决定了其对各类园林工艺的利用程度的优劣,直接影响到工程最终整体质量,因此应当提升施工人员的专业素养,使各项新工艺技术的优势得以发挥。首先,应当设立完善的培训考评制度,定期组织一线施工人员学习认识各类新工艺的功能以及优势,并组织技能考试,对不能满足施工要求的人员予以转岗。其次,设置合理的奖惩制度,对表现优秀、对新工艺应用较好的人员进行表彰,对技能应用较差或是对新技术认可程度较低的人员进行一定处罚,促使施工队伍保持学习应用新工艺的积极性,从而将各项新工艺落到实处。

5.3 因地制宜加强技术创新

即便再先进的施工工艺,在不合理的运用下,也无法达到预定效果,对工程施工以及整体质量的提升造成阻碍。为此,应当因地制宜,科学加强技术的本地化创新,使技术的选取以及使用均符合当地的具体施工建设需求,例如在降水量较少的地区,可不选用软式透水管,避免出现土壤含水量过低,影响园林生态稳定等问题,切实增进地区园林工程与本地环境的相宜程度。

6.总结

园林工程施工新工艺的引入,能够有效缩短工程工期、提升工程质量,但其不合理运用会降低新工艺优势与效能的发挥,为此应当做到完善施工资源配置、提升园林施工人员专业素养、因地制宜加强技术创新等,为园林施工新工艺的效能发挥保驾护航。

猜你喜欢
新工艺园林施工园林工程
古建筑木结构保护技术在现代园林工程中的应用探讨
建筑工程施工新技术新工艺的应用分析
风景园林施工管理中的问题分析及对策
工业废水深度处理新工艺的研究与应用
新疆园林施工管理及后期养护技术的要点分析
现代学徒制视角下高职“园林工程预决算”课程思政探索与实践
园林工程施工及植物养护技术探究
风景园林施工中的植物选择和配置探讨
基于冰箱在线测试系统的新工艺研究
园林施工管理与施工难点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