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思维视阈下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的实践理路

2022-11-19 10:42
关键词:政和思政政治

胡 妙

(华中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9)

所谓系统“是指相互关联、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部分所组成的具有某种功能的有机整体”[1]。以系统思维的视角来分析同向同行的具体内涵,课程思政和思政课程在系统方向和目标、结构和功能方面具有极高的关联性。首先,两者的方向和目标具有协同性。在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要求下,两者都坚持社会主义的办学方向,都以立德树人为教育目标。其次,两者的结构和功能具有契合性。一方面,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拥有相似的结构,两者都需要教师队伍、课程教材体系、保障体系的支持。另一方面,两者功能互补,力图达到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与价值引领的有机统一。最后,在协同的方向和目标的指引以及契合的功能和结构的支持下,同向同行体现出系统整体下理论与实践的统一。

运用系统思维推进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有利于形成思想政治教育的整体合力,保证立德树人教育目标的实现,有利于强化价值引领,确保马克思主义在高校意识形态中的主导地位,守好教育的意识形态阵地,有利于完善课程育人体系,改进教育的内容、方式和方法,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质量。在具体的实践中,根据系统的整体性原则、层次性原则、开放性原则,可以从理念、格局和平台三个方面着手,推动两者协同发力,真正实现立德与树人的统一。

一、确立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育人共同体理念

整体性是系统的基本属性之一,是系统存在的前提条件。系统整体由系统各要素组成,要想整体得到更好的发展,系统要素必须进行有机整合,在共同的目标和方向下协同前行。思想政治教育在过去长期被视为是思政课的任务,其他课程、其他教师只要教好专业知识即可,并不承担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甚至在一些课堂还出现了与思政课内容相悖的声音,这造成了思想政治教育合力不足的问题。教育要实现立德树人的目标,要确立育人共同体理念,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各类课程教学中,使课程思政和思政课程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在政治方向、育人目标和文化认同方面形成共同的认识,指导同向同行的具体实践。

1.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

教育领域存在着各类社会思想的交锋和交融,是党的意识形态工作的前沿阵地,一旦出现错误,将会对整个意识形态工作产生重大影响,因此“教育领域的意识形态工作,不容许发生颠覆性错误,必须始终坚持正确方向”[2]。对于思政课程而言,要深入阐释马克思主义理论,讲明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合理性和必然性,要关注国家和社会的发展,将实践与理论发展相结合,让学生在理论学习中深化家国情怀,提升政治自觉。对于课程思政而言,要认识到各门课程都有思政功能,不能仅仅局限于专业知识的传授,要在课程中深入挖掘思政元素,让学生在知识学习的同时得到价值洗礼。无论是课程思政还是思政课程都要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主旋律,弘扬正能量,改进话语方式,创新教育手段,坚持引导学生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四个自信”,成长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2.保持一致的教育目标

思政课程以马克思主义理论、党的理论创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及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培育为主要内容,侧重于“育人”。课程思政以思政课程之外的各类专业课程为基础,以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为主要内容,寓价值引领于两者之中,侧重于“育才”。在教育内容和教育效果等方面,课程思政和思政课程各有重点,但其教育目标指向却是一致的,两者统一于立德树人的教育实践中。对于思政课程而言,首先,要坚定党性和政治性,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最根本的是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3],其次,要提升教育内容的科学性,将理论知识建立在经验和事实基础之上,避免泛泛而谈;最后,要运用多种方式方法,思政课的学生受众广泛,针对处于不同阶段、不同专业背景的学生,应该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和方法,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对于课程思政而言,一方面要立足于专业特色和社会经济发展需要,提升学生的专业知识和能力,培育高水平的专业人才,另一方面更要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让课程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伟大目标。

3.形成共同的文化认同

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关键问题在于两者要在文化认同和价值观层面达成一致,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促使学生形成对本民族的文化自信。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我们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其中“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4]。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中,长期以来,思想政治理论课承担了大部分的工作,其他课程没有认识到自身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没有与思政课程形成共同的文化认同,不少课程在教学的过程中缺乏文化自信的浸润。解决两者文化认同的问题,对于思政课程而言,要增强课程的深度和厚度,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和现实进行历史回溯,在深厚的文明积淀中探寻文化根源。对于课程思政而言,要立足专业特色,挖掘学科知识与文化自信的切入点,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民族价值观、当代中国优秀文化等内容融入到教学内容中,让学生在课程学习中受到良好的文化熏陶。

二、打造各类课程协同作用的“大思政”格局

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的同向同行是一个具有层次性的系统工程,必须要打造横向配合、纵向贯通的“大思政”格局。“由于组成系统的诸要素的种种差异包括结合方式上的差异,从而使系统组织在地位与作用、结构与功能上表现出等级秩序,形成了具有质的差异的等级系统。”[5]依据系统的层次性原则,从横向上来看,课程思政和思政课程作为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两个组成要素,两者存在差异,同时,课程思政内部各类课程也存在不同特点;从纵向上来看,同向同行在课程、院系、学校和国家等层面有着不同的要求和构建方式,存在明显的等级秩序。因此,促使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二者同向同行,必须深刻理解系统的层次性,构建两者协同作用的“大思政”格局。

1.认识系统横向差异,分类推进课程建设

其一,对比课程思政和思政课程,它们作为系统中的两个元素,在教育内容、教育方式、教育对象上存在显著差异。其二,从课程思政本身出发,它不是针对具体的某一类课程,而是囊括了思政课程之外的所有课程。课程类别上,包含专业课、通识课和实践课;专业属性上,涉及文、理、农、工、法、医、商各类专业。不同专业和课程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方面存在差异。针对课程思政和思政课程两者之间的差异以及课程思政内部存在的差异,应明确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的不同性质,不能混淆两者的界限,将专业课上成思想政治理论课,更不能弱化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政治性,将思政课程一般化。“要继续深化‘思政课程’的改革,进一步厘清‘思政课程’的功能和边界,建构有限度的课程教学体系。”[6]同时,针对课程思政庞大的课程体系,应明确各门课程的具体要求,依据教学目标、内容和方法,结合专业特点分类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拓展课程思政建设的广度和深度。

2.厘清系统纵向层次,构建上下贯通的体制机制

构建协同作用的“大思政”格局,必须要有自上而下的完善的体制机制予以保障,这涉及到国家、地区、学校和院系各个层面的协同作用。首先,国家教育部门要加强组织领导,成立工作领导小组、咨询委员会等组织,统筹各地区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的建设与运作,并予以财政支持;其次,各地政府要严格落实国家方针政策,加强地区各项条件的配套建设,统筹地方资源,推动当地“大思政”建设工作;再次,各类学校要以党委为核心,贯彻上级部门的各项要求,立足于本校实际情况,制定具体的实施计划,统筹推进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最后,院系要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设置备课小组,立足于本专业实际情况,开展有特色的课程思政。

三、建设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互助交流的各级开放平台

课程思政和思政课程同向同行,要求两者破除孤立和封闭的状态,以开放互助、协作交流为目的,面向更广范围和更深层次搭建各级开放平台。“系统具有不断地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能量、信息交换的性质和功能,系统向环境开放是系统得以向上发展的前提,也是系统得以稳定存在的条件。”[5]为了增进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的沟通和交流,帮助课程思政和思政课程的建设工作汲取多方经验,促使同向同行工作稳步提升,必须要在课程思政和思政课程之间、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内部、各类学校之间搭建沟通交流的开放平台。

1.建设课程思政和思政课程之间的交流平台

课程思政和思政课程在教学任务及内容上各有侧重,前者以专业知识讲授和能力培养为基础,后者更重视发挥价值引领的作用,为了更好地实现两者的统一,提升育人效果,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之间应该增强联系与交流,特别是专业课教师和思政课教师之间,更应该沟通协作,避免单打独斗。具体来讲,学校可以通过搭建“协同育人工作室”、教师主题沙龙等平台整合思政课教师、专业课程教师、学生辅导员和班主任队伍,推动多学科背景下教师的交流沟通、良性互动,推动教师素养、课程设计、教学资源的同向同行。通过交流平台的建设。思政课教师可以给予专业课教师有关思想政治教育的指导,帮助专业课教师挖掘课程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设计等。专业课教师可以发挥专业知识和技能优势,为思政课教师提供相关专业知识参考,丰富教学内容,提升思政课堂的科学性和趣味性。

2.建设校内各部门之间的沟通平台

推动课程思政和思政课程互助交流,有必要建设两者与校内各部门之间的沟通平台。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包含课程教学、日常教育、管理服务等多个体系,涉及校内各单位、各部门,彼此之间联系密切,相互作用,共同服务于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的重要环节,它不是孤立存在的,需要校内各单位、各部门的协助,学校党委需要进行统筹协调并制定行之有效的运行政策,教务部门需要根据要求调整教学计划,提供教学支持,人事部门需要健全相关考核激励制度,后勤部门需要提供后勤保障等。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的同向同行离不开校内各单位、各部门的统筹协调,必须要通过定期的汇报、研讨会议,常态化的问题反馈与交流机制建立起良好的校内沟通平台,及时反馈关于课程思政和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建设的需求,接纳与之相关的建设性意见。

3.建设校际间互通共享的开放平台

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是所有高校都需要开展的重要工作,不同高校在学校特点、学科设置、学术专长、资金支持、平台支持等方面存在差异,各高校的课程思政及思政课程的建设因此而各具特色。同向同行的进一步深化与提高,要求高校之间拥有开放的平台,增进彼此之间的沟通交流,以达到取长补短的成效。首先,国家教育部门要健全优质课程、教学团队的遴选机制,让全国高校在评比的过程中开阔视野,提升认识,选出一批优质课程和优秀教师团队,供各大高校进行经验学习。其次,各校要遴选相关教研团队并给予一定的资金支持,鼓励其参观访问外校,将校际间的交流访问作为一项常态化工作,这在一定程度上能推动本校建设成果的宣传,同时也能汲取其他学校的工作经验,让各大高校在沟通学习中共同进步。最后,要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搭建便捷的网络信息平台,建立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的优质资源库,设置课程思政和思政课程两者同向同行的成果展览区、答疑交流区以及资料下载区等,让建设经验能够得到更广范围的传播,让校际间的交流更加便捷迅速。

猜你喜欢
政和思政政治
清华大学:“如盐在水”开展课程思政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我看郭政和
思政课“需求侧”
“政治攀附”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政治不纯”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匠心打造好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