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卵圆孔未闭相关性偏头痛的中医心脑关系探讨

2022-11-19 20:54李欣雅王恩龙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 2022年18期
关键词:圆孔同治偏头痛

李欣雅 王恩龙

1.辽宁中医药大学,辽宁 沈阳 110032;2.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辽宁 沈阳 110032

偏头痛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神经血管性疾病,也是50岁以下人群的首要致残疾病[1],给患者带来了巨大负担,根据世界卫生组织调查显示目前我国偏头痛的患病率达9.3%[2-3],并且难以完全治愈,易反复发作,可伴畏光、畏声、呕吐等症状[4-5]。女性发病率多于男性,具有遗传倾向。卵圆孔未闭,一种先天性心脏病,指3岁后连接左右心房的通道不能完全闭合,成年人患病率约占15%~35%[6]。1998年,Delsette等[7]首次发现先兆型偏头痛患者卵圆孔未闭(patent foramen ovale,PFO)的发生率高达41%,显著高于对照组的16%,随后也有许多研究验证了PFO与偏头痛的关联性,心和脑的生理功能联系也再一次成为了科学界的焦点。

1 现代医学研究进展

1.1 PFO引发偏头痛的可能机制 PFO引起偏头痛的主要生理因素在于右向左分流(right to left shunt,RLS)[8],即静脉血回心后通过卵圆孔由右房流向左房,是目前普遍认同的病理基础,但其具体机制尚有许多不同假说未得到充分证据证实,例如:反常栓塞学说,正常情况下,右心房的血液会进入肺循环,经滤过再由左心室摄入体循环,而PFO患者的左右心房存在潜在的通道,回到右心房的静脉血液会越过肺的滤过直接进入左心房,带着微小栓子的血液灌注到脑及其他脏器[9],Nozari等[10]通过动物实验阐述了微小栓子在不造成脑梗死的情况下引起皮质扩散性抑制(cortical spreading depression,CSD),从而引发偏头痛,这是目前比较认可的学说之一。亦有研究支撑血管活性物质学说,即5-HT等可以介导中枢痛觉的活性物质未经肺毛细血管中的单胺氧化酶灭活,直接进入体循环,作用于脑内的三叉神经节细胞等受体诱发偏头痛[11-12]。另外因RLS导致进入脑的血液氧含量低也会引发偏头痛[9-10]。

1.2 卵圆孔未闭封堵术缓解偏头痛疗效 MIST实验室[13]最早观察PFO封堵术治疗偏头痛疗效的研究,共纳入147例相关病例,其中74例行封堵术,另73例行安慰性假手术,结果显示偏头痛的治愈率无明显统计学意义,未达到研究的主要终点,但对头痛天数减轻50%进行统计,对照组为23%,而治疗组高达42%。张全全等[14]对先兆性偏头痛合并卵圆孔未闭行封堵治疗疗效进行mate分析,发现封堵治疗组的偏头痛发作及先兆发生均显著降低。虽然目前不能将封堵术作为偏头痛主要的防治措施,但各种差异值得深入研究卵圆孔未闭与偏头痛发病的病理生理联系。

1.3 现代心脑关系科学研究 西医学从神经调节、内分泌功能等方面进行了心脑关系的研究,并逐渐形成了心—脑轴理论。心脑是通过自主神经网络相结合的,这也构成了心—脑轴的重要构成部分,通过自主神经、内分泌的作用来调节心脏的摄血等功能。心脏泵血功能关系到全身脏器的生理功能,尤其是大脑,短暂的缺血都极有可能对脑功能造成损伤[15-16]。另外有研究[17]发现脑尿钠肽广泛分布于多种器官,但在心脏的含量最高,并且在脑内可以检测到心脏分泌的脑尿钠肽,并继续作用于脑内特异性受体。这充分表明了心脑之间的相互作用,心脑生理功能的正常运行彼此依赖。心—脑轴理论有着坚实的科学理论作基础。

2 中医理论浅析

2.1 心脑关系历史源流 中医认为心与脑的关系密不可分。心主血脉,《灵枢·平人绝谷》曰:“血脉和利,精神乃居。”只有心血充盈,心气充沛,脉道滑利,上行濡养脑髓,则脑的功能得以发挥,故称“心脑相通”。《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提出“心生血”,心血充盈,则肾精化源,正所谓“精血同源”,肾主骨,生髓,髓海得养,则灵机得用,脑神聪明,故称“心脑息息相通”。心主神志,正如《素问·灵兰秘典论》曰:“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就提出了心主宰人的神志活动的观点,张锡纯在《医学衷中参西录》中阐述的“人之神明,原在心脑两处,神明之功用,原在心脑相辅而成。”也就是说,心脑共主神明。此外,中医认为心脑以脑络相连,例如督脉“入络脑,贯心”,足太阳膀胱经“属脑”“络心”等,这些都是心脑联络的通道[18],并且在针灸治疗选穴上发挥重要作用。近些年来,随着对心脑的深入研究,越来越重视心脑关系,并基于现代医学所证实的心脑的密切功能联系,提出了“心—脑轴学说”,开辟了“心脑同治理论”,而且在临床中取得了良好疗效。

2.2 卵圆孔未闭易发PFO的中医理论浅析 《灵枢》曰:“诸痛痒疮,皆属于心。”表明了中医认为一切痛证都与心相关,那么偏头痛也不例外,其发生的内在机理必定离不开心的病变。中医分析痛证,分为“不通则痛”和“不荣则痛”两大类,那么偏头痛也不外如此,现就“卵圆孔未闭与偏头痛的高度关联性”进行中医理论分析。PFO是因,偏头痛是果。PFO作为一种先心病,是心之先天禀赋不足,心的功能低下,心阳不振,心血不足,心气亏虚必将导致脑髓失去濡养;肾精化生乏源,则生髓不能,脑窍失养,发为头痛,此之谓“不荣则痛”。血脉运行赖于心,心气虚推动无力则血瘀,瘀阻于脑,则为“不通则痛”。《医学衷中参西录》也提出“心与脑,原彻上彻下,共为神明之府,一处神明伤,则两处神俱伤。”心之不足势必连及脑之损伤。其发病机理复杂,但病机不外乎“气虚血虚为本,痰浊血瘀为标”。

2.3 心—脑轴理论的临床应用

2.3.1 中药的心脑同治作用 现代药理学研究发现许多中药都有心脑同治的双重作用,王雪可等[19]运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对治疗偏头痛方剂进行整理分析,发现川芎是使用频次最高的药物。川芎作为一种活血止痛药,其中所含的川芎嗪具有保护心肌作用和改善脑缺血性损伤患者的脑部血液循环的作用,不仅在偏头痛的治疗中应用广泛且疗效显著,也对其他脑血管疾病有治疗作用[20],并做成了川芎嗪注射液,以便更大范围的投入临床发挥效应。除此之外,现代药理学的研究表明黄芪具有良好的心脑同治作用,不仅可以保护心肌,还可以显著降低冠状动脉血管、脑血管的阻力从而增加血流量,治疗心脑血液灌注不足性疾病,临床上也制成了黄芪注射液[21];熄风通络药物地龙所含的蛋白水解酶可直接催化纤维蛋白水解降低血液黏度,有效抑制血栓形成,对于心脑血管疾病的预防具有很大意义[22]。

2.3.2 针灸的心脑同治作用 针灸作为中医中药的诊疗手段,都广泛应用于心脑血管疾病,例如针刺在头痛治疗中有极大优势,通过“虚则补之”和“菀陈则除之”等治疗原则来调畅气血阴阳。以“内关”为例,属手厥阴心包经,既是络穴,又是八脉交会穴。内关的应用非常广泛,钱宇斐等[23]在观察醒脑开窍法治疗脑卒中疗效时,将选用内关等穴作为主穴的治疗组与非穴位组相比较,结果治疗组能够更有效的提高脑血流量,这也证实了心脑同治理论在临床中应用的疗效。日后对于心源性脑病都可以大胆尝试选取具有心脏调节作用的穴位为主穴进行治疗。

3 展望与小结

虽然目前对于卵圆孔未闭与偏头痛发病的内在机理相关研究尚未十分明确,但无论从现代科学角度还是中医基础理论的角度都找到了很多证据支持。在现存文献记载中没有找到关于治疗PFO相关性偏头痛的成功经验分享,但也帮助我们更全面地了解头风病。“心-脑轴”理论的提出不仅有充足的中医理论作基础,也有足够的科学研究支持,推动了中医学术的发展,在疾病的病机上给了研究者们更加深刻和多元的认识,在治疗上也拓宽了思路。“心-脑轴”理论属于中医整体观念思想的二级理论,为日后脑病临床治疗中应用从心论治的方法奠定了理论基础。目前中医界对“心-脑轴”理论的应用日趋重视,并研发了许多心脑同治的药物,例如脑心通、脑心清片、心脑联通胶囊等来治疗心脑血管疾病,取得了良好的临床疗效。相比较于中医藏象学说,“心-脑轴”理论并没有源远的历史,临床上需要更多的研究与应用,以便给患者带来更多的福音,望其在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方面做出更大贡献。

猜你喜欢
圆孔同治偏头痛
便秘、痔疮要“同治”
头痛、卒中:竟是这个孔惹的祸
荒唐同治讲信义
太胖太瘦都易患偏头痛
偏头痛吃紫菜干
论清末三帝无嗣之真实原因
昏君同治为何名声不坏
卵圆孔未闭与缺血性脑卒中
正月正,闹花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