拟瑞士桥弯藻的超微结构*

2022-11-19 01:45龙继艳徐三妹唐海朋
关键词:腹侧硅藻瑞士

龙继艳,刘 冰,徐三妹,2,唐海朋

(1.吉首大学生物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湖南 吉首 416000;2.怀化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文理综合学院,湖南 怀化 418000)

桥弯藻属(CymbellaAgardh)是硅藻门中一个重要类群,也是淡水河流中的常见硅藻种类.2002年,Krammer[1]出版了一本关于桥弯藻属的专著,其中报道了129个种和31个变种.Krammer[1]在专著中对桥弯藻属进行了一般定义:(1)具有桥弯类的壳瓣外形(即具有背腹之分的壳瓣外形,区别于两侧对称的舟形类壳瓣外形);(2)两远端壳缝末梢向壳面背侧弯曲;(3)壳面两端具有顶孔区;(4)大多数种类在中央结的腹侧存在一个或多个孤点.此外,Krammer[1]还提出了7个数量特征用来区分不同的桥弯藻种类,分别是细胞大小、壳瓣外形、近缝端形态、孔纹密度、孤点存在与否、孤点数量、线纹密度.随着世界范围内硅藻研究的广度和深度不断增加,研究者又从Krammer定义的桥弯藻属中分离出新属.例如,2010年,一些原属于桥弯藻属的种类被分离出来,归到新建立的OricymbaJüttner,Krammer,Cox,Van de Vijver & Tuji(新拟,具脊桥弯藻属)中[2].这说明目前的桥弯藻属可能还是多系的,一些种类形态特征仍需仔细深入研究.

Krammer在其专著中,在桥弯藻属下分出了一个特别的组—Cymbellahelveticagroup(新拟,瑞士桥弯藻组),该组内的种类都没有顶孔区[1].本文研究的CymbellasubhelveticaKrammer(新拟,拟瑞士桥弯藻,注:Helvetica是Swiss的意思,sub+Helvetica译成拟瑞士)也是该组成员之一.在中国先前的研究中,Cymbellasubhelvetica最初被翻译为近淡黄桥弯藻[3-4],后续研究都沿用这个名称[5-8].但本课题组对该种加词仔细考证之后,发现这个“淡黄”种加词的翻译是错误的,不符合命名人的原义,应进行修正.

2005年,尤庆敏[4]首次在新疆发现了C.subhelvetica[3],文中将其翻译为近淡黄桥弯藻,但未解释译名来源,仅提供少量光学图片及一张手绘图.之后陆续有研究者在中国其他地区发现该种,如2013年,李博[5]在四川牟尼沟喀斯特地貌硅藻研究过程中也发现了C.subhelvetica,未给出中文译名,且缺乏电镜观察结果.同年,施之新[6]所著的桥弯藻属专著中仍沿用了近淡黄桥弯藻这一名称,仅提供了一张手绘图.2018年,吴维维[7]在研究西藏林芝地区及拉萨市硅藻植物分类时对其进行了研究,记录为淡黄桥弯藻,也仅提供光学图版.2020年,张梵[8]在研究海南岛淡水硅藻时在吊罗山溪流中发现了C.subhelvetica,并在论文中展示了C.subhelvetica的光学观察结果.综上,尽管已取得上述研究结果,但由于前人研究大多缺乏现代扫描电子显微镜的观察结果,所以拟瑞士桥弯藻的许多超微结构还处于未知状态,例如处于壳内面中央结延伸出的袋盖状硅质结构.另外,尚未有研究者对其中文译名进行纠正.本课题组在研究青海省门源县的石附生硅藻时,获得了拟瑞士桥弯藻的充足标本,并对其进行了全面观察.

1 材料与方法

硅藻样品采集时间为2019年7月18日,样品采自于青海省门源县内一条不知名淡水河流,取样点地理坐标为37°27′28″N,101°23′15″E,海拔2 940 m.取样方法为:选择水下带有较多黄褐色生物膜的石头,用牙刷把岩石表面的附生硅藻用力刷入塑料盘内,缓水冲洗石头表面残留样品,装入塑料盘.将收集的硅藻样品倒入100 mL样品瓶中,装瓶后用70%酒精固定,密封后带回实验室处理.

在实验室采用常规方法处理硅藻样品,首先使用双氧水或者浓硝酸等强氧化剂除掉有机物质,然后加入稀盐酸除掉含钙固体化合物,再利用去离子水反复清洗,最后得到清洁的硅藻标本.具体方法为:从取回的硅藻样品溶液中吸取25 mL溶液,移入洗净的250 mL烧杯中,加入50 mL 30%双氧水,在80 ℃恒温加热6 h,氧化除掉有机物质,最后30 min时加入5 mL 10%盐酸除掉含钙化合物,再加入去离子水静置12 h后吸去上清液,此过程重复5次可获得干净的硅藻标本.然后利用Naphrax封装剂将标本制成永久装片以供光学显微镜观察和拍照(德国徕卡光学显微镜和摄像头,型号分别为Leica DM2000和Leica MC190 HD).扫描电镜观察在怀化学院完成(德国卡尔蔡司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型号Sigma HD).

本文的中文硅藻相关术语主要参照刘冰推荐的术语[9],以下列出部分重要的中英文术语对照和英文缩写,以便读者阅读,如壳瓣(valve)、环带(girdle band)、孤点(stigma,复数stigmata)、线纹(stria,复数striae)、孔纹(areola,复数areolae)、中央结(central nodule)、顶孔区(apical pore fields,APF)、壳缝(raphe)、近缝端(proximal raphe ending)、远端壳缝末梢(distal raphe fissure)、外面观(external view)、内面观(internal view)、螺旋舌(helictoglossa,复数helictoglossae)、光学显微镜(light microscope,LM)、扫描电子显微镜(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SEM).

2 研究结果

拟瑞士桥弯藻(图1(a)~(p);图2(a)~(f);图3(a)~(f))

CymbellasubhelveticaKrammer 2002,p.151,pl.176:1-13,pl.177:1-14,pl.178:1-13,pl.180:9,pl.186:4-6.

光学显微镜观察(图1(a)~(p)):壳瓣背腹分明,披针形,背侧呈拱形凸出,腹侧略凸或近于平直,两端渐狭但不拉伸,末端呈狭圆形.壳面大小为(测量74个标本):长34.7~64.2 μm,宽8.4~10.9 μm,最大长宽比6.2.中央区不明显,中轴区窄,线形.壳缝稍偏向背侧,近缝端不偏向腹侧,远缝端弯向背侧.腹侧的孤点在光镜下很难区分.线纹在壳面中部呈略微放射状,在两端则呈会聚状(图1(b)中两箭头所示).线纹密度在壳面背侧中部9~11条/10 μm,在腹侧中部11~13条/10 μm.孔纹在光镜下不能区分.

图1 拟瑞士桥弯藻的光学显微镜图(×1 000)

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图2(a)~(f);图3(a)~(f)):壳瓣披针形(图2(a);图3(a)和(c)).远缝端末梢向背侧弯曲,无顶孔区(图2(b)~(d)和(f)中箭头所示).线纹单列.孔纹外部开口通常呈狭长的线形,个别呈“Y”形,孔纹密度30~33个/10 μm.壳环由3条开放的环带组成(图2(d)~(f)),中央区不明显,近缝端膨大,呈水滴状,但没有弯向腹侧(图2(e)中箭头所示).腹侧孤点外部开口为圆形,无覆盖(图2(e)中箭头所示).从壳内面看,壳缝几乎位于壳面中央,近缝端不可见,被从中央结延伸出的袋盖状硅质结构遮盖(图3(b)和(d)中箭头所示),腹侧孤点内部开口为狭缝隙状,周围被不规则的齿状凸起围绕(图3(b)和(d)中箭头所示).远缝端终止于螺旋舌(图3(e)~(f)中弯箭头所示).

图2 拟瑞士桥弯藻的扫描电子显微镜图(壳外面观)

3 讨论

本研究中的拟瑞士桥弯藻标本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到的形态特征与Krammer专著中的模式种相同,且与其描述完全吻合[1],因此可以确定其拟瑞士桥弯藻的身份.另外,拟瑞士桥弯藻与Cymbellajachalensis非常相似[10],但拟瑞士桥弯藻的近缝端不偏向腹侧,而C.jachalensis的近缝端偏向腹侧.此外,它们腹侧的线纹密度以及孔纹密度也不一样,拟瑞士桥弯藻腹侧线纹密度是11~13条/10 μm,孔纹密度是30~33个/10 μm,而C.jachalensis腹侧线纹密度是9~11条/10 μm,孔纹密度是13~20个/10 μm.

依据Mary的观点,一个种不一定能够呈现所在属的全部已知特征[11].正如前人将无顶孔区的瑞士桥弯组暂时归入桥弯藻属,是因为其具有桥弯藻属的典型形态特征:(1)壳瓣具有背腹之分;(2)远端壳缝末梢向背部弯曲;(3)腹侧中央存在明显孤点.瑞士桥弯组的特点也提示桥弯藻属可能不是单系的,也许未来瑞士桥弯组的分类地位会有所变动,如同具脊桥弯藻一样,可被分离出来建立一个新属,但这仍需要更多研究来证实,特别需要包括活体形态、基因测序等方面的相关证据.本研究对拟瑞士桥弯藻进行了全面且详细的形态观察,可为国内外研究者提供有用的参考资料.

猜你喜欢
腹侧硅藻瑞士
硅藻定量分析在溺死诊断中的应用
基于扫描电子显微镜硅藻人工智能搜索系统检验效能评估
刷短视频成瘾,是大脑的事儿吗
肾周筋膜悬吊装置在后腹腔镜肾部分切除术中的应用
不同手术方式治疗重度老年性直肠脱垂的效果
硅藻指数在水环境监测与评价中的应用分析
为什么瑞士巧克力这么出名
硅藻泥涂料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大脑深处发现暴饮暴食触发点
瑞士镇迷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