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主题素材及运用

2022-11-20 22:17王廷义
作文中学版 2022年6期
关键词:科学家科学实验

王廷义

主题解读

科学技术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推动着社会的发展,改变着我们每一个人的生活。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一个民族要振兴,一个国家要强大,就必须在科技创新方面取得巨大进步。科学解决理论问题,技术解决实际问题。在人类漫长的发展历程中,涌现出无数科学巨星:牛顿、爱迪生、诺贝尔、钱学森……他们的名字在人类史册上熠熠生辉。勇于创新、大胆质疑是最基本的科学精神。我们应该从小就热爱科学,让科学精神在心中生根、开花。

名人名言

1.科学的探讨与研究,其本身就含有至美,其本身给人的愉快就是报酬。所以我在我的工作里面寻得了快乐。(居里夫人)

2.科学家不创造任何东西,而是揭示自然界中现成的隐藏着的真实,艺术家创造真实的类似物。(冈察洛夫)

3.科学上没有平坦的大道,真理的长河中有无数礁石险滩。(华罗庚)

4.不管过去还是现在,科学都是对一切可能的事物的观察。(达·芬奇)

名作片段

林肯是自由的象征,爱迪生是科学的圣人。

科学的根本是实验。爱迪生真是终身做实验的工作。他十一岁时就在他家里的地窨子里做化学实验。十二岁时他在火车上卖报纸卖糖果,他就在火车的行李车上做他的化学实验。十五岁时,他开始学电报,就开始做电学实验,要改进电报的器材与技术,从此他就终身没有离开电学实验了,就给电学开辟了新天地,给世界开辟了新文明,给人类开辟了一个簇新的世界。

从十一岁开始做科学实验,直到他八十四岁去世,他整整做了七十三年的实验工作。所以我们称他做终身做实验的科学圣人。

他每天只睡四个钟头的觉,至多只睡六个钟头。他每天做十几个钟头的工作,他的一天抵别人的两天。他做了七十年的实验,就等于别人做了一百四十年的实验工作。

——胡适《终身做科学实验的爱迪生》

时新热点

跨越“数字鸿沟”,实现乡村振兴

2022年2月22日,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发布,文件中首次对数字乡村进行了统筹部署。数字乡村的建设,涉及多方面内容,首先是提升乡村信息基础设施水平。经过多年努力,全国所有行政村在2021年逐步实现“村村通宽带”,偏远地区网络覆盖水平不断提升,并且实现了与城市的“同网同速”。如今,农村5G网络建设也已铺开。其次是农业生产、乡村治理的数字化。例如,农业生产过程中,数字技术正在深度嵌入,在生态无人农场,基于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无人驾驶拖拉机实现了精准耕作,一个人管理上千亩田地成为可能;基层管理部门可通过小程序、IP话筒等多种形式,将紧急信息通知全村,从而提高管理效率。最后是居民数字化素养的提升。数字化素养已经成为数字经济时代公民必备的核心素养之一。乡村居民的数字化素养水平明显偏低,与城市存在巨大的“数字素养鸿沟”,因此,要提升乡村居民对数字化的认识,增强他们对数字化技术的运用,数字科技才能真正赋能于人。

对接主题:

科技振兴、数字时代、乡村脱贫

王大中:倾情一生为核能

在2020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国际著名核能科学家、教育家王大中被授予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王大中,1935年2月出生,河北昌黎人。1958年,王大中从清华大学工程物理系毕业,留校工作。同年,清华大学向上级申请,自行设计和建造一座功率为2000千瓦的屏蔽试验反应堆。方案获批后,王大中成为反应堆的设计建造者之一。这支年轻的队伍中,没人出国留学过,也没人见过真正的反应堆,他们从做工程模型开始,用几十台手摇计算机设计、计算……历经6年,我国第一座自行设计、建造的核反应堆——清华大学屏蔽试验反应堆建成。王大中逐渐成长为具有工程实践经验的团队领头人。

20世纪80年代,国际上发生了切尔诺贝利等重大核安全事故。王大中意识到安全性是核能发展的生命线。随后20年里,王大中带领团队研究模块式高温气冷堆——被誉为“不会熔毁的反应堆”技术。王大中带领团队开展基础研究,攻克关键技术。2000年,世界首座固有安全特性的第四代先进核能系统——10兆瓦高温气冷实验堆建成。至此,我国终于掌握了自主发展高温气冷堆的技术基础,在高温气冷堆这一先进核能技术上迈出了从无到有、从跟跑到并跑、从技术引进到自主创新的一大步。1994年,王大中履新清华大学校长一职,开始他历时10年的治校征程。回首来路,王大中自己评价道:“科研如登山,过程往往充满着困难、挫折和风险。克服这种困难,需要有悟性、勇气和韧性。”面向未来,86岁的他初心不变:“科技事业是一项崇高的事业,值得一辈子去追求和奋斗。”

对接主题:

科技事业、奉献、初心不改、自主创新

吴於人:不刷题的“吴姥姥”

《鹿鼎记》中有句话——“为人不识陈近南,便称英雄也枉然”。最近这句话被网友套用,有了“为人不识吴姥姥,阅遍科普也枉然”之说。这位吴姥姥到底是何方神圣?

吴姥姥本名吴於人,退休前是同济大学的物理学教授。自2018年起,吴於人开始在抖音更新视频,以短视频的形式教大家做物理实验,被网友亲切地称为“吴姥姥”。

说起物理课,晦涩的原理、繁多的公式、复杂的推演,让不少人在学生时代倍感头疼。然而在吴於人这里,物理变得“好玩”起来。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中国天眼”是怎么工作的?她用一口大铁锅来模拟。太空中的宇宙射线长啥样?她从竹扫帚的柄端划到末须端来讲解。火箭是怎么上天的呢?吴於人吹大一个气球,突然松手,气球噌地蹿上了天,画面感有了!吴於人就是这样利用生活中随处可见的工具,通过妙趣横生的演示和通俗易懂的讲解,让复杂的现象、规律等变得清晰又有趣。

吴於人的短视频平台账号名叫“不刷题”。“带你不刷题探究迷人的物理之惑”,这正是吴於人的态度。在她看来,物理不等于做题,生活永远不会像题目那么简单,已知条件、未知条件罗列清晰,套一个公式就结束了。有的学生不喜欢物理,因为“被考怕了”,她希望自己能做点儿什么,带来一些改变。用短视频来做科普,要在短时间内讲清楚,让大家感兴趣,并不容易。一条一分多钟的视频,拍摄制作一般要花好几个小时,甚至一两天。但吴於人说能让更多的人了解物理知识,领略科学的乐趣,这些努力就都是值得的。

对接主题:

引领兴趣、传承、热爱、科学精神

经典素材

用“科学家精神”讲“开学第一课

“为了给祖国造桥梁,父亲曾在5年时间里,整理200本笔记,写了近1000万字,争分夺秒地学习……”新学期伊始,哈尔滨市第四中学师生迎来了一场特殊的“开学第一课”——茅以升的女儿茅玉麟讲述父亲的“桥梁梦”。听到动情处,学生们纷纷鼓掌。2019年9月3日起,茅玉麟与李四光的外孙女邹宗平、黄纬禄的女儿黄道群、郭永怀夫人李佩的秘书李伟格、颜福庆的孙子颜志渊一道,为哈尔滨市5所学校师生讲述了茅以升、李四光、黄纬禄、郭永怀、颜福庆等5位科学家的故事,带领学生们了解科学家的爱国之情、报国之志,让学生树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坚定信念。

为推动科学家精神进校园、进课堂,中国科协组建“科学家精神报告团”,目前已邀请到各领域著名科学家的后人20余人,他们带着科技界英雄爱国、奉献、奋斗的故事走进全国各地的学校,接力精神火炬。2019年6月,由李四光、钱学森、邓稼先、黄纬禄等著名科学家后人组成的“科学家精神报告团”走进西北,为西安、天水两地15所学校的学生讲述前辈科学家的感人故事,分享他们的成长历程,弘扬科学家精神,传承科学文化。

对接主题:

努力向学、榜样的力量、科学精神引领

阅读理解及分析参考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

1.标题富有诗意;设置悬念,吸引读者阅读兴趣;暗含文章的主题,体现主人公对故土的热爱和眷恋之情。

2.示例:[A]我真为自己不想为他的书作序的想法感到抱歉,书中那些朴实的文字所记载的,不就是我那远去的童年往事吗?心之所动,我已经有千言万语想要表达。

[B]“偷”“放”“捉”“吃”“挖”“点燃”等一连串动词的使用,生动形象地再现了一群小孩子在一起玩闹的场景,生动有趣,体现了吕振对童年往事的回味无穷。

3.吕振的心灵归属在他的故乡,故乡的那些经历为他的写作提供了天然的素材,拓宽了他的写作范围,也让他的心中留下了厚重的乡土情怀。这是生活对吕振的馈赠,使他的生活得到充实,写作事业得到发展。

4.示例:这是一篇在细节中透露真情的文章,犹如一曲天籁,荡涤心灵的污垢,引起一片深远的回音。

文章开篇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以及主人公的成长环境。结尾点题,与文章标题相照应,升华主旨,表达了作者对吕振的赞美。

阅读文章,在作者慢条斯理的叙述中,感受故土带给人的力量,有助于培养我们对故乡的热爱之情,引导我们建立长大后“反哺”故土的意识。(至少从两个方面作答,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也可。)

(二)古诗文阅读

1.不论前路多么难行难辨,只要敢于探索,就会出现一个充满光明与希望的新境界。(意思对即可)

2.(1)社会地位低微,见识短浅。

(2)访问,拜访。

3.(1)在战事失败的时候接受任务,在危机患难期间奉行使命。

(2)将军你应该屈尊亲自去拜访他。

4.抱负远大,才能出众,知恩图报,鞠躬尽瘁。

(三)现代文阅读

1.逻辑顺序

2.不能删去。“据统计”表明资料来源,说明“全球每年塑料废弃物超过3000万吨,其中有超过800万吨的塑料垃圾被直接丢弃或从陆地通过河道、风力最终进入海洋”这一说法是有据可查的。去掉后,该说法缺乏理论依据。“据统计”一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严密性。

3.列数字、作比较。具体、突出地说明了海洋环境中微生物数量少这种特点极大抑制了聚酯材料在海水中的降解性能,使说明更准确、更有说服力。

4.示例:①减少使用塑料制品;②分类投放垃圾;③向周边人讲解塑料垃圾对海洋造成污染的危害,号召大家使用环保制品。

猜你喜欢
科学家科学实验
记一次有趣的实验
假如我是科学家
点击科学
科学大爆炸
声波实验
关于植物的小实验
与科学家面对面
当天才遇上科学家(二)
当天才遇上科学家(一)
科学拔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