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育融合”理念下高中历史教学新发展浅析

2022-11-20 23:00徐倩倩裴永亮渤海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教书育人 2022年10期
关键词:五育融合五育美育

徐倩倩 裴永亮 (渤海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经济发展迈入新时代,为适应新发展阶段的战略需求,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需要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形成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机制。2019年发布的《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进一步提出:“要更加注重学生全面发展,大力发展素质教育,促进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的有机融合。”坚持立德树人,德智体美劳“五育融合”发展,已成为新时代我国教育变革与未来发展的方向。因此,正确理解“五育融合”发展教育理念,剖析教学过程中实施“五育融合”存在的问题,对构建合理的高中历史课程体系,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学生具有积极意义。

一、“五育融合”相关理念

“五育”是基于人的全面发展而提出的,“五育”中的德、智、体、美、劳分别对应了善、真、健、美、富五大教育价值追求,“五育”之间既有独特性,又内在统一,构建“五育”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培养身心和谐发展的完整的人,必须把德智体美劳作为一个整体予以考虑。新时代所提出的“五育融合”教育理念是在“五育并举”思想基础上的归纳总结。不同于“五育并举”侧重于教育构成要素层面,“五育融合”并非德智体美劳的简单拼凑和叠加,其内涵体现在“五育”之间的交叉融通、相辅相成。例如,历史学科的教学和实践内容不单单追求对历史知识的认知,还应融入对家国情怀、文化审美、健康意识和实务价值等方面的培养。当然,“融合”并不代表“替换”,各育之间在育人目标方面有着各自的职责,发挥着各自的力量。“五育融合”理念以实现人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平衡发展为目的,顺应了时代发展的需求和人的发展规律,有效提升了学科素养的整体育人效应。

二、高中历史教学“五育”融合策略分析

在高中教育中每个学科都是素质教育的主体,都必须从德智体美劳多个方面来推动学生的学习与成长,而历史学科作为一门教育学生认识社会的课程,更是如此。历史教育具有很强的人文属性,学科内容涉及国家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外交以及人们的社会生活等领域,历史学科借助对人类文明发展过程的阐述,总结历史规律和经验,培养学生的“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五大方面的核心素养,其最显著的特征是以古为镜,洞察当下,谋求未来。这决定了历史教学不仅注重对学生知识素养、智力水平的培养,而且对学生德育、美育、体育、劳育等方面的发展也提出了要求,把“五育融合”立德树人教育理念融入高中历史教学中对新时代促进学生健康、全面发展具有积极意义。“五育融合”是一种教育新机制,改变的是我国现存的教育生态,在高中历史教学中落实“五育融合”教育观需要整个社会的合力,统筹社会、家庭和学校资源协同育人。国家层面要进行“五育融合”教育发展的顶层设计,建立健全“五育融合”的管理、评价和监督机制,打破“唯分数”“唯升学”的现实困境。学校和老师要树立正确的办学观和教学观,教育是一个系统性、连续性的工程,应当把“五育融合”教学理念融入基础教育的不同阶段,充分利用课堂这个教育主阵地、主渠道,学科教师除了要具备现代理念和全面发展意识,还必须把“五育融合”立德树人,落实到日常教学实践中。“五育”融合育人理念对中学课程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在实际的教育过程中,相较于“五育”之间的自发融合,更难在有计划、有目的地促进各育融合育人,教师不仅要对教学内容了解通透,还要灵活运用多种方式对教学内容进行旁征博引,充分挖掘各育中相互渗透的因素。因此,历史学科教师应在传授历史知识的同时,注意对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背景故事进行充分挖掘,从德智体美劳相互联系的角度去解读历史事件及人物,促进“五育”融合培养,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质。

(一)德育内涵及融合探索

德育教人为善,人无德则不立,全面发展,以德为先,是人才成长的规律。德育属于情感教育,以德育人就是在指引学生追求真理的同时,紧紧把握真善美的方向,确立正确的行为准则,培养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历史学科蕴藏着丰富的思想教育素材,高中历史课堂教学应通过恰当的教学方式,充分发挥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榜样作用或警示作用,科学运用教材知识进行德育的融合渗透。例如,利用程门立雪的典故教导学生尊师重道。带领学生领略万里长征中红军在面对恶劣的气候环境、匮乏的粮草弹药和敌人的围追堵截时表现出的坚忍不拔、不怕牺牲的英雄气概。剖析夏朝、商朝、秦朝、隋朝等王朝更迭的原因,让学生懂得“夏商虽长、秦隋虽强,暴政必亡”的道理,利用这些反面教材教育学生,培养他们的仁爱之心。此外,历史学科教师在讲解春秋战国时期的经济文化,带领学生体会《天问》《离骚》等古诗歌的文学之美时,可以结合作者屈原心系国家,自沉汨罗江,以身殉楚国的典故,从而引发学生对国家热爱的共鸣。在学习到地理著作《徐霞客游记》时,教师不仅可以教导学生明白这本书在中国地理学和文学中的历史地位,也可以讲解徐霞客历时34年游历于中国大江南北,系统考察中国地貌地质的故事,告诉学生要坚持梦想,并为之不懈奋斗,以实现学生智育与德育的相互渗透。

(二)智育内涵及融合探索

智育教人求真,开拓学生眼界,引导学生追求科学和真知,是“五育”融合育人的认知基础。智力教育以传授科学文化知识为核心,促进人的心智发展,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长期以来,智育在教育体系中拥有关键地位,其教育内容与社会、科学技术的发展相适应。在对世界认知有限的工业革命以前,教育以培养学生传承和发展文化知识,正确理解自然和社会发展规律为目的。而在当代信息呈几何式增长的情况下,教育无法完成全部科学知识的传授任务,因此智育的内涵逐渐从传授科学知识转变为有目的、有计划地向学生传递系统性的知识内容,提升学生智力水平和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本领。历史学科要求学生学习世界历史的基础知识,了解人类整体文明的一般发展历程,以史明智,以古鉴今,促进学生能够科学地对问题进行细致、全面的思考,培养其科学思维及求真意识。例如,通过学习探究人类文明起源和早期发展的历史,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人类早期多以流域文明为主?”“影响社会制度的形成与改变的主要因素是什么?”等问题,培养学生善于思考、科学分析的良好学习习惯。在学习文艺复兴时期的欧洲思想解放运动时,通过了解天主教会在面对宣传与《圣经》相悖的“异端学说”时往往会处以火刑,而哥白尼所阐述“日心说”的《天体运行论》被教廷视为禁书后仍坚持自己的宇宙观。培养学生崇尚科学,坚持真理的思想。

(三)体育内涵及融合探索

体育教人健体,关注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增进学生的生命活力,是“五育”融合育人的物质基础。体育与人的身体发展紧密相连,以身体锻炼为基本方式,传授学生体育健康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增强学生体质、健全学生人格、锤炼学生意志。在当今社会处于多变革、快节奏、强竞争的情况下,人们对知识和成绩的重视程度持续增强,高中生面临着升学的巨大压力,势必会对身体造成一定的负担,长期以往很可能会导致学生的身心健康出现问题。通过加强学生体育锻炼,积极参与体育活动,可以增强学生体质,增进身体健康,也更易产生高效的学习状态,形成健康和学习间的良性循环。同时,要关注学生心理健康,培育体育精神和健康意识,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虽然历史学科教学内容难以落实在体育实践中,但通过对特定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深度解析,可以帮助学生提高对体育的认知,锤炼体育品德,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例如,通过学习中国晚清时期鸦片战争的起因、经过和惨痛教训,使学生树立落后就要挨打的危机意识。借助视频、图片等形式让学生了解英国对晚清走私鸦片致使无数国民身体消瘦、精神萎靡,社会经济衰落、国家动荡。促使学生远离毒品、热爱体育,形成健康的生活习惯。通过了解文艺复兴时期米开朗基罗的雕塑作品《大卫》,领略雕塑人物体态健美、神情坚毅的艺术美的同时,引导学生要加强体育锻炼,培养健康体格的意识,促进学生体育与美育的共同提升。

(四)美育内涵及融合探索

美育教人臻美,旨在培养学生认识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与德育、智育一样,同属于心理发展层次,是一种美感教育。美育的本质在于情感性,通过借助美好事物的具体形象来感染人,引发人们情感上的共鸣,产生美的感受,获得美的熏陶。美育作为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内容,首先要引导受教育者认识美、发现美,形成正确的审美观念。美好的事物具有社会性和广泛性,普遍存在于我们生活的各个方面,并随着创造力的提升而不断发展和变化。青少年处于对未知事物好奇和探索的黄金时期,对这一阶段的学生实施审美教育,让他们接触美好事物,培养他们符合当代社会伦理道德的审美观念,对陶冶学生情操,提升人文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积极意义。历史是美育重要的载体,涵盖着人物美、事件美、艺术美,科学美等,而美育也是历史一种直观的表现,学科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应运用情感教育的方式有目的、有计划地完善学生的审美观,进一步提升学生创造美、建设美的能力,促进形成完善的人格、和谐的身心。例如,让学生明白郑和下西洋中文明的和平交流是美的,在美洲的殖民扩张中对原住民印第安人的野蛮屠杀是丑的。在欣赏“书圣”王羲之所书《兰亭集序》的翩若惊鸿,婉若游龙的书法美学的同时,也可以引导学生了解“书圣”为练书法的背后典故,学习他的广闻博取、坚持不懈的精神,达到以美树德,融合育人的效果。

(五)劳育内涵及融合探索

劳动教育教人自立,促进学生认识自我、认知社会发展和文明进步的本质,是实现人身心解放的现实载体。马克思认为劳动是价值的源泉,物质财富的积累源于劳动生产,人类社会发展的本质就是在生产劳动中不断创新、实现突破。因此,若没有正确思考及界定劳动价值和劳动教育,不能正确引导公众的劳动观念,劳动者与劳动产品之间、人与社会之间就会产生割裂。知识来源于劳动生产的经验积累,因此劳动与教育有着天然的联系。劳动教育注重对学生劳动价值观、劳动技能的培养,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造性劳动的能力。人类的劳动实践中展现了德智体美等因素。以劳树德,增强学生自信心和责任感;以劳启智,促进学生知识与实践的有机统一;以劳健体,改善学生身体机能,保持活力健康发展;以劳促美,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审美情趣。同时,以劳为美、以劳创造是社会主义国家的核心特征,加强对学生劳动教育的培养,不仅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关键内容,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途径。人类社会文明发展历史实际上是对生产劳动及其经验的总结,因此在历史教学中实施劳动教育存在一定优势。例如,通过了解阿尔及利亚塔西利-恩-阿耶洞穴壁画中早期人类狩猎、采集活动以及敦煌莫高窟壁画里的唐朝先民利用曲辕犁耕作的场景,引导学生形成崇尚劳动、勤于劳动、劳动致富的思想。在学习人类文明由原始时期向农耕时代发展的过程中使学生明白作物培育和动物驯养所起到的关键作用,了解铁器、牛耕和水利灌溉等工程技术的出现推动了农业的发展,促进了社会分工,大幅提高了社会生产力,彰显出劳动的价值,培养学生劳动创新意识。分析举世闻名的绘画作品《清明上河图》时,既可以让学生感受宋朝的商品经济发展之美,又可以强调宋代经济繁荣的劳动之美,促进学生美育和劳育融合发展。

“五育”融合教育新理念的提出为转变基础教育中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育相互割裂的局面提供了指导方向,满足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也是新时代发展变革下对教学所提出的新要求。历史学科应继续深化教育改革,科学融入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要求,促进核心素养落实,助力素质教育发展。在高中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历史教材中史料的功能作用,强调实现学生的德行养成、智力构建、体魄塑造、美感追求、劳动价值,健全学生人格,促进学生身心解放。

猜你喜欢
五育融合五育美育
“以美会友,以美育人”:2022年全国高等职业院校美育研讨会召开
青岛市城阳区礼德小学 “五育并举”,让校园充满活力
“新美育”的内涵与实践路径探索
论公民美育
坚持五育并举,引领学校未来发展
五育并举 德润童心
“五育并举”,学校交出智慧答卷
“五育融合”与中国基础教育生态重建
五育融合理念下体育在中学的新发展
“五育融合”与新时代“教育新体系”的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