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之下,课堂教学如何变革?

2022-11-21 06:44许哲一,王晓红,廖晓玮
教育 2022年35期
关键词:空中课堂双减语文

质量是教育的生命线,不断提升教育质量是教育发展的永恒主题。在“双减”背景下,学校如何深化课堂教学质量改革,教师如何第一时间转变教学思想、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和能力以适应新形势下的“减负增效”,已成为学校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对此,上海市奉贤区邬桥学校教师围绕“双减”政策,认真学习新理念、新知识,严把每一节课堂质量关,开展课堂教学探索和实践,力争将“减负提质”落到实处。

◎“双减”下的加法:将“三进”引入语文学习

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教育系统的首要政治任务。作为语文教师要积极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以此增进学生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丰富内涵、发展脉络和实践要求的深入理解。基于此,笔者以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狼牙山五壮士》一课的教学为例,谈谈在“双减”背景下,如何推进“三进”工作深入六年级语文课堂。

把握单元“共性”

由“语文要素”与“人文主题”构成的“双线组元”是统编语文教材单元的整合方式。因此,教师要具备单元整体意识,把握单元“共性”。统编语文教材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化为语文教学的“血肉”,编排的教材多了三个加强,其中之一就是加强革命传统教育的内容,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就是其中之一。本单元的教学目标是:感受革命者的壮志豪情;学习场面描写的方法;分析作品的语言,体会语言的生动性和形象性。本单元可以重点培养的语文能力是学习场面描写的方法,并尝试运用到写作中去。基于单元教学目标与学情,笔者将《狼牙山五壮士》一课的教学目标定为:通过圈画、品读关键词句,理解五壮士崇高的革命觉悟和坚定信念;分析文中对主人公称谓的变化,梳理作者的思想情感。

聚焦文本“个性”

《狼牙山五壮士》一课记述了抗日战争时期,七连六班的五名战士为掩护群众和连队转移,英勇杀敌,将敌人引上狼牙山顶峰,自己英勇跳崖的故事,表现了战士们英勇顽强、舍生取义和忠于党、忠于人民、忠于祖国的革命主义英雄精神。教学这篇课文对弘扬民族精神、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有积极的意义,更有助于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进”工作不留痕迹地深入到课堂。

六年级学生已具备一定的自我感悟能力,且乐于表达和交流,但《狼牙山五壮士》这篇课文内容与学生的生活有一定的距离,因此,学生要完全感悟课文中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是有一些困难的。教学这篇经典课文时,需要教师充分聚焦文本“个性”,通过改变教学思路和方式,让学生产生“共情”。

注重朗读,现人物“壮”言 文章中的很多语句都体现了五壮士的精神品质,以“读”贯穿教学活动的始终,可以逐步将课文传达的情感内化为学生的情感。教学过程中,笔者带领学生抓住文本中的关键字词,品读五壮士的表现,并设计自由读、指名读、齐读等多种形式,让学生在边悟边读中理解五壮士英勇顽强、舍生取义的精神及作者思想情感的变化。尤其是最后一次齐读将课堂推上高潮:①为了拖住敌人,七连六班的五个战士一边痛击追上来的敌人,一边有计划地把大批敌人引上了狼牙山。②五位战士胜利地完成了掩护任务,准备转移。③五位壮士一面向顶峰攀登,一面依托大树和岩石向敌人射击。④这是英雄的中国人民坚强不屈的声音!这四句话分别对应着“五壮士”的不同称呼,从“五个战士”到“五位战士”再到“五位壮士”最后再到“中国人民”,每一次“称呼”变化的朗读都饱含着学生对英雄的崇敬和对祖国的热爱。这节课让笔者体会到了“文以情动人”的真正含义,也深切感受到了“教书育人”的深切内涵。

学以致用,感内在“壮”想 《狼牙山五壮士》是六上第二单元的一篇教读课文。“教读”,从教师的角度看是“教阅读”,从学生的角度看是“学阅读”。本课在授课过程中有一大亮点,即教授学生阅读此类文本的方法,并让学生在课堂中学以致用。因此,在教学过程中,笔者将“分析文中对主人公称谓的变化,梳理作者的思想情感”作为理解作者写作意图的突破口,带领学生紧紧抓住作者对五壮士“称呼”变化这条线索,关注“五壮士”面临的情形及相关表现,并分析表现背后的原因,引导学生读出他们身上英勇顽强、舍生取义的精神,梳理出作者对“五壮士”思想情感的变化,从而真正读懂“五壮士”是“中国人民”的代表,他们身上的精神是中华儿女共有的民族精神,以此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在分析从“五个战士”到“五位壮士”称呼之变的环节,笔者先让学生比较了“个”和“位”的区别,再带领学生关注五壮士面对的情形,接着品析文章第②段中他们的表现并推断出内在原因,之后读出他们对敌人的仇恨以及他们身上英勇顽强的精神。最后,让学生回顾整个学习环节,对第一次称呼之变进行总结。在分析第二次、第三次称呼之变的过程中,笔者让学生运用刚才所学的阅读路径,展开自主圈画、批注、质疑、交流,逐层读出五壮士英勇顽强、不怕牺牲的精神品质,忠于党、忠于人民、忠于祖国的崇高革命觉悟和他们所代表的坚强不屈的民族精神。最终,读出作者所想要表达的思想情感,激发学生对于革命英雄的敬意,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在“双减”背景下,通过这一篇文本的教学,旨在帮助六年级学生逐步形成正确的阅读路径,做到从“破一篇”到“破一类”。

巧设作业,引学生“壮”志 好的语文作业,应该充分关注学生学习语文的过程和结果,围绕语文学科核心素养,让他们在听说读写作业中提升语言理解和运用能力、思维能力和审美鉴赏能力,并促进对中华文化的理解和传承。基于此,“双减”政策背景下,除了常规作业外,笔者还布置了社会实践作业:利用周末时间参观龙华烈士陵园并完成一份“致敬英雄”的手抄报。通过实地参观烈士陵园,引导学生加深对革命英雄的赞颂、对“民族精神”的理解、对祖国的热爱;通过制作手抄报,引导学生锻炼写作和表达能力,训练画图、排版、美化等美术艺术学科的能力。此类作业不仅能够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还考查了学生的综合能力,起到了评价和反馈的作用。

综上,在“双减”背景下,革命传统类课文的教学还是要在把握学情、理解文本、读懂作者的前提下,深入挖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渗透点,积极探索语文课程的多样化教育方法和途径,让学生在润物无声中接受、感知、领悟、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真正落实“三进”。

(文/ 许哲一)

◎“双减”下的小学语文高效课堂建设

《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意见》中明确提出“双减”的目标,旨在减轻学生的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缓解家庭教育的焦虑,全面提高学校教育教学质量。课堂是学生学习的主阵地,也是学校实施教育教学的重要渠道。“双减”背景下如何有效开展课堂教学是每一位教师亟待思考并付诸实践的命题。基于此,我针对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结合自身课堂教学实践,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探索。

把握单元整体,落实语文要素

小学语文学科统编版教材在每册每个单元都设置了单元导语页,围绕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语文要素、习作要素)双线展开单元教学,使得原本没有清晰脉络的篇章统一于同一学习主题之下,并且随着年级增长呈螺旋式上升。明确的主题和学习要素为小学语文学习提供了有效方法,学生不再对自己到底学了什么感到“云里雾里”,教师也可以将“散落遍地”如珍珠般的知识点和训练点串起,和学生一起去发现、编织学习这片汪洋大海中那一串串美丽的珍珠项链。例如,三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的知识要点为“美好的品质,犹如温暖的阳光,带给我们希望和力量”。教学时,教师注重引导学生通过关注人物的言行和揣摩人物的心理活动读懂课文,并体会人物的美好品质。

指导学生自主探究,关注发展性

学生是课堂的主导者,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领者,如何在小学中高年级阶段逐渐让学生形成主动思考、乐于探究的良好习惯,是培养学生学会学习的关键。因此,教师借助课后思考题,搭设合理支架,扶放结合是重要途径。例如,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材中泰戈尔《花的学校》一文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花儿们的活泼可爱及他们对自由的渴望。本课的课后思考题中就有这样一题:“雨一来,他们便放假了”你喜欢这样的表达吗?请你照样子写一写,如“清风一来,他们……”“蝴蝶一来,他们……”,引导学生从拟人的修辞手法着手,赋予自然万物以人的行为,凸显其有趣性与新鲜感。基于课堂学习的学生自主探究,能够帮助学生再次梳理学习过程中的知识架构,并且运用现有认知进行实践,既进行了强化,又让学生在相对集中的学习过程中将生成习得转化为迁移应用。

巧用线上资源,形成优效回环

空中课堂是教师学习的优质平台,其中的示范课、名师面对面的单元梳理与答疑解惑等板块,无一不为教师提供了优秀的教学方法。例如,部编版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是阅读名著单元,所选课文内容较长、以文言文形式呈现,教师和学生对于长文章的教学和学习都存在的困惑之处:教师的困惑在于如何在规定课时内将教学重难点进行梳理传授,学生能否跟上节奏读懂文本,课前应该如何预设与预习;学生则对长文章和文言文体存在畏难情绪。面对这一情况,空中课堂中的“名师面对面”板块,就通过“文章有哪些人物?”“围绕这些人物讲了一个什么故事?”“人物具体的表现是什么?”“人物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四个问题,帮助教师打开教学此类文章的思维空间,不仅教师在备课过程中思路清晰明确,学生也学得游刃有余。

结合优质的线上资源,围绕学情班情的具体分析,联系单元的语文要素与教学目标设计每一节课的教学内容是上好任何一节课都需要做好的前提准备。教师只有心中有内容、手中有方法、眼中有学生,才能将每一堂课的教学目标落实到位。

优化作业设计,增加评价机制

“双减”强调要“分类明确作业总量”,针对小学阶段,确保小学一二年级不布置家庭书面作业,小学三至五年级书面作业平均完成时间不超过60 分钟。在此政策要求下,对作业总量的控制与作业质量的要求成为学生学习效果的双重保证。首先是选择。合理选择作业有助于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学有所得,学有所乐。因此,需要教师设计科学合理的分层、个性化作业供学生选择。其次是优化。教师指导学生的方式多为集中教授,因此需要优化集中教授期间的作业设计和讲评。

“双减”的关键在于“减负”,本质在于“提质增效”。而“双减”政策正倒逼着教师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素养,道阻且长,溯洄从之!

(文/王晓红)

◎“空中课堂”为教学减负增效

随着“双减”政策的落地实施,强化课堂教学效果已经成为学校和教师促进“减负提质”的关键性举措。面对这一教育新形势和教学新要求,初中数学教学也需要与时俱进,真正实现“减负提质”的目标。近年来,“空中课堂”作为上海教育的一大品牌,在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共享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它对于学生来说是一次学习途径、方式的改变;从教研层面来说,它推进了教研转型,发展了教研深度。教师可以通过对空中课堂的优质资源的研修,经历资源重组的过程,实现课堂的提质增效。

用好备课工具,提升备课质量

高质量的备课是教学有效性的重要保障,而恰当备课工具的使用能有效提升备课质量。为了多维度、有针对性地学习优秀教师的上课方式,解疑惑,询策略,促进有效教学,教师可以利用“空中课堂”中的观察工具——课堂观察表。它能够帮助教师积累备课资源,并且对资源进行分类整理,也便于加强备课组活动的过程性管理。同时,观察表设置一定的属性分类,设计了一定的导向问题,能辅助观察空中课堂视频课,帮助教师挖掘课堂中的典型、疑难问题,改进教学行为,提升教学效益。

实践证明,备课工具的有效选取与使用能让教学研究走向专业化,完整的听评课行为可以帮助教师有针对性、指向性地研究和反思他人与自我教学,从而获得教学智慧,生成课程智慧。

优化重组资源,开展个性教学

就初中数学学科而言,空中课堂的教学视频并不仅仅局限于教材内容,往往会从单元视角思考学习中的关键问题和核心概念。教师在掌握了课堂设计背后的思维路径、逻辑关系、能力要求后,可在日常教学中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性地整合空中课堂的资源,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

播放视频切片 初中数学空中课堂教学视频的呈现结构清晰,非常适合根据教学互动需要进行切片应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教学重、难点对知识进行整合和梳理,并利用简短的视频,切片化展现空中课堂的精华部分,以帮助学生突破教学重难点。视频建议短小精悍,用较短的时间明确地体现整节课最核心的知识点,从而构成一个内容丰富、重点突出的互动课堂。

设计学习支架 空中课堂有授课时间较短、课堂容量较大的特征,如果学生直接使用学习,就要面对大量的信息输出,较难在短时间内抓住关键点。对此,结合线下课堂可以与学生直接交流、及时获得学生反馈的特征,教师可以根据学情整合、利用空中课堂资源,将“学作单”转化为学生的预习工具、课堂笔记和作业反馈。教师整合空中课堂资源能够保证课堂中的各项教学活动流畅有效,促使学生在课前、课中、课后都积极投入思考,帮助学生明确学习任务,从而获得更好的学习效果。

对比反思差异,提高自身能力 使用空中课堂视频课资源,可以帮助教师对比空中课堂和自身课堂设计的差异,分析优势与不足,借此提高自身能力。例如,上完课后,教师结合课堂反馈,能够发现自己的课中部分教学难点仍未得到有效突破,学生对于某些知识点在理解上依旧存在问题。此时,授课教师可以再观看空中课堂对应视频课,研究这一环节到底应该如何涉及,从而提高自身教学能力。

综上所述,在“双减”背景下,教师要充分利用空中课堂等资源,将以往固定的教育模式迁移为一种真正个性化的教育模式,从关注传递知识到更多关注探索和发现。这就要求教师从课堂教学实际出发,结合学生学情,拓宽思考视野,构建教学新模式,真正提升“双减”课堂质效。

(文/廖晓玮)

◎ 有效减负,打造小学语文高效课堂

在以往的语文课堂中,教师总是不遗余力地分析、讲解文本,将知识事无巨细地灌输给学生,课后再辅以题海战术巩固。学生学得很累,学习效果却不如预期。当前,“双减”政策明确提出要有效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过重的作业负担,我们的教育观念也应该随之转变,需要更多地关注学生的学习经历,尝试利用多种方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重视教学目标,依据目标组织教学

课堂时间是有限的,要发挥单位时间内教学效果的最大化,就要明确教学目标,以教学目标为导向设计教学内容。在确定教学目标时,教师不能仅仅停留在知识与技能层面,还要聚焦核心素养,促进学生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和审美创造的综合提升,以满足学生的成长需求。例如,语文统编版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以“走近中国古典名著”为主题,编排了《草船借箭》《景阳冈》《猴王出世》《红楼春趣》四篇课文。这是小学阶段第一次集中安排古典名著的学习,课文篇幅较长,内容理解有难度。纵观四篇课文,从文本内容的角度来说,显然需要学生能够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从学习方法的角度来说,需要学生初步掌握阅读古典名著的方法,并能将学到的阅读方法进行迁移运用;从个人发展的角度来说,要激发学生阅读古典名著的兴趣,自由发表自己的阅读感受,对自己国家的文化产生认同感。明确了教学目标,就能有的放矢地组织教学,确保教学设计中的每个环节都与教学目标相对应。通过这样的方式,可以帮助教师为语文课做“减法”,从而建构重点突出、精讲精练的高效课堂。

关注文本的内在关联,开展融合教学

组织教学要体现整体思维 组织教学要避免碎片化,注重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深入理解文本,关注文本内在的关联,体现整体思维。以《草船借箭》一课为例,教师应将课文视作一个整体组织教学,以问题链为学生铺设一条清晰的思维路径:《草船借箭》中有哪些人物?围绕这些人物讲了一个什么故事?这些人物在故事中的具体表现是怎样的?他们的表现体现了人物怎样的特点?尤其是最后一问的思维容量很大,需要学生在整体把握文本内容的基础上,形成结论性的观点,再联系文章内容去寻找依据证明自己的观点,这样的思考路径无疑能锻炼学生思维的层次性,也能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

组织教学要体现单元意识 新课标提出“语文学习任务群”的概念,追求课程内容、学生生活、语文实践之间的融通。以统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二单元为例,在学习单元第一篇课文时,教师就应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提炼阅读古典名著的策略。在后续三篇课文的学习中,教师则应进一步引导学生进行阅读方法的实践,由扶到放,一步一个脚印地提升阅读能力。不仅如此,学习“快乐读书吧”时教师可以提出更高的要求,引导学生从单篇课文的阅读过渡到整本书阅读,鼓励学生将课文学习中习得的阅读策略运用到整本书阅读中,实现自主阅读。最后,在习作栏目,教师再结合教材指导学生写读后感,促使学生积极思考,获得更深入的理解,从而实现阅读能力和表达能力的双重提升。

创设阅读和学习情境,从理解走向实践

创设阅读情境 知识不能脱离具体的情境而存在,创设阅读情境,即通过补充资料,加深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以《草船借箭》一课为例,在探究“诸葛亮为何明知周瑜故意刁难他,却仍立下军令状,承诺三天造好十万支箭”这一问题时,仅凭课文提供的信息很难得出结论。教学时,教师可以补充“孙权刘备结成联盟,诸葛亮是去协助孙权一起击败曹操的”相关材料,再让学生分析诸葛亮这一人物,从而体会诸葛亮不与周瑜计较是顾全大局的表现。

创设学习情境 创设学习情境,即将学生放到一个真实的情境中,设身处地地解决问题。“真实情境”有助于学生进入氛围,获得真切的体验。正如五下第二单元的口语交际栏目,就为学生创设了一个学习情境,小组合作一起讨论表演课本剧。课堂上教师要敢于放手,以学生为主体自主讨论:选哪篇课文?角色怎么分配?怎么演好故事中的每个角色?这既要求学生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又要善于听从他人的意见,还要互相协商,形成一致的看法,讨论的过程让每位学生都能有效参与课堂。

“双减”背景下如何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效率,是每位教师逃不开的命题,需要教师认真研读新课标,明确教学目标,有效运用教材资源,开展融合教学,为学生创设阅读和学习情境,真正为学生的发展而教,为学生的成长而教。

(文/阮玲薇)

◎ 减负:提高初三数学专题复习效果

自2021 年国家“双减”政策落地以来,课堂主阵地的作用越发凸显,对教师的课堂教学也提出了更高要求,教师必须从重视知识培养向重视能力与素养培养转变,以确保学生在课堂上学足学好。数学专题复习课是初三年级总复习阶段的主要课型,也是引导学生对基础知识、基本解题方法进行再认识、再实践、总结升华,将学过的知识全面系统化,进一步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环节。本文基于当前“双减”背景,探索通过以下三种途径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以充分发挥专题复习课的作用。

知识整合炼逻辑——思维导图

借助思维导图可以将人类大脑内关于知识元的逻辑关系以可视化的方式呈现出来,从而建立知识元之间的有效连接,形成知识网络。数学作为一门逻辑性极强的学科,采用思维导图的方式开展教学,可以有效提高教学质量。同时,学生制作思维导图的过程,也是对知识的一次深度梳理与总结概括,不仅可以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吸收,还可以培养其自主学习能力,锻炼逻辑思维能力。

在专题复习课中,教师往往会通过自己绘制思维导图呈现知识体系,教师主动输出,学生被动接受,虽能使各知识点之间结构清晰,更易理解,但学生的接受程度仍然有待提高。这是因为通过这种方式,学生并没有在复习过程中,建立自己的知识体系,不适应学生个体的差异。因此,唯有引导学生自发形成自己的逻辑结构,才能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进而灵活应用。基于此,笔者在专题复习课中,要求学生自己制作思维导图,让课堂从以“教”为主到以“学”为主。将专题复习课作为一个整合知识的过程,通过引导学生主动绘制思维导图,归纳专题复习内容,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学生主动复习知识点的同时,能将知识由点成线再到面,并逐渐体系化,最终形成知识网络,在此过程中加强了新知旧知的联系,进而起到在整体上把握知识的效果,这样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更加深入、系统。

刨根究底深理解——回归教材

一棵树要想枝繁叶茂,根必须扎得深。在数学学科中,教材就是扎根的土壤,如果偏离教材,无异于缘木求鱼、南辕北辙。唯有目光在习题与教材中往复流转,才能打牢基础,巩固提升。教材是一切习题的立足之本,教师要在复习课中引导学生学会抓住核心本质,帮助学生明确解决方法的来源都是有迹可循的,都可以通过在教材中学习过的方法解决。

如果说思维导图是将知识点系统化,将课本读“薄”的过程,那么回归教材,就是要将课本读“厚”。将教材读“厚”,首先,是引导学生重温课本,对遗忘的知识和陌生的解题方法进行累积,进而总结规律。在对教材读“厚”的过程中,建立起新知旧知之间的联系,感悟从特殊到一般的数学思想,深刻理解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从对知识点的学习升华到对知识架构的学习,掌握规律。其次,回归课本,要注重对教材例题进行再解。例题再解就是知识多维度运用的过程,以不同视角进行思考,引导学生发觉所学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也有助于培养其发散性思维,脱离单纯的链式思维。最后,在课本的基础上,专题复习的另一有效手段,就是选择典型的习题作为载体,通过解决数学问题唤起以往数学活动经验和数学思想,将在初中阶段学到的方法联系并归纳起来,形成解决一类问题的策略。

延伸思考重总结——习题变式

数学的教学离不开习题,通过习题将所学知识在应用中加深理解,一直是数学复习课中巩固所学的重要方法。然而会做题并不是目的,在这一过程中深化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锻炼学生的独立思考、逻辑思维能力,才是其目的。因此,题目的选择就不应该仅满足于可直接套用所学知识的单一命题,而是要进一步设置需要学生通过适当类比变迁、转化等方法逐步求解的变式题目,以培养学生的变式思维,有效锻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以某一例题出发,经过逐步变式抛出系列问题,可以有效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在数学过程中获得解题方法和策略。

专题训练的一大目的就是精通类型化题目的解题技巧,而变式训练能有效提升学生知识迁移、转化能力。在此基础上,再进一步,则要追求锻炼学生自主变式的能力,让变式成为一种思维惯性和学习习惯。长此以往,自然可以达到将知识学“精”的目的。此时学生不仅能够应用所学知识,而且已经发现知识是如何转化为题目的内在规律,此后面对同类型的题目,自然就不会感到无从下手,因为已经精研了问题的本质。

“双减”之花并蒂开,高效课堂绽精彩。“双减”过程中,只要我们善于积累和实践,初三习题教学有效性定会得到很大的提升。不驰于空想,不骛于虚声,用创新与思考为学生的成长积蓄力量。

(文/纪文琴)

◎ “双减”下如何上好一节体育课

随着“双减”政策的落地,体育课也越来越受到家长、学校的重视。体育学科不仅注重“体”,更注重“育”。那么,基于体育核心素养对体育学科育人提出的要求,在“双减”背景下,体育教师如何上好体育课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课前充分准备,让课堂“活”起来

体育教师应在课前做好充分准备,精心设计课堂教学,通过体育锻炼帮助学生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锻炼意志。一是备教材。在课前,教师应熟读教材、熟悉教材内容,深入研读《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以了解不同年级教材内容之间的关系。二是备学生。授课前教师应全面分析授课班级中每位学生乃至不同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不同的教学内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有效促进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同时,“双减”背景下,学生拥有更多参加户外锻炼的时间和机会,体育教师更应根据初中年龄段学生的心理特点设计丰富的活动内容,让学生在有限的课堂中学得更多、学得快乐。三是备教案。备教案时,教师应在认真钻研教材、充分了解教学内容、确定教学重难点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选择教法,合理安排教学步骤。一份好的教案不仅需要教师正确书写教案格式,还需要通过一次次修改进行完善。

课中合理组织,让课堂“动”起来

注重课堂语言的使用 除了课堂中声音响亮、语言精练地说明练习要求和讲解内容,口令指挥也是体育教师课堂语言的一部分。“立正、稍息、预备、跑步走”等都是体育教师在上课时经常用到的口令内容,如果体育教师在发出口令时中气十足、充满活力,那么也能够有效带领学生认真、标准地完成练习。此外,口哨也是体育教师的另一种课堂语言,他们常常需要借助口哨进行课堂教学。例如,学生在宽阔的操场上进行分散练习时,教师的一声集合哨就能让学生迅速集合;练习时教师采用或急促或缓慢的哨音,不仅能让学生的精神更加集中,也能让教学事半功倍。不仅如此,体育教师在课堂上恰当的肢体语言,也能够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如为动作学习优秀的学生跷起大拇指,向不专心听课的学生投去注视的眼神等。

注重组织队形的调动 课堂中队形的组织是上好一堂体育课的关键。组织队形的好坏也可评判一个体育教师是否具备良好的组织能力。体育教师应因地制宜地选择合适的队形,通过使用不同的队形,让学生产生新鲜感,从而更愿意参加体育锻炼,提高学习效率。

注重标准的动作示范 动作示范是提高体育教学效率的有效方法,体育教师可以不具备国家级运动员的运动水平,但是上体育课时必须做到技术动作示范规范、到位。但有些体育动作的示范往往是流畅而快速的,学生很难通过示范掌握。对此,体育教师可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将动作示范录制成视频,还可以使用慢动作播放或循环播放,从而帮助学生更有效地建立动作表象,进行模仿学习。

课后及时反思,让课堂教学更进一步

没有反思就没有成长,每一次成功都是由无数次失败演练而来。体育教师在完成每节课的教学后,都应及时总结经验教训,并提出改进措施,写好课后小结。及时反思自己的教学不足,并及时记录学生的课堂反馈,在下次上课前作出适当调整。

“体育强则中国强,国运兴则体育兴。”体育教师作为体育教学的主体,在“双减”背景下,更应通过不断的学习提升专业素养,为学生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精心设计教学内容,从上好一节体育课做起,让学生在课堂中“动”起来,让体育课堂“活”起来,真正实现“体”现智慧,“育”见幸福。

(文/王琳)

猜你喜欢
空中课堂双减语文
《快乐语文》2022年全新改版!
“双减”出台,校外培训面临巨震
省教育厅基础教育处一行到莒县开展“双减”工作专项调研活动
持续推动“双减”,强化学校育人主阵地作用
“空中课堂”解忧烦
苹果园实现化肥农药“双减”的路径选择
为空中课堂插上有效的翅膀
“空中课堂百园千课计划”启动仪式在京举行
依附空中课堂进行英语口语教学的实践和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