韧性视角下城市公园景观规划策略研究

2022-11-21 07:33韩婉玉
黑龙江科学 2022年18期
关键词:城市公园韧性灾害

韩婉玉,许 颖,黄 洁

(徐州工程学院,江苏 徐州 221000)

全球变暖、冰川融化、淡水资源减少、突发的暴雨洪水等等自然灾害严重干扰了人们的正常生活。为了应对这些多发的灾害,提升城市对自然灾害的适应能力,中国地震局提出韧性城市这一概念,即当自然灾害发生时城市可以凭借自身能力来抵御一定的灾害,承受一定的冲击,快速应对灾害,恢复一定的损坏,使城市运作恢复至相对正常并减少一定的经济损失。选择韧性视角即为针对地震方面的防灾减灾问题,且将韧性视角理念运用于城市公园建设、规划中。

1 韧性与城市公园的界定

1.1 韧性的界定

韧性即为弹性、回弹,包含了弹性和恢复两方面的含义,是指能在不改变自身基本系统状况前提下还能应对外界对其产生的干扰与改变,从而提高城市的韧性,可以持续消减城市隐患,使城市独立自主的产生自救或互救能力。韧性城市是构建一个“城市大脑”,在灾害还未发生时能够未雨绸缪,而当灾害发生时“城市大脑”能够快速反应,构建一个城市危机预警机制,创建一个应急指挥系统,使城市能够保持基本运转,避免次生、再生事件。

提高韧性可降低城市内一定的运行风险,保障居民生命财产安全。借助数字化、智慧化手段,提高防灾预灾,实现精细化管理制的可持续发展。建立与经济发展水平相近的现代化城市治理体系,提高城市治理水平与能力。

1.2 城市公园的界定

现代城市公园理念的提出既满足了生态文明、生态循环的需要,又体现了“以人为本”的发展原则。它作为城市中绿色景观开敞空间,在满足城市居民休憩娱乐需求的同时加以更多实用、美观、经济的设计。同时带来一定的美观价值、生态文明价值、社会文化娱乐价值、休憩娱乐价值、可持续发展价值、带动地方经济的经济价值等。

城市规划将新的城市公园概念附着其中,同时也会联系交通注重园区的位置选择,不同种类的公园也会选择均匀分布,在新的规划中公园布局也会选择针对应对城市火灾、地震、洪涝等自然灾害的突发,做到充分准备、快速响应、吸收调整后修复,从而保障城市居民的生命安全,降低灾害带来的损失。

2 韧性视角下城市公园存在的问题

在风险面前,城市本身应具有一定的韧性。城市需要预防各项突发灾害,建立起相应的应急机制,完善应急装备,注重硬件、软件建设。

2.1 空间规模

空间规模是满足各个层次活动多元化需求的空间尺寸,可根据居民户外对各项活动的参与行为确定人均面积是否达标。城市内可形成的避难场所是由城市内各种公园绿地、停车场、活动广场等开敞空间组成。应急避难场所的规划应发挥空间使用最优化,达到空间最高利用率,周围场地内的室内室外地界实现“一所多用”。

城市内人口与城市公园应急避难规模、容量比例等级可划分为:Ⅰ级人均有效避难面积2.5 m2,可用面积规模在15万m2以上,可容纳10万人以上居民避难不少于30 d;Ⅱ级人均有效避难面积2 m2,可用面积规模在1.5万m2,可满足1万人以上居民避难10~30 d;Ⅲ级人均有效避难面积1.5 m2,可用面积规模在0.2万m2,至少可满足1千人以上居民临时避难。

2.2 人的行为活动

大多数公园只是赋予简单设施要求,但在城市公园规划建设标准中未加入韧性城市理念,在韧性视角下的城市公园应适用于紧急疏散居民并成为长期应急避难场所,所以应具备居民活动多元化需求的配套设施并保证正常运作,另外较多的应急避难场所入口空间不足,人流量较大时会产生拥挤,造成二次伤害;要注重防灾教育的宣传,持续提高城市居民关注度,可实行宣传演练活动,增加居民对避难场所的功能认识。

2.3 残疾人群体及老年人活动需求

无障碍设计是指便于残疾人、老年人、孕妇等有需要的社会人员在一个活动中自主安全的顺利通行与进行各项活动,在城市公园策划起始阶段应贯彻“以人为本”的理念,将无障碍融入各个节点,充分考虑无障碍人群的发展趋势,对其人体尺度、活动行为进行优化设计,并能保障正常使用。

城市公园应满足无障碍需求:园路的顺利通行、地形高差形成的台阶及坡道,活动设施,无障碍卫生间、标识,无障碍景观等,使得各类人群在公园内都能进行活动、休息、娱乐,放松心情,获得生理、心理需求的满足。

2.4 关注度持续上升,但实践仍然不足

虽然我国对应急避难场所的研究起步较晚,但引入韧性城市理念后,城市纷纷结合自身情况,按照标准和要求,加快应急避难项目的实施,居民防灾意识持续提升,直到突如其来的疫情、洪水等灾害,使人们对韧性城市有了更感性的认识。考察现有的韧性城市公园发现存在的一些问题,如淮安市3所应急避难公园,虽然都赋予应急避难功能,但是3所公园只是赋予城市公园一些简单的应急设施要求。3个公园广场普遍存在的问题包括应急淋浴区缺少上水、下水等基础设施功能;应急厕所区配套不满足容量要求的污水收集装置;应急供水位置贴邻建点未设有污水收集井;应急通信监控、通信系统未接入市政及无应急电话;应急垃圾应位于避难人员的下风方向,避免影响上风口出的棚宿区;应急物资存在物资储备不齐全及应急标识指示模糊,不具有连续性且容易造成沟通不良。节点之间道路连续性较差,缺少对一级、二级、三级道路的设计应用,应划分慢行系统、盲道、轮椅通道、消防通道的不同道路分流。

2.5 韧性的兼容性、缓冲特征

2.5.1 兼容性

韧性城市的目的是建设一个具备缓冲和应对不确定性的扰动,实现社会公共安全、经济建设正常运行的现代化城市。韧性的兼容是指在受到外部冲击后,可利用现有软件、硬件间组成的系统相互协调,实现一定的消减性。韧性城市建设中,当不确定灾害发生时,良好的兼容性可使社会人力、物力、经济的破坏在一定程度下相对减少。

如当城市发生地震,可以在房屋摧毁、桥梁断落、地面破坏等直接灾害发生时利用韧性城市建设的兼容性减弱破坏,在高韧性的作用下,震后供水、排水、供电、燃气、供热系统基本完好或是经过简单的修复可以继续使用;通信系统震后保存完好,可以通信畅通或是基本不受阻碍;最重要的医疗系统在高韧性兼容下,医疗功能不会丧失或是经过简单修复可以提供医疗服务。

2.5.2 缓冲特征

规划建设韧性城市是为了避免自然灾害发生时城市措手不及,而缓冲特征则是要求城市在原本的系统之下具备超过本身要求的能力,以备不时之需。如在规划建设避难公园时,在公园原有的景观、路径、场地、活动等建设基础上要求增加一定的应急避难基础设施,灾害发生时,公园能做出迅速反应,使城市产生自救能力,降低伤害和损失,给予城市缓冲过程,使其快速恢复到正常状态。

2.6 后期管理规范

应急避难场所建成后,场所内缺乏对后期的管理与维护,没有制定相关管理制度及明确分工,易导致后期的避难场所疏于管理,从而引发设施被破坏、物资丢失等现象。

3 基于韧性视角的城市公园规划策略

3.1 设施韧性

设施在城市公园建设中应实现多样化活动功能,具有对重大灾害的承受、适应能力。配置韧性设施是韧性城市公园发展的必要因素之一,可以使居民提高安全意识,加强居民应急、自救能力。

韧性设施包括可供应急疏散、不同道路等级的设计应用;避难使用的广场及停机坪、停车场及满足宽度大于4m的消防通道及供救援部队驻扎场地;具有应急储物仓和服务管理中心、指挥中心,并定期对物资进行检查管理,确保可正常使用,包括应急棚宿、应急旱厕、应急淋浴、应急水电等必要性的生活区。可建设可再生资源的太阳能发电站,建立独立发电机供应急使用。韧性设施是直接或间接抵御灾害的重要措施,能保证一定程度的基本生活,打造多方面应急避难功能为一体的安全网格。

3.2 生态韧性

生态文明和韧性城市是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的两大驱动力。应将韧性城市和生态文明相结合,使二者之间协同发展,即不断提升城市的生态韧性。城市公园规划建设应以打造生态韧性为设计原则。生态韧性的强弱由其自身的构建组成决定,包括整体规划,提高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等。

应以城市人文地域特色为基础,建立合理的山水布局关系,融入生态种植设计等原则,注重回归自然,体现景观多样化。城市公园规划设计中运用生态驳岸、雨水花园、下沉式绿地广场等设计手法,加入海绵城市理念,提升对雨洪的管理能力。生态韧性基础设施建设是发展生态韧性的重要组成,如构成以太阳能发电机、独立发电机兼具的紧急发电系统,日常运行时可选择太阳能发电机为主要供电来源,提高自然资源的循环利用;当灾害发生时启动独立发电机以满足避难人群生活用电需求。城市公园通常是由多形态树种、花草、地被植物组成,其间易存在火灾隐患。因此,规划设计中有必要加入防火防风类树种,以预防和降低火灾类灾害隐患。

3.3 社会韧性

灾害频发使社会变得愈发脆弱,面临灾害时除了预防灾害治理灾害外,加强人们的意识及预防宣传也尤为重要。为了加强居民社会责任感,可在城市公园内举办防灾演练、文化主题科普、纪念、宣传等社会多样性活动,提高居民对场所内应急避难设施的了解及对灾害预防、应对意识。可在园区内设置满足各类人群所需活动空间,吸引居民参与活动,包括徒走、儿童游乐场地、老年活动及运动场地的休闲娱乐空间;灾后可建立治愈人心理,使人身心愉悦的自然山水景观空间;发动周围居民互动参与种植、养护,感受自然生长的生态体验空间。

3.4 经济韧性

居民居住环境需求日益增长,城市公园环境规模也需不断扩大,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城市公园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同时也离不开经济发展,经济发展与环境建设二者间相辅相成,为了维持城市环境的持续性、稳定性,可在城市公园内加设生产性的经济活动,如经济作物种植、城市农业、园艺活动及对可再生资源的收集再利用;引进咖啡厅、超市、游乐设施等社会项目增加盈利,服务大众、增加城市公园趣味性的同时为城市公园的发展带来一定的经济效益。

4 结语

构建韧性城市是推动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战略之一,其目标是实现高效应对各种变化、冲击,减少灾害发展过程中的损失和脆弱性,同时又能快速转入到正常运行的状态下,提高城市应对冲击和灾害的适应能力。韧性城市理念不光是对外部干扰的抵御,更是强调消化、吸收干扰,经过阶段性的变化、适应,从而达到一个新的稳定状态。韧性水平较高的城市公园有利于各类活动的持久稳定进行。韧性视角下的城市公园建设要以防灾减灾为核心内容,促进城市持续健康发展并提高居民幸福指数及安全感。

猜你喜欢
城市公园韧性灾害
强化粮食供应链韧性
稳住农业基本盘 增强发展“韧性”
数字孪生技术打造韧性城市
城市公园景观设计形式美的研究
从“城市公园”到“公园城市”
城市公园公共空间设计
上海城市公园夜间延长开放服务需求与管理对策
灾害肆虐
2015年我国海洋灾害造成直接经济损失72.74亿元
笑中带泪的韧性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