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节气课程中培育实践素养

2022-11-21 08:38江苏省常州市武进清英外国语学校邓青
家长 2022年8期
关键词:节气探究课程

□江苏省常州市武进清英外国语学校 邓青

2016年11月30日,“二十四节气”申遗成功,印证了中国古老文化得到世界的认同和肯定。“二十四节气”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关系,是指导农业生产活动、彰显劳动人民创造力的优秀民族文化。教师要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从“二十四节气”文化中挖掘宝贵的精神财富,推进落实“立德树人、实践育人”的核心理念,让学生从综合实践课程活动中了解和感知节气文化,增强民族自信与自强精神。在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教学中,基于节气课程的开发与构建,可以让学生在认识节气文化、感知节气民俗过程中开阔视野,掌握更多与节气相关的自然科学知识,在传承传统文化过程中发展实践素养。为此,笔者将“二十四节气”知识课程化,从中挖掘综合实践活动内容,指导学生掌握自然科学知识,在动手操作实践中提升综合素养。

一、“二十四节气”课程与综合实践课程的融合价值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古人在观察太阳周年运动中,逐渐积累和总结的节气知识和传统文化。节气课程,从节气的由来、节气的民俗文化及特点等方面,带领学生了解中国传统节气文化。将“二十四节气”课程与综合实践课程融合,可以培养学生敬畏自然、热爱劳动的精神。

(一)“二十四节气”中的文化价值

“二十四节气”,以中国特有的时间计时方式,深刻影响中国人的思维和行为习惯。“二十四节气”文化顺应自然规律,讲究对自然的尊重,彰显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立春有“咬”春卷习俗,惊蛰有“炒”虫习俗,清明有吃团子习俗,立夏有吃蚕豆习俗,秋分有吃螃蟹习俗等。“二十四节气”文化影响着中国人的节日民俗、生活习俗、饮食民俗,是中国人的情感文化纽带,具有长远性和实效性。从节气文化中延伸传统美食的制作活动,可以引领学生了解不同节气所对应的传统美食文化,以此引导学生更深入地了解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优秀传统文化。

(二)“二十四节气”中的实践价值

节气课程记录了古人对自然的观察、实践。“二十四节气”知识,也与农事活动密切相关。对照“二十四节气”文化,可以开设形式多样的综合实践活动。让学生从节气节令文化中了解传统民俗知识,丰富和感知与节气相关的实践活动,可以促进学生在动手、合作、探究中增长生活经验,培养交往、协作能力。节气文化与自然气象关系紧密,也衍生更多特色的传统习俗活动,如春分竖蛋、清明踏青、立夏秤人、重阳登高等活动。教师可以通过节气实践探究活动,让学生了解自然的奥秘,增进对古人智慧的敬仰之情。如在大寒前后,有一个腊八节。这一天,要吃腊八粥。腊八粥的制作,需要用到五谷杂粮,还要配合花生、大枣,以及各类豆类、薯类,将之合在一起,蒸煮一锅美味的腊八粥。对此,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在腊八节和父母共同熬制腊八粥,让学生从做腊八粥、喝腊八粥中感受亲情、恩情。而在立夏时节,江浙一带有吃乌米饭习俗。乌米饭是紫黑色的糯米饭,利用野生的乌饭树叶子煮汤,将汤与糯米浸泡,捞出后放入木甑中煮熟。乌米饭对身体有益,可以祛风解毒,防蚊虫叮咬等功能。结合立夏节气,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走向田野,采摘树叶,浸泡糯米,蒸熟乌米饭,让学生亲历采摘、做饭过程,品尝乌米饭的香甜美味,感受立夏习俗的趣味。

(三)“二十四”节气中的综合实践价值

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根本在于促进学生培养并提升综合素养。认识“二十四节气”知识,了解与“二十四节气”相关的文化,参与“二十四节气”实践体验活动,学生能从中发现问题,进而激活探究知识的欲望,可帮助学生从实践、探究中掌握与节气相关的能力和方法。在“二十四节气”综合课程设计中,教师充分利用互联网,整合与“二十四节气”相关的知识点,可多形式地向学生推送节气文化。学生也可以利用网络终端,自主参与“二十四节气”实践活动。互联网学习空间的运用,改变了教师与学生单一“教”与“学”的模式,更开阔了学生的学习视野。如了解与节气相关的诗词、谚语,认识与节气相关的地理常识,组织学生走进自然完成系列观察日记。同时,也可以将学生的综合实践成果生成资源库,以“二十四节气”主题,构建节气与农事、节气与生活等专门实践课程。如结合农作物的生长特点,在不同时节长势分析,渗透“生命成长”观念。结合节气变化,联系人的衣食住行;结合节气,探访不同地方的民俗活动,等等。通过家校合作,由学校、家长共同参与,配合“二十四节气”课程的全面落实,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可以为学生创设广阔的探究“节气”的综合学习平台。

二、节气课程与学生实践素养的衔接要点

把节气文化当作一门课程来建设,遵循四季节气变化,构建独具节气文化特色的生活实践活动,可以丰富学生的文化体验,培养学生动手、动脑意识,增强学生跨学科知识的学习和应用。

(一)对接农耕实践,打造灵动之春

春暖花开,万象更新。春天是万物生辉的季节,教师可以结合“二十四节气”知识,在春季着重拓展立春、雨水、惊蛰、春分四个节气实践活动。先立足课堂,讲解春季的四个节气知识,让学生了解与节气相关的习俗活动,并诵读相关描写春天的古诗,感受春景的明媚。在课下,各年级布置与节气相关的课外实践。如以“节气”为主题,开展美术创作活动、书法比赛活动,走进田野、大自然,描写与节气相关的观察日记。

(二)开阔学科视野,构筑悦动之夏

进入夏季,天晴气朗,树木葱茏。这个时节,教师可以讲解与夏天相关的节气知识。在实践活动中,组织学生制作“节气美食”,由学生与家长一起采购食材,在家长指导下,共同制作节气美食,通过拍摄照片展示学生作品,增强学生参与热度。在烹饪美食活动中,学生动手、动脑相互衔接,将节气文化与实践能力共同内化于心。夏季时节,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走进农场,了解时令蔬菜的种植方法,并鼓励学生写观察日记,观察藤菜、豌豆、茄子、豆角等生长过程。同样,可以结合美术学科,开展节气绘画活动。通过认识不同的蔬菜、水果,了解植物与地理、气候等条件的关系,可以增长学生的科学精神。

(三)注重创意实践活动,体会韵动之秋

进入秋季,除了讲解相关节气知识外,更要为学生提供体验传统节气文化的条件。比如,组织学生采拾树叶,制作“树叶画”。对照古诗“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等,指导学生了解与秋天相关的节气文化。以美术、手工等方式,开展创意实践,如制作节气手册等。

(四)关注身心融通,打造律动之冬

进入冬季,了解和学习冬季的节气知识。教师可以开展节气晚会活动,鼓励学生围绕节气,创编节目。在立冬,开展写诗活动,让学生描写气候变化;在冬至,动手包饺子。冬季的时节活动,还可以走进校园、公园,了解动物、植物的生长情况,让学生体会冬日的节气文化。

三、节气课程建设融入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流程

节气课程知识点多,涉及的学科内容广泛。在挖掘节气课程资源时,要结合综合实践活动需要,提炼探究主题,打磨并完善课程教案,让学生从节气课程中获得实践素养。

(一)明确探究主题,把握综合实践活动的灵活性

在开展节气课程与综合实践活动融合中,要从师资、基础设施等方面做好充分的准备,把握课程主题的恰当性、多元性,整合校内外资源,优化教学流程,确保课程推进的连续性、实践性。结合学情,可以每周开展一节实践课程,以“二十四节气”为主题,权衡节气知识点,顺应学段和学生认知实际,开展节气课程的讲授,延伸主题探究活动。通常,第一节课以节气知识点学习为主。教师在课前收集与节气相关的资料,在课堂上引入多媒体,展示与节气相关的资源。如节气的由来、节气文化、节气民俗活动等。学生对节气有了兴趣,自然会参与节气话题讨论,拓展与节气相关的学科知识,如节气小知识、节气古诗、节气童谣、与节气相关的农耕知识、民间故事等。

(二)确立探究内容,贯穿综合实践活动

有了第一节节气知识的铺垫,在第二节课,应着重围绕节气知识延伸动手实践活动。通常教师选择室外开展动手探究活动,可以从“二十四节气”歌“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中先探究雨水节气,每年的雨水时节,古人通过测量降雨量预示庄稼能否有好的收成。春耕季节,雨水对农业生产至关重要。由此,可以开展测量雨水时节的降雨量制作活动,组织学生共同动脑、分组合作,动手制作“雨量器”。在“雨量器”制作活动设计中,主要分为五个环节。环节一,对雨量器的特点、结构进行介绍。通过制作雨量器,可以让学生从中了解如何测量降水量,获得测量雨水的方法,认识雨量的大小,结合气象知识,将雨水为小雨、中雨、大雨、暴雨、大暴雨、特大暴雨等分级。根据24小时内累积降水的量,作为评估降水等级的参考方法。环节二,准备制作雨量器的基本材料。在学生分组讨论后,采用塑料瓶制作雨量器。与之相关的制作工具和材料,主要有剪刀、刻度尺、水槽、烧杯、纸、笔、透明胶带、抹布、滴管等。教师要先让学生了解雨量器的结构和功能,并根据细化制作流程,让学生按照步骤一步步完成雨量器的制作。如先对塑料瓶进行处理,撕开包装图案,用双面胶沿着瓶身中间偏上部位缠绕一圈,确保水平;用剪刀沿着双面胶下缘,剪开瓶身。在剪时,要小心,建议先刺穿瓶身,再逐步剪开。剪开上半部,倒置扣在下半部塑料瓶内。环节三,指导学生掌握测量方法。可以借助于喷壶、秒表,营造人工降雨条件,让学生体验雨量器测量降水量的乐趣。在这个过程中,可以融入读数方法、数据单位换算方法等知识。同时,结合各组不同的测量数据,进行探究分析成因,拓展学生对气象知识的认识,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环节四,拓展延伸与降水相关的知识。如对本地年降水量情况进行分析,了解观察记录降水的现实意义;对不同地区年降水量及分布特点进行拓展学习;引入翻斗式雨量器,借助于电子仪器来记录和测量降水量,对比不同雨量器的结构与特征。环节五,对实践活动进行总结。从雨量器制作活动中,让学生认识“雨水”节气,了解春雨的宝贵;通过改进雨量器的制作方法,增强了动手实践与创造能力;通过参与测量并记录降水活动,掌握了降水测量方法;拓展调查世界降雨量最多的地区、最少的地区,了解了我国降雨量的分布规律。通过“节气”综合实践活动,打通了学科与生活、与自然等知识的关联,让学生从节气主题探究中积累了实践经验,培育了实践素养。

(三)依托节气文化,拓展课外实践活动

教师要挖掘节气文化,构建以节气为主题的综合实践活动。一方面,通过科普节气知识,让学生了解与节气相关联的民俗文化。节气知识是重要的民俗文化,节气实践活动中,可以让学生了解节气,探究节气文化,体验节气风俗活动。课余可以带领学生一起查阅与节气有关的资料、书籍,根据节气文化组织科普活动。如制作日影观察工具,实施日影计时实践活动;观察北斗七星;开展节气与植物关系探究活动,渗透物候学、气候学知识;从节气知识与中医文化实践中,让学生了解与节气相关的医学知识。还可以利用节气时节开展农业探秘活动。如在惊蛰时节,组织学生走进大自然,了解冬眠动物的活动;春分时节,组织学生开展立蛋活动;清明时节,组织学生动手制作风筝,去田野放风筝;谷雨时节,组织学生养蚕、采桑;小满时节,去田野认识野菜,挖野菜等。这类活动,趣味性强,专业性高,教师可以邀请相关行业人士,从专业视角引导学生了解节气知识,科普节气文化。另一方面,可以结合校内节气实践基地,开展校内农场、科学实验等活动。结合二十四节气,对每个节气,都可以拓展与之对应的实践活动。比如,在“霜降”时节,笔者组织学生拾树叶,开展“贴树叶画画”活动,每个学生自己寻找、挑选不同的树叶,自己动手,制作和粘贴树叶画。在活动中,观察树叶的颜色、形状、特点,了解树叶画的制作步骤、方法。学生可以分组合作,从勾线、剪裁、添画、粘贴、封塑等环节中,将普通的树叶,变成一副灵动、趣味、多彩的画。由节气拓深实践活动,让学生了解自然、热爱自然。同样,围绕节气活动,可以拓展自然笔记写作活动,让学生记录每个节气,了解与节气相关的自然现象,深入农田、花坛、操场、公园,了解不同节气下植物的生长状态,并用日记方式记录下来。综合实践活动还要关注学生写作意识的培养,从实践活动观察、参与中,对实验现象进行记录,培养学生的科学观察意识和持之以恒的求实精神。比如,立春时节,指导学生走进自然,观察植物的变化,哪些树木吐出了绿芽,地面上长出了哪些小草,对照节气文化,了解自然界的变化。通过撰写观察笔记,可以让学生深刻体会节气的趣味。另外,围绕节气文化,可以开展创意制作活动,如组织学生绘制节气图画,制作节气明信片,让学生了解民族节气文化,增强文化自信。

四、结语

总之,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节气课程建设要坚持以生为本,整合学校、家庭、社会等资源,为学生创设多样的实践情境。同时,节气课程要深入自然,给予学生动手体验的机会,借助于合作分工,协同好各学科知识的互促互融,打造学生满意的节气课程实践基地。在节气课程的开发与实践活动中,要让学生尝试实验、实践制作活动,激发学生踏实钻研的科学精神,使学生从合作、分享中提升实践素养。

猜你喜欢
节气探究课程
《ERP原理与应用》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探索
设问引导探究
课程思政在组织行为学课程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
一类特殊不等式的解法探究
A—Level统计课程和AP统计课程的比较
自行车的发明
24节气
24节气
24节气一小满
24节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