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化学课堂教学策略的优化

2022-11-21 08:38甘肃省张掖市山丹县马场总场中学唐珺
家长 2022年8期
关键词:化学微课实验

□甘肃省张掖市山丹县马场总场中学 唐珺

在素质教育理念不断推行下,对初中教育教学工作也提出了新的任务与要求。对初中化学来说,其作为学生学习系统性化学知识的重要基础阶段,在实际授课中,教师应全面整合各类资源,积极尝试更新颖的教学方法,为学生提供有效的教学指导。这样既有助于学生各方面潜能的挖掘,也能为学生之后的学习发展奠定良好基础。因此,初中化学教师应对课堂教学策略给予足够的重视。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判断自己是否对一门课程感兴趣,一般来说都是刚开始接触这门课程的时期,很多学生后期觉得自己对某门课程不感兴趣,在某门课程上学不好,不想学。究其原因,最根本之处是一开始接触这门课程时没有足够的兴趣,以至于后期学习毫无乐趣,疲于应付。因此,初中时期是学生能否养成化学学习兴趣的最关键时期。当学生真正喜欢上化学,就会主动探索,主动学习知识,那么学习效率自然可以大幅提升。

一、提升初中化学教学有效性的意义

对新时期的化学课来说,为了给学生学习成效提供一定保障,教师应通过对各个教学环节的进一步优化,以及新颖、多样化教学资源的有机整合与充分利用,构建更生动、高效的化学课堂,以此从不同层面激发、保持学生化学学习兴趣。而无论是对哪一阶段的学生来说,只有保障教学的有效性,才能吸引更多学生全身心参与其中,才能全面激发其主观能动性,引导其将所学理论知识有效应用到实践中作出深入探究。这样既有助于学生化学学习能力的进一步提升,也能为其化学核心素养的形成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初中化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学生学习缺乏主动性

初中化学强调学生自主学习,要求教师采用多种方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实际上,初中化学普遍安排的课时较少,但是内容又多。因此,为了完成教学任务,教师往往在课堂上长篇大论地讲解理论知识,学生则只能被动地听课。过多的理论知识导致课堂乏味无趣,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学习到的知识也必然会僵硬死板。受内外多种因素的影响,学生在化学教学中表现出的主动性并不强,很多时候处于一种被动学习的状态,需要教师的严格督促。

(二)教学活动封闭

在目前的初中化学教学中,很多化学教师过于依赖课本教学,使学生处在一个静态、封闭、被动、单一的情景中。这不仅容易让学生对化学产生厌倦心理,而且不利于培养学生对化学知识的实践能力。

(三)教学内容没有重点

一些化学教师对教学大纲的掌握不到位,讲解内容缺少重点,多采用灌输式的教学方式。上课一味地讲解理论知识,课后作业也是大面积撒网,作业任务量重,作业考查知识的重复性也高,致使学生缺少学习兴趣,对学习敷衍了事。

(四)忽略学生化学学科核心素养培养

在初中化学教学过程中,教师既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的化学概念、化学原理、化学公式和化学规律,还要求学生通过化学学习,培养自主学习、敢于质疑、积极探究、求实求真的精神,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和应用能力。而就目前来看,很多教师在教学中对学生化学成绩的关注较多,而很少关注学生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

三、优化初中化学课堂教学的策略

(一)创设教学情境,吸引学生注意

新课程教学改革的推进是以素质教育为改革核心的,激发学生的探究、求知欲望,是初中化学教学改革的关键所在。由于初中生身心发展尚未成熟,他们对事物的认知多数停留在表象层面上,教学方法、教学环境的改变都可能会使其形成有意注意。因此,教师应持续关注学生的身心需求,根据教学内容引领学生形成求新求变的价值观念,在传统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基础上进行创新,创设丰富、生动的情景,提升教学素材对学生感官的反射性,创造一种耳目一新的视听感受。

例如,在“燃烧”相关知识教学中,笔者先设计了演示实验,把面布从中间撕为两半,其中一半直接点燃,另一半则在浸润酒精后点燃,结果是:直接点燃的半块棉布烧成了灰烬,浸润酒精后点燃的半块棉布却完好无损。学生表示结果出人意料。这样的情境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注意力很快集中过来,学习的主动性也被激发。此时,笔者再因势利导,最终这节课在学生的主动参与下顺利达成了教学目标。

另外,还可以引用谜语为学生创设新颖有趣的化学教学情境。谜语不仅内涵丰富多彩,也具有较强的概括能力。在实际授课中,可以通过谜语的恰当引入,将化学知识更趣味化、具体化地呈现给学生。这样既可以增加化学教学有效性,也能促使更多学生积极主动地思考相关化学问题,为其联想、归纳,以及推理等思维与逻辑方式的形成发展带来一定的促进作用,为其学科核心素养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比如,在为学生介绍化学仪器的过程中,教师就引用下列谜语让学生猜测是哪种仪器:“一物细又长,光滑又透亮;仔细看一看,却是实心肠”“晶亮透明小喇叭,只喝水来不说话,口里含上一张纸,能使固液两分家”“两个兄弟,两边站起,不上不下,公平合理”。又如,在为学生讲解二氧化碳的分子式过程中,教师就引入了“月缺又重圆”这一谜语。这样恰当的谜语引入,不仅有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也能促使学生从不同层面进行深入思考,为其良好思考习惯的形成发展创造有利条件。

(二)使用授新艺术,调动学生思维

在课堂教学中,授新是一项核心环节,充分发挥出授新艺术的教学价值是新课程理念践行过程中的关键所在。在具体教学中,教师应该明确本学科的特点,在充分关注学生个体感悟与情感的基础上,对教学情感因素进行开挖,并持续拓展其思维空间。具体来说,首先,要深刻领会何为“以学生为本”,采用换位思考的意识,对学情、教材内容进行分析,并且对学习要求、范围进行综合考量,以达到一种师生情感交融的效果。其次,要从艺术角度对教学内容进行处理,并且调节好课堂上的节奏,这样课堂上才会高潮迭起。例如,在“氧气”的教学中,可以将拉瓦锡推翻燃素说的内容引入进来;在“元素周期表”的教学中,可以将门捷列夫在睡梦中看到了元素呈周期性排列的内容引入进来。第三,可以利用多媒体等教学手段,使枯燥乏味的课堂变得生动、有趣,以提升课堂教学的趣味性。比如,在“二氧化碳实验室制取”的教学中,笔者利用动画形式为学生演示了钙、碳酸根、氢与氯离子分解结合的过程,不仅丰富了学生的感官意识,也达成了更为真实的客观认识。

(三)强化实验教学,引领学生操作

化学是一门建立在实验基础上的自然学科。因此,强化实验教学是初中化学教学改革的重点所在。在初中化学教学中,教师应将实验当成课堂教学的导向性过程,通过实验创设真实的教学情境,将学生的学习热情激发出来。当学生充分理解了相关实验原理后,利用一些演示实验、分组实验,引领学生迈入新的探究征程。

例如,在通入石灰水、镁条燃烧、酸碱溶液指示剂变色等实验的基础上进行创新设计,组织学生对实验进行验证分析,并注意观察实验现象,得到实验的结论。另外,笔者还依据学生能力与现有学校条件,将一些验证性实验转变成探究实验。这样一来,学生的思维定式被打破,纷纷投入对实验规律的探索中。

(四)引导学生质疑,开展探究式教学

通过一系列教学实践证明,质疑是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学习探究的重要方式。对此,在实际授课中,化学教师应结合实际情况,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对所学内容作出深入质疑,确保无论是教还是学都可以进入一种探索模式,以此为教学质量提供一定保障。尤其是对于刚刚进入化学系统学习阶段的初中生来说,对于化学的认识大多还停留在表面,还习惯在教师的安排下开展各项学习活动,处于被动、机械的学习状态。而这种学习状态若不及时调整,不仅会给其之后的化学学习兴趣带来一定影响,也不利于课堂学习注意力的集中。对此,在之后的化学课堂上,教师应把握契机,鼓励引导学生提出质疑,以此激发其学习探究欲望。教师带领学生开展探究式学习活动,活跃课堂教学氛围,使学生可以在课堂上学习积累更丰富的知识与技能。

例如,以“二氧化碳的性质”为例,在具体讲解中,教师就先引用一瓶饮料来引导学生质疑:请大家想一想,该怎样确定其中溶有二氧化碳?在学生表现出对这一问题的兴趣后,教师又提出了:“看到这瓶饮料,大家可以想到什么?”等。通过这些问题的精心设计与恰当提出,不仅能促使更多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探究学习互动中,也能优化教学重点引导,促使更多学生深入探究所学知识,实现对课堂教学内容的全面把握,增加教与学的互动交流,从而取得事半功倍的的教学效果。

(五)联系实际生活丰富教学内容

初中化学教材中的各个知识点与学生实际生活有着密切联系,且实际生活中蕴涵的化学知识也非常多。对此,为了进一步拉近化学课堂教学与学生实际生活之间的距离,为学生之后的学以致用奠定良好的基础,在实际授课中应善于从日常生活入手,在课堂上合理引入一些生活实例,丰富教学内容,创设与之相适应的教学情境,以此吸引更多学生全身心参与其中,为学生核心素养形成发展带来一定的促进作用。

例如,以“酸和碱的中和反应”为例,在具体讲解中,教师就结合了胃痛这一问题来讲解,引导学生思考自己是否有过胃痛的经历,并让大家联系实际,将自己胃痛时的感受、具体采用的治疗方法说出来。之后,再为学生作出更详细的解说,让学生明白:治疗胃痛的药物一般都是由氢氧化铝组成的,氢氧化铝会和胃酸发生反应,生成水和盐,而这一过程中发生的反应就是接下来要学习的中和反应。此外,以稀释的氨水来擦拭被马蜂叮过的部位,可以起到止痛止痒的效果,主要是因为发生了中和反应。通过在化学课堂上引入一些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接触过的问题,不仅有助于学生学习探究欲望的激发,也有助于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能够引导学生进一步认识到学习化学知识的重要性。

(六)巧用微课发展学生核心素养

初中化学教学中会涉及到很多基本概念知识内容,学生在学习中,通常都难以做到对这些概念知识的直观理解,大多都只是通过教材中呈现的文字,或者自己的想象进行理解,难以取得预期的学习效果。对此,在之后的化学课堂上,为了增强教学有效性,教师可以灵活引用微课这一教学模式来优化教学环节,通过短视频从不同维度为学生展示所学知识,让学生对相关知识点有更直观的感受,进一步优化教材知识的分解、整合。除此之外,在微课的有力支持下,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能得到有效保持,能轻松、高效地开展各项学习活动,为其综合学习能力进一步发展创造有力条件。

例如,以“分子、原子”为例,因为学生现阶段接触的化学微观概念很少,抽象的微观世界对学生来说是看不见、摸不着的,所以理解起来难度较大。对此,教师在讲解中,可以通过微课帮助学生理解。教师在课前制作了相应的微课动画,让学生看到了奇妙的微观世界。且分子、原子概念学习是初中化学教学重难点,通过引用计算机来对微观粒子进行动画模拟,开展运动变化教学互动,以微课短视频的形式将知识内容呈现给学生,既可以让学生在课堂上清晰、直观地看到分子运动、间隔、分裂和重组的过程,也能有效活跃教学氛围,增强课堂教学趣味性、有效性。由此可见,在初中化学课堂上,通过微课的恰当引用,不仅有助于教学重难点的突破,也能为学生核心素养培养提供有利条件,为学生之后的学习成长奠定良好的基础。

另外,通过微课的充分利用,除了课上的轻松观看,在课下学生也可以随意地点击自己需要的微课,及时进行查漏补缺,突破学习重难点,实现对易错易混淆知识点的主动辨析,高效完成相关知识点的复习巩固。这样既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也能为之后的学习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七)重视完善知识体系的构建

在传统化学课堂上,教学质量一直难以得到显著提升的一个原因在于未重视完善知识系统的构建,使学生难以全面把握教材中分散的知识概念,也无法实现有效融合与灵活引用。对此,在之后的化学课堂上,教师要有效归纳教材中零散的知识点,指导学生构建出更完善、系统的知识体系,有效降低学习难度。例如,以“制取氧气”为例,就可以先让学生在课前预习相关知识内容概念,之后,再在课堂上让学生以小组形式探究制取氧气的方式有哪些。这样既可以增加生生互动交流,也能完善系统化知识体系构建,让学生对学习过程产生深刻的印象。

四、结语

总而言之,为了促进化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进一步提升,教师在设计各项教学活动时,除了要重视学生学习兴趣的全面激发,还要整合现有资源与先进技术手段,以此有效增强课堂教学趣味性、有效性。同时,要尽可能多地为学生创造独立思考、合作探究的机会,进而使学生的各方面潜能可以得到全面挖掘,为其之后能真正做到学以致用奠定良好的基础,为化学核心素养全面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

猜你喜欢
化学微课实验
记一次有趣的实验
微课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与反思
微课在初中英语课后作业中的应用
微课在心理健康团训师培养中的应用探讨
初中化学实验教学中“微课”教学模式的探讨
声波实验
关于植物的小实验
奇妙的化学
奇妙的化学
奇妙的化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