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改”背景下国有企业聚焦主业发展的路径

2022-11-21 17:36肖雪付学博中国船舶工业综合技术经济研究院
现代企业文化 2022年23期
关键词:混改主业战略

肖雪 付学博 中国船舶工业综合技术经济研究院

为做强做优做大国有经济、保证国有资产不流失,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在国有企业改革中推进混合所有制改革。众多国有企业响应国家号召,通过公司上市、引入战略投资者、并购重组、资产证券化、员工持股计划等多元化经营战略迅速实现“做大”目标。但如何“做优、做强”仍需进一步努力,否则,庞大的企业体量将会成为阻碍国有经济布局结构优化的新挑战,面临国有经济核心竞争力减弱、创新发展动力疲软等困境,不利于国有经济的长远发展。

一、“混改”背景下国有企业聚焦主业面临的挑战

(一)经济结构中主业战略定位不清

第一,国有企业处于企业体量大却不强的尴尬期。2015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对国有企业划分出三类企业:商业一类、商业二类企业和公益类企业,但并不能实质性地解决行业分布过宽过散的问题。目前,我国有46万多户国有企业,在国民经济行业96个大类中基本都有分布,但真正大型和特大型国有企业只占国有企业总数的3%左右[1]。而且,从企业创新投入比来看,国企业的创新产出效果国有经济总体创新效果最差,与其所占有的资源总量不匹配,难以高效利用资源优势实现技术要素和管理要素的创新[2]。

国有企业面临主业定位不清、主业战略引领作用不突出的挑战。一方面,从现有规模来看,国有企业在国民经济行业96个大类中三级以上央企涉足90%以上的行业。仅房地产业,就有近80家中央企业涉足,加上地方国有企业,国企几乎涉足国民经济的所有大类行业[3]。另一方面,从经济布局结构来看,研究表明,国有企业改革中虽历经多年清理收缩副业,但仍存在部分企业把大量的人力资源、技术资源、资本资源投入“副业”中加剧资源损耗的问题[4]。如部分国有企业在医疗、教育、放贷和物业出租等领域投入过大,抢占主业发展资源,陷入“主业不主、副业不副”的战略定位不清困境。

引导国有企业聚焦主业的指向力有待加强。对国有企业的考核以经营业绩为主,在考核企业负责人完成目标情况、形成考核意见等环节,缺乏对国家发展战略落实情况的评价[5]。目前,受行业竞争愈发激烈、主业利润变薄趋势的影响,加之其他行业高经济收益的诱惑,国有企业的行业分布普遍存在“脱实向虚”、非主业发展同质化的现象。从而导致国有资源浪费、国有资产配置效率低,削弱了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和竞争力,违背了“心无旁骛攻主业,提质增效谋发展”的初心。

(二)聚焦主业目标引导产业科学布局的指向力较弱

第一,盲目追求短期效益、无视多元化发展战略陷阱,极易造成副业侵占主业资源的困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众多企业通过多元化方式实施企业扩张,然而普遍遭遇困局[6],事实证明,对于大多数企业来说,多元化并不是一种可行的发展战略。尤其是资源实力不足、自我发展能力较弱的国企地方子公司,如果将资金盲目跟风投入各种短期高收益领域,极易打破原有的分工、协作、利益平衡机制,给企业的技术资源、财力资源、管理资源等带来新的压力,增加管控难度,甚至带来行业经济环境的恶化。

第二,对“聚焦主业、提质增效”发展目标的理解片面化。目前国有企业聚焦主业发展处于探索期,相关政策体系、执行监督体制尚不完善,部分国有企业对“聚焦主业、提质增效”的理解片面化,将聚焦主业与进军新领域相割裂,陷入“该进的领域进不好,该退的行业退不好”的困局。一方面,在利润相对较高的行业广泛涉及,导致非主业发展同质化、国有资本不当分散的状况。另一方面,国有经济在高技术产业的布局存在广而不深、多而不精的问题,使得国有经济尚未发挥出建设技术创新体系的系统性作用,不利于国有企业的高质量发展[7]。

(三)清退非主业工作机制亟待改善

随着国企改革的不断推进,清退国有企业非主业工作逐渐成为重点任务之一。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国务院常务会议上提出,要部署推动中央企业“做好做优企业核心主业,有序转让退出非主业资产”。国资委为完成这一任务发布多项重要指导意见,以督促国有企业重新核定主业,提升核心竞争力。经过长期的实践探索,国企改革已经实现了诸多突破,但由于清退非主业任务的庞杂性,仍需进一步完善企业内部评价体系、工作考核机制、内部激励机制、成果反馈机制等具体机制。此外,剥离非主业工作方案也需进一步改进,存在对公司非主营业务开展情况和历史遗留问题摸底排查工作不到位的问题。面对庞大的子公司非主营业务,没有很好利用外部数字化平台,导致浪费资源、降低效率、清退内部阻力大的问题。方案制定不够细化致使工作责任无法落实到位,后续的监督清理专项行动不作为,增加剥离非主业清退难度。

二、国有企业聚焦主业发展的路径

(一)核定国有企业主业发展范围

1.明晰主业核定的基本条件

自主核定企业发展主业、贯彻落实“聚焦主业、提质增效”要求的前提性条件即明确主业的基本要求。首先,国有企业主业应符合国家经济布局的调整方向,充分发挥国有企业的基础保障和行业引领带动作用。为此,国有企业应参照《指导意见》分类进行自我定位,功能类企业主业重点突出战略性功能,竞争类企业主业重点突出发展质量和效益。灵活运用“一企一策”的原则,立足国有企业现有产业基础和未来转型升级需要,厘清主业发展范围。其次,企业主业应具备较好的人才、渠道、创新、管理等资源优势和基础条件,或在同行业具有较强的竞争优势,能够支撑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总之,企业主业应满足符合重要的战略定位、具有较强的竞争力和增长潜力,具备突出企业优势的资源要素等要求,才能够支撑企业持续健康发展,担当一企主业的重任。

2.围绕国有企业发展战略确定主业范围

第一,在国有企业内部实现对其主业的梳理,从而对其内部的主业有清晰准确的了解,进而改善其主业分散、重复建设等问题。梳理企业主业的首要工作即:深入学习《指导意见》明确企业发展战略,围绕企业发展战略确定企业主业的方向和主业数量。督促国有企业进一步明确企业的发展目标和战略定位、充分认识聚焦主业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第二,在梳理并明确国有企业主业的基础上,对主业的投资方向要进行严格的控制,这是为了进一步使得企业内部的优势资源向主业的聚集,使国有资本在合适的领域、产业和环节充分发挥比较优势,最大程度发挥企业、资本、制度、政策效力。为此,需围绕战略方向和实际情况,确定核心技术、核心产品、核心业务,并对企业长期的股权投资进行梳理和专业性分析,清理非主业和投资回报低的长期股权投资。同时对参股企业制定分类清理计划,逐户制定专项清理方案。对核心业务进行战略重组,使企业资本结构更加合理、主业核心竞争力明显增强。对于企业所属副业,坚持“一企一策”原则,以战略方向为企业主业发展方向,通过压缩管理层级、减少非主业子公司户数、分类清理参股企业等工作,突出主业、聚焦主业,实现资源的专业化整合和最优配置。

3.完善评价考核机制落实主业发展工作

现行的中央企业为代表的国有企业考核评价标准具有四个特点:分类考核与特殊事项相结合,目标考核与行业对标相结合,短期考核与中长期考核相结合以及激励约束与容错机制相结合[8]。对此,应在主业的内容和范围进行客观、合理的评估后,围绕企业主业,在企业发展战略、投资布局及资源布局三个方面制定评价考核标准,以督促企业落实主业主责。为加强战略管理,定期研究分析主业发展情况,总结经验教训,针对问题不断探索优化方案,在督促企业围绕做强做优主业的同时,探索可推广的经验。在优化企业投资布局方面,必须坚持的一个首要原则就是主业优先,即所有的优势资源都应当向主业倾斜,加大扶持主业发展力度。突出主业开展专业化整合,推动技术要素、人才要素、资本要素向主业集中,以集中资源发挥专长、发展主业。制定资源配置方案以督促落实企业资源分配,建立资源投入主业发展中的效率测评指标以避免资源浪费的问题。央企在进行投资时,必须将资金利用效益考虑其中,进行有效的投资从而避免盲目投资带来的损耗。探索企业主业发展资源使用反馈机制以严控非主业投资,避免盲目扩张。

(二)围绕国有企业主业发展,灵活布局产业结构

1.以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为中心优化产业布局

专业化与多元化并非绝对冲突的两种选择。一方面,基于核心竞争力的相关多元化发展战略,可以增强国有企业的市场适应能力和竞争能力。多元化的本质在于通过综合利用企业各类资源,扩大生产规模、经营范围,以达到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保证企业长期健康发展的管理策略[9]。利用多元化发展带来的资源优势,围绕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中心目标,坚持资源能力配置原则,适度扩大企业自己所熟悉与擅长的核心业务,培养和壮大核心竞争力。基于企业的核心能力适度合理地制定相关多元化发展战略,进而避免因实施多元化战略稀薄主业资源、增加企业管控难度,弱化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情况。另一方面,强化主业战略方向指引力,以避免国有企业行业部分过宽过散的问题。清晰企业战略定位,紧紧围绕企业战略定位和主责主业。落实主业发展路径、发展目标,并以此为边界控制企业投资经营范围,合理配置优势资源,做强做优做大主业,严控非主业投资。

2.基于主业战略定位优化国有企业高新技术产业布局

聚焦主业并不等于只着眼于主业的发展。主业是国有企业发展方向,不直接等同于企业的单一业务。产业的兴衰发展有着内在的客观规律,任何产业都存在潜在衰退阶段。为综合提高国有经济发展可持续发展能力和创新能力,需避免过度强调“聚焦主业”,致使国有资本在新兴领域存在缺失、国有资本占比在整个社会资本中下滑的情况。聚焦主业并不等于只着眼于主业的发展,鼓励国有企业聚焦主业主责与进军新领域也并非零和博弈的竞争关系。

在优化整合资源的层面,需通过主业资源的汇集实现技术突破。围绕主业加强研发机构建设,通过加大企业组主业研发创新投入,以充分发挥企业创新主体作用、提升自主创新能力,进一步增强企业主业发展竞争力和创益能力。将国有资本从衰退行业、需求过剩行业中撤离,将国有资本布局至新兴行业之中,在新领域中谋求融合发展机会使增强国有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有效路径之一。在国有资本投资方向和投资领域进行选择,优化布局。增加人力、技术、知识等在优势主业的投资构成比例,引导经济进行结构性调整,引领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随着国有经济布局于高技术产业,日益发挥“国有经济”和“技术创新”的双重战略支撑作用时,国有经济需要围绕企业发展战略定位和主业主责,进一步聚焦产业类型层面,布局先导性产业及支柱性产业,以增强主业优势,提高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和竞争力。

(三)坚持推进国有企业非主业清理工作

1.制定非主业工作清退工作方案

实现国有企业剥离非主业工作的首要条件是明确非主业的基本特征。首先,将不符合企业发展战略的考虑纳入剥离范围。不同战略定位的国有企业改革路径各有不同。主业完全处于充分竞争行业和领域商业一类企业,侧重于进一步增强活力和竞争力,而承担重大专项任务或特定工作为主的商业二类企业,则侧重于发挥国有经济控制力、影响力的担当者。因此,国有企业应紧紧围绕企业发展战略和定位,基于摸底排查,综合自身实际情况制定非主业清退工作方案。

2.完善国有企业非主业、非优势业务清理工作机制

成立非主业、非优势业务清理工作领导小组,在全面摸清底数的基础上部署专项清理工作。按照国务院国资委“两非”剥离整体部署,梳理现有业务板块及所属企业经营情况,对公司的非主营业务企业开展情况和历史遗留问题进行摸底盘查。结合国有企业发展战略和实际情况,采取一类一策、分类处置的方式,制定清理工作实施方案和清理工作任务清单。推动非主业在国有企业中的有序退出,从而使发展重心聚焦于主业,实现资源的高效率配置。

猜你喜欢
混改主业战略
精诚合作、战略共赢,“跑”赢2022!
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供电企业内部关联方及其交易的风险浅析
抓实“主业”夯实“主责”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
多式联运发展的战略与路径
探索国企“混改”的有效途径
贵州茅台三季度业绩无惊喜 “混改”只是“噱头”
央视与中移动战略合作
落实党建工作责任制要有“主业”意识
延伸纸媒价值,产业反哺报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