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翻译理论视角下的字幕中文化负载词英译研究

2022-11-21 17:34吕琛元
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 2022年4期
关键词:字幕译者外国

于 波 吕琛元

(牡丹江师范学院,黑龙江 牡丹江 157001)

一、引言

文化是一个国家的软实力。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高度重视中国传统文化走向世界的传播。影视作品凭借其广泛受众,已然成为当今文化传播的主要渠道之一。然而,我国影视作品英译研究相对滞后,往往只是从简单的翻译策略、方法切入,没有进行深入探讨,研究成果跟不上我国影视作品对外传播步伐。影视作品反映一国人民社会生活,具有鲜明文化性。而这种文化性的表现形式之一就是语言,尤其是以词语的形式表现出来,即“文化负载词”。因此,文化负载词是了解一国文化最重要的途径之一。在对外传播中,这一类词语的翻译值得深入分析。鉴于此,本文以文化翻译理论为指导,深入探究字幕中文化负载词的翻译难点及解决方法,从而为中国影视作品字幕中文化负载词的翻译研究给予参考。

二、文化翻译理论

文化翻译理论由巴斯奈特提出。巴斯奈特(2004)指出:“语言只有置于文化背景下才得以存在;文化也只存在于拥有自然结构的语言中”(黄逸超,2015),表明了翻译不能仅着眼于语言而不去有效传达其中的文化。她认为,翻译就是文化交流,这才是翻译的首要目的。翻译等值就是源语与译语在文化功能上的等值(Bassnett & Lefevere,1990;李文革,2004)。有关文化功能等值的含义,巴斯奈特阐述道:首先,语言与文化密不可分,因此,翻译时要考虑语言背后的文化含义;其次,“等值”不是“相同”。“等值”有不同层次,而如果考虑到第一个含义,那么功能对等为“权宜之计”(罗承丽,2009);最后,如要实现文化功能等值,某些情况下,文化转换不可避免。关于语言、文化、翻译间的关系,巴斯奈特有一个非常形象的比喻:如果把文化比作人的身体,那么语言就是人身体的心脏,只有身体与心脏相互协调,才能保存生机与活力。外科医生给病人做心脏手术时,绝不会不管病人心脏周围的身体状况。翻译人员从事翻译工作时绝不能割离文化而孤立地看待翻译(李文革,2004)。翻译就是满足文化需要和一定文化里不同群体的需要。文化翻译理论的观点与我国文化对外传播的目的非常契合。因此,本文以文化翻译理论为指导来研究字幕中的文化负载词翻译。

三、字幕中的文化负载词

(一)字幕翻译

在Giuseppe Palumbo(2016)著的《翻译学核心术语》中对“字幕”的解释是:字幕是一部电影或其他视听作品中对话或台词的书面版本,通常展示在屏幕下方。可以是翻译,即语际字幕,也可以是同一语言的转换,即语内字幕。

著名字幕翻译家Henrik Gottlieb(1992)把字幕定义为“a(1) written,(2) additive,(3) immediate,(4) synchronous and(5) polymedial translation.”(一种书面的、附加的、即时的、同步的、多媒体的翻译。)这五个特性就决定了字幕受到诸多因素的限制。第一,字幕的书面性决定了人物用语音、语调等口语体特有的要素表达信息无法通过同样手段在字幕中体现出来,但可用其他方法加以补偿。第二,字幕的附加性决定了字幕不可占有过多空间,否则会影响观众观看体验。第三,字幕的即时性决定字幕要浅显易懂,因为观众不可能回头再看一遍。第四,字幕的同步性与多媒体性决定字幕还要受到时间制约,应与对话和画面同步。

字幕的目的是向观众传达影片中的信息,这一点对外国观众来说尤为重要。我国出口的影视作品大多都配有外文字幕,可是外国观众依然不明白在讲什么,主要原因是字幕中文化负载词的翻译不到位。

(二)文化负载词

我国最早提出“文化负载词”这一概念的学者是许国璋(1980),但许先生并没有对“文化负载词”做出明确定义。廖七一(2002)在其著作《当代西方翻译理论探索》中给出文化负载词的定义:“文化负载词汇(culture-loaded words)是指标志某种文化中特有事物的词、词组和习语。这些词汇反映了特定民族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逐渐积累的、有别于其他民族的、独特的活动方式。”由此可见,文化负载词与其他词汇相比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它所指的事物都是各国文化中特有的现象。下面笔者就影视作品文化负载词翻译的难点进行剖析,并探索相应解决方法。

四、字幕中文化负载词翻译的难点

文化负载词被公认为翻译中的一大难题。包惠南、包昂(2004)编著的《中国文化与汉英翻译》中提到:“文化的差异性给翻译带来多方面的困难,在词汇层面上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词汇空缺、词义冲突、语义联想、语用涵义。”茌庆梅(2019)认为汉语文化负载词翻译的难点在于文化差异的平衡和思维上的调和。而字幕因其自身特点与限制,其中的文化负载词在翻译时除其共性难点,还有它独特的难点,可谓“难上加难”。下面,笔者就对字幕中文化负载词的翻译难点进行分析。

(一)翻译必简洁

传统文学翻译中,文化负载词常用的翻译方式为释义法或添加注释。然而,由于字幕的时空限制,这两种方法在字幕翻译中几乎行不通。因此,想让外国观众在几秒钟里对字幕的文化负载词有一个初步了解,译者必须使用各种翻译方法使字幕简明扼要。字幕翻译与传统文学翻译相比,一个最大特点就是多媒体性。字幕是与声音、画面等一起呈现给观众,甚至有时,字幕只是一个辅助工具,观众对作品的理解主要来源于声音或画面。在这种情况下,传统翻译中注释的部分内容,在字幕中完全不用表现出来,而代之以相应画面,比文字解释更清晰明了。而且,这种依靠多媒体的翻译补偿手段比单纯的文字、插图等补偿手段更生动有趣。因此,简洁的翻译依然可以达到使外国观众了解字幕中文化负载词含义的效果,实现文化传播的目的。如武术传统步法——马步(horse stance)(《记住乡愁》国际版20190311第一集理念15:42-15:43)。译者采取直译法,仅用两个词就将这一文化负载词翻译出来,配合画面,观众便很快明白什么叫“马”步。而传统文学翻译中无论用多少文字解释,观众依然对这一词语没有太多概念。

(二)翻译须简单

影视作品之所以能成为文化传播的渠道,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它的受众非常广泛,黄发垂髫、显贵平民,可以说无不涵盖。而且,字幕往往一闪而过,不可能重头再来。这些都使字幕翻译必须简单容易。李运兴(2001)在《字幕翻译的策略》一文中就说道“宜选用常用词、小词和简单的词语;句式宜简明,”。例如,对四川礼州古镇“天灯阁”的翻译。译者删繁就简,直接翻译为light tower,选择两个极为常见的词,再结合后面介绍“out of concern for the safety of merchants travelling at night”,外国观众马上就可明白天灯阁的功用(《记住乡愁》国际版20190312第二集传承27:35-27:46)。这样用词简单的翻译基本上可让各种文化程度的观众都能在较短时间内迅速理解其含义。

(三)翻译要符合目的语表达习惯

因为中国影视作品外译的一个很重要的目的是传播中国文化,所以可适度采取异化策略。但笔者认为想要达到好的传播效果,整体上,字幕翻译还是要以归化策略为主。第一,影视作品受众广泛,不是针对某一类或几类特定人群。多数观众可以接受采用归化策略的译文,有些观众会排斥采用异化翻译的译文,这就会影响文化传播的效果。第二,字幕要受到诸多限制,包括时空限制等。为使观众理解不费力,译文应尽量符合目的语表达习惯,让目的语观众一看就懂。然而,要做到这点,对中国译者来说,应有多年在国外学习、生活的经历,才可以按照目的语观众能够接受的表达方式翻译。这样的译者较少。但近几年有些影视制作团队开始创新方式,从“自塑”走向“他塑”(刘俊,2019)。一些纪录片会与海外制作机构合作,这样的译文显然更易被目的语观众接受。

五、字幕中文化负载词的翻译方法

在分析完字幕中文化负载词的翻译难点后,本文将以文化翻译理论为指导,结合中英文化差异讨论几种翻译方法,以供参考。

(一)释义法——给予简短解释

“译者对原文进行解释性翻译,但并不用目的语的惯用语来替换原文的词句。”(熊兵,2014)。对于文化负载词的翻译来说,要实现文化翻译理论提倡的翻译首要目的——文化交流,释义法是一个非常好的方法。释义法可将文化负载词解释得比较清楚,利于外国观众理解,从而实现文化之间的交流。译者可根据实际情况,适当给予简短解释。

例1.京酱豆皮

This is tofu skin with meat sauce.

(《记住乡愁》国际版20190312第二集《传承》20:17-20:18分)

此处译者将“京酱”解释为外国观众非常熟悉的meat sauce,原文是两个字,译文也是两个词。这样的解释性翻译简短、简单,使外国观众一下就能对这道菜的主料有所了解。

可以看出,释义不一定很长,用与原文相近的词数,选择常用词解释,依然可使外国观众理解文化负载词,达到文化翻译理论提倡的实现文化交流的翻译目的。

(二)直译法——保留文化现象

释义法虽然可以向外国观众解释清楚文化负载词的深层含义,却没有传递出表层的文化含义。京酱豆皮这道菜为什么不叫“肉酱豆皮”,其实是想传达这个酱不是其他派别的酱,是京派酱。但是如果考虑到表层文化现象翻译为Beijing-style sauce,外国观众会不知所云。在深层含义和表层文化发生冲突时,译者只能牺牲表层文化,传递文化负载词的深层意思,先让外国观众了解词的基本含义。否则一味追求表层的对等而忽略深层意义的传达只能是虚有其表的翻译,无益于文化交流。

但有时,译者可以做到鱼与熊掌兼得,译出表层文化现象的同时,还能使外国观众理解深层含义。这种情况下,直译法不失为一种佳法。

例2.但是在元代的时候

一个儒商叫顾阿英

当时来说是非常有钱的一个商人

但是他非常有文化 热爱诗词

他自己也写诗词

But in the Yuan Dynasty,

here was a Confucian merchant named Gu Aying,

a very rich businessman at that time,

who loved culture

and wrote poetry.

(《四季中国》第十七集《寒露》15:02-15:17分)

儒商,广义的定义是“有知识的商人”(徐国利,2020)。有些译者根据广义的定义将“儒商”意译为scholar merchants。有些译者则直译为Confucian merchant。笔者认为后者更好。随着中西方文化交流日益频繁,孔子Confucius、儒家学派Confucian school已被外国人熟悉。因此,Confucian(儒家的)对外国观众来说并不陌生。这种情况下,译者没必要意译为scholar,这样反而会丢失一些中国文化。而直译法简洁,还把表层与深层文化都体现出来,形意兼顾,外国观众也能理解,可以说最大限度向外国观众介绍了这个词的文化内涵。因此,笔者认为,如果直译的翻译不晦涩,外国观众能够理解,则最好采用直译法。

(三)替换法——用观众熟悉的事物替代

比克曼等将“文化替换”定义为“用目标语文化中具有同等功能的现实世界中的指称来替代原文中不被熟知的指称”(张文鹤、孙三军,2018)。有时,采用直译法翻译,外国观众会不知所云,难以接受;采用释义法,译文又太长,这时可以文化作为翻译单位,整体考虑,而不拘泥于词、句等翻译单位,考虑“用译语中某个概念意义不尽相同但文化意义有所接近的词汇代换。”(张红艳,2000)。这种翻译方法虽不够确切,但考虑到观众的接受程度和字幕的诸多限制,替换法可作为一个折中办法纳入译者的考虑范围。

例3.武术是舞南狮中

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南狮也被称为“醒狮”

每头舞狮各不相同

主要根据三国时代的

历史人物形象来制作

Martial arts is an indispensable part

of the southern lion dance,

also referred to as the awakened lion.

the lions themselves are also distinct,

each based on historical figures,

from the Three Kingdoms Era.

(《记住乡愁》国际版20190311第一集《理念》13:39-13:50分)

此处,译者将“三国时代”的“国”替换为Kingdoms。“三国时代”为中国历史上特有的一个时期。之所以称为“三国”,是因为这一时期出现了三个主要政权。因此,“三国”的“国”指的是政权。在中原王朝中,皇帝是政权的最高统治者,而kingdom的统治者是king(国王)。中国的“皇帝”和欧洲的“国王”无论是职能还是地位都不同,但因为二者都是指由君主统治的一个国家,所以译者便用Three Kingdoms替换“三国”。由于小说《三国演义》和电视剧《三国》的很多版本都翻译成Three Kingdoms,在国外传播效果很好,这个翻译渐渐固定下来。因此,此处译者选择这个约定俗成的替换翻译,可马上激活观众联想,达到文化交流的目的。

(四)增译法——增加连词、解释性说明或背景信息

汉语是意合语言,句子成分间、句与句间无需任何连接词,可直接并列。而英语是形合语言,对句子意思的理解与把握很大程度上要依赖各种连词。因此,如果原文中有暗含的逻辑关系,翻译时要增加连词把这层关系明示出来,以便外国观众理解。

例4.中国人说

日光夜色两均长

秋分时节加紧忙

There’s a rhyming couplet for this season:

‘When days and nights are just as long

hard work just goes on and on.’

(《四季中国》第十六集《秋分》03:57-04:03分)

此句谚语中,前后两句存在时间上关联,即当“日光夜色两均长”时,加紧忙。中国观众根据语义可马上明白这层逻辑关系。但对外国观众来说,这两个句子如果并列,他们很难理解其中逻辑关系。字幕留给观众理解的时间很短,译者要为他们尽可能扫清障碍,加上表示逻辑关系的连词,译语观众对这句译文的反应才能与原语观众对原文的反应大致相同,这句谚语承载的文化才能通过翻译输送到译语观众中。

例5.就是过世的人

我们用的这个纸钱叫阴币

就是过去的人

他是用银子的

这个就是代表银子的印子打上去

就是银子

The silver-leafed money

is for the dead people.

People used silver

as money in the past.

So we stamp this mark on the paper

to symbolize the money.

(《四季中国》第五集《清明》10:54-11:02分)

这一段讲清明习俗,其中介绍了纸钱。译者翻译“银子”时,在直译基础上增加解释性说明“as money”。明清时期,中国进入“白银时代”,而这一时期的欧洲,纸币渐渐流行(罗冬阳,2021)。因此,很多现代欧洲人不了解把银子作为货币这件事。如果不加解释,观众会疑惑银子与纸钱有什么关系。增译“as money”,把银子在中国人民生活中的主要功能向译语观众讲清楚,再结合上下文,观众自然明白这种为去世的人准备的用纸做的钱为什么叫silver-leafed money,又为什么要在纸上打这种印子。

(五)减译法——删去译语观众难以理解的部分

如果上述翻译方法或其他翻译方法都不可行,只能依靠繁杂的解释向译语观众介绍文化负载词中难以理解的文化现象。根据文化翻译理论,这时译者只能顾全大局,从整体出发,以文化为翻译单位,确保整体文化的传达,删去其中细枝末节。

例6.秋分后马上就是

中国的国庆节

是除了春节以外

最长的黄金假期

Right after the Autumn Equinox

is China’s National Day holiday.

Apart from the Spring Festival,

it’s the longest stretch of holiday in China.

(《四季中国》第十六集《秋分》15:09-15:18分)

译者翻译“黄金假期”时,直接删去“黄金”,只将“假期”翻译出来。国庆假期之所以称为“黄金假期”是由于假期掀起的消费热潮。这个说法最初来源于日本。但是这个词来到中国,便带上了中国色彩。中国是世界第一人口大国,同时也是经济增长最快的国家。人力加财力造就了一个庞大的消费市场。因此,中国的国庆假期规模是任何国家购物节都无法比拟的。因而,“黄金假期”在中国土壤中已经生出了不同含义——全球最大规模假日经济。这种盛况,若非身处中国基本难以理解。大多数译语观众不能理解“黄金”的含义。整个纪录片也并非介绍中国国庆节盛景,而是敦煌文化。所以,“黄金假期”这个词占的分量很小。译者经过综合考虑,决定删译“黄金”,使译语观众不必纠结这个词,把注意力放在理解敦煌文化上。

六、结语

字幕是外国观众理解中国影视作品的一个关键的辅助手段,在中国文化对外传播中发挥重要作用。字幕中的文化负载词更是外国观众了解中国文化最主要的窗口。影视渠道文化交流的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字幕中文化负载词的处理是否恰当。由于字幕本身的限制,字幕翻译具有其独特的要求。本文提出译者可以结合文化翻译理论,在翻译影视作品字幕时,采用适当的翻译方法,使译文既能准确传达中国传统文化内涵,又能让外国观众易于理解,了解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达到有效文化交流的目的。

猜你喜欢
字幕译者外国
电视剧字幕也应精益求精
英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摘要
外国公益广告
快速搜寻和下载电影字幕文件
自己动手 调整错乱的影视字幕
简单快捷提取视频文件中的字幕
外国父母看早恋,有喜有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