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音乐在幼儿园教育活动中的应用

2022-11-21 17:23甘肃省天水市张家川县第三幼儿园张晓燕
家长 2022年16期
关键词:控制能力工作记忆背景音乐

□甘肃省天水市张家川县第三幼儿园 张晓燕

音乐是社会生活中不可或缺的艺术元素之一,通过不同旋律的音乐律动能对人的心理产生相应的影响。背景音乐广泛应用于幼儿教育阶段,为幼儿营造了轻松、舒适的成长环境。在幼儿园的日常教学和生活中,幼儿教师应正确认识背景音乐的教育作用,激发幼儿在教学活动中探究的兴趣,使他们对事物的认知印象更加深刻,从而开展更加有效的幼儿教育活动。教师在选择背景音乐时,应与教学环境和教学活动相结合,因时制宜地选择背景音乐,发挥背景音乐对幼儿的情绪表达和认知方面的发展的特定价值,提高幼儿认知能力和情绪表达能力,调动幼儿思维的积极性,促进幼儿健康而全面地发展。

一、背景音乐在幼儿教育活动中的内涵及价值

(一)背景音乐在幼儿教育活动中的内涵

背景音乐是受众在进行其他活动时播放的,并非特意欣赏音乐时所播放的音乐。《礼记》中将音乐产生的本质原因归为“人心有感于物”,音乐产生于情感,是情感的表达,同时音乐也对人的情感产生着影响。基于唤醒理论的研究,音乐是激发情感的快捷举措,是情绪唤醒的开关键。背景音乐主要起的是辅助性功能,它可以调节和烘托环境氛围、强化人的情感体验,间接地对个体的主体意识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影响个体的行为意识。在中外历史发展过程中,音乐的教化功能逐渐被人发现、重视,音乐在社会的发展过程中起着教化思想,引导情绪的释放与共鸣的重要作用。荀子在《王制》中指出:“论礼乐,正身行,广教化,美风俗。”柏拉图认为音乐可使灵魂高尚,行为优美。由于音乐具有隐性的社会教化功能,所以背景音乐在不同的场合中被广泛地使用,尤其是幼儿园的教学活动中。幼儿教育活动中使用背景音乐主要是作为开展幼儿游戏活动或者辅助教学活动时播放的音乐,旨在为幼儿创建欢悦的教学情境,强化教育效果,辅助幼儿学习教育活动目标的达成。在幼儿教育活动中,背景音乐的合理运用,有利于教育活动顺利有序地开展。

(二)背景音乐在幼儿教育活动中的价值探究

1.背景音乐有助于幼儿工作记忆和任务转换

工作记忆和任务转换是幼儿学习和生活活动的基础,基于唤醒理论的研究,背景音乐对幼儿认知发展有重要的影响。背景音乐的旋律在认知活动过程中起着制约性的作用,比如,著名的“莫扎特效应”理论就论证了音乐与大脑机能间存在特定的联系。莫扎特乐曲类型的曲式结构大多节奏稳定、明亮轻快,与人体的进行生理活动的周期性规律相符,能促进新生神经元的产生,可以唤醒人体内的正向情绪,这种正向情绪又会对人的认知水平再次加工,发挥音乐对认知结构的正向易化作用。

工作记忆是对接收到的信息进行短时的加工和存储的记忆系统,任务转换即是认知的灵活性,是社会个体根据外界刺激及时做出转变的能力,认知灵活性水平影响人解决问题和交际能力。学前时期的幼儿注意力还无法长时间集中,注意范围小且不稳定,缺乏自我控制能力,常常会受到外界事物的干扰而造成注意力的分散,会常常打断正在进行的“任务”,导致任务转换频繁。由于幼儿缺乏社会生活经验,幼儿进行的一系列的活动都需要工作记忆和任务转换的参与,因此在学前阶段强化幼儿的工作记忆和任务转换能力就十分必要。背景音乐的合理运用就是促进幼儿工作记忆和任务转换能力提升的有效途径。结合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没有背景音乐开展教育活动会使他们产生枯燥乏味的心理情感,背景音乐的加入则会使正在进行的任务变得更具趣味性。其中,节奏感强的背景音乐更能加快幼儿情绪和生理唤醒的反应,进而对幼儿的认知活动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因此,在幼儿进行相关的教育活动时,教师适当地加入背景音乐可以有效促进幼儿执行任务的效率,保持他们注意力的集中,有助于幼儿的工作记忆和任务转换水平的提高。

2.背景音乐有助于培养幼儿抑制控制能力

抑制控制能力是个体执行功能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个体追求认知表征目标时,通过抑制无关刺激的反应,完成相应的目标认知活动的心理过程。幼儿教育时期是儿童抑制控制能力培养和发展的关键时期,良好的抑制控制能力对幼儿的认知和社会适应能力的提升有重要的作用。结合上文的论述,在幼儿教育活动中加入节奏快的背景音乐,更容易促进个体的情绪唤醒水平和意识觉醒状态,提升教育活动的完成效率。同样,在对幼儿进行抑制控制能力的培养时,背景音乐节奏快慢对幼儿产生的作用效果也不同。在进行较繁杂的抑制控制训练任务时,播放慢节奏的背景音乐,幼儿任务完成的效果会更好,对幼儿抑制控制能力的培养效果也更显著。但是在简单的抑制控制训练任务中,快节奏的背景音乐较慢节奏音乐的效果更好。

背景音乐会促进幼儿抑制控制能力的即时发展和后效发展。结合训练迁移理论,在抑制控制训练任务中,背景音乐的律动性一方面可以促进幼儿的个体感知能力,另一方面还会影响幼儿的社会执行能力。背景音乐为幼儿进行教育活动时构建了欢悦、轻松的氛围,是促进幼儿抑制控制能力发展的载体。背景音乐的律动会拉近幼儿与同学和教师间的联系,强化幼儿的表达能力和交际能力,完成个体发展的教育内化过程。如在幼儿园小班“我的身体”的教育活动中,活动的目标是帮助幼儿认识、了解身体部位的名称和功能,进而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和自我保护意识。在此教育活动中,教师通过播放背景音乐,引导幼儿根据背景音乐的内容和节奏的快慢,准确地指出音乐中提到的人体部位。在这一过程中,幼儿需要遵循游戏规则和音乐的指示,有效地控制自身的下意识行为。长期在教育活动中使用背景音乐,渐渐地在幼儿的思维深处,音乐就会成为有特定意义、用来调节和规范自身行为的符号,能培养幼儿的自觉性和遵守规则的意识,促进幼儿抑制控制能力的稳定持续发展。

二、背景音乐在幼儿教育活动中路径选择

(一)背景音乐在幼儿教育活动中的使用原则

虽然对幼儿园使用背景音乐并没有明文规则要求,但是也不可在教育活动中肆意使用背景音乐,要保证背景音乐使用的合理性和科学性,充分发挥背景音乐的辅助价值和教育功能。

1.背景音乐的选择要与活动主题相符合原则

幼儿园开展的各项教育活动是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和《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的以及相关的教育理论指导下开展的,每一项活动都具有计划性和针对性,是为了完成幼儿教育目标而设计的教育实践。因此,教师在进行教育活动时,背景音乐的使用不应喧宾夺主,也不能偏离教育活动的主题,背景音乐需要对教育目标和教育实践的达成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因此,在选择背景音乐时,教师要正确认识背景音乐在教育活动中的定位和发挥的作用,背景音乐的内涵和使用节点要与教育活动的节奏保持一致,为教育活动的顺利开展提供保障。

2.背景音乐的选择要与教育环境相契合原则

音乐的教育功能自古皆有,在古代社会,人们就是用通过礼乐的社会教化功能实现对人的思想教化目的。音乐的隐性教育功能具有间接性、渗透性、无意识性以及有效性等特点,合适的背景音乐对情境氛围的渲染和烘托以及调节情绪都有正向的促进作用,为良好的人际交往提供保障。音乐的教化功能与教育活动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的,双方为彼此构建了适宜的发展环境。音乐元素是幼儿园整体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幼儿园环境的一部分。环境是开展教育活动的基本,因此在幼儿教育中的背景音乐的选择必须与整体的教育环境相契合,依靠于教育环境发挥背景音乐的教育价值,而不能将背景音乐作为单独的教育元素。

3.背景音乐的选择要有益于幼儿个体发展

幼儿教育活动的教学目标和根本任务是为了促进学前儿童身心健康而全面的发展,这就要求所有的幼儿教育活动必须以幼儿发展为主。幼儿的情绪表达在幼儿的身心发展中有重要的意义,积极的情绪对认知活动效率的提升有正向激励作用,反之消极的情绪对儿童的身心发展起着反向的约束作用。幼儿的社会化发展还不够成熟,缺乏情绪控制意识,情绪支配着幼儿大部分的行为意识,使幼儿容易成为情绪的“俘虏”。因此,在幼儿教育活动中,教师想要对幼儿的身心发展起到积极的导向作用,就必须注重幼儿的情绪状态。所以在背景音乐的选择上,音乐的内容不仅要起到良好的吸睛效果,还要顾及幼儿的情绪变化,引导幼儿养成积极向上的心态,使背景音乐符合幼儿的身心发展,促进幼儿情绪情感的健康发展。

(二)背景音乐在幼儿教育活动中的路径选择

1.重视对幼儿的工作记忆广度的培养

幼儿的工作记忆在幼儿的成长过程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学前儿童的工作记忆广度水平正处于不断发展的过程中,良好的工作记忆广度水平对幼儿认知结构的构建起积极的促进作用。因此在幼儿教育活动中运用恰当的音乐类型促进儿童工作记忆能力的培养,对幼儿的发展有积极的意义。结合《指南》的要求,教师要在幼儿的一日生活中提高背景音乐的使用频率,选择多样化的音乐形式,筛选适合幼儿成长的乐曲,强化学前儿童对音乐美的体验,深化学前儿童情感认知。根据调查显示,古典慢节奏的音乐更有益于幼儿工作记忆的发展。因此,在幼儿的一日生活中,教师应该通过古典慢音乐为学生搭建良好的音乐情感体验氛围。在古典慢音乐的选择上应该突破民族、时间以及空间的限制,扩宽背景音乐的选择范围,既有西方优秀的古典音乐,也有中国传统的古典名曲。最重要的是音乐的选择必须与教育活动的主体相符合,教师要充分考虑活动需要,根据达成的目标以及活动的主要形式等影响因素确定背景音乐的选择。而且在将古典音乐引入幼儿教育活动时,要结合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循序渐进,发挥不同曲式结构的背景音乐的交互作用,提升古典慢节奏音乐与幼儿的工作记忆广度的黏合程度。

如在开展体育活动时,可以发挥古典慢节奏乐曲对学前儿童工作记忆的促进作用,在向幼儿传达动作的要领时,可以加入适合的背景音乐,强化幼儿的即时记忆。如果进行传统文化相关的教育主题活动时,可以选取中国古典名曲,如悠闲舒缓的《渔樵问答》、清微淡远的《平沙落雁》或者舒缓典雅的《渔舟唱晚》等,这样既为幼儿构建了良好的背景音乐氛围,又向幼儿传达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在生活活动中,教师也可以将古典慢节奏音乐引入其中,比如,在幼儿进入幼儿园时播放轻松舒缓的乐曲,可以有效地缓解幼儿与家长分别的不舍,让幼儿对接下来的幼儿园一日生活充满期待。在午间休息环节,通过播放慢节奏的古典音乐强化学前儿童的入眠效果,消除幼儿半日活动的疲劳感。在幼儿园的一日活动中,教师要注重对幼儿古典慢节奏音乐的情感培养,灵活地选取背景音乐,激发幼儿兴趣,强化对慢节奏古典音乐的敏感度,在多样化的教学活动中共同促进幼儿工作记忆广度水平的培养和提升。

2.强化背景音乐在幼儿教育活动过渡环节中的应用

幼儿在幼儿园一日活动中需要参加多种多样的教育活动,在活动转场时应用恰当的背景音乐可以有效地缓解幼儿等待的焦急情绪。在教育活动的过渡环节融入音乐元素,深化学前儿童的审美感悟和情感体验,注重幼儿教育活动的生活化和体验感。在幼儿喝水、洗手、走圈、讲故事、绘画等一日活动中,加入轻音乐、儿歌、电子音乐等,比如《摇篮曲》《洗手歌》《采茶歌》《绿野仙踪》等乐曲,结合近期的教育活动内容,选取风格多样的乐曲类型,培养幼儿对音乐认知的整体性和全面性,丰富幼儿的情感体验。选择过渡环节的背景音乐时要注意动态与静态相结合,使学前儿童感受多样的情绪体验,通过背景音乐稳定幼儿的情绪。通过背景音乐在过渡环节的渗透,可以让幼儿随时处于音乐的隐性教育功能下,长此以往幼儿会形成相应的思维模式,当音乐响起时,做出相应的动作反应,强化幼儿的规则意识,有助于幼儿自我控制能力的提升。

三、结语

幼儿园时期的学前儿童正处于身心成长和社会化发展的关键时期,也是幼儿认知结构构建的重要时期。在此时期,幼儿认知情绪化特征明显,对外界环境充满了好奇,良好的教学环境对构建幼儿积极健康的心理环境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幼儿教育工作者通过背景音乐在教育活动各环节的应用,重视音乐的隐性教化功能,有助于培养幼儿对美的感知,引导幼儿合理表达情绪,对幼儿的认知结构和执行能力的培养和发展都有积极的正向激励作用,可以有效地提高幼儿的工作记忆和任务转换能力,保持幼儿注意力的集中。同时,教师恰当地运用背景音乐,通过感知体验法发挥背景音乐的律动性和指令性特点,使幼儿完成自身的心理内化,提高幼儿自我抑制控制能力,使幼儿可以进行有效的自我约束,进而控制自身的情绪和行为意识,为幼儿后期健康而全面成长奠定坚实的基础。

猜你喜欢
控制能力工作记忆背景音乐
工作记忆负荷对反馈加工过程的影响:来自脑电研究的证据*
PTSD易感性人格特质、工作记忆能力和创伤期间认知加工对模拟创伤闪回的影响*
无关工作记忆表征的负性情绪信息能否捕获视觉注意?一项眼动研究*
背景音乐经济学
背景音乐
康复训练对精神患者控制冲动行为能力的对照分析
工作记忆容量对理工类院校大学生英语阅读理解的影响
网络发展对中学计算机教学的影响
背景音乐
篮球裁判员水平提高途径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