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瘴病对宋代广南西路军事活动的影响及宋朝政府的应对

2022-11-21 22:30靖,董
广西地方志 2022年2期
关键词:岭南士兵广西

黎 靖,董 翀

(广西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广西 南宁 530006)

两宋时期,宋朝在广南西路的军事活动十分频繁。宋朝在广南西路的军事活动类型既有像狄青平定侬智高起义这样的内部斗争,也有规模宏大的宋越熙宁战争。古人认为,“天时、地利、人和”是决定战争胜负的三个关键因素。士兵的健康问题是军队战斗力的重要保证,在宋代广南西路的军事活动中,来自北方的宋朝军队士兵既要适应广西毒暑烟瘴多发的自然气候,也面临感染瘴疫,患上热病的恶劣条件。瘴病对宋朝南下广西开展大规模的军事行动造成了重要影响,能否正确处理瘴疠问题,改善士兵医疗待遇是影响宋朝广南西路战争走势的重要因素之一,甚至会对宋朝与交趾的宗藩关系变化产生重要作用。本文从宋朝政府改善和提高广南西路军队医疗水平的视角,探讨瘴病对宋代广南西路军事活动的影响,以期为宋代广南西路军事史研究提供有益的认识。

一、瘴疠之乡:宋代广南西路的气候景观

广南西路距离宋朝的统治中心距离较远,自然环境、气候条件和文化风俗与华夏中原有着显著的差异。根据史书的记载,宋朝设置广南西路的具体时间在至道三年(997),广南西路下辖25个州,65个县,辖域大致相于今日广西加上海南岛的版图。[1]P2239在中原王朝的视野中,广南西路和东路都是瘴气盛行的地区。如钦州“钦土烦郁,人多死瘴疠”、[1]P9968桂州“地气蒸暑”[1]P9584、容州“地多瘴气”[2]P754、贺州“民少瘴疠”[2]P746、浔州“穷瘴岭之南”[2]P721、藤州“峤南瘴毒地”[2]P724、梧州“地气歊瘴”[2]P726、郁林州“多瘴”[2]P702、廉州“瘴江至此,瘴疠尤甚,中之者多死,举体如墨”[2]P713、邕州“煌煌炎洲,烟蒸雾煮”[2]P707、化州“此地炎风不蒸,三水绕城以泄岚瘴,民少痁疫”[2]P748、雷州“夷多栏居,气候倍热”[2]P760、琼州“夏不至热,冬不至寒”。[2]P769广南东路的春州“瘴气甚毒,至者必死”。[1]P9276

南宋人周去非曾在今广西钦州和桂林地区任职,他指出了广南西路各地瘴疠程度其实有所差异,“岭外毒瘴,不必深广之地。如海南之琼管,海北之廉、雷、化,虽曰深广,而瘴乃稍轻。昭州与湖南、静江接境,……若深广之地,如横、邕、钦、贵,其瘴殆与昭等……尝谓瘴重之州,率水士毒尔,非天时也。……瘴疾之作,亦有运气如中州之疫然。大概水毒之地必深广。”[3]P151在周去非看来,广西瘴疠盛行原因与州县的地理位置和距离其实毫无关系,他认为瘴疠其实更多像是一种流行的瘟疫疾病,是水土和气候相互作用的结果。

广南西路历来是中原王朝流放官员和罪犯的首选之地。宋朝时,先后有苏轼、秦观、黄庭坚、蔡绦等著名文人被贬放到广西,同时也有狄青、余靖、陈尧叟、范旻等著名官员到广西任职。无论是被贬或任职广西的中原官员,都要面临和适应广西瘴气多发的气候环境。两宋时期的史料文献这样描述岭南地区的自然气候情况,譬如“广南瘴疠之乡”[1]P4902“南方夏秋毒暑烟瘴”[4]P8138“广南东、西路……山林翳密,多瘴毒……春、梅诸州,炎疠颇甚”[1]P2248,更有甚者直接将岭南瘴气多发之地冠以“人间生地狱”[1]P4995的称号,对岭南瘴气可怖的描述由此让不少官员望瘴生畏。事实上,任职岭南地区的官员确实出现了不少因患上瘴疠死亡,并且因为贫穷导致尸体和家属不能还乡的悲惨情况。宋宁宗庆元五年(1199)十二月,任职广东提刑的陈晔曾向朝廷上奏:“窃见所部十四郡,多是水土恶弱,小官贪于近阙,玹累远来,死于瘴疠者时时有之,孥累贫乏,不能还乡,遂致狼狈。”[5]P7415为了安抚任职岭南的官员,宋朝政府通过“优其秩奉”和“令秋冬赴治,使职巡行,皆令避盛夏瘴雾之患”[1]P2249等措施减轻瘴疠对任职岭南官员身体和心理上的影响,但其效果具有局限性。实际上瘴疠不仅影响了任职广西的中原官员,许多镇守广南西路的中原士兵同样遭受瘴病的烦扰,对边疆军事活动造成不良影响。

二、瘴疠对宋代广南西路战争走势的影响

北宋时期,随着宋代安南(交趾)的独立,广南西路由岭南边疆的腹地转变为边疆的前沿,宋朝政统治者逐渐意识到维护岭南边疆的重要性。[6]P113两宋时期,宋朝政府在广南西路的内外战事持续不断,炎热的气候环境导致不少南下征战的中原士兵患上热病和瘴疾,瘴疠对宋代广南西路战事的成败具有重要的影响。宋仁宗皇祐四年(1052)四月,侬智高率部起义反抗宋朝统治,沿郁江东下,一路攻到广州。第二年(1053),宋仁宗任狄青为宣徽南院使,经制广南盗贼事。狄青在宾州整肃军纪、重振军心,大败侬智高。平定起义后,狄青和部队到达邕州,正好碰上了瘴气和迷雾盛行的季节,出现了士兵和百姓饮水中毒死亡的普遍现象,狄青十分担心这件事情会造成部队的恐慌,幸好后面发现一口甘甜的泉眼,缓解了部队的饮水问题。[1]P9720宣和七年(1125)三月,宋徽宗注意到驻守广南西路的中原士兵多患瘴疠疾病的情况,“广南东、西路地远山险,盗贼间有窃发。内郡戍兵往彼屯守,多缘瘴疠疾病,不任捕盗,又不谙知山川道里、林壑曲折,故盗不能禁”。[1]P4904

其次,瘴疠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宋朝与交趾战争的走向和结果。譬如太平兴国六年(981),因交趾大将黎桓篡夺丁氏政权,缮兵自固,为维护宋朝与交趾的宗藩关系,宋太宗任命孙全兴、张浚、崔亮等人率领兵马分邕州、广州两路进讨交趾。在战斗中,交州水陆计度转运使侯仁宝贪功冒进,率孤军到达白藤江口,遭遇交趾伏击,遇害阵亡,进而导致宋朝在这场战争中失利。[1]P14059实际上,交趾炎热的瘴疠环境也是这场战争失利的重要原因,《安南志略》记载:“交趾炎热瘴疠,士卒未战死者十二三。”[7]P381司马光也指出炎瘴对宋朝军队的不利影响,“时诸军冒炎瘴,人多死者,”[4]P491而谏官田锡更是直接向宋太宗谏言,“交州谓之瘴海,得之如获石田。去者不习水土,居者不遑半天。宿兵已久,死亡颇多”。[7]P127考虑到交趾瘴疠对宋朝军队和士兵的不利影响,宋太宗采纳了田锡的意见,于是下令罢兵班师,宋朝与交趾的初次较量以失利告终。战争的失利,客观上促使宋朝承认黎桓对交趾的统治,也让交趾逐渐修复与宋朝的藩属关系。

宋仁宗和神宗两朝,宋朝与交趾的关系日益紧张,终于在熙宁年间爆发了第二次宋越战争。熙宁八年十一月,交趾派兵十万,从钦、廉州和邕州两路进犯广西,继而三州迅速沦陷。宋神宗一面派出使者到达真腊和占城,商议两面夹击和牵制交趾,另一方面在熙宁九年(1076)二月,拜郭逵为安南道行营马步军都总管,调动北方禁军和精兵征讨交趾。郭逵进攻交趾的部队多以中原士兵为主,当然也有广南西、东两路的土兵和峒丁,但数量不多。郭逵到达广西后,根据战场实际情况确定重点进攻的方针,在富良江与交趾军队展开决战。富良江之战,宋朝取得了“斩伪大将洪真太子”和“遂收复广源、门、苏茂、思琅等州,先后降贼将刘纪共一百九十人”[5]P9792的丰富战果,但由于中原士兵水土不服和瘴疫流行的原因,郭逵的部队也付出了“时兵夫三十万人,冒暑涉瘴地,死者过半”[1]P9725的惨重代价。宋人彭百川更是夸张地渲染瘴疠对富良江战役的严重影响,“瘴毒日甚,十万之众,死亡十九”。[8]卷17 富良江之战,让宋朝认识到征服交趾的艰巨,对于北宋朝廷而言,就算实现了占领交趾“依内地列置州县”的战略目的,同样要面临久居北方中原的宋朝军队无法适应交趾“瘴海穷山”和“蛟虺雾毒”[6]P116气候环境的情况。如何有效减轻南方瘴疠对中原士兵的影响,仍然是宋朝政府不得不思考的军事医疗问题。

三、宋朝消除瘴病对广南西路军事活动影响的方法和策略

瘴疠对宋朝任职广西的官员,南下开展军事活动的中原士兵造成身体和心理上的危害,继而影响战争形势变化和战斗结果,因此宋朝统治者不得不考虑如何减轻瘴疠对岭南及以南地区的影响,总的来说,宋朝政府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调整:

(一)缩短驻守广南西路部队的时间,与北方军队对调

宋朝南北方气候差异大,中原和岭南士兵耐暑程度也与所不同。因此宋代戍兵制度出现调动南北方部队异地安置的灵活调整。如景祐三年(1037),宋仁宗下诏“广、桂、荆、潭、鼎、澧六州各置雄略一营,与归远军更戍岭外。”[1]P4894宋代的归远军共有十六支,其中陈、颍昌、亳、寿、宿、邓、襄、鼎等州各有一支,荆南、澧、潭、洪等州各有二支。[1]P4597此次调动,就是将北方河南和湖北地区的归远军调到岭南驻守。皇祐四年(1052),“诏广西戍兵及二年而未得代者罢归,钤辖司以土兵岁一代之。自侬智高之乱,戍兵逾二万四千,至是听还,而令土兵代戍。”[1]P4898宋仁宗下令让岭南土兵代替中原士兵戍守广南西路,并减少这些中原士兵的戍守时间,于是跟随狄青南下的两万多名士兵得以返回北方休养。宋徽宗也注意到戍守岭南两路的士兵服役时间不一致的情况,于是在崇宁四年(1105)下诏统一,如“广南瘴疠之乡,东西虽殊,气候无异。西路戍兵二年一代,而东路独限三年,代不如期,有陨于瘴疠者,朕甚恻然。其东路亦令二年一替,前期半年差人,如违,以违制论。”[1]P4902

(二)淘汰广南西路部队的年老病患,招募适应瘴疠能力强的土兵进入军队

广南西路各州气候炎热,瘴气瘟疫盛行。宋真宗曾经在大中祥符五年(1013)下诏,“广南东西、荆湖南北、福建、江南、京西等七路诸州、府、军、监见管杂犯配隶军人等,各差使臣一人,驰驿往逐处与转运使副或提点臣僚、知州、通判、钤辖、都监、监押同共简选,就近体量人数,分配侧近州军本城收管。如年老病患,委实久远不任医治充役者,放令逐便;其少壮者即差人管押赴阙引见,当议选配近上军分。如不愿量移及赴阙者,亦听其便,仍于军份量与迁改。如地远勾抽迟延,即驰驿分路简讫,具析以闻。”[1]P4642对于宋朝政府而言,清除戍守军队里面年老体弱、患伤患病的士兵是提升军队战斗力的重要保证。此外,提点广西路刑狱彭次云曾在元丰六年(1083)向宋神宗奏言:“邕苦瘴疠,请量留兵更戍,余用峒丁,以季月番上,给禁军钱粮。”[1]P4748宋神宗与曾在广西任职的官员许彦先商议邕州峒丁代替北方士兵戍守服役的办法是否可行,许彦先认为如果用峒丁代替全部的戍兵,恐怕会妨碍当地农业的发展,于是向宋神宗建议只允许三分之一的峒丁代替戍兵,宋神宗同意了他的建议。峒丁代替戍兵的比例在宋徽宗时期发生了变化,史料记载,“宣和七年三月诏,广南东、西路地远山险,盗贼间有窃发。内郡戍兵往彼屯守,多缘瘴疠疾病……可令每巡检下招置土人健勇轻捷者,参戍兵之半,互相关防,易于擒捕。令枢密院行之。”[1]P4904由此推测当时驻守广南西路的部队可能半数都是广西本土的峒丁。

(三)赏赐广南西路戍兵预防瘴疠的药品,派遣医官到军中诊治患病士兵

宋朝立国初期,四处征战,军队士兵和将领受伤患病的现象十分普遍。宋太祖采取派遣医学生和医官到军队开展医治工作的办法,有力地提高边疆军队的医疗待遇,史料记载“自建隆以来,……边郡屯帅多遣医官、医学随行,三年一代。出师及使境外、贡院锁宿,皆令医官随之。”[1]P13510对于驻守岭南两路的北方戍兵而言,军医和医学生的救疗服务是远远不够的,颁赐治疗瘴疠疾病的药品比金钱更加实际。庆历年间,宋仁宗曾多次赏赐预防热病和瘴疫的药品给驻守岭南的部队,如“庆历六年(1046)四月,帝谓辅臣曰:湖南蛮傜未平,而兵久留,方夏秋之交,尝苦瘴雾之疾,其令医官院定方和药,遣使以给之。”[5]P8699第二年(1047),广南东路钤辖司官员向朝廷上奏,请求赏赐驻守连、贺两州戍兵治疗瘴病的药品,宋仁宗同意这次请求,史料记载“庆历七年(1047)七月七日,广南东路钤辖司言:连、贺州兵级屯戍多时,正当炎酷,久在烟岚之地,人多病患,望量赐特支。从之。”[5]P8700往后,就在宋越熙宁战争结束的前后时间,岭南气候突然发生急剧升温的变化,不少驻守广南西路的将校和士兵感染热病和瘴疫,出现了严重的伤亡现象,这个情况引起宋神宗的重视,于是他在熙宁十年(1077)下诏,“医官院选差医学三人,赐绢五十匹,遣赴桂州,委赵呙分掣差使,候及一年差替,经略司具所愈人数,保明闻奏”[4]P6926这封诏令说明宋朝政府对此次广南两路发生的瘴疫情况极为关注,宋神宗亲自命令朝廷医官院派出3名医生到广西桂林开展救治工作,并且给予50匹绢布作为治疗费用,最后还让官员赵呙及时上报治愈的将校和士兵人数。

虽然我们无法具体考究宋朝政府赏赐治疗瘴病的药方,但北宋人许洞在《虎钤经》中留下了关于在军队中使用治疗热病和瘴疫方法的记载,分别有时气疫方、霍乱吐泻方、山瘴虐方、温虐方四种药方。其中,四种药方详细的药材搭配比例如下:时气疫方“用茵陈二两;大麻仁五两,研如膏;豉五分,炒干;常山三两;栀子二两;芒硝三两,细研;鳖甲二两,涂醋汁,令去裙襕;杏仁二两,汤浸去皮尖双仁面炒,微黄色;巴豆一两,去皮心炒,令黄纸裹压去油,细研。右为末,合匀炼蜜和捣五六百杵,丸如桐子大。每服粥饮下三丸,或吐或痢或汗。或不吐痢或不汗,再饵之。若更不吐痢,以热粥饮投之。观其症候加减”;霍乱吐泻方“桑叶一握,褊一作篇竹一握。右细锉末,用水一大盏服”;山瘴虐方“常山三两,乌梅二十七枚,甑带三寸,独颗蒜一枚,以酒二大盏作二服。初一服先未发时吃,次一服临欲发时服。如不发即止”;温虐方“麻黄一两,去根节;牡蛎粉一合一作分;蜀漆、甘草、犀角屑、知母,各半两。右为末,用水两大盏,慢火煎一盏半去粗。分为三服,早起午初夜服之”[9]卷10。

四、结语

综上所述,被称为瘴疠之乡的广南西路,在宋代开始转变为宋朝岭南边界的前沿,受到统治者的重视。虽然宋朝加强了对广南西路的开发进程,但南下任职的中原官员和戍兵部队仍然要面临适应岭南及南方炎热的气候环境和遭患瘴病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热病和瘴疫给宋朝南下军事行动造成了不便的影响,也是宋朝处理与交趾宗藩关系时需要加以考虑的重要因素。因此,为了有效消除瘴疠对宋朝在广西军事活动的影响,历代宋朝统治者多次下诏,对瘴疠采取医学和经济上的措施应对,宋朝政府的医学机构和医生通过撰写医书、收集药方的努力,为后世积累了宝贵的瘴疠防治经验,同时也促进了治疗瘴疠知识的传播,对宋代广南西路的军事医学史和文化进步作出积极的贡献,这也为现代防疫工作提供了预防思路和历史借鉴。

猜你喜欢
岭南士兵广西
广西贵港
岭南荔枝红
汉代岭南考古学特征拾零
归来还看自家山
——林丰俗与岭南山水画语言探索专题展
《广西戏曲》
毛主席来到我广西
门牙士兵
士兵与海豚
瞭望塔
广西诗歌五人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