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腺癌术后辅助治疗研究进展

2022-11-21 06:10
当代临床医刊 2022年3期
关键词:内分泌受体阳性

谢 秋

(广西医科大学附属武鸣医院,广西 南宁 530199)

目前为止,临床对于非转移性乳腺癌仍以手术作为主要治疗手段[1]。但有学者提出,乳腺癌作为一种全身性疾病,辅助治疗在临床进行大量研究,研究结果显示,辅助治疗能够使乳腺癌死亡率降低,降低幅度在百分之三十至百分之四十,而辅助性化疗能够使乳腺癌死亡率降低百分之二十五。上述研究结果均证实了辅助治疗在乳腺癌治疗中的重要性,且乳腺癌的治疗从以往单纯手术治疗逐渐转向综合性治疗发展[2-3]。本文对乳腺癌术后辅助治疗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1 辅助化疗

研究认为,辅助化疗对乳腺癌患者术后长期生存率具有提高作用,且对于10年复发危险超过百分之十的乳腺癌患者,需给予其术后全身性辅助性治疗。而对于低危复发患者,术后辅助化疗十分有限。故此,需对乳腺癌辅助化疗的指征进行明确[4-5]。对于区域淋巴结转移阳性的乳腺癌患者,术后均需给予其辅助化疗治疗;而对于区域淋巴结转移阴性的浸润性乳腺癌,应根据其不同病情程度分为转移和复发低危组、中危组和高危组,其中低危组无需进行术后辅助化疗,而中危和高危患者术后需给予其辅助性化疗治疗。但低危组患者需符合下述条件,即激素受体呈阳性;年龄在35岁以上;组织学分级为I级、肿瘤直径在2厘米以内,若无法满足上述任何一个条件均列入中危和高危病人中。

临床上多数乳腺癌临床试验均收取70岁以上的高龄患者,故此对于年龄在70岁以上的乳腺癌患者是否需要进行术后辅助化疗仍存在争议,但研究认为需参照70岁以下人群的治疗标准[6-8]。但由于该类人群的生理条件十分特殊,且预期寿命较短,且存在经术后辅助化疗后非肿瘤因素死亡风险可能增高等问题,故此需对70岁以上乳腺癌人群的受益和风险比进行充分衡量,而后再明确是否需要进行术后辅助化疗。

紫杉类药物和蒽环类药物联合化疗方案为近年来研究热点,相关研究报道显示,若乳腺癌患者腋淋巴结转移数为1~3个,3年无瘤生存率TAC方案为90%、CAF方案为79%,3年总生存率TAC方案为96.00%、CAF方案为89.00%,两组数据均具有显著差异。由此认为腋淋巴结转移乳腺癌术后化疗中,实施TAC方案的治疗效果显著优于CAF方案[9-10]。化疗药物一般是采用一定的比例,将体内残存肿瘤细胞杀死,能对肿瘤细胞增殖进行抑制,从而将化疗药物剂量密度提高。根据临床实验证实,提高患者术后辅助化疗的剂量密度,能显著提高生存率。如果其剂量密度相当,联合化疗与序贯化疗的疗效相似,毒性反应轻。

2 辅助内分泌治疗

相关研究建议,对于孕激素受体阳性、雌激素受体阳性的乳腺癌患者,无需考虑其区域淋巴结、肿瘤大小、月经状况、年龄等情况,术后均应采用辅助治疗,若患者腋淋巴结阴性、肿瘤直径小于1厘米、年龄小于35岁的患者,且患者不愿意进行内分泌治疗,可以不用对患者实施辅助内分泌治疗。若乳腺癌患者绝经后伴有血栓性疾病,应避免对患者采用三苯氧胺辅助治疗[11-13]。

三苯氧胺为抗雌激素药物,在1986年就开始使用,目前三苯氧胺广泛应用在乳腺癌辅助内分泌治疗中,主要通过患者体内雌激素竞争雌激素受体,从而达到抑制患者肿瘤细胞生长目的。同时,三苯氧胺还能对肿瘤新生血管形成进行抑制,能提高患者机体细胞免疫水平,从而对患者乳腺癌细胞生长进行抑制。在理论上来说,三苯氧胺与芳香化酶抑制剂联合应用,能提高患者治疗效果。但是根据临床试验结果显示,联合应用与单一用药疗效相比,具有显著差异。主要是由于在联合用药时,芳香化酶抑制剂就已经降到了外周循环雌激素水平,同时三苯氧胺的作用能抵消联合用药的抗雌激素作用,因此不推荐将两种药物联合应用。但是,上述两种药物序贯应用是否能提高疗效,目前应进一步研究。

LHRH抑制剂能降低患者脑垂体细胞内LHRH受体水平,从而将脑垂体LH和FSH释放,从而达到药物性卵巢切除的目的。1971年首先提出了开展LHRH抑制剂的研究,预测在LHRH分子中取代或删去某些氨基酸残基可能导致一个类似物,它具有的结构特征是能有效地与受体结合,但又不引起生理效应,这样的类似物可能是LHRH的竞争性抑制剂,同时LHRH拮抗剂对患者垂体-性腺系统、排卵、受孕等方面具有一定的影响[14-15]。如今该药物批准扩大适应症,用于激素受体阳性、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阴性晚期或转移性乳腺癌患者的治疗中,相关研究显示,若乳腺癌患者年龄在40岁以下,在患者标准辅助治疗中加入该药物,能显著提高患者疗效。但是目前为止,LHRH抑制剂还需要进一步研究证明。采用辅助化疗和辅助内分泌治疗方式联合应用时,一般均采用序贯应用,但是其治疗效果还需要等待进一步临床试验研究证明。内分泌治疗是指降低人体雌激素水平,从而达到抑制人体肿瘤细胞生长作用。

3 个体化治疗

辅助内分泌治疗多年来经过临床实践证明,对激素受体为阳性的乳腺癌患者实施该项治疗,能够取得显著效果。在临床中,促性腺素释放激素、芳香化酶、雌激素受体为治疗内分泌常见靶点[16-17]。个体化辅助化疗研究目前处于探索阶段,一般认为对于淋巴结阳性患者实施多西他赛方案显著优于FAC方案。

近年来,采用个体化治疗受到广泛关注,但是未得到临床应用,针对乳腺癌患者局部复发有效方式为放疗与手术,而对于肿瘤远处播散患者的有效方式为生物治疗、内分泌治疗、化疗治疗等等,多项研究结果显示,术后采用放疗与内科治疗,能显著提高患者生存率、降低复发率,除了对患者实施规范化治疗外,还需要重视患者个体化治疗。同时,采用微阵列技术分析方式也受到广泛关注,无论是实施个体化治疗还是规范化治疗,均离不开循证医学,临床实践为检验治疗效果的相关标准,可以建立大规模临床试验。

4 靶向药物研究

目前临床对于乳腺癌的靶向治疗药物包括多种,比如拉帕替尼、吉非替尼、西妥昔单抗等,上述药物对ER受体阳性患者具有十分显著效果,但对于TNBC患者的有效性尚未明确,其主要是由于多数患者均纳入经过多线治疗的多个亚型患者。在目前为止,EGFR靶向药物具有两大类,一类为作用于受体胞内区的小分子EGFR抑制剂,比如拉帕替尼和吉非替尼等;另一类主要是作用于受体胞外区的抗EGFR单克隆抗体,比如西妥昔单抗等。有学者将拉帕替尼用于治疗转移性乳腺癌中,其结果显示该药物对EGFR阳性患者的疗效较好,且对HER-2阳性患者治疗效果显著。拉帕替尼单药治疗的Ⅱ期试验显示,其对HER-2阴性患者无效。

5 展望

随着临床对于乳腺癌基因水平和生物学行为的分子了解的加深,导致临床新的药物不断出现,乳腺癌辅助治疗方案不断更新,且治疗效果也不断提高,使术后辅助治疗在乳腺癌的治疗地位不断升高,现已成为乳腺癌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且能够有效提高患者长期生存率。但值得注意的是,在乳腺癌术后辅助治疗中,有较多问题需进一步研究,故此要求在实验设计中将研究计划严格设计,并应用与国际接轨的标准治疗方案,使临床研究的有效性和可信度得以提高,进而使乳腺癌治疗的效果得以提高。

猜你喜欢
内分泌受体阳性
早期HR阳性/HER2阳性乳腺癌的治疗选择与思考
胃复春胶囊辅助治疗初治幽门螺杆菌阳性伴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临床观察
食品核酸阳性情况为何突然变多
妇科内分泌失调的临床治疗研究
α7-烟碱乙酰胆碱受体在肺癌发生、发展及治疗中的作用
雌激素受体α、β对C57BL/6小鼠年龄相关性听力损失的影响
什么是乳腺癌的内分泌治疗?
抛开“阳性之笔”:《怕飞》身体叙事评析
了解内分泌……
稳住内分泌